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3.71KB ,
资源ID:71171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171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1、代表人物:卡尔李特尔;代表作:地学通论,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宇宙;主要成就: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拉采尔、赫特纳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 (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a.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帕萨格 主要观点: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

2、亦即景观带;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局部的规律性地域分异 b.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乌诺夫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面貌,地球表壳;地球表壳有几个同心圆组成,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研究地球表壳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的一般规律性地理环境整体性 理论体系的形成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1947;伊萨钦科,来我国讲授“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系统提出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学说、自然区划理论等问题, 1957-1959. 第一章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地理系统学说阶段耗散

3、结构理论阶段 6.气候:是包括大气平均状态与极端状态的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7.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8.(1)孤立系统:系统的总熵变ds等于系统内部的熵变dis,并且大于或等于零,即ds= dis0。(2)熵:系统混乱度或无序度的量度,熵变过程即系统放热或耗散过程 (3)负熵: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负熵变过程即系统从外界吸收能量过程 (4)ds 0,熵值增加,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熵值极大,熵变等于零,系统中将瓦解毁灭 (5)开放系统:系统的总熵变ds等于系统内部的熵变dis与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导致熵

4、变 (6)des之和。即ds= dis + des。dis与des方向相反,所以互相抵消,使系统稳定发生生变化。(7)当dis = -des, ds =0,系统维持稳定状;当dis -des, ds 0,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9.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1)地球内能:核转变能,目前仅占能量收入的0.02%;(2)太阳辐射:5.531024J/年,占能量收入99.98%;(3)其他能量:宇宙射线潮汐能各种势能和动能机械能、水能、风能 10.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 2)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的发展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和

5、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日益强化。(3)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4)维度地带性规律作为普遍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5)自然地理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11.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亦称周期性 第二章1.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1)是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由

6、于此因素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规律;(2)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其所形成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干湿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而是和纬线相交或垂直分布,称为非纬度地带性(简称非地带性)规律。4.地域分异的尺度:按照地域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分为大尺度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5.热力分带性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使得不同纬度的辐射平衡值与气温不同,导致地表热力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并沿纬线呈带状分布。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前提 6.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陆地自然环境及其组

7、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1)例:气候带、陆地自然带、土壤带、水文地域分异(2)特点: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带幅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取代 7.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海洋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例:(1)世界大洋自然带分布:南北纬40度之间太平洋不同纬度生物生产率(2)热带大洋表层自然带分布:分为赤道逆流带、信风地带、亚热带地带 8.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1)创立者:道库恰耶夫(2)代表性著作: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土壤的自然地带 (3)最全面、最完整和最明确的论述自然地带学说,充分验证

8、了土壤地带与气候地带、植物和动物地带的吻合 (4)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某些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各纬度得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的动力学因素;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成东西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一种规律。9.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海岸线方向延伸,按与岸线垂直方向发生的由海向陆的有规律的分化。包括:(1)海陆分异(2)海陆起伏分异(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4)陆地干湿

9、度分带性(5)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6)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7)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8)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10.海陆分异:(1)大陆分布为相应的三对,欧-非、亚-奥、北-南美,南极大陆独立分布(2)大洋与大陆呈相间和对跖分布的特点(3)海陆分布的对跖现象:任一陆地的对面是海洋的现象,南极洲-北冰洋,非洲-太平洋,北美洲-印度洋,亚洲-大西洋。(4)海陆分异还表现在:海洋面积比大陆面积大得多各纬度海陆面积比不同,陆地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11.垂直带性分异: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气温随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层带水

10、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称为垂直带性分异 12.(1)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自然带的分布的状况(2)垂直带普特征:带普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普和大陆性带普之分;垂直带普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垂直带普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 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普结构都有很大差别;13.水平地带与垂直带

11、的关系:(1)相似:两者都具有温度替降这一共同成因,垂直带分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水平分异气温随纬度增加降低,垂直带数百米降低的温度,往往需要水平地带向高纬推进数百千米;垂直方向: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2)差异:湿度变化:a. 水平地带: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自沿海向内陆替减;b.垂直带:取决于海拔高低,自下而上增多,在一定高度出现最大值后又下降,背风坡与迎风坡差异明显;因而导致二者水热对比关系不完全一致。光的强度与组成:受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及昼夜长短向两极发生变化的影响;b. 垂直带: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与上述因素无关;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

12、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喜马拉雅山南坡:冰川舌下伸到森林带中。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雪带和森林带交错出现 第三章 1. 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部分划分为不同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本质上就是一种方法论。2.自然区划的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主导因素原则 3.自然区划方法(1)古地理研究方法(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3)类型制图法(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5)地理

13、相关分析法(6)主导标志法 4.地带性区划单位(1)常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5.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通用的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北美洲:极地岛屿大区、东部大区、科迪勒拉山地大区、中美洲大区四个大区 亚洲:北亚、亚洲中部、东亚、东南亚、青藏高原、南亚、西南亚七个大区 中国: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三个大区 6.(结合122的图看)综合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带段国地带段省亚蒂带段州此亚地带段区(景观) 7.景观:是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

14、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区划下限单位。8.景观的特征:(1)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界限相吻合;(3)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4)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显著,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5)景观具有较长的形成历史,受外部影响较小。9.(论述题P128)景观同一性问题:(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第四章 1.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

15、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2.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概念上的差异。土壤是组成土地的一个重要成分。(2)肥力特征的差异。土壤肥力包括养分和水分;土地肥力除土壤肥力外,还包括光、热、湿度、空气等气候肥力和生物肥力。3.土地分级:土地个体的规模大小和内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应当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个体单位,这种工作称为土地分级。4、中国的土地单位系统:(1)地块(相)(2)地段(限区)(3)地方(各自的概念要记,性质了解) 第五章 2.土地结构:土地各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称土地结构

16、 3.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4.土地要素的组成结构:指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地分类和各类土地综合特征的影响。P208 5.土地演替结构:指土地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P209 6.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指土地类型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组合形式,即“土地类型质和量的对比关系”。7.土地类型质和量对比关系(具体了解概念见212页):(1)多度 (2)频度(3)面积比(4)重要值 (5)复杂度:(6)区位指数:9.(论述题)土地结构与大农业生产布局之间关系(218页):第六章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

17、或适宜性,分别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1.土地评价的原则:(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4)可持续利用原则(5)因地制宜原则(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2.土地评价因子: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排水极差,土壤,区位 P225 3.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层次: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大题P230)潜力级:潜力级是土地潜力分类中最高的层级,根据土地对大田作物或牧草的限制性强度,把所有的土地划分为八个潜力级。从I级至VIII级,土地在利用时受到的限制与破坏是逐级增强,而作物选择条件逐级减小。

18、I级:土地近于水平,水蚀、风蚀的危险性小,土层厚、排水良好、易于耕作、土壤持水性良好、养分供应十分充足。土壤利用几乎没有限制性,只需一般的经营管理就能维持生产能力、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II级:土地利用受到一些限制,要有中度的保持措施。土地限制因素有以下:(1)和缓的坡度(2)中等程度的风蚀或水蚀(3)土层厚度不够理想(4)土壤结构或适耕性稍差(5)含有轻微程度的盐分(6)偶然的洪涝灾害(7)受中等程度的永久性潮湿限制(8)轻微的气候限制。III级:土地受到严格的限制,水土保持措施较难实行和维护表现在耕种数量、播种、收获时间、作物选择等方面。限制因素有:(1)中等坡度(2)很易遭受水蚀或风蚀(3

19、)频繁洪涝损害作物(4)底土透水性很差(5)潮湿(6)埋藏浅的基岩、黏土层限制了根系伸展和水分贮存(7)持水容量低(8)肥力低且难以改变(9)中等程度的盐分(10)中等程度的气候限制。5.土地的限制因素:6.(P233)中国土地潜力评价案例(了解):7.(p232)土地潜力级的土地利用范围表(了解) 第八章1.(P331)地理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视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早的决定论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代。孟德斯鸠是真正从科学基础上探索人地关系的肇始者,其在论法的精神中大量阐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对人的性格、生理特征、心理素质、生活乃至社会制度、法律、国家政体的影响。近代

20、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拉采尔。他认为人类及其他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都受到环境支配,还把人类文化形态看作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或被自然条件所决定。2.(P336)或然论:在决定论产生之后,由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首创。维达尔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除环境的影响外,人本身也是一个积极因素,因此不能用环境控制解释所有人生事实。自然环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其居住地时,将按其需求、愿望和能力选择性的利用这些可能性。“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这就是或然论或可能性的精髓。3.(P337)和谐论:由于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协调论或和谐论已经逐渐成为人地关系理论的主流。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恪守若干原则:(1)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必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或承受力相适应;(2)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出发点,而不能以其组成成分或部分为出发点;(3)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4)必须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即可持续发展观念。4.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39页)(2)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355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