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30.27KB ,
资源ID:71172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172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模块通史贯通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模块通史贯通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中央形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C由材料信息“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知,当时中央形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提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机构的重叠臃肿现象,排除D项。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西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A.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C.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

2、D.平民皇帝的变态心理答案A由材料“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王朝建立初期的功臣宿将,大都功勋显赫,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严重威胁,王朝初期的统治者采取诛杀功臣的做法是维护自身统治的措施,故选A项;“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是诛杀功臣做法的原因而非本质,排除B项;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亦是维护专制皇权的需要,排除C项;D项不是本质,排除。4.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

3、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削弱了地方势力,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并未改变察举制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九品中正制更注重德行的考查,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5.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4、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答案A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选A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家庭经营,这与材料信息“(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B项;农业大国不一定出现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C项;人多地少的现实并不是该生产模式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6.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5、()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答案A根据材料信息“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可知,至迟在东汉时期已经能够制作豆腐,这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故选A项。根据民间传说并不能判断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故B项错误;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是提到五代的著作中有关于豆腐的记载,不能据此判断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故D项错误。7.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等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

6、、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方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答案C材料中所说的胡俑是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到了朝鲜半岛,故选C项;“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无法体现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海上交通”,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已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8.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A.儒

7、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B.儒学日益僵化并禁锢人的思想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D.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答案A由材料“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可知,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因而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A项;儒学日益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汉代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而不只为皇帝一家服务,对整个社会均具有影响力,排除D项。9.“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

8、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答案D题干中提及的“孝武”即汉武帝,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大义未明”,而“光武”即东汉光武帝,他采取措施使得“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比可知光武帝发展了儒学,故选D项;儒学在西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中“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说明当时政府重用品学兼优之人,排除C

9、项。10.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部分)。据此可知,朱熹()标题内容节录衣服冠履第一“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言语步趋第二“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读书写字第四“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杂细事宜第五“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A.注重提高民众生活水平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倡导“理”的思想答案D“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等信息均告诉人们应该遵循“理”的思

10、想,故选D项;“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没有涉及提高生活水平的内容,排除A项;“儿童启蒙读物”强调对人生习惯的培养,不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没有宣扬“以民为本”,排除B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读书写字”“杂细事宜”意在从小培养人们的自觉习惯,并非主张完善基础教育体系,排除C项。11.(2019山东济南一模)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的建筑风格。这些成就()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

11、转型答案B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信息“由朝廷颁行”说明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药著作,没有受到西方科技的影响,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对中医药的总结,皇舆全览图是清朝所绘的地图,二者都不能促进近代社会转型,排除 D项。1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此做法()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答案A通过题干可

12、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隶书属于比较简化的字体,其流行地区及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这符合文字的发展趋势,但秦朝统一之后,推行“书同文字”,以“小篆为法定文字”,这样就不符合文字“简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并没有妨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相反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秦始皇虽然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但并没有使隶书这种字体消亡,相反在汉代隶书成为流行的字体,排除C项;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使各种字体统一,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其积极作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谕军机大

13、臣等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借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所在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但此等贸易细故,无烦重以纶音。可传谕杨应琚,令以己意晓谕番商。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摘编自清高宗实录材料二德川家康执政之初,西南外洋大名(类似中国的封疆大吏)仗侍幕府允许,利用地利之便,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那些与天主教联系密切的大名,还大量走

14、私铁炮、火药等违禁物品。这种状况严重冲击了日本幕府的对外贸易特权。德川幕府为获得贸易利润,充实财力,准备消灭丰臣遗族及异己势力的内患,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摘编自高淑娟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时期只准洋船赴粤通商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日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15分)答案(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处于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地位;天朝上国的

15、傲慢心理(或答传统的朝贡观念);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保护国家海防; 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2)不同之处: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影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走私及海盗行为,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日本: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朝代民族融合的表现先秦时期远古时代,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击

16、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大国,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交融。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汉族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立辽的契丹,通过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逐渐发展起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吸收了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的其他民族成分。东北女真,灭辽亡宋,继承了辽汉

17、文化。元代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列为第三等级。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清朝时期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控制蒙古高原, 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结合表格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2分)阐述:炎黄时代,通过部落战争,炎黄在黄河流域建立大联盟,使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

18、发源地。先秦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为秦汉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不断交往,各民族杂居,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提供了条件。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加强了遣使、朝贡、互市和联姻等交往,进一步促进民族大融合,推动元代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清代,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统治者推行移民政策、“盟旗制度”等,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9分)综上所述,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1分)解析围绕材料主旨:民族融合,拟定的具体论题应当观点明确,可从民族融合的原因或发展过程着手,也可从民族融合的作用或影响入手,注意史论结合,论述恰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