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2.46KB ,
资源ID:71191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191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特点之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特点之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绪 论1、选题理由和意义 在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之时,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这样的一个伟大国家让后代史学家对他产生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之情。而我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更希望通过对其政治制度的研究,找出统治这样广大领域的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怎么样的特点,才能使它维持统治达千年之久。 在逐渐的了解中,我发现罗马是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27公元284)和后期帝国(284476),前期帝国采用普林斯制,后期帝国实行多米那特制。两者本质

2、一致,旨在建立军事独裁的专制帝国,但各有特点。所以对这样的课题研究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将各种制度分开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制度集中进行分析,以期对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然而在盛世之下,埋藏了太多的隐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经济的变化,给这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造成极大地影响,传统的共和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对国家的统治,因而,军事独裁的加强和巩固整个帝国范围内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势在必行。第1章 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原因 共和后期,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政体已不再能够适应变化的形势,社会各方面

3、的矛盾开始尖锐激化起来,最终演变成风起云涌的战争。奴隶主阶级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平息战争,把权力交给军事将领,后来又产生出军事独裁,最终共和制由帝制代替。对奴隶主阶级打击最大的是发生在公元前73年的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是战争的俘虏,被卖为角斗士。他因不堪忍受奴隶主的虐待,带领角斗士暴动,占领了意大利南部的许多地区。但起义还是被奴隶主残忍的镇压下去。这次起义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影响之深是史无前例的。马克思称赞这次起义时说:“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象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此后,奴隶主采取了隶农制,放宽对奴隶的人身限制,一定程度上加速

4、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他进行了一场关于土地的改革。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如有儿子则其子尚可各占250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所占公有地永久使用,免交租金。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划为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农民,此种份地须要交纳少量的租金,世袭使用,不得出卖或转让。”这项法案严重伤害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他们公开的使用暴力杀死了格拉古。提比略的弟弟担任了保民官后虽恢复了他哥哥提出的土地法案,但是都被贵族用血腥的手段镇压。“他们想通过限制贵族对土地的侵夺和兼并,恢复和保存小土地所有制的途径,达到强化国家机器的目的。

5、但当时奴隶制经济已经充分发展,大地产方兴未艾,高利贷甚为流行,这些因素决定小农经济必然处在不断分化和破产过程中。这种经济现象不是单凭行政方面的某些改革所能改变的。”所以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大小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在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后,一些同盟者的地位降低了,他们发动的同盟者战争被罗马统治者镇压了下去。“这次战争冲破了旧的城邦制度的框架,改变了意大利社会的政治结构,把罗马控制下的意大利各城市和部落组成的联盟,变成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因而也加速了意大利各地区和罗马的融合过程。总之,同盟者战争对于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共和国后期的罗马一直处在战争中,军事指挥

6、官的权利越来越大,苏拉在平定了东方凯旋时,打败了民主派然后建立起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治。在苏拉死后,凯撒、庞培、克拉苏三人处于政治需要结为同盟前三头同盟。当克拉苏战死后,凯撒与庞培展开内战。最后,凯撒获胜,成为新的独裁官。凯撒的改革使一些支持共和制的元老非常的不满。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他们阴谋刺杀了凯撒。凯撒死后,罗马的政治又是一片混乱。屋大维迫于形势和安东尼、雷必达结成了“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在亚克兴海角大败安东尼,把埃及被并为罗马版图。至此屋大维结束了多年的内战,重新统一了分裂的罗马。当他凯旋罗马时,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了元首制的军事独裁,共和国实际已经进入了

7、帝制时代。从公元前146年布匿战争结束到公元前30年后的这段时期,是罗马历史上很重要的转型时期。共和国在战争的重创下已经风雨飘摇、不堪一击。罗马的共和制已经失去了它生存的基础。由于频繁的战争,罗马的大权逐渐落入了个人的手中产生了军事独裁,最后,屋大维在内战中胜利并建立了帝制。罗马由共和制走向帝制是历史的必然进步。由于帝制的建立,结束了罗马长期的动乱和内战局面,调和了罗马内部的各个矛盾,开辟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元首制是古罗马由共和制向君主制转变的中间环节。通过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元首制下,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元首人选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元首制前期,元老阶层凭借征服者的身份、森

8、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自身的实力垄断了元首一职,而非元老阶层很难通过合法渠道晋升为元首;元首制后期,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们以蛮族入侵为契机,凭借军功,依靠军队的支持打破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成功晋级为元首。第二章 公元前27公元284时期帝国元首制特点第1节 元首制前期特点 首先,从元首的出身(即其亲生父亲所属的社会阶层)来看,元首制前期的元首主要出身于元老阶层。据统计,在元首制前期的 18 位元首中,出身于元老阶层的元首共 16 位,占据了元首中的绝大多数。剩下的两位出身于非元老阶层的元首则都来自骑士阶层,他们分别是屋大维和韦伯芗。然而,屋大维的父亲在世时即已成功晋升入元老阶层,而屋大维本人更是在即

9、位之前就早已被元老阶层的舅公凯撒所收养。至于韦伯芗,虽然其父并非元老阶层的成员,但他的哥哥在其登基之前也早就是元老了。总之,元首制前期的元首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贵族背景的人。其次,从元首任职之前所属的社会阶层来看,他们也都属于元老阶层。正如奥托在向士兵的演说中明确指出的那样 :“要知道,元老是从你们中间产生的,而元首则是从元老中间产生的。”可见,从元老阶层中选择元首是符合罗马政治传统的。从元首任职前的仕途经历来看,元首制前期的绝大多数元首在登基之前,均已遵循各等级的晋升序列成功地晋升入元老阶层。这一惯例就连元首的继子或亲子也要遵循,例如 :提比略出身贵族,未到年龄便已先后出任军团长官、财务官、

10、大法官、执政官、高卢总督等官职。被屋大维收为继子后,他又获得了为期 5 年的保民官权并协助其共同管理行省、进行人口普查。屋大维去世后,他顺利晋升为元首。尽管作为元首的后代或继子,他们享有种种特权,如不必受任职的年龄限制,可以跳过某些任务繁重的官职,晋升的速度也要比常人更快一些,但是,他们依然要遵循传统,逐级晋升。之所以要遵循这一传统,一方面为了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示对共和传统的尊重。最后,从元首职位的竞争对手来看,他们也都属于元老阶层。在屋大维统治时期,能够对其元首之位构成威胁的只有元老阶层。而事实上,在整个元首制前期,敢于向元首宝座发起进攻者基本上都属于元老阶层。四帝争位时

11、期的伽尔巴、奥托和维特利乌斯皆来自元老阶层便是证明。应该承认,元首制前期,尽管元老阶层是元首的主要来源阶层,但元老贵族与元首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较为稳定的。整个元首制前期,除了四帝争位时期之外,元首职位的交接都是以较为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可见,元首制所建立的新秩序既符合元老阶层的利益,也满足了元首的要求。第二节 元首制后期特点正如莫斯卡所说的那样:“革命和长期战争给了许多新人出头露面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元首制后期,元老贵族的衰落以及日益频繁的蛮族入侵为非元老阶层杰出将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此后,元老阶层对于元首职位的垄断局面被逐渐打破,非元老阶层的军事将领逐渐兴起并取代元老阶层,成为元首的主要来源。非

12、元老阶层的军事将领的兴起首先表现在元首出身的改变上。元首制后期,出身非元老阶层的元首越来越多。佩蒂纳科斯是第一个出身于非元老阶层的元首,也是元首制后期第一个凭借自身实力,通过合法晋升渠道,逐级晋升,最后登上元首宝座的人。元首制后期,进入元老阶层不再是成为元首的必要条件,非元老阶层也可以直接晋升为元首。元首制后期,元老贵族对高级官职的垄断也被打破,越来越多非元老阶层者出任高级官职。塞维鲁统治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塞维鲁下令,近卫军中“任何职位的空缺应该由所有军团出身的人填补”事实上,不仅是近卫军中的官职向所有军团士兵开放,就连文职(无论是自共和以来就已设置的官职还是元首制下

13、新建的官僚体系中的官职)也都逐渐向所有阶层开放。即便是普通的士兵,只要能干或者有功,不仅可以获得军职方面的晋升,甚至在文职方面也有广阔的晋升之路。随着元老院权威的日益衰落,一些官员甚至在掌握实权后也不去谋求元老的职位。元首制后期,元老贵族对于元首职位的垄断地位被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们打破,升入元老阶层也并非通向元首宝座的唯一途径,骑士也可以直接晋升为元首。元老贵族的特权通常,士兵们在拥立元首时只是欢呼他们为凯撒,然后再由元老院正式授予其奥古斯都的头衔。地位受到来自新精英的严重挑战。越来越多非元老阶层的将军凭借自身实力,通过军队的支持控制最高领导权,成为元首。元老阶层逐渐走向没落。莫斯卡在分析罗马统

14、治阶层衰落的原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统治阶级不再寻找施展才能以获得权力的机会,当他们无法再提供他们曾经提供的社会服务,或者当他们的能力和提供的服务在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失去重要性,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这样,当罗马贵族阶级不再是军队高级军官的唯一来源时,他们衰落了。 公元三世纪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依旧辽阔,但是各种矛盾激化越来越严重。帝国内部可谓是千疮百孔、矛盾重重,尽管帝国能够勉强维持着表面上的强盛,但是帝国内部实则不堪一击。此时的帝国需要继续维持下去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为这个国家续上更长的统治时间。戴克里先撕下了最后的共和制外衣。第3章公元284476年多米那特制的特点 多米那特是

15、拉丁文 dominatus的音译,意为君主制。戴克里先继位(284305),把共和制的外衣完全抛弃,代之以公开的君主制。从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由普林斯制转变为多米那特制。公元 284 年 11 月 17 日,在小亚城市尼科美狄亚,奴隶出身的戴克里先被士兵推举为罗马帝国元首。戴克里先接手的罗马帝国可谓是千疮百孔、矛盾重重,尽管帝国能够勉强维持着表面上的强盛,但是帝国内部实则不堪一击。纵观国内外全局,戴克里先雷厉风行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帝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矛盾丛生的帝国危机,使得经历了 3 世纪危机动荡的罗马帝国获得了新一轮重生。“四帝共治制”即是戴克里先针

16、对当时形势作出的一大举措。所谓的“四帝共治制”,名义上是四帝共理国事, 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为共治皇帝, 分享奥古斯都的头衔, 加列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是他们的继承人, 分享恺撒的头衔, 实际上戴克里先仍以“君主”的地位握有最高权力,四帝共治仍是以戴克里先这一唯一的君主为尊,权力在部分分散的同时牢牢回归到统治君主手中。这是对 3 世纪危机以来罗马帝国动荡不安的时局的一次全面整顿。戴克里先其个人魅力决定了他能够有效的驾驭这一制度,与其他三位君主共同分权统治国家。但是,并非每一位后继者都有如此才能足以驾驭整个帝国的庞大支系。因此,如若统治者无法驾驭政权,那么四帝之间的权力争夺必然发生,帝国内部又将

17、陷入混乱不堪局面,“四帝共治”终将无法继续以其原始模样存在。为了争夺地盘和最高统治权力,后继者们不断的进行各种混战,战争的残酷血腥程度非同一般。戴克里先的继承者、东部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死后,4位奥古斯都:李锡尼、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马克西米安达扎和君士坦丁于311年展开夺权斗争。君士坦丁联合李锡尼反对马克森提乌斯。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意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台伯河上穆尔维(Milvian)大桥附近的决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马克森提乌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在麦地奥兰(今日之米兰)会晤。李锡尼与君士坦丁的同父异母姊妹君士坦提娅结婚,以巩固两人的同盟。

18、两位奥古斯都同时签署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在教会史上,这是一件头等大事。313年,李锡尼在小亚细亚战胜马克西米安达扎,与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国。但是,他们之间的和睦仅仅维持了一年。两人都为独霸帝国而投入了新的战斗。314年发生的冲突未分胜负。324年君士坦丁击溃李锡尼,后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证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阴谋叛变和私通蛮族的罪名将李锡尼绞死,从此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最终,公元 323年,同样卷入帝国内部政权战争的君士坦丁以其强硬力量打败了其他竞争者,完成了帝国的再一次统一,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掌握政权之后,君士坦丁果断地废除了已不再适应帝国统治的“

19、四帝共治制”,确立了血亲世袭继承制度,最终确立了罗马帝国的君主专制政体。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国首都迁到古希腊城市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称为“新罗马”。此举标志着多米那特制的最终确立。 结 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古代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原因,以及不同的政治制度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所以无论是前期帝国(公元前27公元284)实行的元首制和后期帝国(284476)实行的君主制,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决定的。早期的元首制披着共和的外衣,虽然元老院等公民机构依旧存在,但是国家的权利完全集中在独裁者手中。而戴克里先撕下了这层外衣,将元首制改成君主制,虽然在其统治时期实行的是四帝共治,但是依靠其个人魅力,他对庞大的帝国拥有专制的权力。而君士坦丁大帝在四奥古斯都战争中胜利后,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血亲世袭继承制度,最终确立了罗马帝国的君主专制政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