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5 ,大小:166KB ,
资源ID:71466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466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的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的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中大量“赋诗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第二章1、“诗教”;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2、美和善3、“以意逆志”“

2、知人论世”4、乐论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

3、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2、“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3、“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

4、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4、“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三、翻译:1、孔子说:“修身用诗来感发意志,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乐来陶冶情操,从而完成品德的修养。”2、孔子说:“读诗三百首,把政事交给他,完不成任务;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立地应酬、谈判;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3、音乐,就是人的喜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的喜乐之情,必定流露在

5、声音中,表现在动静上,而做人的道理,声音、动静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部都表现在音乐之中。4、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也是十分迅速的,所以先王十分谨慎地修饰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谐而不淫邪,音乐庄严端正,百姓就心齐而不混乱。百姓和谐心齐,兵力就强盛,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感来侵犯。四、论述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文艺有修身成人的作用,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干政的必要条件,如“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明确提出论诗的标准“思无

6、邪”,认为诗歌内容应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认为文艺有感发意志、认识社会、团结百姓、讽刺政治等价值等等。2、荀子提倡后天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道德修养上还是艺术创作上,要达到完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荀子奠定了儒家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原道”“宗经”“征圣”的思想上;荀子在强调“诗言志”的“志”必须是圣人之道,百王之道外,还肯定人“情”的合理性,可视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的先声;荀子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乐论篇,提出“音乐-人心-治道”的价值思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认为音乐有和同人心的作用,提出著名的

7、“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等等。第三章1、外部规律研究;内部规律研究。2、对“象”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3、崇尚天然,反对人为。4、“蔽于天而不知人”5、粗;精。6、物我不分。1、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

8、,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3、庄子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和所画的对象达到融合为一的化境。而要“指与物化”,首先必须是“心与物化”,即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正是艺术创作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4、庄子认为事物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云“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认识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他提出

9、“得意忘言”的主张,即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卮言”“重言”“寓言”),去获得“言外之意”。1、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

10、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2、工倕用手旋转而技艺超过用规矩画出来的,手指和所用物象凝合为一,而不必用心思来计量,所以他的心灵专一而不窒碍。忘了手脚,是鞋子的舒适;忘了腰,是带子的舒适;忘了是非,是心灵的安适;内心不移,外不从物,是处境的安适。本性常适而无往不安适,便是忘了安适的安适。3、宋元君要画图,各个画师都到了,受命拜揖而站立一旁;濡笔调墨,

11、在外面的还有半数。有一个画师后来,安闲的样子并不急于挤上去,他受命拜揖却不站立,随即返回住所。国君派人去看,见他解衣露身交叉着脚坐着。国君说:“行呀,他才是真正的画师。4、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车轮,放下锤凿走上前来,问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之言。”问说:“圣人在吗?“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你所读的,是古人的糟粕了!“寡人读书,轮人怎能随便议论!说得出理由还可以,说不出理由就要处死。“我用我所从事的事来观察。斫车轮,慢了就松滑而不坚固,快了就滞涩而难入。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有奥妙的技术存在其间。我不能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所以

12、七十岁了还在斫轮。古时人和他所不能传授的,都已经消失了,那么你所读的,就是古人的糟粕了!(以上译文引陈鼓应教授的庄子今注今译)四、问答题:1、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2、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比如“庖丁解牛”“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就反映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认为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顺其自然,依其天性,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吕梁丈夫之

13、所以悠游自在地游于大水之中,是因为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即是说符合于水的自然规律而不以主观意志去左右它,这就是“以天合天”。就艺术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天籁”“天乐”。另外,庄子的“梓庆削木为鐻”“轮扁斫轮”等寓言故事也反映就因为他抛弃了一切个人名利私念的干扰,完全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在这点上,技艺创造和艺术创造是相通的。“轮扁斫轮”故事,说的“言”“意”关系,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无限的精妙的思想情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上的“言”“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老庄思想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从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老庄的“道”从人

14、生观上说是追求生命自由和精神自由,而艺术精神或审美精神的也是“自由”,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老庄对“道”的体悟来看,他们注重“涤除玄览”“坐忘”“心斋”的工夫,这和艺术创造中的审美心境是相通的;从老庄对“大音”“大象”的全美追求来看,这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相通的等等,所以我们说老庄思想具有艺术精神。第四章1、哲学和美学;哲学和美学;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2、“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3、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4、礼记乐记

15、、毛诗序5、丽以则;丽以淫。6、桓谭、王充7、真善美相结合1、马迁提出的。他认为许多著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著书立说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毛诗序最早提出的。所谓“风、雅、颂”,毛诗序认为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而雅,则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风,在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的;雅,则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不过政有小大

16、,故有小雅大雅之别。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赋、比、兴”,毛诗序没有解释,但汉人有解释,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感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众从表现手法来解释,郑玄从儒家的美刺观来解释;前者侧重形式,后者侧重内容。皆可视为汉人对“赋、比、兴”的认识。3、这是王充重要的美学思想。论衡对作篇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对文学真实虽有所认识,如艺增中对诗经的虚构和夸张的正确分析,

17、但还没有完全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4、这是毛诗序对荀子“以道制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承认思想情感对诗乐发生的作用,但认为必须用儒家的“礼义”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它突出和强调了儒家思想内容,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的一面,但它肯定“情”的合理性,并有“吟咏情性”一说,可视为后来陆机“缘情”说之滥觞。1、音是由人心发生的。人心的被感动,外物使然。一旦被外物感动,就会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然之声相互回应,就发生变化;有文采节奏的变化,就是审美的音;把这种审美的音组织起来,加上乐器伴奏,舞蹈表演,就叫音乐。音乐,是由审美的音变化而来,其根本在人心被外物所感动。2、自从汉武帝设立乐府机构而采

18、集歌谣,于是就有了代国、赵国的民歌,秦国、楚国的风诗,这些诗歌都是因情、因事而发,所以通过它也可以了解社会政治情况,认识风俗民情。3、文章是从胸中流出的,文章是内心的表现。大树下有根,上有叶;果实内有核,外有壳。文章言说,就是士大夫的树叶、皮壳。诚实在胸,发而为文章,内外表里是一致的,意气奋发而文笔纵横,所以看见文章就能了解内心。人有文章,就像禽兽有羽毛。羽毛有五色,都生长在身体上,如果只有文采而没有诚实的内容,那就像五色的禽兽,空有其皮毛了。难道仅仅是雕琢文辞,空有华丽的语言吗?精诚蕴于内,那语言文辞才能深深地打动人。4、离骚是按照诗经的比兴方法,取类譬喻的。所以用善鸟香草来譬喻忠贞之人;用

19、恶禽臭物来譬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譬喻国君;用宓妃佚女来譬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譬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来譬喻小人。四、简答题:1、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两大特点: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社会的批判,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界限。二是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为完整。如“六义”说的提出;“情、志”合一的趋势;“感物而动”思想的出现等等。2、乐记的诗乐思想主要表现在:音乐

20、的本源在人心感物,提出“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音乐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提出“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的音乐创作论,认为诗乐创作应当是真实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等等。毛诗序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儒家礼义道德思想的规范;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讽谏说;提出“六义”说,这是对诗经诗体、诗的表现手法的第一次艺术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另外,毛诗序还有情、志合一的趋向,第一次提出“吟咏情性”这一思想。3、王充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王充虽然对艺术真实有所了解,但还未将科学真实和

21、艺术真实完全区别开来。二是增善消恶,有补世用。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三是反对复古,提倡独创。他在超奇篇把文人分为几类,而最推崇“鸿儒”,认为他们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写作文章,他们才是“超奇”之才等等。4、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表面看和刘安、司马迁比较一致,实际上肯定和赞扬的角度不同,他是从儒家的立场来肯定和赞扬的,这一角度和扬雄、班固一致(尽管观点不同)。他认为离骚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甚至可上升到儒家经典的地位,他和扬雄、班固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忠”“怨”的不同理解上,扬雄、班固认为离骚不符合儒家“忠”“怨”的思想,而王逸则认为完全符合儒家的“忠”

22、“怨”思想。5、同意教材的观点。理由是:一、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儒生),后者是指文章家,即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学家。这种传统的“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二、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汉代图书的分类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如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均把“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说明文学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三、从汉代开始,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像枚乘、司马相如、王褒等等,从后汉书开始,史书中已分列儒林、文苑(或称文学)两传。第五章一、填空题:1、思想、文学2、典论论文3、文赋、文学创作4、缘情、体物5、提倡繁富奥博之文

23、,讲究华艳雕饰;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主张今胜于古6、文笔之争、永明声律论7、沈约、谢眺、王融、周顒8、“平、上、去、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9、文学和非文学10、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二、解释概念:1、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2、曹丕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才性关系的理论。认为作家的气质、才性是先天的禀赋,是不可“力强而致”的,这是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这一思想和传统的“有德者必有言”“文以德为主”的思想有了

24、很大不同,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更深入了,对后世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产生了很大影响。3、陆机提出的关于诗歌本质的学说。认为诗歌应该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特别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这是对先秦以来传统的“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从先秦的强调伦理道德思想,到强调情感特征,这是文学观的重大变化。“诗言志”重在表现社会思想,“诗缘情”重在表现一己悲欢之情。4、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5、南朝时的文笔之争,是对

25、文学与非文学的进一步认识。最早刘勰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了。三、翻译:1、形象表达意思,语言描画形象。穷尽意思最好用形象,穷尽形象最好用语言。语言生成形象,所以依靠语言就可以观察形象;形象生成意思,所以依靠形象就可以体味意思。意思通过形象来表现,形象通过语言而显著。所以语言用来描画形象,得到形象就可

26、以忘掉语言,形象用来表现意思,得到意思就可以忘掉形象。2、作文以气质、才性为主,文气有清、浊之分,不可勉强得到。譬如音乐,曲谱虽然相同,节奏同一法度,但运用声气的技巧是不同的,即使是父亲、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或弟弟。3、作文开始构思时,不看不听,精神内敛,深入思考,广泛探求。精神飞跃,心与物游。文思来时,情思象初升的太阳那样,由微明而逐渐鲜明,物象以清晰的形态而纷至沓来。吸收群书的精华,在创作时倾泻出来。创作思路一打开,可以驾着想象的翅膀上到天渊,下到地泉而自由驰骋。文思迟钝时,象游鱼衔钩,迟迟不肯出水;文思敏捷时,如飞鸟中箭,一下子从云端坠落下来。百世阙文,千载遗韵,都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27、。朝花已谢,夕秀待开。想象跨越时空,古今四海尽在胸中。4、古代的学者有两种,现在的学者有四种。孔子门徒,互相传授,精通圣人经典的,叫儒。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只创作辞赋,叫文。现在的儒,博通子书和史书,只能了解其中的事实,不能懂得道理的,叫学。至于不善写诗的象阎纂,善于写章奏的象伯松之流,叫笔。吟咏情性,流连哀思的,叫文。学者大多不善联缀辞藻,只能死守章句,缺乏变通和主见。不能判定礼乐的是非,不能辨别经教的宗旨,只能陈述前人之说,引经据典,然而能探本求源,也很可贵。笔者,下比之于抒情之文,则它并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上比之于学者的经史,则它并不能得到儒者的义理所在。但却可以显示作

28、者的智慧和语言技巧。至于文者,必须文采繁富,声音动听,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所以说古代的文笔,现在的文笔,其含义是不同的。1、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创作主题的变化。有先秦两汉的政治教化主题变为个人悲欢遭际,或者说由社会思想主题变为个人情感主题;其次,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魏晋名士,不受名教束缚,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任其自然,这种个性自由发展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变化。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之研究。如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等。2、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首先对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了启发。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审

29、美观照离不开具体物象,但又不受具体物象的局限,而是要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或者说人们的美感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的。其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辨证关系,给了很大启示。艺术的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整体形象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最后,这种言、象、意的理论,还为后世的“意境”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用有限的语言去塑造虚实相生的形象,从而获得无穷的意蕴。3、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认为曹丕的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也就是说曹丕的时代已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本质特征。如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气”说,就认为作家的先天禀赋,包括才气对文学创作十分重要。这和先秦两汉所说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