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74KB ,
资源ID:71872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872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研主题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研主题文档格式.docx

1、5 13总结本组教研活动,交流教研收获.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研水平,总结本学期教研收获。第一次时间:2014年3月5日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研究制订本年级第二学期小组教研计划活动过程:1、学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参照小学1-2年级学段课标要求,围绕校教研室关于探索学校高效课堂教学主题,结合本学期语文教材侧重点,制订小组教研专题。2、全组讨论制定教研专题及教研活动安排。详见计划第二次2014年3月19日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学习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学习文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

2、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

3、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

4、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5、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

6、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第三次2014年4月2日集体讨论、修改组内研讨课教案。一、选择本课

7、的目的和意义: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

8、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二、出示初次教案:26.蜜蜂引路一、教学目标1.会认六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二、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三.教学难点1.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2.明白在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五.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通过自读、精思、讨论、感悟学习过程,理解列宁通过事物

9、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观察和思考找到养蜂人。六.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1、认识六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二、教学重难点认识6个生字,朗读感悟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一介绍列宁,引入新课教师补充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要认的生字及新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词义。2、再次读课文,把一些长句子多的几遍,读通顺,读流利。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4、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巩固识字。三.自读

10、自悟,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巡视了解学生读文情况,相机点拨。1.默读、思考。2.同桌交流各自感悟到的内容。四.自读自悟,了解起因 出示问题,自读自悟: 1.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亲自”是什么意思?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学生自读课文,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感知事情的起因。一.读读、想想、说说、画画1.想一想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再找到课文相关自然段读一读。2.引导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做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个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

11、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3.拓展想象,训练说话。 路边花丛中有许多蜜蜂,列宁会想 蜜蜂采蜜飞回到园子里,列宁会想 列宁看到园子旁边有所小房子,会想 4.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画完后自己有条理地说一说。1.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2.全班交流,相互补充。3.练习说话。4.学生独立绘图,同桌相互指正评议。第四次2014年4月23日针对组内研讨课找出问题,修改完善教案,再此进行课堂实践。一、案例描述:一、谈话激趣。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师:看到课题,同学们会有

12、什么疑问?生1:蜜蜂给谁引路?生2: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生3:蜜蜂怎么引路?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当地的意思。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填词训练:往常 常常 时常 平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打球。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 得到老师的表扬。3.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4.他 就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指名在练习后说说“常常”与“往常”有什么区别。3.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

13、“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生: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4、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读读、想想、说说、画画想一想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再找到课文相关自然段读一读。 路边花丛中有许多蜜蜂,列宁会想 4.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分角色表演最后一个自然

14、段,相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表现出“惊讶”的语气和表情。 2、出示学生画好的路线图,引导学生总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列宁是凭着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哪些启发?五、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观察。 2.示范指导1写正确“派”的右边不是“瓜”,第四笔是横,不是撇。“敲”的右边不是“支”要求学生跟写,提起注意。2写美观“派”字中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应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谈”字右边是个“炎”,注意上边的“火”字捺变成点。“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旁。3.教师巡行、辅导。二、执教者反思: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

15、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力求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质疑问难,激趣读文。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因为可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

16、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从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多

17、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于拘泥细小,这些都是我今后改进的地方。第五次2014年5月28日秦语、李靖、李瑞、张婕、王彧、张益枚根据两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交流,形成阶段性小结。一、大家就两次课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二、执教者就第二次课进行反思。一、实践描述:第二次实践,教师优化了教学环节,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用语,强化了对课堂的组织和驾驭,注意了课堂的细节处理。学生读书更加充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注意了环节之间的过渡,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参与度更广。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更有

18、针对性,再加上多媒体适时的辅助,课堂效率明显提升。二、第二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一节课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贪多求全。这节课给学生留的写字时间稍有欠缺,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如何更好地进行课时划分,仍然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另外,学习中对学生该引导的地方虽然做得较有进步,但放得不够。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只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起来,绽放出创造性的火花,让人惊喜。而我们所做的,是引发他们的动机,提供一定的机会,培养一定的方法,再给以适当的鼓励。三、教学反思: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这节课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训练。一是重视听和说的

19、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不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

20、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第六次2014年6月6日总结本学期的小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收获。一、回顾本学期的教研活动,经过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使各位教师对教研专题有深入的认识。二、通过研讨,形成理论性的总结,用以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附:语文教学要体现扎实、灵动,首先需要在教学的预设与操作上要做到扎实而灵动。本课教学注重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加强质疑、探疑、解疑,语言积累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本设计中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

21、定位在“质疑和解疑”,通过读、说、画、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发现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

22、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