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13KB ,
资源ID:718735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873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与印度对涅盘的理解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与印度对涅盘的理解Word下载.docx

1、也就是说尽管大、小乘对于涅槃的解释在表面上存在差异,但从整个思想发展的脉络上是有一致性的。佛教最初对涅槃的描述集中在早期四谛思想中的灭谛内,指“永断无明、欲爱等一切烦恼,一切苦皆消灭之审实不谬的状态;亦即涅槃境界。” ,但涅槃到底是什么,一般人应该如何理解,在早期佛教中,佛陀似乎更加注重实践的直观体验,反对理论思辨,他认为人生最为紧急的事情是从苦中解脱,对于形而上的问题不与讨论。涅槃从根本上说具有“灭”的意思,所指的是烦恼的消灭。但在佛教的发展中对于“寂灭”的理解存在差异。主要是早期佛教与大乘佛教,如小乘佛教主张涅槃有“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之分(也称“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所谓“

2、有余涅槃”指:“以我空智斩断生死轮回的牵引炼索烦恼与业,心得寂灭曰涅槃,但这个由过去有漏业力所牵引的肉体尚未消灭,残余之身依仍在。” 所谓“无余涅槃“指:“到了这个残余的躯体也死亡,身心俱归寂灭,未来的生死永灭。” 小乘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对立的,获得涅槃的方法就是灭尽生死。因为“业力”是轮回的依据,所以彻底的涅槃便是业力皆尽,肉体死亡。大乘佛教中对于涅槃的解释,首先是中论观涅槃品中:“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 意思是万法是既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有与无是现实世界中彼此对立概念,非有非无是对立概念的否定,而将有

3、与无,非有非无一起否定就是大乘中观核心思想“毕竟空”,认识到了法毕竟空的道理就获得“实相涅槃”。这里有一个背景,大乘佛教的出现是在批判小乘佛学理论的基础上,在佛陀入灭之后,他的信徒没有按照其对于行而上问题讨论的搁置,并表现出对此类问题的兴趣,从早期对于个人生命的体认扩大到对于变化世界本源的探讨,如后期的小乘佛教对于涅槃“体”的有无发生争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学说,大乘佛学的出现是对小乘佛教学说的反动,初期大乘主张“空”是世界的本源,以对抗小乘有部的“实有”说,最先出现的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主要讲述“法空”的思想,认为世间一切法无自性,现象世界本来是相对的,一切有、无等概念也都是相对

4、的,按照常识的知见,往往以自性的立场看这些概念,将之视为决定,来建构现象世界,但就其真相而言,一切都是无自性,是空,因而否定整个现象界或经验界,强调无论正反,都没有任何自身实在性。随后的大乘中观派龙树对初期大乘思想做了总结,提出“缘起性空”理论,佛教中最根本的思想就是缘起法,但对缘起法的理解在佛教的发展中存在分歧,小乘一切有部主张因缘所生法皆“有”,龙树驳斥这种论点,在中论中写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意思是因缘生法的实相为“空”,法在世间的呈现是一种假有。依因缘法而知空,依空而知假有,依假有而知诸法缘起,运用这种方法理解就认识了“中道观”,即缘起即空的道理。此处

5、的“空”与般若经中的“空”有所不同,龙树在般若经对于现实世界自性的否定后,在思想上进一步对先验的世界自性进行否定,从“空”发展到“空空”,得出“无自性空”的结论。世间与涅槃在小乘佛教本来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涅槃是脱离世间后的状态,现实世界是指在现象上的生灭,是无常,而涅槃是生灭的对立,所以是常。龙树运用八不缘起对此进行批判,驳斥此说为戏论,八不缘起是龙树的根本思想,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宇井伯寿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中总结到,一切法由因缘而起,按照实在观的视角观察世间万物必然是一个一个的实体,因为实体而有相互对立的关系,现象上的对立说明能观与所

6、观上的对峙。但是龙树立“毕竟空”为第一究竟义,取消对立双方,以真空破有,以真空破“恶趣空”,在第一义上否定所有语言、概念的真实性,获得无对待的真实相,不着两边。第一义指的是龙树将世界分成了世俗层面与真实层面,真实层面就是第一义谛,中论观四谛品偈中有:“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涅槃就是在第一义的层面上来说的,由于一切的对立双方都在毕竟空的第一义体认下被打破,便可以开拓出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同一的理论。龙树菩萨的学说由后人弘传到后来,反而落到执着空理,忽略了中道的生活实践,此时,引发大乘佛教思潮的转变,瑜伽

7、行派异军突起,主张承认现象世界的差异性,并把差异造成的原因都归结到个人阿赖耶识的种子中,改变现实世界的方法依赖于个人精神活动“心”。摄大乘论中有:“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赖耶识是世界一切现象存在的依据,万法具有各自不同的自性,有清净、染污之分,都被储存在阿赖耶识中,获得涅槃的方法就是转识成智,转自身染污的阿赖耶识种子为清净。这种绝对无污染,无分别的纯粹精神,舍尔巴茨基在大乘佛学中认为等其同于法身的观念。成唯识论中,将涅槃分为四种: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就是除去一切杂染,本性清净,这种清净的自性存在于每个众生心中。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8、与小乘的有余、无余涅槃相同,无住涅槃就是不住涅槃,瑜伽行派继承龙树对“空”的逻辑,进一步发展为空亦复空的思想,从否定之否定进一步发展到正言若反式的否定即肯定的陈述。从开始的获得涅槃到菩萨无住,而住无所住。成唯识论中:“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使大乘佛教不离世间的思想得到发展,扎扎实实的落实到了现实生活中。中期大乘佛教中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即大般涅槃经 ,在前分的大般涅槃经中首次提出“如来藏”思想,认为“如来藏”是真我,佛的法身常住,“藏”即是胎藏的含义,释迦牟尼能够成佛的原因是由于含藏佛性,佛性又是具有清净的特点,而与之前

9、大乘佛教教义不同的是,这里把如来藏实有化,明确等同于“我”,“我”是超越时间的,存在于众生当中,构成众生成佛的原因,法身是佛性的变现,无处不在,经文初十卷中描写佛入大般涅槃具有的常、乐、我、净四种特征,“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即“涅槃四德”指涅槃的美好存在,这里的涅槃四德等同于佛性,佛肉身随灭,但法身常在,法身即是“常、乐、我、净”,净土的观念也由此被拓展出来。由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佛教中的“心解脱”是佛教区别于印度其他宗教的重点,佛陀将获得解脱道的方式从外拉回到内,认为人生的解脱只能是自证,向外界寻找是不可能达到涅槃的。但在后面的佛教思想发展中,从小乘关于“法

10、”的实有化,到大乘佛教对其不断否定并走向了否定的反面,早期佛教中否定的重新建立,法性成为了必然存在的东西,在涅槃经中,佛陀的弟子们对于佛陀涅槃后是否存在进行讨论,体现出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史是出于对其理论彻底性和一贯性,他要兼顾其本体论立场,因此宗教解脱的目标不可能只是如风止息如灯熄灭那样的时,它必须肯定佛教修行者得到解脱以后的真实不虚无妄的境界,也就是大乘的“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3、 中国佛教涅槃观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传入初期上层统治者以祈求现实利益、谶纬迷信来理解,随着翻译经典的不断出现,佛教教义渐渐传入,佛教思想慢慢被社会所认知,而认知的过程经历了“格义”到发挥,对于涅槃的理解也同

11、样呈现出发展的特点。佛教刚刚传入是在两汉之际,当时的社会中弥漫着谶纬之术,佛教被统治者当做与方术理解,佛道不分。如袁宏在后汉书中写到:“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旧译也将“涅槃”等同为“无为”。牟子理惑论中也用“道”的观念解释佛教,认为只有“得道”者才能脱离轮回,而成道就是佛教的涅槃。两晋时期般若学被传入,作为中国当时的佛学水品代表人物慧远,在于鸠摩罗什的往来书信中提到沙门“不顺化以求宗,冥神绝境,谓之涅槃。”这里的绝境就是涅槃,慧远坚信法有定性的理论,一方面是中国本有观念嫁接入佛教表现,一方面是小乘佛教地传入自身提供的嫁接可能,因为有法性所以不能完全为空。大乘般若学被弘

12、传虽然是玄学风的促成,但真正理解存在困难,慧远就主张绝境就是无境可对,冥神是是“神”达到超然的境地。也就是说“神”的超然就是涅槃。首次对于涅槃问题讨论的专著是僧肇撰写的涅槃无名论,他认为涅槃不可言说,“復何容有名於其間哉。斯乃窮微言之美。”而涅槃的状态是“寂寥虛矌微妙無相量太虛而永久。”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只是假名施设,“而曰有余无余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 僧肇是鸠摩罗什的高足被称为“解空第一”,他按照中观派非空非有的中道义理解涅槃,得出涅槃是一种不可名言的超越有无在第一义上理解的状态,即实相涅槃,这是中国人自佛教传入后首次正确把握印度大乘佛教对于中观思想。但其运用的语言仍然是玄学

13、的。僧肇虽然撰写了肇论破斥六家七宗,但真正理解理解般若中观的寥寥无几。公元335年法显到印度求法带回大般涅槃经,经中指出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中国教界引起轩然大波,经中关于佛性的问题成为当时关注的焦点。涅槃经中指出涅槃恒常不变,等同于佛性,与鸠摩罗什中观学的解释不同,其实这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晚期,调和小乘有部说的产物,但中国教界没有佛教学说在印度是不断发展的观念。佛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众说纷纭,光明普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中:“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非大涅槃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涅槃也。”是否见佛性成为获得涅槃解脱的标准。随着大般涅槃经的翻译,与帝王对于法身观念的提倡,此经的研

14、习逐渐成为风气,产生涅槃学派。主要分为以境为佛性与以心为佛性两个方面,和由竺道生以当果为佛性的主张,引起关于佛性“本有”与“始有”的争论。涅槃学派主要指专门研习涅槃经的学家,其中多以鸠摩罗什为师,后转向涅槃经的弘扬,对各种经典多采取调和的态度,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为判教问题,二为渐悟与顿悟。涅槃经中将如来教法进行分判,以乳、酥、酪、醍醐比喻,涅槃经是最高教理,慧观将第一个将其判为第五时常住教,梁武帝为宝亮撰写的涅槃义疏作序:“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各类教典在以涅槃经为终极思想的原则下被调和。渐顿之争我们可以看做是佛性论的延续,竺道生提出一阐提可成佛后,进一步

15、开出顿悟成佛说,他认为真理是完整,要么全知,要么不知,不可能有渐渐知的过程。者明显是受到儒家“理归一极”思想的影响,谢灵运在做辩宗论为道生辩护时就运用儒家思想。主张渐悟者,认为成佛是定慧的累积修行,一点一点趋于成佛的过程。判教说为后来天台宗形成自己的判教系统打下基础,顿悟说则为禅宗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可能。同一时期属北方地论师的净影寺慧远提出了独特的涅槃观,首先十地经论是地论师们研习的重点,其中论述涅槃有性净,方便净两种。性净涅槃指本有之清净体性,认为阿黎耶识为第八识,具有含藏诸识的特点与如来藏心同义,吉藏在法华玄论中说:“以第八识为佛性,自性清净故,亦名性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指“由慧之拣择,除染

16、污苦,的清净者,名为方便净或无垢净涅槃。” 即依般若智慧之力,去除无明,烦恼而得到清净。其次慧远在大乘义章中发挥其说认为:“涅槃如是诸法中胜。故名为大。大义如是,何者是大?大有三种。一者体大。性净涅槃体穷真性义充法界。二者相大。方便涅槃过无不尽德无不备。三者用大。应化涅槃妙用旷博化现无尽。故涅槃云。大般涅槃能建大义。义犹用也。” 与十地经论不同的是,他在性净、方便净二种涅槃外增加应化涅槃,并以体、相、用三者的关系理解。当时南道地论师们普遍将经中阿黎耶识与楞伽经中的如来藏心、涅槃经中的佛性当做同一义,皆指“真常净识”。大乘义章中又有:“即谓涅槃以如来藏为其体。”之说。中村元先生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

17、指出:“(地论宗南北两道)这两派的思想受了四卷本和十卷本的楞伽经,或南地真谛所译的起信论、摄大乘论以及世亲释的影响而发展。” 如起信论中就有法、报、化三身的思想,慧远把涅槃分为体、相、用三者的理解与其相似。隋唐为中国佛教的开创宗派时期,天台宗是最具中国佛教特征的宗派之一,其教义主要有两点,“一念三千”与“圆融三谛”, 天台宗的建立者智顗根据龙树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的认识世间实相的方法,将世出世间诸法改造为集汇于一心当中,“心”便具备了这三观的功能,认为诸法实相由空谛、假谛、中谛,三谛呈现。一念三千是世界现象各自具有自性,但相互依赖,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整体,而这

18、个整体在于人的“心”中,宇宙共为十法界,每法界具有十如是,一念心起,便具有三千世界,或显或隐,依善恶心得善恶果报。智顗还提出三种涅槃说,性净涅槃、圆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金光明玄义中载:“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究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这里的性净涅槃与地论师的性净涅槃不同,地论师主张的阿黎耶识是以客观现象后的真实为本体,所缘为境,智顗的一念三千以个人主观为本体,所缘为心。也就是将真个宇宙的问题,全部归结为“心”的作用,“心”便具有了连接世间与出世间

19、的功能。总结:涅槃观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与印度即相同又有区别的历程,佛教思想本是产生于印度社会中,其终极观念的变化有其自身文化,社会的变革影响,从灭烦恼既是涅槃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再到实相涅槃,性净涅槃、再到涅槃常住,可以看到印度人们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是不断地理论化,不断地融合了自身教内的分歧,同时不断自觉与不自觉的学习印度教,最终建立其本体论观念。中国对于佛教的认知经历了以自身文化解读,重组与发挥的过程,确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在本土儒、道观念的交织中,找到被中国人普遍认可的佛教形式与内涵。对于涅槃的理解经历了以“无为”释之,到涅槃经涅槃常住思想的积极学习,再到随意糅合大、小乘思各种思想,得出的方便净涅槃,最后发挥出中国特点的天台宗三种涅槃,将宇宙万物统摄在空、假、中三谛中,而主宰宇宙的是“一念”,涅槃便具有空、假、中三谛的三个方面,不生不灭一切为“心”起。这是中国“心”的观念的成功体现,也是佛教在中国成功扎根的标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