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05KB ,
资源ID:7198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98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使至塞上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使至塞上教案.docx

1、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篇一: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 使:出使 至: 到 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

2、,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

3、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 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

4、: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 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

5、将 士 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六、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 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

6、,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 明确: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八、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

7、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

8、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9、。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篇二: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

10、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

11、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

12、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读一读 1、 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二)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

13、,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三)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

14、描绘的意境美。 1、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幅图画具有 美。 美的具体表现: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

15、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16、,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吟诵使至塞上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大漠孤烟直线条美:直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长河落日圆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青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诗中有画【篇三: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 教案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在吟诵中加深理解,品味诗歌语言。 2、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呈现的画面。 教学难点:诗歌的感情 教学设想:诗必因情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中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教学古诗尤其应该创造气氛,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巧

17、妙点拨,启发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为主,辅以朗读、比较、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猜猜是谁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是王维的诗。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 1、同学们对王维了解多少? 学生思考,针对自己的课前预习回答 王维,早年有才名,21

18、岁即中进士,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升任监察御史。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而且兼有书画音乐之长。在艺术上熔诗歌、绘画于一炉,构成独特的风格。师进一步引导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外的途中所作。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首诗。 2、生范读,其余生思考其内容,梳理。读后评议。 点拨: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正在前线大败敌军。 对学生的朗读请生加以评论,并大声齐读。 三、内容分析

19、 1、说出你的疑问,可自由提出,请其他同学给予解答。 生自由提出 预设质疑:为何要出塞? 行车地点在哪里? 为什么是“单车”,而不是很多人簇拥? 最终结果如何? 一一加以解答 结合背景谈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正值当时提拔他的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2、再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他这是会是什么心情?(失意) 点拨: 这种心情在诗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再读,理解诗意。 点拨体会:“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蓬草成熟后

20、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 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 零之感。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 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 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再齐读。读出抑郁、落寞之情。注意节奏、重音。 5、师引导: 但是看到大漠的景象心中又升起了新的感情,是什么呢?感情在哪里体现呢? 6、再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画面,抓住景物展开想象 生讨论后回答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

21、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7、点拨:这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心中有了想象的激情? 生思考后回答,对词语赏析,穿插自由朗读 明确: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的奇景。 “孤烟”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冲天而起插入天际就显得格外醒目。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

22、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8、再齐读,读出雄浑,豪迈之气。用自己的智慧之笔画出这两句诗的画面来。 生拿出画笔画,老师在黑板上画。比较异同。 四、师总结:这么美的画面读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境界阔大,气象雄浑。难怪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故事似乎还有继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五、请你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不一,自由体会。结合上文的分析 点拨: 描绘塞外的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赞美;歌颂大唐幅员辽阔,国内强盛; 自己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奉命出使边塞的自豪感; 被贬的孤寂,悲凉之感。 全班齐声背诵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写一段写景的文字,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叙事 单车问边 写景 征蓬 归雁 孤寂、悲凉 大漠 孤烟赞美疆域辽阔 长河 落日 自豪 叙事 逢候骑 八、教后反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