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5.24KB ,
资源ID:719956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1995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家庭抗逆力理论分辨实践演变与现实镜鉴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家庭抗逆力理论分辨实践演变与现实镜鉴Word文档格式.docx

1、如何有效应对危机和规避风险成为诸多学科关注的共同议题。在这样的现实关注下,在过去几十年中,抗逆力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科(心理学、社会工作)的研究关注都从人性的缺陷思维观点向积极、自主和优势的观点转向。抗逆力已经成为精神健康和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概念。早期的抗逆力研究重点在于识别个体生命成长中的“风险因子”与能够有效应对生命风险的“保护因子”。进而,研究人员和临床实务工作者发现个体抗逆力的发生主体通常是生活在一些非常规的家庭中,于是其开始关注家庭中拥有的以及在夫妻和家庭干预中可培育的抗逆力。抗逆力的生态思维逐步被重视,关注焦点从个体特征转移到个体与所处生态和发展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实践策略实

2、现了由个体向生态的转型。家庭抗逆力理论孕育而生,它将干预主体从个体扩展到更广阔的家庭、社区甚至是社会结构与制度层面,强调各系统间的互动,注重潜在优势和资源的挖掘及运用。这一实践取向是为了识别和增强那些让家庭能够经得起破坏性的生命挑战、恢复到逆境或危机前的运行水平并茁壮成长的关键过程。这样的理论分析逐步完善,成为社会工作、心理学、临床医学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实践导引。本文将根植于发展性系统取向对家庭抗逆力理论分辨、实践策略操作和本土意义与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系统地展示家庭抗逆力发展脉络,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开拓。一、家庭抗逆力理论分辨:优势与生态的范式转型以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任务中心等理论为

3、代表的早期社会服务理论都是从“诊断”的病理思想中演化而来,实务干预表现出浓厚的病理实践取向,这一实践取向将干预焦点聚集于个体和其表现出的问题,致力于探寻个体所反映的困境与问题背后的原因,呈现出以问题为基础、以个人为主体的实践策略。实践过程中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其局限性与负面性,对传统病理学展开批判,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辅导者主导、服务对象服从的专业关系會使服务对象产生依赖心理;童敏:个案辅导模式的后现代化转向及其面临的挑战,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二,标签化和问题聚焦强化了服务对象内在的挫折感或“无能感”以及社会外在的偏见,使得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可能出现越来越激化

4、或恶劣的趋势;闻英: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第三,将个体从其环境中孤立出来,与社会工作初期中对“人在环境中”和“人性关怀”的专业内涵强调有所背离。姚进忠:阐释与激活: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逻辑演进与本土化探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基于对传统病理学的批判和困境的思考,生态系统、优势视角、能力建设等思潮兴起,研究范式发生转移:改变了病理学对于问题和缺陷的关注,相信人具有应对不利情境的能力,并将视野扩展到生态和发展的背景中去发掘个体之外的优势和资源。两种转向同时驱动,形成了由问题向优势、由个体向生态的实践策略转型

5、范式,家庭抗逆力理论则是这一转变风潮中的产物。风险社会趋向和以病理学为基础的临床理论及研究聚焦于导致儿童或成人疾病的症状发展、维持的风险因子,Froma Walsh, “The Concept of Family Resilience: Crisis and Challenge,” Fam Process, vol.35, no.3, 1996, pp.261281.家庭被识别为个体疾病或不良行为发展的风险因子。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发现同样的逆境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尽管很多人都被逆境或创伤所打败,但是一些人展示出良好的适应逆境能力,为了解释这些差异,早期的研究聚焦于有利于形成抗逆力的个人特

6、质,体现了强悍的“个人主义”文化迷思。Froma Walsh, “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 Family Relations, vol.51, no.2, 2002, pp.130137. 从心理脉络(psychological context)的观点而言,抗逆力被视为一种能够协助个体适应压力情況或异常环境的个人特质。林志哲:发现复原力 一个来自心理脉络的观点,辅导季刊2007年第1期。对于“是什么使有些人能够健康而良好地面对逆境与风险”的问题研究促成了新的典范转变,一改过去从病理学的缺失

7、观点(deficit-based models)寻找家庭对个体的不良影响,转而将焦点置于家庭所具有的正向资源与力量,蔡素妙:地震受创家庭复原力之研究以九二一为例,中华人文社会学报2004年第1期。去发现家庭系统中帮助个体抵御生命风险的保护因子。在家庭治疗领域,焦点解决模式和叙事模式假设服务对象拥有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资源,Dale R. Hawley and Laura DeHaan, “Toward a Definition of Family Resilience: Integrating Life-Span and Family Perspectives,” Fam Process,

8、vol.35, no.3, 1996, pp.283298. 体现了增能态势。在生态思维的影响下,有学者提出抗逆力不仅只是一种个人特质,它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二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亦即以生态脉络(ecological context)的观点来看待抗逆力。生态脉络观点使注意力从早期关注抗逆力的个体特点的研究扩展到在社会生态学中去理解不同的影响,Froma Walsh, “Family Resilience: A Developmental Systems Framework,”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13, no.3

9、, 2016, pp.313324.对于个体抗逆力的研究开始强调抗逆力生态思维的重要性。一是强调关系对于培育个体抗逆力的重要性,二是抗逆力的生态发展思想对于既定的条件与时机下发展抗逆力对话机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抗逆力生态思维的重要性表明了关系在人类适应性的中心地位。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人际关系在培养和维持个人抗逆力中的重要性。Froma Walsh, 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3r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6.由问题向优势的转型使研究透镜发生了转变:家庭不再被视为阻碍个体发展的风险因子,而是促进个体抗逆力形成的保

10、护因子;由个体向生态的转型则使得以家庭为主体的抗逆力机制进入研究视野。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学界提出了家庭抗逆力的概念,这一概念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家庭作为个体的资源或保护系统转向整个家庭单位的功能上。Ann S. Masten and Amy R. Monn, “Child and Family Resilience: A Call for Integrated Scienc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Family Relations, vol.64, no.1, 2015, pp.521.家庭抗逆力理论将家庭系统作为一个功能性单位进行考察,

11、超越了个体抗逆力理论将家庭仅视为背景性因素的思维,但其延续了个体抗逆力理论对于相关特质的研究,家庭保护因子的识别助推了家庭抗逆力理论演变的第一次浪潮。Dorothy S. Becvar, Handbook of Family Resilience, New York: Springer, 2013, p.19.家庭抗逆力理论的初始发展中,将家庭抗逆力视为静态的特征或能力,特质论流派从中诞生。Carolyn S. Henry, Amanda Sheffield Morris and Amanda W. Harrist., “Family Resilience: Moving into the T

12、hird Wave,” Family Relations, vol.64, no.1, 2015, pp.2243.特质论流派将家庭抗逆力定义为当家庭面对内部或外部压力源时,家庭功能发生变化的一个特征或家庭遭遇危机时的适应性能力,以及激发弹性、问题解决和调动家庭内资源的潜在能量,这种特质使得家庭面对压力情境时拥有有效调动资源的能力并可以使家庭成员从压力中恢复原状。Insook Lee, Eun-Ok Lee, Hesook Suzie Kim, Young Sook Park, Misoon Song and Youn Hwan Park, “Concept Development of Fa

13、mily Resilience: A Study of Korean Families with A Chronically Ill Child,”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vol.13, no.5, 2004, pp.636645.家庭是一个和其他广泛社会文化脉络持续互动的开放性系统,邱湙絜、黄宗坚:家庭复原力概念应用于忧郁症患者之处遇,咨商与辅导2009年第285期。将家庭抗逆力视为静态的特征或能力,即认为通过某些特质的培养可促进家庭抗逆力,忽略了家庭与其他系统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再者,风险因子和保护因子存在情境化、语境化等特征,具有时间和情境转换性,刘芳:

14、西方抗逆力的新发展:范式演变与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二者在发展过程的不同情境中会发生变化。专注于静态结构下保护因子的探析与发掘,不足以适应特定情境下个体与家庭之差异,并在危机程度的考量、生命周期和外在复杂环境变化时无法有所作为。因此,家庭抗逆力理论内涵经历了从静态结构化描述到动态时间序列的过程视角的转变,冯跃:国外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及模式研究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迈向了第二次演变浪潮。生态思维引导下的理论转向使得家庭抗逆力逐渐被视为随着时间推移扩展的多因过程。Froma Walsh, “The Concept of Family Resilience

15、: Crisis and Challenge,” Fam Process, vol.35, no.3, 1996, pp.261281.人类运行和功能失调涉及个体、家庭、社区和更大的系统变量间的相互作用Froma Walsh, “Family Resilience: A Developmental Systems Framework,”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13, no.3, 2016, pp.313324.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特性。家庭系统中抗逆力的多因过程取向定义主导了理论演变的二次浪潮,Carolyn S.

16、 Henry, Amanda Sheffield Morris and Amanda W. Harrist, “Family Resilience: Moving into the Third Wave,” Family Relations, vol.64, no.1, 2015, pp.2243.形成了过程论流派。这一流派认为家庭抗逆力是从家庭发生的创伤事件影响之前到之时再到之后的这一历程,Jerome Gauvin-Lepage, Helene Lefebvre and Denise Malo, “Family Resilience Following a Physical Trauma

17、and Efficient Support Interventions: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vol.81, no.3, 2015, pp.3442.是一个发展内部资源去应对压力并茁壮成长的积极过程。 A Study of Korean Families with a Chronically Ill Child,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vol.13, no.5, 2004, pp.636645; Ann S. Masten and Amy R. Monn, “C

18、hild and Family Resilience: A Call for Integrated Scienc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Family Relations, vol.64, no.1, 2015, pp.521. 擁有抗逆力的家庭应对压力的独特方式取决于背景、发展水平、风险因子和保护因子的交互组合以及家庭共享的展望。Laura De Haan, Dale R. Hawley and James E. Deal, “Operationalizing Family Resilience: A Methodological St

19、rate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vol.30, no.4, 2002, pp.275291.过程论提供了一个增能基础上的整体性家庭评估视角,它倡导服务提供者在评估家庭时系统性关注家庭在评估前后的状态并承认处于适应挫折过程中的家庭是有能力的。Dale R. Hawley,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Family Resilience,” Family Therapy, vol.28, no.2, 2000, pp.101116.家庭作为提供高度支持关系的系统受到重视,在过程论的基础之上引申了家庭层面的关系

20、性抗逆力概念。沃尔什(Walsh)的关系论承认个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部分,Caryn West, Kim Usher and Kim Narelle Foster, “Family Resilience: Towards a New Model of Chronic Pain Management,” Collegian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Australia, vol.18, no.1, 2011, pp.310.家庭抗逆力不只是压力管理和从压力事件中幸存下来,还包含了个体及关系转变性提升的含义,Meggen Tucker

21、 Sixbey,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Resilience Assessment Scale to Identify Family Resilience Constructs, Gainesville, Fla: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5, p.3.它涵盖一个发展性、系统性和关系性的视角去检测关系过程及家庭处理压力的方式的变化。Dale R. Hawley,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Family Resilience,” Family Therapy, vol.28, no.2, 2000, pp.101

22、116; Jennifer Power, Melinda Goodyear, Darryl Maybery, Andrea Reupert, Brendan OHanlon, Rose Cuff and Amaryll Perlesz, “Family Resilience in Families Where A parent Has a Mental Illnes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ol.16, no.1, 2015, pp.117.第二次浪潮中的多因过程取向定义将时序系统纳入家庭抗逆力理论建构中,使家庭抗逆力理论立足于动态、变化、发展的内涵,体现了家庭

23、抗逆力理论的发展性视角;多因过程取向定义也为理解生态的嵌套结构中人类行为与各系统的互动提供了一个框架,体现了家庭抗逆力理论的系统性视角。以家庭为单位研讨抗逆力时,必要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将家庭层面的结果概念化,使其可以评估家庭有能力去完成结果的程度。Joan M. Patterson, “Understanding Family Resilien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58, no.3, 2002, pp.233246.这一条件对家庭抗逆力理论的内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三次浪潮以第二次浪潮的过程取向定义为基础,展开了家庭从“遭遇逆境(面对

24、壓力源)-应对逆境(逆境与资源互动)-适应逆境”这一线性过程中对于结果的论述并对发展要求做出了回应。郭庆、孙建娥:从拔根到扎根: 家庭抗逆力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及其干预,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第4期。过程论侧重描述家庭在整个抗逆力机制中所经历的阶段或所遵循的路径,并竭力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特征、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的勾勒给予有效的实务干预策略。以过程论为基石的结果论也强调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但它更侧重于描述家庭在应对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学者研究识别了家庭所取得的成效,包括改变的生活观念、改善的关系质量、增强的抗逆力特质等。Seieun Oh and Sun Ju Chang, “Concept

25、Analysis: Family Resilience,”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vol.4, no.13, 2014, pp.980990.它所阐述的理想家庭抗逆力结果是家庭恢复到逆境前的运行水平并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家庭所具备的优势、资源以及抵御风险、危机的能力等在过程中得到强化,这是发展性系统取向下家庭单位与其他主体间有机互动和增能态势的反映。结果论的出现使结果概念化得以实现,从而为家庭层面的抗逆力评估提供依据。关系论和结果论都将家庭抗逆力置于不同适应阶段和生命周期阶段背景中探究,继承了过程论的关键特质,只是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家庭抗逆力的关系论和结果论在

26、某种意义上是过程论的两个分支。家庭抗逆力理论演变的第一次浪潮是家庭系统由背景性因素向主体性单位跨越的第一步,家庭层面的抗逆力研究在此次浪潮中初见端倪并使家庭系统受到重视,从中催生的特质论促进了家庭抗逆力关键特征的识别;第二次浪潮是生态思维和发展性视角嵌入于家庭抗逆力理论的深刻演绎,过程论和关系论的出现丰富了其理论内涵;第三次浪潮则从家庭抗逆力过程链条中的末端家庭展现出的抗逆力结果进行独特的剖析(演化的路径详见图1)。家庭抗逆力理论内涵形成了由静态特质-动态过程-有机结果的演变格局,其概念确定性还不够充分,仍存在很多争议,但在三次浪潮演变中渐趋明晰。根据以上解读,可总结出家庭抗逆力理论内涵的几个

27、核心特质:(1)存在压力情境因子:可能是单一、短期性的压力源,也可能是累积、长期性的压力源,压力情境因子是产生抗逆力的前提;(2)注重对于优势和资源的运用:包括个体、家庭及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中的潜在优势与资源。家庭抗逆力强调的是家庭必须要透过个体与家庭、环境的互动,找到家庭所拥有或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而赋予家庭力量,才能够走出困境;邱湙絜、黄宗坚:(3)面对逆境或危机的积极观念:家庭内对于逆境/危机信念的态度是影响家庭抗逆力的重要因素,它引导家庭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家庭成员对家庭状况的评价愈正向,对家庭问题的解决就愈有建设性;纪文晓:从西方引介到本土发展:家庭抗逆力研究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28、学版)2015年第3期。(4)家庭不仅表现出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从中得到成长,增能态势蕴含于家庭抗逆力理论本质中。家庭抗逆力包含的不仅仅是家庭从危机中幸存下来或恢复原状的能力,还挖掘了从逆境中茁壮成长的潜能,共同度过危机的家庭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Keri Black and Marie Lobo, “A Conceptual Review of Family Resilience Factors,” Journal of Family Nursing, vol.14, no.1, 2008, pp.3355.综合这些分析,家庭抗逆力可以被定义为家庭在多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内外部资源、优

29、势去应对和适应逆境或危机的能力,家庭不仅恢复到逆境或危机之前的水平,而且呈现出比之前增强的、更具智慧和信心的状态。总括概之,家庭抗逆力理论试图发掘家庭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应对挑战,如何通过提升家庭抗逆力水平实现逆境中的疗愈与成长。姚红、田国秀:家庭抗逆力实务干预模式研究评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6期。家庭抗逆力理论内涵根植于发展性系统取向并在三大浪潮中演变塑形,其概念解读涌现出特质论、过程论、关系论及结果论四大流派。发展性系统取向的一个维度呈现为时序性和增能,另一维度呈现为生态性和互动,内化于家庭抗逆力理论内涵中。家庭抗逆力将每一个家庭放在其特定的资源和挑战之中进行考量

30、。每个家庭有效地处理不同系列和不同高度挑战的家庭流程是有所不同的。家庭抗逆力并没有为任何一个“有抗逆力的家庭”的模式提出蓝图,而是寻找每个家庭的家庭适应力,试图了解关键的过程,以增强家庭抵御危机和长期压力的能力。所有的家庭都有抗逆力的潜力,而且在呈现抗逆力上有多种途径。 Crisis and Challenge,” Fam Process, vol.35, no.3, 1996, pp.261281.家庭抗逆力理论内涵的演变根植于发展性系统取向并与生态和增能的变革大背景一脉相承(理论差异比较详见表1)。二、家庭抗逆力的多样实践框架:能力建设与生态预防导向理论分析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检验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家庭抗逆力理论在渐趋厚实的历程中,学者们也将其应用于各领域的实践。根植于发展性系统取向,家庭抗逆力理论的实践操作化也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