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1.46KB ,
资源ID:72080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2080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届全国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组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届全国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组试题.docx

1、第三届全国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组试题第三届全国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组)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三部分,试题共20小题(均为选择题),总分100分,比赛时间45分钟。2、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在试题后的答题卡中。一、诗歌鉴赏(20分,每小题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凤凰台上忆吹箫宋李清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注释】金猊:香炉的一种,炉盖

2、作狮形。宝奁:梳妆镜匣的美称。(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年第?期)1对词中句子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五句,香炉已冷无烟,红被如浪堆叠,髻鬟蓬松却懒得梳理,宝镜蒙尘却无心拂拭。再着一“任”字,可见女主人公无心无绪的慵态达到极点。B“生怕离怀别苦”,慵态原是恨别离,这正是本词题旨所在。不是病酒,不是悲秋,正因为惜别,诗人容颜瘦损,万千心事欲说还休,更显得深沉委婉,凄凉无限。C下片写离愁,纵使离歌唱了千万遍,终是难留,无奈惜别,情深意厚。“武陵人”越走越远,眼前烟锁雾绕,只剩孤独的女主人公独立“秦楼”。D楼头凝望,有谁能理解呢?只有楼前流水记住我终日凝眸。而最后一句,可想见诗人情思荡漾无边,又添一

3、段新愁,深化了主题,而余韵不尽。2对本词所用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主人公的慵懒之态,叙述了夫妻离别之事,抒发了作者离别之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由物及人,由表及里,借景言情,柔肠百转。B词的下片写别后的孤寂,“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从两面着笔,想象夫妻一别两地之境,这正是词人习惯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的写法。C本词善用浅白的生活语言,如“生怕”“新来”“这回”等,无不是“寻常语度”,但极好地抒写了作者感人至深的离情别恨。D这首诗写离愁,步步深入,层次井然。上片中的“怕”字与下片中的“惟”字是领字,承上启下,在词中起着关键的转折作用。3下面根据词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4、)A张祖望云:“(词)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为妙手。”词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应属“痴语”。B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至文也。”这是对本词借景言情方面的特点的评价。C“晨肇重来事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 “有缘千里能相会,刘晨曾入武陵溪”“武陵回梯,人远波空翠”,三句都用了“武陵人”之典,意境与本词最接近的是第一句。D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论的“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句也应该是针对“新来瘦”三句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5、4题。我遥望曾 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年第?期)4对我遥望一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青年遥望老年。两点之间,时空渺远,似乎遥不可及,但“异国的港口”充满幻想与期待、神秘与奇幻的色彩,可见青年的单纯与梦想及其远大抱负。B第二段写老年遥望青年。诗人巧妙地化“空间”为“时间”,把“青年”比作朦胧的“烟雾中的故乡”。有想往,有惆怅,有眷恋,有失落,符合老年人的心态。C全诗以“生活的海洋”为中心形成一系列的比喻,这些比喻自然贴切,

6、精妙传神,联系密切,和谐统一,前后两节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D人生两次“遥望”,今昔对比,回环复沓。诗歌上下两段中,“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异国”与“故乡”互相照应。二、现代文阅读(30分,每小题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粉丝与知音余光中两岸三地的交流日频,中文的新词也就日益增多。台湾的“作秀”、香港的“埋单”、大陆的“打的”,早已各地流行。这种新生的俚语,最近十分活跃,其中有些相当伧俗,当然也有比较可喜的,例如“粉丝”。“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

7、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治丝益棼,欲理而乱。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但歌德一早就告诉做母亲

8、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7年,生前与他争雄而且不免加贬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又过了7年,另一位大诗人弥尔顿,在他的诗莎士比亚赞中,断言莎翁的诗句可比神谕,而后人对他的崇敬,令帝王的陵寝也相形逊色。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45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锺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锺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左派肯定的“进步”作家,也非现代派标榜的“前卫”新锐;

9、张爱玲更沾不上什么“进步”或“前卫”,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要在40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真正的文学史,就是这些知音写出来的。有知音一槌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不易兼得。一位艺术家要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才能兼有这两种人。如果他的艺术太雅,他可能赢得少数知音,却难吸引芸芸粉丝。如果他的艺术偏俗,则吸引粉丝之余,恐怕赢不了什么知音吧?知音多高士,具自尊,粉丝拥挤甚至尖叫的地方,知音是不会去的。知音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甚

10、至隔代低首,对碑沉吟。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粉丝则不然。这种调整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常因亲近无门而演变为“恋物癖”,表现于签名,握手,合影,甚至索取、夺取“及身”的纪念品。“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抑或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琴。论语又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说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

11、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不惜歌声苦但伤知音稀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年第?期)5.下列有关“粉丝与知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粉丝”是音译外来词,译词比“迷”“崇拜者”等更轻灵可喜,不仅表现了“粉丝”纠缠、善攀附的特点,而且能表现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气势。B粉丝表现外化,需要一个群情沸腾的现场,而知音多是高士,只有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才是成为知音的基础与前提。所以粉丝中难有高士,而知音常远离人群。C粉丝与知音都可爱,但两者与艺术的雅俗有关,不可兼得。艺术太雅,就

12、不会有粉丝,艺术偏俗,就难有知音。粉丝不会是知音,知音也不能称为粉丝。D本文揭示了艺术的创作者或表演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粉丝相对的是偶像,知音相对的是天才。作者讽刺当今之世粉丝太多,而感慨知音太少。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叔本华成名之前,母亲与他很不和谐,反而是歌德预言他将来必定名满天下。本文以母亲对儿子的不理解论证知音难觅这一观点。 B莎士比亚的知音都是在他死后才出现的。莎士比亚死后7年,本约翰逊才肯定他是英国之宝;14年后,弥尔顿才断言莎翁的诗句可比神谕。C夏志清有识才之智,慧眼独具,有敢言之勇,胆识过人。正是他在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能发现钱钟书、张爱玲的独创成就,

13、成为他们可贵的知音。D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知己,孔子是韶乐的粉丝。作者认为,钟子期与俞伯牙是“知音”之源,而孔子是粉丝之源。考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7.下面根据文意的推理错误的一项是 ( )A“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前者吸引的是粉丝,后者吸引的是知音。B苏轼二十一岁时,欧阳修阅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十分欣赏,竟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这可做说明“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的例子。C陶渊明在当时以及他死后百年间没有多少影响,他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到了宋代,陶渊明才开始受到一致的推崇。可见“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

14、才出现”。D萧统是陶渊明的知音,李清照是项羽的知音,你可能是李清照的知音。但是,你只可能是韩寒的粉丝,而不可能是李清照的粉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家里养着蝴蝶王小妮有朋友到我家里来,不进门,只停在院子里。他说:有个小院子多好。你看这些蝴蝶,跟自己养的似的!我忽然被提醒了。他走了之后,我禁不住认认真真地看过一遍我的院子。黑的、红的蝴蝶像风中的纸片,来来回回地飞。后来,我用了半个小时来清点自己的院子。我突然想知道:一个人周围到底有多少生命?我转向四周,发现我的院子里有无数的蜻蜓、蜜蜂、马蜂、蚯蚓、蝠蝙、蚊子、苍蝇,还有拳头大的蜗牛。我在半个小时里感到,我的院子从来没有过的热闹。

15、我在突然获得了“财产”之后,突然获得了一种新的责任。如果一个人说他家里养了鹦哥,能学人说话,再有人说他养了热带鱼,养了巴西龟,养了鬈毛狗,都有资格使世人对他羡慕。因为人们可以玩弄与观赏那些被称为“财产”的动物。但是我没听见第二个人说,我家里养了蝴蝶。像蝴蝶之类自由来去的生命,是肯让人养的吗?养了,也可以被称为财产的吗?1986年,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树被扔在马路边。我们问穿高统靴子的园林工人。他们说那树已经死了。栽上也活不成。后来,这棵假槟榔被我们种在小院子里。没有受到特殊的关照,1997年的时候,它已经长到了四楼以上。我拍着它的树干,总是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它已经粗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我简直是在

16、拍着一条大象的粗腿。另外的三条象腿在哪里,我不能知道。可是,从来没有人感觉我们养着一只单腿大象。十多年前,是我们把它从死亡的边缘捡了回来,像捡回来一个路边的弃婴,是南方的水和太阳悄悄养着它,养成了一个像四层楼那么高大的小伙子。前两年,我们曾经一直走到黑龙江边上去。一家人谁也没有想到过我们在南方还养着一棵巨人般的大树。今天,我换上了养育者的眼光。我看见我还养着一阵阵的微风,养着一种种的气味,养着一层又一层的灰尘养着和其他家庭有区别的一种自己的滋味儿。我养过的第一盆花死掉的时候,我曾经说再也不养花了。连自己都养不好的人,还养什么花?可是不知不觉,在我的院子里,有了一百多盆花草,有了这么多潜藏暗生的

17、昆虫与动物。居然像清风吹过去那样,我一直没有察觉。经过了许多年,我已经成了一个能注意到蝴蝶的人,这对我十分重要。放下书和纸,突然看见我以外生机勃勃的一切!在窗户前面,我猜想,哪一只蝴蝶是庄子变的?我相信它一定是最普通的一只,完全无意识的一只。它绝不会特殊。在那一刹那,我感到全世界都在我以外。那些没有疼痛感的一切,都不是我本身。但是,有一些东西环绕着我这生命。它们离我,比离别人近很多。蝴蝶和苍蝇,甚至都想落在我的白色袖子上。我不知道在这些感觉都消失了以后,我成为什么?我会用什么方式,再看见另外的生命?(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年第?期)8. 对本文结构思路概括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家里怎能养着蝴蝶

18、呢?标题就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养蝴蝶”在文中有多处照应,让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友善,融进了浓浓的主观感受。 B文章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切入,使人倍感亲切,朋友的“你看这些蝴蝶,跟自己养的似的”一句话,耐人寻味,并以此照应文题,引出下文。C“我忽然被提醒了”一句过渡,触发“我”的思考,让“我”突然发现了院子里无数的生命,并为下文抒写感想作铺垫。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紧密。D结尾一段写作者发现了自己周围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懂得了对生命的珍爱。至此,卒章显志,水到渠成。但结尾作者又以问句提出了对可能失去蝴蝶的隐忧。9对文中有关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养”蝴蝶、蜻蜓、马蜂,“养”鹦哥、热带鱼、巴西

19、龟与“养”微风、气味、灰尘有明显不同,一“养”字巧妙地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用心良苦。B虽然都是“财产”,但加上一个引号,意味便大相径庭。蝴蝶等“财产”加上引号是含蓄的否定,鹦哥等“财产”加上引号是为了强调。C把槟榔树比作“单腿大象”,形象地说明其壮大,想象奇特,蕴涵丰富。又把槟榔树比作弃婴与小伙子,形象地说明了槟榔树的生长过程,并融入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作者说不养花却又去养花,是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对花草的喜爱;到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能够注意到蝴蝶的人,这就已经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了。10.对本文艺术特点及主旨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以“发现生命”为线索。从物质财产,写到了

20、自己的精神财产,引出了“养着和其它家庭有区别的一种自己的滋味儿”的“文眼”。B细腻的笔触,内敛的激情,行云流水的表述,让丰沛的生命感觉扑面而来。本文以诗化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纯厚高尚的情怀与境界。C11段中,作者再次看到窗外的蝴蝶,以庄周化蝶的典故,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拓展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内涵,使文章显得厚重。D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敏锐地感触和深刻地思考,表达了作者感悟、理解并亲近、欣赏大自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文言文阅读(50分,每小题5分)(一)阅读下面的寓言,完成11-13题。材与不材战国庄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21、”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年第?期)【注释】竖子:童仆。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止:停留 B舍于故人之家舍:寄住C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终:使尽享 D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周:周围12.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2、 )A庄子行于山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无所可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其一能鸣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D以不材死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13.对这则寓言的寓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材与不材”是两种相互矛盾的处世之道,对“成材”的好坏和“不成材”的优劣,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作辩证的思考。B人生存在着选择的两难和无奈,如果一味执着于有用或无用,并以现实的价值来衡量两者,最终就会陷入困境而感到迷茫。C大自然的“道”其实不在于材与不材之间,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应表现为“不材”,因为“不材”能让人保持一颗超越功利之心。 D人只有清心寡欲,避免“材”与“不材”的束缚,不被外物役使,才能顺乎天理,

23、顺应自然,才能生活得自由自在而不感到劳累。(二)阅读下面的传奇,完成14-16题。剑 术唐段成式韦行规自言少时游京西,暮止店中,更欲前进。店前老人方工作,谓曰:“客勿夜行,此中多盗。”韦曰:“某留心弧矢,无所患也。”因进发。行数十里,天黑,有人起草中尾之。韦叱不应,连发矢中之,复不退。矢尽,韦惧,奔马。有顷,风雷总至。韦下马负一树,见空中有电光相逐如鞠杖,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韦视之,乃木札也。须臾,积札埋至膝。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乞命拜数十电光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枝干童矣。鞍驮已失,遂返前店。见老人方箍桶,韦意其异人,拜之,且谢有误也。老人笑曰:“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引韦入院后,指

24、鞍驮言:“却须取相试耳。”又出桶板一片,昨夜之箭悉中其上。韦请役力汲汤,不许。微露击剑事,韦亦得其一二焉。(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年第?期)【注释】鞠杖:鞠,古时候一种皮球;杖,用来击打皮球的棍棒。童:光秃。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暮止店中,更欲前进B某留心弧矢,无所患也C天黑,有人起草中尾之 D韦请役力汲汤,不许15用斜线对文中划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乞命拜数十电光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枝干童矣 B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乞命拜数十电光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枝干童矣C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乞命拜数十电光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枝干童矣 D韦惊惧投

25、弓矢仰空乞命拜数十电光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枝干童矣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明店中老人是“异人”的一组是( )客勿夜行,此中多盗韦叱不应,连发矢中之,复不退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鞍驮已失,遂返前店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又出桶板一片,昨夜之箭悉中其上A B C D (三)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17-20题。晚游六桥待月记明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

26、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年第?期)【注释】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 石篑:袁宏道的朋友。 傅金吾:金吾,官名。 张功甫:宋代人,玉照堂是他的园林。 夕舂(chn):即夕阳。17.对“午、未、申三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B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C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二时至下午六时D相当于现在从下午一时至下午七

27、时18给文中划横线的语句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B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C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D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1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句是( )A西湖最盛,为春为月。译:西湖(的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B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译:(梅花)和杏花、桃花(的自然资源)相继被开发,成为更加奇异的景观。C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译:我当时迷恋桃花,最后还是不

28、忍心到湖上去(游玩)。 D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译:丰富精美的丝织品,比堤边的青草还多,鲜艳美丽极了。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晚游白堤六桥等待月出时的见闻和感受,也介绍了西湖的一些景致和游赏的知识,如一天之间最盛美的是晨雾和暮霭。B当时虽然春天已到,但梅花因春寒而姗姗来迟,西湖的断桥一带二十余里,云蒸霞蔚,景象奇幻,处处歌声乐声飘扬,是极为迷人的游赏去处。 C西湖最浓丽最妩媚的景色,是在红日才开始升起和夕阳还未下山时,那时湖光好像精巧地染上了翠色,山峦增添了苍茫的妙趣。 D文中说月夜的西湖,花的娇态,柳的柔情,山的姿容,水的情意,个中美趣

29、是一般人品味不出的,这里表露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态。第三届全国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组)答题卡请将各小题答案按顺序填写在下列表格中,每小题5分,共10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第三届全国中学生阅读大赛(高中组)试题参考答案一、诗歌鉴赏(20分,每小题5分)(一) 1C (“武陵人”的典故是虚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凄凉。)2D(上片中的“任”字与下片中的“念”字是领字)3C(意境与李清照词最接近的应是最后一句)(二) 4B(应是化“时间”为“空间”)二、现代文阅读(30分,每小题5分)(一) 5. B(A译词与“迷”“崇拜者”等无比较,属无中生有。C“不可兼得”错,只是“不易兼得”,原文“一位艺术家要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才能兼有这两种人”。 D作者没有“讽刺”当今之世粉丝太多。)6. C(A论证“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 B知音可以有多个,“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并不能说明“莎士比亚的知音都是在他死后才出现的”。 D“孔子是粉丝之源”错,原文是“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7. A(“知音”与“粉丝”不能仅凭人数确定,可参考文句:“知音多高士,具自尊,粉丝拥挤甚至尖叫的地方,知音是不会去的。知音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甚至隔代低首,对碑沉吟。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