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7 ,大小:526.51KB ,
资源ID:72570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2570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独具特色的宛西乡村自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独具特色的宛西乡村自治.docx

1、独具特色的宛西乡村自治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独具特色的宛西乡村自治学 院 历史与行政学院 专业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研究生姓名 杨 延 玲 学号 06060107010 导 师 姓名 李 申 文 职称 教授 2009 年 4月 14 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摘 要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际、国内等各种因素所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救济农村”“复兴农村”为宗旨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中在宛西,以彭禹廷、别廷芳为首的“自治群体”所领导的宛西自治,被当时的大公报称誉为“世外桃源

3、 自治天堂”,呈现出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首先,对宛西当地特殊的历史背景、区域、模式和自治群体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其次,对宛西自治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及用重典治宛西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重点是其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和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再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透析“宛西自治”并非是“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最后,分析宛西自治成败得失的概况及原因,以便为今天的乡村自治、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 独具特色;宛西; 乡村自治 AbstractIn the 1930s, because of variously interna

4、tional and domestic kinds of factors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movement has been raised in China, which had been taken the village education as the beginning and taken “relieving the countryside , reviving the countryside” as the objective. In West Wan, the autonomy mainly led by Peng Yuting , Bie T

5、ingfang of the autonomic leaderships was praised by “DaGong Bao” as the autonomic paradise and the out of the ordinary place.The article takes this as the entrance, applying the lateral contrast. First , it analyse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region ,the pattern and the auto

6、nomic leaderships; Secondly, it analys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Sino-Japanese, the enormous achievement of the educations , the government of the disorder society in West Wan applying the severe laws and so on, especially the importance funct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and the enormous achie

7、vement of the educations; Thirdly , apply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ory, it holds that the autonomy of countryside in West Wan isnt “the politics exist while the man beings, the politics vanished while the man died”. Lastly, it analyses the general conditions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uccess an

8、d failure of the autonomy in West Wan so that it can provide some lessons to the autonomy of the countryside the autonomy of the villag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Keywords: Being characteristic; Wan West; Countryside autonomy目 录绪论 1一、选题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1三、研究方法和

9、结构 4四、几个核心名词的界定 5、本文的创新点.8第一章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9第一节 宛西自治的社会历史背景 9一、社会政治环境对宛西自治的影响 9二、宛西农村经济的崩溃 11三、天灾严重 14四、匪患严重 16五、“民本思想”对宛西自治的影响 21第二节 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 22第三节 独特的领导群体 23一、是本地人而非外地人或任何学术团体 24二、几乎均是国民党员而不是“博士群体” 28第二章 宛西自治模式的独特性 30第一节 模式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30一、模式的多样性 30二、模式的独特性 31第二节 缩小的三民主义 32一、“三自主义”的形成 32二、“三民主义”同“三自主义”

10、的关系 34三、对“三自主义”的评价 35第三节 以“自卫”为切入点 36第四节 抗战中的重大作用 38一、抗战中的主要活动 39二、对抗战时期宛西领导群体的评价 43第五节 重典治宛西 44一、重典治宛西的原因 44二、独特的保甲制度和厉行“五证” 44三、对“重典治宛西”的评价 47第六节 三位一体的教育 47一、三位一体教育的巨大成就 47二、抗战时期沦陷区学校播迁宛西 50第三章 并非“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 52第一节 继续彭禹廷未竟的事业 52第二节 1940年后继续抗击日寇 53第四章 历史定位 56第一节 成就显著 56第二节 问题不少 58第四节 宛西乡村自治的现代启示 64结

11、语 66参考文献 67附录 70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2致谢 73绪论一 选题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学术价值来讲,它应该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论证逻辑体系或研究基本结论上对已有学术研究活动进行补充和修正;就现实意义而言,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关怀。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则来考虑的。中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民国以来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中国农村问题多有关注;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建设、国民政府的新县建设、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发起的乡村建

12、设运动以及其他各地方实力派的乡村建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近代各种农村建设运动上的经验教训,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应当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乡村自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专著及论文的发表,使我们对民国时期的乡村自治有所认识。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对于当时宛西自治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专著极少,且这些研究成果多是纵向进行分析,横向分析的专著、论文目前还没有。所以,从横向角度研究宛西自治完全具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另外,对于宛西自治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也缺乏研究(乡村自治几乎都随着抗战的爆发而结束)。从现实意义上来看,

13、“三农”问题始终是现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同时,对宛西自治时期的教育进行探索对于目前的教育机制转型也有某种指导意义。本文希望能通过研究,从中能得到一些经验启示,以丰富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研究,并反观历史,知往鉴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区自治和村民自治等提供一些借鉴。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对当时中国的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行很客观系统的研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对这一运动进行关注。近年来随着关注程度的加深,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下面进行详述:(一)国内外学者对民国时期农村的研究。这方面的论著,以村庄叙事的研究

14、较为丰富。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该书侧重论述中国的乡村经济,同时还指出国家对基层村庄组织实施“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此书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甚深。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著述。其中,于建嵘的岳村政治(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和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和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版),被认为是20世纪末研究村庄政治的重要专著。岳村政治研究的路径是外向型,该书论述一个小村庄是如何结构化并被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之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和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一书研究路径则是由内到外,考察了村庄自

15、身的政治原生形态,并分析国家政治介入后,村庄权威与秩序的更迭及对村庄政治的改造和重新塑造等问题。周晓红的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 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版)一书,系统的考察了近百年以来,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嬗变。国外著述主要有黄宗智(美)的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1986年版)该书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野,将自然村与国家的关系置于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现代化所导致的国家权力扩张对于新型的国家与村庄社会关系的影响。其另一本著述长江三角洲小农家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通过引入“过密型商品化”概念,描述了与西方国家完全不

16、同的商品化进程。杜赞奇(美)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一书,作者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概念,并且详细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深入社会底层的。除了以村庄叙事为文本的研究外,研究民国乡村问题有关的著述还有闻钧天的中国保甲制度(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这是一部研究乡村社会控制制度的专著,该书对民国时期各地的保甲运动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黄强的中国保甲实验新编(正中书局 1935年版)将保甲制度与古今中外的乡村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求探寻符合现实需要的保甲模式,用以指导当时乡村制度建设运动。当代研究著述有

17、徐秀丽主编的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该书以县、乡镇及村级的乡村治理为研究对象,主要侧重对村级治理的考察,所选择的时段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对定县、邹平和江宁三地在这两个不同时段的农村治理现状作了仔细分析。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文献 1998年版),系统考察了自古至民国的乡里制度。朱德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探讨了20世纪前半期清政府、国民政府、地方军阀和共产党的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指出了20世纪前半世纪的乡村建设始终摆脱不了军事化色彩。陈勤的地

18、方势力与中国区域现代化进程(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一书,以民国时期新桂系地方建设为考察对象,论述了地方实力派对中国区域现代化建设的促进和制约。(二)国内外对乡村建设问题的研究。这方面多集中在对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活动的考察。如朱汗国的梁漱溟与乡村建设研究(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一书对“梁漱溟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对其历史作用和影响作了客观评述。郑大华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一书,系统地考察了民国时期较为典型的乡村建设活动,并对晏阳初、梁漱溟的乡建活动作了重点研究,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定位作了总的检讨。

19、李德芳的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是专门研究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专著,该书考察和研究了河北定县、山西省“文艺复兴派”、村治派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自治理论、主张和实践,对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产生、推行经过和结果进行了论述和总结,着重分析了村治活动的贡献和失败的原因。另外,研究者还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视角去探索、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性质、历史地位、具体实践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如熊吕茂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发展西部农村教育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2期);熊吕茂的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李在全的

20、抗战时期湖南的乡村建设运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3期);周逸仙、宋恩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3期);刘重来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徐秀丽的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张利群的论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吴星云的民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胡慧芳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潮述评(2005年第2期);邱家洪的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农业经济2006年第2期)

21、;郑大华的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郭蒸晨的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等。这些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发表和出版,把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但内容大多侧重于论述乡村建设的某一方面或纵向论述,至于横向论述乡村建设的还很少,尤其是宛西自治。(三)宛西自治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宛西自治的研究,已出版了部分论著。徐有礼的30年代宛西乡村建设运动模式研究(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该书着眼点在宛西乡村建设模式上,以宛西乡村建设的理论“三自主义”自卫、自治、自富及其自治活动作为考察的重点,认为宛西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在

22、“三自主义”指导下的区域性现代化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容忍,得不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拥护而中途夭折。该书是国内关于宛西乡村建设的唯一专著,对于研究宛西地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此外,郑大华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涉及了宛西镇平自治。张鸣的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变迁一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对宛西内乡别廷芳的活动有一定论述,认为其是地方性的小军阀。(美)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其地方自治一章,把宛西自治活动与陶行之的平民教育活动并列为独立于国民政府之外

23、的行为。李腾仙的彭禹廷与镇平自治侧重于镇平自治。关于宛西自治的论文相关的有:台湾 沈松桥: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1期);万新芳的宛西“三自主义”“理论群体”初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22卷 第3期)、宛西自治与区域现代化教育试验(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6卷第1期2006年1月)、试论彭禹廷的三自主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徐有礼的宛西自治:一场夭折的区域现代化试验(史 学 月 刊 2002年 第10期)、论30年代宛西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王天奖

24、的简论别廷芳与宛西自治(中州学刊 2001第5期);沙春阳的彭禹廷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南都学坛2006年第1期);胡振拴的镇平自治派与中国共产党(郑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彭沛的论彭禹廷与镇平自治(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0卷第1期);陈传海的别廷芳与宛西地方自治(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0卷第1期)等。三 研究方法和结构本文将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宛西自治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本文共分两大部分:首先是绪论,包括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动态、论文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和几个概念;其次是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是从宛西自治特

25、殊的时代背景、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独特的“领导群体”、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教育的特点及巨大成就、重典治宛西、模式的独特性、历史定位等方面对宛西自治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认为宛西自治并非“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从而对宛西自治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四 几个核心名词的界定地方自治 中国大百科全书1992年初版的政治学分卷对地方自治定义为:“在一定的领土单位之内,全体居民组成法人团体(地方自治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在国家监督之下,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地方自治机关,利用本地区的财力,处理本区域内公共事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也就是说,“地方自治”是指地域或社区的居民以自己的意志为基础,自己管理自己的

26、地方治理方式。地方自治本是17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王权的武器,资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成了一种基本的国家政治制度,从历史上看,它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英美法系的“人民自治”和大陆法系的“团体自治”。“人民自治”强调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认为自治权是人民固有的、天赋的,国家只能保护不能干涉,其地方自治机关行使由法律确认的自治权时,中央政府一般不加过问,其官员直接或间接地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中央政府对地方自治机关的监督以立法监督为主,一般避免对其发布强制性的指示。“团体自治”认为自治是由国家赋予而非天赋的,是“钦定”的,具有委托性质,中央政府对于其自治事务有最终决定权,地方官员或由中央任命或由

27、地方居民选出,但不论产生的途径如何,这些官员都同时兼具中央官员和地方自治机关官员的双重身份,中央政府对地方自治机关的监督以行政监督为主,可随时向自治地方机关发出强制性指示令其执行。乡村自治 它是指国家推行的、以行政村(南京国民政府曾称村为乡)为基本区域的地方自治。它是地方自治的基础,与地方自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与之又有相对的区别。乡村自治与地方自治的社会政治功能有所不同,前者侧重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分权,后者侧重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层面的分权。民国乡村自治是在国家与社会分权的框架内运作的(今天的村民自治亦然),是国家推动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制度形式。乡村建设 所谓“乡村建设”,就是划定

28、一个或几个自然村,成为一个区域。依照一种理想或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与技术,引导农民学习文化,善导风俗,改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建立合作组织。通过对教育、卫生、生计、自治等全方位的改良,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把农民培养成现代社会的健全国民,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为国家的振兴和建设提供方略与借鉴。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种起于民间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改良运动。多半是由胸怀救国之志、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忧患意识与振兴民族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所领导的。20世纪2030年代活跃在各地农村的村治、村政、乡村改进实验,多具有乡村建设的性质。乡村建设运动与共产党的农民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乡村建

29、设运动是指20世纪2030年代由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广义的乡村建设运动指任何有利于乡村发展、建设的活动,均可视为乡村建设运动,无须过多的考虑从事乡村建设的党派等政治因素。从这个角度上讲,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乡村建设派的社会改良运动,也包括国民党政权中从事农村改进和改造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农村改良运动,还包括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乡村建设运动。如果以改良的方式来衡量,乡村建设运动就不包括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手段谋求农村问题彻底解决的农村革命,只包括乡村建设派和国民党政权的部分机关、组织和个人从事的乡村改良活动了。

30、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依靠的是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贫雇农,而乡村建设运动依靠的是少数“乡建领袖”,即地主豪绅;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废除一切苛捐杂税,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农民都获得了 翻身解放,而乡村建设运动既没有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也没有把土地分给他们,无论政治上,经济上,农民的地位如故,仍然要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积极参与,而乡村建设运动则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和同情;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取得了复兴农村经济的成功,而乡村建设运动复兴农村经济的努力则归于失败。官治、绅治、民治与自治 孙中山认为“官治”,就是把政治之权尽付官僚,与人民无关;“

31、绅治”就是政治之权尽付地方地主士绅,仍与人民无关;“民治”,就是“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者或受人民之委任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 。自治, 所谓自治,是主体(个人、集体或地方人民、民族)凭借自己的意志自己管理自己,无须别的主体直接控制的一种治理形式,即“自求自”。(附录B)或者说就是事物按照自身的逻辑规则自我管理、不受外来权力性干预的一种状态、制度和价值观念的综合。抽象而言,自治意味着主体自觉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其核心在于村民自主、自律、自由地管理自己。传统的绅治与近代的自治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系完全人治,后者则由村自治执行机关与议决机关组成,具有一定的法治特征。同时二者又有一定联系,知识分子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宛西 宛为豫西南重镇南阳的古称。宛西是指南阳的西部地区,包括现在的镇平、内乡、西峡(民国时期西峡属内乡县)、淅川、南召、邓州等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春秋战国时是楚国的宛邑,秦时名宛县,隋时名上宛,后人简称之为宛。民团 “民团是武装起来的老百姓”。详细地说,“民团是武装起来,有组织,有训练,能自卫的老百姓”。概括地说,民团是“地方的、自救救人的、生产的、建设的、自然的、固定的、永久的,相互关系深立于不败之地,并非指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