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77.38KB ,
资源ID:72620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2620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1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1Word下载.docx

1、分类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 从事公用事业的国有企业 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2.国私共有企业战后的主要形式 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 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资企业 由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资本企业合并而成 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参股 国有企业转由私人承包或租赁经营 3.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 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 国家用大量资金发展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国家科研投资委托私人企业进行科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主要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垄断资产

2、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社会经济和各种阶级矛盾,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存。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积累及其后果资本积累1.概念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源泉 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追求剩余价值内在动力 市场竞争外在压力实质无偿占有M 扩大剥削、资本规模 榨取更多M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利润率的高低预付资本的多少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所用资本:投入生产中的全部

3、资本。所费资本: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积累率的高低资本积累的后果1.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形成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产生原因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进入生产 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K总额 C:V C V 需要工人(设工资20元人) 每千元需要人数10,000 4:1 8000 2000 100 10 40,000 7:1 35000 5000 250 6.25 K总额 C:V C V 需要工人数(设工资20元人) 10,000 4:1 8,000 2,000 10010,000 7:1 8,750 1,250 62.5含义所谓

4、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失业或半失业人口。之所以是相对过剩,是因为这些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是多余的,而不意味着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需要的。作用A.劳动力蓄水池 B.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2.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原因资本积累 C:V提高 V在总资本中比重减少P下降 P下降注意:不表明剩余价值率降低。不意味利润量绝对减少,还可能增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M提高 C价值降低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对外贸易发展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社会各阶级阶层矛盾的加深

5、 二、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1.经济危机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主周期:朱格拉周期(7-11年),又称投资周期 次周期:基钦周期(3-5年) 库兹涅茨周期:又称建筑周期(15-25年) 长波或康德拉捷夫周期(45-60年)题1.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经济危机2.资本积累如何引起相对过剩人口

6、产生?3.资本积累如何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的划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的划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斯大林1936社会主义社会1939共产主义第一向第二阶段过渡我国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涵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3.处于初级阶段的原

7、因我国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很低。生产力发展总水平仍然很低。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4.理论和实践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与我国实践结合的结晶。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5.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2.公有制及其形式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

8、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或支配的一种所有制。(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在绝对数量上,而是体现在它的质量上。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要因地制宜。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形式国家所有制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有个协调中心B.全民是个整体概念,要有个代表整体的机构来行使所有权集

9、体所有制:部分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与全民所有制的关系 联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区别A.范围不同 B.同一集体内部同工同酬,不同集体之间可能同工不同酬 C.每个集体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式 A.农村集体所有制 B.城镇集体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A.股份制财产组织形式特点a.以资本占有量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关系b.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c.产权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类型a.公有企业之间的股份制b.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组成的股份制,公有股东掌握控股权c.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组成的股份制,公有股东只

10、参股B.股份合作制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资本联合、劳动联合 资本联合一人一票 一股一票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结合 按股分红C.社会基金财产组织形式投资性基金 社会保障性基金公益性基金 科教文方面的资助性基金3.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支配劳动产品的一种经济形式。私营经济: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关系的经济成分。外资经济:指在我国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的企业。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国民收入及其构成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

11、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就是国民收入。或者说,它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新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构成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过程C + V + m V + m 政府收入 税收、利润 发展基金 企业收入 企业基金 福利基金补偿基金 个人收入 职工工资 奖励基金国家或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三种“原始收入”,作为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原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维持社会

12、公平的需要途径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转移支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结构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状况2.按劳分配具体涵义:它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具体表述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按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报酬。客观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力水平低是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旧分工(劳动的差别性、谋生性)内容分配的对象有折有扣的分配 分配的前提各尽所能 分配的尺度劳动性质和作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

13、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3.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其实现形式从生产力看社会成员要分为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或不同的利益主体,有收入索取权从生产关系看多种所有制结构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KP 土地地租 资金利息多种分配方式与所有制、市场经济关系示意图 (3)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的涵义公平指权利和机会平等。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收入应与决定收入的尺度相对应。 效率指通过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二者的矛盾效率 给予要素所有者报酬 生产要素集中度高、劳动力分散度高 收

14、入差距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A.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B.在不同时期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协调两者关系:在经济领域和初次分配时强调效率,在社会领域和再分配时更多地考虑公平。C.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收入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分析。3.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4.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及确立的依据。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

15、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不存在商品经济商品 社会分工 交换的必要性 消灭商品 Pm私有制 交换的可能性 Pm公有制 货币关系实行计划经济 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列宁的观点两个阶段1921年前,与马恩一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新经济政策我国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

16、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前提经济利益的差别根本原因所有制多元化产生的物质利益差别:包括不同所有制之间,以及同一所有制内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劳动差别性产生的物质利益差别(劳动仍是谋生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经济存在形式: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习俗与强制 市场 计划 主 辅 主 辅 简单商品经济 社会化商品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17、经济制度基础上。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二、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机制的弊端:1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 2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具有滞后性和短期性。 3. 市场机制作用存在外部性和盲目性。1.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特点 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导向结合在一起; 在经济利益调节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社会协调结合在一起。2.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发展(P

18、265 六点)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市场经济中由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等有机联系所构成的市场有机总体。市场体系的特征 1整体性 2有机联系性 3开放性 4动态性 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 市场体系 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如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P265) 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 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 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P266) 二者的含义 如何发展问题三、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所有制是“一大二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对资产的关切度低,资产使用效率低; 组织结构是大统一的组织,实行政企合一、行政管理。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生产经营积极性; 经济调节机制和手段是行政方式,集中统一,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产品分配上是生产资料计划调拨,生活消费品统购包销; 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实践中平均主义,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程度的进行改革,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市场化进程。 20C80年代:在传统体制下引入市场的作用,先

20、后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0C8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情况的变化,改革的方向发生重大转折,用市场机制代替了计划经济。我国的改革性质和方向问题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和方式:渐进式改革 A.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1978年12月1984年10月)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民创造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B.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1984年10月1992年10月)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阶段。C.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

21、心的全面改革(1992年1月至今)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法论(P269)中国和原苏联、东欧体制改革道路比较。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原苏联、东欧采取“激进式”改革或称“休克疗法”。按照西方的理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无法融合,经济体制的逻辑完整性要求改革必须是整体性.一步到位。分步进行的改革方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休克疗法”围绕三个核心内容设计,即稳定宏观经济、经济自由化和产权私有化。主要政策措施是迅速放开价格,一下子抛弃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推行私有化。这种方式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引起较大社会震荡。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22、本内容 P267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与以上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P271)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3.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经济运行的两个层次 微观经济运行:指作为国民经济细胞或基本单位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的过

23、程,它考察微观主体的功能,涉及经济个量的运行; 宏观经济运行:指国民经济总体的运动过程,它考察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涉及具有总量性质的经济变量的运行。2、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含义: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分类: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抽象概括成三类,即个人(或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最重要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居民个人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投资主体和劳动力供给主体。企业一方面是在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另一方面是供给主体。政府一方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此外,政府也进行市场采

24、购,所以也是市场的交易主体之一。注: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由于政府身份的特殊性,所以不把政府做为微观经济主体看待。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3、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市场中的各类交易主体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也被视作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因为:第一,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第二 ,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Ho

25、usehold)作为消费者消费支出A.消费刚性 B.示范攀比效应 C.预期收入影响作为投资者 购买生产要素直接生产 购买有价证券 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1、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居民的地位 居民与企业的关系 P277 第一,居民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 第二,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回报(居民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等); 第三,企业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服务; 第四,居民用可支配收入向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如果居民将一部分收入作为储蓄,这部分储蓄将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制转化为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 居民、企业、政府的关系 P277第一,企业向政府交

26、纳税金; 第二,政府向企业采购商品和提供政府服务; 第三,居民向政府交纳税金; 第四,政府向局民提供“转移支付”和政府服务。 除此之外,政府还是投资主体之一,尤其是主要的公共投资主体,兴建公共工程和开办国有企业。 居民在形成市场经济主体间利益循环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 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2、计划体制下的居民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真正的微观经济主体P317 第一,居民不是

27、投资主体。 第二,居民不属于真正的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第三,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不是真正的收益主体。 第四,居民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具有消费者主权的消费主体。 要通过改革让居民成为真正的在市场经经济主体 首先,使居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之一。 其次,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真正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主体。 第三,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元收益主体之一。 第四,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有充分消费者主权的消费者。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企业的定义:企业是以独立产权为基础,通过从事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性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经济组织。企业的类型: 按所属经济部门分;按所有制性质分;按规模和综合生产能力分;按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比例分企业的特征:一般特征:经济性 商品性 社会性 盈利性 组织性 自主性和竞争性;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基本特征: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计划体制下对国有企业认识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