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85KB ,
资源ID:7269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269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钗黛合一与钗黛相异.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钗黛合一与钗黛相异.docx

1、钗黛合一与钗黛相异钗黛合一与钗黛相异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来源,“钗黛合一说”是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虽然不完美,但了解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理解作者的人物塑造是很有帮助的。一、钗黛合一的思想。“钗黛合一说的”主要的理论论据就是钗黛本为一个,用非传统一男双美分析。宝玉为她们争执的焦点,从宝玉二字看,宝钗得其“宝”字,黛玉得其“玉”字;宝钗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有典型的形体美,这在“薛宝钗羞拢红麝串”里表现较为明显,黛玉为人聪明、勇敢,真、善、美样样俱到,是灵魂之美;从她们婚姻的结局看,贾宝玉和宝钗结婚,得其的“肉”,宝玉和黛玉有真爱,得其“灵”。这些说法在网上广为流传,由于

2、我们平素也都不喜欢这些大道理、大框框,所以我想从“钗黛合一说”的思想为理论出发点,对钗黛二人在生活中的个人行为作一些比较,以便我们她们的思想行为差距,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她们的社会行为和内心世界。要作比较,还是要从原文说起,仅用一些生硬的判断性语言,恐怕大家都不喜欢看。所以下面我就从一些事例来进行比较。在终身误中黛玉是【草木也知愁】,薛宝钗【绍华竟白头】。二、钗黛行为比较。1、刚入贾府行为比较。进入陌生环境,对陌生环境做出的反应是早期人类得已生存的重要条件。而一直到现代,绝大多数人,对陌生环境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反应,就这种反应而言,当一个人在感到孤单无助时这种反应更加敏感。因而,对陌生环

3、境的反应充分反应了一个人的个性、生活阅历和自身休养。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她在玩“冒险类游戏”,第走几步,就感觉到前面有机关,时时都要小心。【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第三回)】。如覆薄冰,战战兢兢走完了从大门到贾母住宅之间的路,真到贾母把她搂在怀里才算完成了这段陌生的旅程,这里里可以看出,黛玉是为人处事多么小心谨慎的一个人。宝钗进贾府是随了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来的,因而没有多少特别之处,【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

4、近,(第四回)】。从这里可以看到,宝钗一家人入贾府并无黛玉那种恍如世事的感觉,而是比较平静的过渡到贾府的生活里,而且在宝钗开展社交公关的推动下,很快和贾府的人打成一片了。黛玉和宝钗进贾府时有以个人和小群体进入的不同条件,但也可以从局部表现出黛玉和宝钗的人性差异,黛玉为人谨慎,行事小心,以“无为”来对抗陌生环境,宝钗则把处理好社交活动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积极营造自己的交际圈,边争率先博得大家的好感,这些不同点将再后来贾府的生活中逐渐明朗。2、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了解进行比较。钗黛的聪明才智在哪里。我们常听人们夸某人或孩子聪明,聪明的意思是“耳聪目明”,就是耳朵听的清楚,眼睛看的明白。都说黛玉宝钗聪明

5、,写诗的时候非常能够表现她们的聪明才智,由于这事大家都分析的挺多,我就不说了,我想从某些具体事情上看她们到底怎么个聪明法。选从黛玉来看,【心里自己盘算说道:“他怎么不来瞧瞧宝玉呢?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太太的好儿才是呢。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第三十五回)】。这里说的是黛玉在萧湘管前花荫下静凤观姐儿的动静,发现凤姐没有准时来打“花胡哨”,作了如此分析,那么,黛玉为什么会发此感想呢,我们还得从原文的意思来解读。凤姐是个大观园里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她的活跃在于她喜欢活跃而不甘于寂寞,要保持自己这个身份就得把大观园的“大管家”身份维护下去,就得先讨好大观园两个重

6、要的上层人物【老太太、太太】,其中老太太是核心人物,老太太开心了,太太也就无话可说。当然,如果每天去“讲笑话”逗老太太开心固然好,但笑话只能应一时之景,真要老太太开心,就得把她的两个心肝宝贝宝玉和黛玉叫过去,在老太太跟前逗笑一下(这就是所谓花胡哨),这样一来二去也就成了习惯了。黛玉已经充分观察并理解了凤姐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凤姐的行为方式把握的很准确,今天看到凤姐还没有来,这“缘故”就是老太太要亲自过来。从这个准确细致的猜测可以看出,黛玉通过观察分析,对大凤园的人物性格把握得很准,这各她的聪明和细致是分不开的。宝钗也很聪明,除了表现在诗词外,其他的一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原来这一日,黛玉“观察”到湘

7、云来找宝玉了,过来看探虚实时碰上宝玉,俩人又发了一回痴不说。宝钗也赶到怡红院门外碰到同样发痴的袭人,【宝钗因问:“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袭人笑道:“才说了会子闲话儿,又瞧了会子我前日粘的鞋帮子,明日还求他做去呢。”(三十二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宝钗已经知道湘云来了,而且从前文可知她还了解到有个“客”(贾雨村)也来了,同样赶过来了解情况。在这里,也许我们很奇怪,宝钗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但我揣磨她了解情况的方法还是挺多的,比如听薛蟠吹牛时注意收集信息,叫丫环去打听、查看,自己又守于礼节、勤于“请安”,顺便打探,这些都可以帮助宝钗了解更多情况。这样,湘云刚进贾府就被多双眼睛盯上了,大家一

8、起凑合一回各自散去,什么意外都不会发生。从这一点来看,黛玉和宝钗都很聪明,都有自己掌握情况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而俩人在方法上有着显著不同,这和她们的性格是分不开的。黛玉喜静,主要依靠有利的地形观察众人的行为,分析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准则,及时了解掌握各种情况,并对事件的发展作出准确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采取一此简单措施进行处理。眼下,一个“金钗子”就让黛玉感到比较烦了,现在【湘云入府】这个事又引来一个“金麒麟”,这个事不能不加以防范。从宝钗来说,如果说黛玉是“一动不如一静”的话,宝钗则是“一静不如一动”,通过自己和丫环的活动来掌握情况,发情【湘云入府】的情况及时出来探视和处理也是非常必要的,毕竟目前擂台

9、上只有“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个选手,再多一个选手也是挺添乱的事。对于贾府这样的大家子,要管理的好并不容易,许多的事情千头万绪,各种繁杂的规章制度名目繁多,项项开支五花八门,要看清这些东西并不容易。不过贾府种种虽然纷繁复杂,要看清贾府只要看清楚两个问题就够了,一个是对重点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掌握,前面已分析了黛玉对王熙凤的看法,下面还有对探春的看法,她分析的都非常到位,二个是对贾府收入支出的掌握,说的也得到位。就在林芝孝家的把惜春房里小丫头的娘带来等候发落,这正是探春行权立威的最佳时候,为了避免处理不当,探春的方法是把事搁下来,等待凤姐等其他实权人物的意见。【“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

10、管些事,也倒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说:“我虽不管事, 心里每常闲了, 替你们一算计, 出的多进的少, 如今若不俭省, 必致后手不接。”( 第六十二回) 】。黛玉平日里并不管机府的闲事,也不参加讨论,但她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基本掌握了贾府一些重要的人和事。从这些情况来分析,以她“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机智,她可以看到和想到的东西更多。相比黛玉,宝钗对贾府的认知更趋于实用化,就是做好当下的事,活在当下。这也和她平日的生活习惯是悉悉相关的,就在三钗共治大观园,探春提出下层经营管理改革建议时,宝钗也给探春提出了非常实用的意见。鉴于贾府的财政管理制度是由贾府最高当权

11、者决定的,要作出更改并不容易,如果贾府的经济帐目发生增减,必然得按贾府原的惯例进行处理和安置。探春改革所涉及的“大观园花木管理”只是贾府低层管理工作,涉及的白银数目只有400两左右,只相当于寡妇李纨一整年的收入,这点收入对于贾府来说只能说是九牛一毛。而三钗在大观园花木管理的改革中单列这笔小的开支,从一个方面来说经济上有一定节余,但数目太小,对上层没有吸引力,从另一个方面说是破坏了贾府的规矩,万一老妈子们因蝇头小利引发利益斗争,于贾府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宝钗根据探春改革的这些弊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替你们算出来了有限的几宗事,不过是头油、胭粉、香、纸,每一位姑娘,几个丫头,都是有定例的;再者

12、各处苕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你们只顾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呢。(第五十六回)】。宝钗首先着眼帐目,让这个参照赖大家园子的改革方宝产生的收益不经过官中,不用破坏贾府经济管理常例,而直接变成实物进入大观园内,从而间接地为大观园节省了开支,又不违反贾府的经济管理制度。紧接着着眼下层关系,宝钗的提议是让老妈子们利益均沾,从而避免了因利益不平衡导致的争执和矛盾。这些建议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探春改革的一些弊病,缓和了老妈子们的经济利益矛盾,对大观园管理改革的成功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

13、看出,钗黛同为聪明人,看事物都能达到比较深的层次。然而俩人看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归宿也是不同的。黛玉主要是从观察和分析为出发,最终归宿是看到一些个人(当然包括自己)和贾府总体的大致走向;宝钗则着眼当前,用自己的智慧把当前的种种矛盾化解掉,至于未来没法把握,那就随他去吧。宝钗是个很实在的人,她对黛玉的病的看法是“食谷者生”,黛玉平日吃的食物和药物都不能滋味补身体,因而她的健康状况令人甚忧,【听了宝钗的安慰, 黛玉又叹道:“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也不是人力可强的。”( 第四十五回)】。黛玉则很坦率地跟宝钗说这一席话,足见黛玉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表明了她对自身生死是坦然和无所

14、顾虑的。在尤三姐自刎后,消息传到薛姨妈耳中。由于柳湘莲是薛蟠的义弟,而尤三姐时下已经许给了柳湘莲,薛姨妈听了,心中不大自在,【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第六十七回)】。这句话常常成为一些人攻击宝钗的话柄,其实我们也大可不必在意。农村有句老话,“劝人都是黑着心劝”,这句话源自农村新丧后用于劝人节哀的,基本释意就是说当一个人死了,亲人应该挺起腰杆做人,有几个过去的人希望自己真正的亲人为自己陪葬的。如果这样说,我们理解宝钗这句话就很正确了,这也可以解释金钏死后宝钗说的那句话,基本意义也是劝人节哀的,这里就不一一作解了。在生死问题上,只

15、要对比这两人的话语可以发现,她们两人的观点十分相似,然而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黛玉对生死基本是本着积极应对原则,又接受现实,该吃药吃药,该恋爱恋爱,以期达成人生价值最大化;宝钗对生死采取了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客观上她身体健康,不会有早夭之顾,但也可以看出她对生死问题是渺视的,对她来说,只有现实才是最重要的,死了的就不必给生者制造麻烦。3、为人处事的对比。对于社会交往,黛玉按照诚心诚意的原则和人交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诚相待、以心换心,【贾母等游大观园,来到潇湘馆,“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第四十回)】。这些动作表明了黛玉的诚实善良,家里来了贵客不是忙着叫丫头伺候,而是自己沏茶端

16、水亲自招呼。有时一些小小的处世技巧对交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宝钗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很懂得交际的技巧。请看,【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第二十二回)】。这是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时与贾母的一些社交过程,她表现的行为并不多,但收效非常明显,短时间就打动了贾母的心。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两人还有更多的差异。黛玉的行为跟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朴实无华,当然跟我们不同的是象端茶倒水这样的小事她完全可以坐着使唤丫头,但她没有这么做;宝钗的完全不一样,能够“投其所好”而而曲意逢迎之,这样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给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就在贾母和刘姥姥拜访妙玉

17、后,宝玉和黛玉到妙玉耳房内吃茶,当黛玉问及妙玉茶水是不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第四十一回)】。当时不知道宝玉有什么反应,但黛玉地确没有什么反应,依平素我们对黛玉的看法,黛玉又该是要恼了。可见黛玉使小性子是分人的,并不是乱闹一通。这一段前面已经说过了,宝钗知道湘芸已进贾府时赶来看情况就是过门,当得知宝玉要会客时,【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跑什么!”袭人笑道:“你可说么!”(三十二回)】。原按宝钗的性格是主张宝玉加强与官场世宦交往的,但现在突然和以往又不一样了,倒报怨起客来。因为她深知这位“客”就

18、是贾雨村,而贾雨村的势利连宝钗这样比较世俗的人也看不习惯。从这我们知道,黛玉和宝钗的行为都不完全是一惯的,也有不同的时候,可见她们的行为都有一定的针对性。黛玉使小性只针对宝玉和以及她感到有故意叼难自己的行为的人;宝钗劝交往是希望宝玉交往一些“名门正道”的世宦,而不是什么样的人都交往。互剖金兰这一段和黛玉叹【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那段同属互剖金兰这一节,宝钗论完黛玉的病后,黛玉很感动,【当面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四十五回)】。从这段我们再次看到了黛玉的朴实和率真,这样的话直接从嘴上说出来,并毫无顾忌和遮拦,其直率程度甚至可以直逼史湘芸。她把

19、她自己有“小心眼”的心思毫无顾忌地在宝钗面前袒露出来,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尤其是在自己的准情敌面前更是如此,但黛玉完全没有顾忌这些,她只道只要自己真心待人就可以得到别人的真的心,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觉得她这个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起初看红楼梦感觉宝钗的行为最难理解,但通过文中的种种直笔,宝钗的真面目也渐渐浮出了水面。在宝钗跟宝玉谈“热闹戏”的好处(实际上是宝钗为了讨好贾母而点热闹戏)时,巧妙地利用了宝玉喜欢钻牛角尖的性格,给他推荐了山门那出戏中的短诗寄生草。【那词藻中有只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二十二回)】。山门的原词:“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

20、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不必结合水浒传原作,这句话的基本释义就是“权且擦干那英雄的泪啊,离开我们“士”人(主要指儒家)的家,因为没有慈悲心肠,我在佛的莲台前面剃了头发,因为没有佛缘,马上就要和佛法分开了,你又能怎么办能。赤条条的来到世上又回去(阴曹地府)都无牵无挂的。到哪里,才能求得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带上铺盖行礼一个人走,放任我,穿着草鞋、带着破钵到处去化缘吧。”这首诗虽然是宝钗说给宝玉的,但也可见宝钗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对那种成年累月披着儒礼的外衣过日子的生活的烦恼,对心灵解放和心灵自由的向往,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封建儒教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她的生

21、命里了,这也只能是她遥远的梦想了吧。这一段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黛玉虽然身体不好,但心灵却是自由的,因而在一定条件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宝钗的心灵却是困惑的,她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受到扎根于内心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但作为一个正常人,她依然保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四、终身误。在终身误中黛玉是【草木也知愁】,薛宝钗【绍华竟白头】。黛玉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是木(黛也可以解为紫花),她自称【草木之人】,和宝玉的爱情称为【草石之缘】,二是哭,因为她是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情的。由于她是“草木之人”,又兼“多愁善感”,所以用【草木也知愁】形容林黛玉是最适合不过的。薛宝钗则可解为尊,他尊守礼节,尊重长辈,怜惜丫环,不愿意做出礼法之外的任何事情,这也导致了她的心很“累”,因此,她的尊和累是分不开的。终身误里说她绍华竟白头不是说她真的白了头,而是心里累得仿佛白了头一般,这也不难理解,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宝钗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然也会很累的。这样,两个人都因此形成了“终身误”,从而映证了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集体悲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