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165.85KB ,
资源ID:72699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2699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气候变暖问题资料汇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气候变暖问题资料汇集.docx

1、气候变暖问题资料汇集关于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对策的论述(资料摘录)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部2003年6月20日 格尔木前 言 根据铁道部青藏铁路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司、建设司通知精神,为了更好的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的影响,研究在气候变化背景条件下铁路工程设计和工程结构、工程措施的可靠性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一些研究结论,了解有关冻土对气候变化的相应问题的一些研究结论。才能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对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趋势、气候变暖对青藏铁路主要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气候变暖条件下的工程设计原则及工程措施。为此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编

2、印了这些资料文章,供有关领导和研究人员参考。 因时间仓促,有些文章是从数据库查找后用有关软件编辑的,来不及仔细校对,仅请谅解。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2003年6月21日 格尔木目 录1.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 (学会月刊 2 0 0 2年第 1 0期 秦大河)2.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姚莉(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吴庆梅(南京气象学院) (200年学术年会专辑 学会月刊2002年第10期)3.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览孙成权高峰曲建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自然杂志24卷2期)4.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认识 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概

3、要(2001年6月第16卷第3期 地球科学进展)5.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变化响应模型的研究 吴青柏,李新,李文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第23卷第1期2001年3月 冰川冻土)6.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 秦大河,丁一汇,王绍武等(2002年6月第17卷第3期 地球科学进展)7.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及其影响研究 秦大河,丁一汇,王绍武等(2002年4月 第9卷第2期 地学前缘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8.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康兴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第18卷 增刊 1996年 冰川冻土)9.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大江河径流的影响 赖

4、祖铭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第18卷 增刊 1996年 冰川冻土)10.青藏高原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绍令 赵秀峰 郭东信 黄以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第18卷 增刊 1996年 冰川冻土)11.我国东北部冻土温度和分布与气候变暖 周幼吾等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第18卷 增刊 1996年 冰川冻土)12.气候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高温冻土热状况变化趋势的数值模拟 李述训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第18卷 增刊 1996年 冰川冻土)13.多年冻土的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及近似计算 李述训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

5、研究所)(第18卷 增刊 1996年 冰川冻土)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学会月刊 2 0 0 2年第 1 0期 秦大河)近百年来 ,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近 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2 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预测表明 ,未来 50 -1 0 0年全球和我国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全球变暖已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并将继续造成长远而巨大的影响。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科学认识一 )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 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自 1 860年有气象仪

6、器观测记录以来 ,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 0 .6 0 . 2 ,最暖的 1 3个年份均出现在 1 983年以后。 2 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 0 0 0年中最高的 ,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 ,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 )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有所增加。(二 )近百年我国气候同样变暖我国的气温上升了 0 . 4- 0 .5 ,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最为明显。 1 985年以来 ,我国已连续出现了 1 6个全国范围的暖冬。降水自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 ,华

7、北地区呈现出暖干化趋势。(三 )预测全球和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 1 0 0年更快。国内外科学家使用 3 1个复杂气候模式 ,对 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 1 0 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如下。1 .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到 2 1 0 0年将比 1 990年上升 1 .4 5.8这一增温值将是 2 0世纪内增温值 (0 . 6左右 )的 2 - 1 0倍 ,可能在近 1 0 , 0 0 0年中增温速率最快。 2 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 ,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 , 2 1 0 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 1 990年上升 0 . 0 9- 0 . 88米

8、。一些极端事件 (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 )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加。2 .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到 2 0 2 0 - 2 0 3 0年 ,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 1 . 7 ;到 2 0 50年 ,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 2 . 2 ,变暖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 ,但华北和东北南部等一些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四 )气候变化预测仍存在不确定性上述气候变化预测对于全球气候平均变化趋势以及温度预测准确性较高 ,但对于地区性和降水等因素的预测准确性较低 ,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估算不够准确 ;用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气

9、候模式系统不够完善 ;以及可用于气候研究和预测的气候系统资料不足等。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面与负面并存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 ,其中负面影响更多地受科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一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影响 ,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 ,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空间范围也将扩大。(1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 ,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 ,同时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 )冰

10、川条数和面积减少 ,冻土厚度和下界会发生变化。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冰川规模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山地冰川普遍出现减少和退缩现象。(3 )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4)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近百年来 ,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 1 0 2 0厘米。我国海平面近 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 2 .6毫米 ,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 ,造成海岸地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5)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二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1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11、我国是农业大国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产量波动大 ; (2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 (3 )农业生产条件改变 ,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2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以及水质等发生变化 ,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200年学术年会专辑 学会月刊2002年第10期(姚莉)(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 ,北京100081 )吴庆梅(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210041 )利用青藏高原 1 5站1969198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 ,应用滑动平均和直线回归方法 ,对近 3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年平均

12、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呈前低后高波动上升趋势 ;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由偏少到偏多 ;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为由逐渐增多到逐渐减少。取 19691998年有比较完整记录的青藏高原15站 (当雄、日喀则、拉萨、泽当、聂拉尔、江孜、错那、隆子、班戈、帕里、索县、昌都、嘉黎、波密、林芝 )的逐日气温、降水、日照资料 ,加工成年和季的平均值或总量 ,用滑动平均和直线回归方法 ,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近3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2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2 1气温计算19691998年青藏高原15站年平均气温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 ,在 1 0 5个相关系数

13、中 ,超过0 37(信度0 05)的有92个(占88% ) ,超过0 47(信度0 0 1 )的有85个 (占81 % )。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气温,特别是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选取远离中心城市、人口稀少、几乎完全没有工业发展和局地环境变化不大的班戈、错那、隆子3站为代表站 ,分析近30年来3站的年和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表1给出3站年平均气温的平均值与青藏高原15站年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均在0 5以上 ,均超过了0 0 1信度近30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前冷后暖趋势。从 2 0世纪 60年代末到 80年代前期,青藏高原的气温以偏低为主 ,其中197219

14、76年气温稍高 ,但也仅与30年平均值接近;1977 1 983年为气温多年变化的波谷 ,基本上持续偏低 ,多数年份偏低115。1984年以后温转为以偏暖为主,除个别年份外气温均偏高 ,其中19841988年偏暖较为明显,而1998年则是近30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图 1还给出了近3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的回归趋势线1 ,其表达式为:=0 0 1 67+11 2 (1 )趋势线斜率为 0 0167,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温率为每10年0 1 67。究其原因有二:在拉萨、日喀则地区有少量的工业存在,工业气体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气温升高的原因之一;近10年来,青藏高原地区人口逐渐增

15、多也是气温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还计算了班戈、错那、隆子3站19691998年逐年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图略 ) ,结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几乎都在平均值附近摆动 ,并未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其回归直线几乎完全与横坐标平行 ,斜率仅为00 0 0 8,表明近3 0年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率为每10年0 0 0 8。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趋势则较年平均气温更为明显 ,其回归直线的斜率达到 0 .0 2 78,这表明近 3 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主要反映在夜间 ,而白天的最高气温则未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关于青藏高原气温的四季变化,计算了19

16、691998年春 (35月)、夏(68月)、秋(91 1月)、冬(1 2 2月 ) 4个季节班戈、错那、隆子 3站平均气温,结果表明 4个季节的平均气温都出现了逐步变暖的趋势 ,但增暖的程度不同。春、夏、秋、冬 4个季节回归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0 0 3 52、0 0 3 0 1、0 0 2 70、0 0 1 95,表明近 3 0年青藏高原气温的增暖以春季增暖的幅度最大 ,达到每 1 0年上升 0 3 52 ,其次是夏季 ,每 1 0年上升 0 3 0 1 ,在 4个季节中 ,春季和夏季的气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升高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尤其在冬季也有升温的趋势 ,有利于减轻低温

17、、冷害、霜冻的危害程度。春季升温最显著 ,有利于扩大春季播种面积。2 2降水青藏高原地区农作物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 ,农牧民的生活与降水的多少息息相关。由于降水的局地性较强 ,取青藏高原 1 5站年平均降水量的平均值来反映高原地区的降水情况(图 2 )由图 2可见 ,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 ,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以偏少为主 ,但是 1 977 1 980年降水相对偏多 ;而 8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以偏多为主 ,1 985 1 991年 (除 1 986年 )降水持续偏多 , 1 998年降水量更是达到了近 3 0年的最大值。由此可见近3 0年来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前少后多 ,年降水量

18、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烈 ,是我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日照时数的变化 ,也是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反映。图 3给出了 1 969 1 998年青藏高原 1 5站年平均日照时数。由图 3可见 , 2 0世纪 80年代初 ,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多的趋势 , 1 983年达到了历年日照时数的最高值。 1 984年以后 ,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 ,虽然有些许年际变化 ,但波动不大 ,总体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 ,与 1 983年以前日照时数逐渐增多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照。近年来青藏高原日照时数有所减少 ,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不利于冬小麦的密植

19、和高产2 。3小结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 1 969 1 998年 1 5站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 ,得到近3 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年平均气温呈前低后高波动上升趋势 ,增温率为每 1 0年0 1 67 ,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夜间最低气温升高 ,春季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 ;年平均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由偏少到偏多 ,并且这种增多的趋势比较稳定 ;日照时数则表现为 1 983年以前逐渐增多 , 1 983年以后逐渐减少的趋势。三种要素气候变化的转折都出现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览 (自然杂志24卷2期)孙成权高峰曲建

20、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自 1 988年成立以来 ,已进行了三次气候变化的评价工作 .本文给出了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三个工作组织的报告的概述 .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 ,对 2 0世纪的气候变化结果进行了全新的概括 ,并对 2 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分析了全球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建议 .2 0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结果1 .地球正在变暖并伴随气候系统的其他变化(1 ) 2 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了 0 .6左右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自 1 86 1年以来一直在增高 ,2 0世纪增加了 0 .

21、6 0 .2 .这个数据比 1 994年的第二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高了 0 . 1 5 ,2 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 1 91 0 1 945年和 1 976 2 0 0 0年 ;全球范围内 ,2 0世纪 90年代是最暖的 1 0年 ,而1 998年是最暖的年份 ;北半球具代表性的数据分析指出 ,2 0世纪可能是过去 1 0 0 0年增温最大的 1 0 0年 ;平均来说 ,1 950 1 993年间 ,逐日夜间地表最低气温每 1 0年增加 0 .2 ,而逐日白天陆面最高气温每 1 0年增加 0 .1 ,而此间海面温度的增幅大约是平均陆面气温增幅的一半 ;(2 )地表以上 8大气层气温在过去

22、40年中有所升高自 50年代以来地表以上 8大气层温度在增加 ,近地表气温每 1 0年增加 0 .1 ;自 1 979年以来 ,卫星和天气探空气球观测表明 ,地表以上 8大气层气温全球平均每 1 0年增加 0 .0 5 0 .1 ,而全球平均近地表气温增加 0 .1 5 0 .0 5 .(3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卫星数据显示 ,雪盖面积自 2 0世纪 6 0年代末以来很可能已减少了 1 0 %左右 ,而地面观测表明 ,2 0世纪北半球中高纬的河湖结冰期年减少大约两个星期 ; 2 0世纪非极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自 2 0世纪 50年代以来 ,北半球春夏海冰面积减少了大约 1 0 % 1 5%

23、 .最近几十年 ,北极海冰厚度在夏末秋初期间可能减少了 40 %左右 ,冬季则减少缓慢 .(4)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而且海洋热容量增加测潮数据表明 ,2 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了 0 . 1 0 .2 ;洋面下温度数据分析指出 ,自 2 0世纪 50年代后期 ,全球海洋热容量一直在增加 .(5)气候的其他重要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北半球中高纬陆区的降雨在 2 0世纪每 1 0年增加了0 .5% 1 % ,热带陆区每 1 0年增加了 0 . 2 % 0 .3 % ,亚热带的陆区每 1 0年则减少了 0 .3 %左右 ;南半球的广大地区则没有发现可比的系统性的变化 ;海洋上的降雨因没有足够的数据而不能分

24、析其变化趋势 ; 2 0世纪后半叶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大暴雨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了2 % 4% ;整个 2 0世纪 ,中高纬陆区上空的云量可能增加了 2 %左右 ,在多数地区这与观测到的温度日较差减少相吻合 ;自 1 950年以来 ,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有所减少 ,而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有较小的增加 ;与过去的 1 0 0年相比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事件更频繁、持久且强度更大 ; 1 90 0 1 995年间 ,全球陆区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有相对较小的增加 ,在很多区域 ,这些变化主要受 1 0年乃至数 1 0年的气候变化影响 ;在某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 ,干旱的频率

25、和强度在最近数1 0年都有所增加 .(6 )气候系统的某些重要方面似乎没发生变化地球的几个区域在最近数十年没有变暖 ,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海洋的一些区域以及南极的部分区域 ;根据可靠的卫星观测 ,南极海冰面积自 1 978年以来没有明显的变化 ;热带风暴强度和频率的全球变化主要受十年际及数十年际气候变化的支配 ;龙卷风、雷电日以及冰雹的系统性变化不甚明显 .2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持续改变大气状况并影响气候(1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及其辐射影响继续增加大气中的2 浓度自 1 750年以来增加了 3 1 % ;在过去的 2 0年中大约有 3 4左右的人为2 排放量是由于化石燃

26、料的燃烧 ,其余的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 ;当前 ,海洋和陆地合起来的吸收量是人为2 排放量的一半 .2 0世纪 90年代陆地吸收的2 很可能已超过因土地利用变化而排放的2 量 ;过去 2 0年2 浓度的增加率保持在每年 1 . 5 1 0 -6(0 . 4% ) ,90年代 ,年增加率在 0 .9 1 0 -6到 2 .8 1 0 -6之间 ;自 1 750年以来 ,大气中4的浓度增加了 1 0 6 0 1 0 -9,并仍在持续增加 ,目前的4浓度在过去的 42万年中是最大的 ;自1 750年 ,大气中2 浓度增加了 46 1 0 -9,并仍在持续增加 ,目前的2 浓度在过去的 1 0 0

27、 0年中是最大的 ,大约 1 3的2 排放量是由人类活动产生 ;自 1 995年 ,大气中很多含碳气体既破坏臭氧 ,又是温室气体 ,其浓度由于受到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补充规定的限制要么增加缓慢要么减少 ,而其替代物质如2 和3 2 等也是温室气体 ,这些物质的浓度却在增加 ;从 1 750年至 2 0 0 0年 ,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的辐射强迫估计为2 .43-2 ;从 1 979年至 2 0 0 0年 ,平流层臭氧耗减估计产生 - 0 . 1 5-2 的辐射强迫 ;自 1 750年 ,对流层臭氧总量估计增加了 3 6 % ,主要与人类排放几种3 形成的气体有关 . (2 )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

28、胶在大气中的存在是短暂的 ,主要产生负的辐射强迫人类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活动产生气溶胶 ,这些活动也与空气质量下降和酸沉降有关 ;自第二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以来 ,在更好地表征不同种类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除直接辐射影响外 ,气溶胶还通过其影响云而产生间接影响 .更多的证据表明 ,这种间接影响产生负的辐射强迫 .(3 )自然因子也产生小的辐射强迫自 1 750年 ,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的辐射强迫估计为 +0 .3-2 ;火山喷发引起的平流层气溶胶产生负的辐射强迫会持续数年 .几次主要的火山喷发发生在1 880 1 92 0年和 1 96 0 1 991年这两个时

29、间段 ;上述两个自然因子产生的气溶胶导致的辐射影响在过去 2 0年甚至 40年中是负的辐射强迫 .3 .新的证据表明 ,过去 50年观测到的全球性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 (1 )正如现代气候模式预测的那样 ,过去 1 0 0年的变暖很可能是气候自身的变化 ,过去 1 0 0 0年气候数据的重建亦指出 ,这种变化可能完全由自然因素引起 .(2 )新的探测技术应用以及气候变化归因研究同时发现了过去 3 5 50年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影响 .(3 )单纯考虑自然强迫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 2 0世纪后半叶的变暖问题 .(4)尽管目前对硫酸盐气溶胶的人为和自然因子的影响尚不能确定 ,但可确定过去 5

30、0年由于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增暖幅度 .(5)大多数研究结果发现 ,在过去的 50年里 ,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的增暖率与幅度的模拟结果与观测事实具一定的可比性 .进一步考虑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模式 ,其模拟结果与这一时期的观测结果一致 .(6 )当同时考虑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影响时 ,过去1 40年的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非常吻合 .三、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1 .2 1世纪人类影响将继续改变大气组分(1 )温室气体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2 依然是大气中2 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随着大气中2 浓度的增加 ,海洋和陆地吸收2 的量却在减少 ;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方案特别报告 ()中的排放方案 ,碳循环模

31、式预测2 1 0 0年大气中2 浓度可达到 540 1 0 -6 970 1 0 -6,与 1 750年的 2 80相比提高了 90 % 2 50 % ;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可影响到大气中的2 浓度 ;非2 的其他温室气体模式计算结果 ,2 1 0 0年各温室气体浓度差别很大 ,4变化范围为 - 1 90 1 0 -9 +1 970 1 0 -9,2 为 +3 8 1 0 -9 +1 44 1 0 -9,整个对流层中的3 为 - 1 2 % +6 2 % ,而、和6与 2 0 0 0年相比变化也很大 ;为了保持辐射强迫的稳定 ,必须减少温室气体及控制温室气体的物质的排放 .(2 )气溶胶方案同时指出了人为气溶胶是增加抑或减少 ,主要视化石燃料使用的程度及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 ;另外 ,由于气候变化的结果 ,自然形成的气溶胶 (如海盐、沙尘等 )预计要增加 .(3 ) 2 1世纪的辐射强迫对于阐述的方案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将继续增加 ;2 引起的辐射强迫预计从 2 0 0 0年的 1 2强增加到 3 4;直接和间接的气溶胶辐射强迫变化幅度估计要比2 的辐射强迫小些 .2 .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