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2KB ,
资源ID:72779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277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doc

1、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

2、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

3、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

4、;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三、商鞅变法。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

5、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四、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

6、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

7、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

8、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 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单元二 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21年年秦始皇统一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中国历史,简称秦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即封建大一统时期。其中秦朝是第一个统

9、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西汉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封建国家,东汉是封建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的政治大一统和专制集权格局,经济的封建农工商结合的自然经济格局,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格局,大开放中心性外交的格局,应用性的科技文化格局基本定型,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一)政治-封建大一统:大统一和制度形成; 1、统一:秦朝顺应历史趋势,完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影响十分深远。 2、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代所沿用。两汉从多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3、治国思想:治国思想趋于稳定,从法家,道家到改造后的儒家。 (二)经济-封建经济第一个高峰。 此块属于星号内容,一般情

10、况下高考不考。适当浏览,特别是生产工具和货币的图。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 1、秦汉周边生活着匈奴,西域,白越,诸夷等少数民族,大多出于奴隶社会阶段或更早。 2、秦汉采取有效的手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流,开拓了边疆。这些手段包括自卫战争,通使联系,经济文化交流,设立管辖机构,和亲等。 (四)外交-大开放的基本格局 1、秦汉形成大开放局面,源于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军事保障,交通开辟。 2、秦汉在东亚初步形成东亚文明中心,通过两条丝路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建立联系。两条丝绸之路是重点。 3、秦汉和各国进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处于领先的地位。 (五)文化-封建文化的高

11、峰 1、秦汉的科技领先世界,包括天文历法,地动仪,九章算术,医学等。 2、秦汉的哲学,宗教,史学均有开创性重大贡献。 3、秦汉的文学艺术有鲜明的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如汉赋,兵马俑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核心,两对矛盾(含义),五方面内容和趋势,六个阶段,两面影响。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含义和趋势: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的权力原则-两者相互联系。皇-相矛盾;中央-地方矛盾。 五方面内容和趋势:中央官制削弱宰相;地方官制分权弱权;选官制度不断强化;监察制度不断严密;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六个阶段:秦建立,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结束。 两面影响:前期积极

12、为主,后期消极上风。积极-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连续稳定发展;消极-皇权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保守阻碍新生因素。单元三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的中国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长期动荡; (二)经济-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恢复。 特点:江南开发

13、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和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加强。 (三)民族-民族迁徙和大融合 (四)外交-暂时中断。 由于受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影响,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入出现高潮。 (五)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应用科技方面的数学,农学,地理取得一批成果,佛教流行,道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宗教,文学承上启下,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单元四 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589隋朝统一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包括短暂的隋朝和唐朝两个历史阶段。隋朝时间虽短,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形成封建社会

14、繁盛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多民族国家得到重要发展和巩固;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封建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一)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安定; 1、隋朝完成大统一,从各个方面巩固了统一。 2、唐朝初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行程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3、隋唐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创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举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府兵制和募兵制。 (二)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 2、表现:农业上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唐三彩和秘色瓷,商业的货币,市场发

15、达,城市四大都市兴旺。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1、特点: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边疆各族都获得了重要发展建立了政权;中原和边疆交流密切,促进了双方发展;中央王朝政策开明加强了管辖和联系;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 2、中央采取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包括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具体参看后表。 (四)外交-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海陆交通空前发达畅通;交往的国家地区空前广阔,交往的形式和深度空前发展,交往的影响空前深远。具体参看后表。 (五)文化-辉煌灿烂 这一时期,应用型科技继续领先世界,唐诗辉煌灿烂,艺术多彩多姿。 二、一分为二的评价隋炀帝。 功过都相当突出。 功

16、显著:促成南北统一;设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修驰道,加强和北方联系;兴修大运河加强南北联系;加强和突厥,西域等的民族联系,并派人去台湾;对外开放,和日本,中亚,西亚等交流密切。 过突出:好大喜功,奢侈腐化,暴政,繁重的兵役劳役,严刑酷罚导致隋朝灭亡。 三、封建社会盛世的出现的原因和认识。原因:根本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适应,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具体来说,(1)经过前朝农民起义冲击,农民得到一定生产资料;(2)后继统治者进行政策调整励精图治-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资料,包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等。政治上革新制度,善于用人,革新吏治,反对腐败等; 民族上,政策开明,相互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对

17、外开放,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前提。(4)其他方面,如生产工具改良,水利兴修等。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外交开放交流。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认识:盛世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但统治者也参与了创造,有时候还起到关键作用;盛世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协调;封建盛世由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内在矛盾,注定难以持久。要形成盛世,要注意协调方方面面的矛盾。单元五 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宋元)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907唐朝灭亡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包括三个历史阶段,907年到979年是五代十国,979年北宋局部统一到12

18、79年元朝大统一期间是两宋和辽夏金元的对峙时期,1279年到1368年是元朝的统一。 (一)政治-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央集权强化; 1、分裂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时期,但逐渐走向元朝的大统一,而且统一的范围和深度远超秦朝和隋朝。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达到空前水平,特别是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 2、中央集权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权和收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防止了篡权和割据的政治现象;元朝形成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对后代影响至今。 3、改革变法:一种是汉族政权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包括范仲淹的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啊;一种是少数民族采取的封建化和汉化改革,例如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

19、必烈的改革。 (二)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三)民族-民族大融合局面 1、多个民族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加强了交流和融合。 2、元朝大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 民族迁徙频繁,汉族到边疆,少族到中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范围广,程度深。 3、元朝空前加强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四)外交-海贸空前。 (五)文化-高度繁荣 1、应用性的科技三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理是本源,气是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3、文学突出了世俗性,宋词元曲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

20、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岳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 民族和议: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 三、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四大发明对中西的不同影响(1)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继

21、承前一时期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技术上,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三大发明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2)马克思精辟地评价了中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杠。这就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三大发明给欧洲历史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3)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我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火药在中国不仅没能轰塌封建专制制度,反而成为娱乐的烟花

22、爆竹,成为宋元时期民族战争的武器。火药传入欧洲后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西方殖民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印刷术对于中国社会文明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划时代作用,对欧洲科学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单元六 封建国家的衰落和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明清(鸦战前)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 (一)政治-国家统一空前巩固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统一空前巩固:清朝前期,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国家统一空前强化。 2、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宰相归六部,五军都督府和

23、兵部牵制,设特务机关,地方设三司,完善大明律;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经济-赋税定型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完成了封建社会的赋税定型,有利于人身松弛,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了人口增长。 2、农工商业超过前代,农业高产作物和商品化提高,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远超前代。 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始终难以壮大。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 1、明朝管辖东北,西藏,台湾,对瓦剌和鞑靼战争,防御和册封相结合。 2、清朝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对边疆管辖空前加强,平乱,设机构,册封,改土归流等加强对了西北,西藏,西南,台湾,东北的管辖。

24、 3、清朝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 (四)外交-开放到锁国和捍卫国家主权 由开放到闭关: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但并未促进中国文明的继续壮大,反而日益衰落;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错过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五)文化-承古萌新 1、总结性应用性的科技著作,和庞大的古典类书丛书是对古典科技文化的总结。 2、早期启蒙色彩的思想家,反封建的市民文学,西学东渐体现这一时代新的曙光。 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注重分权牵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这种分权和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25、 中央:秦中央分三公九卿,汉分内外朝,隋唐将宰相分为三省,下设六部,宋分割禁军,和枢密院牵制,分割宰相三方面;明废除宰相权归六部,兵部和都督府分割兵权。 地方:宋朝对地方设通判,转运使,司法牵制分割;明朝对地方设三司分管牵制,清朝设督抚互相牵制。 区别: 中国分权都在皇权独裁下是加强专制的工具;西方分权则真正独立,制约平衡,是削弱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保障。 一个中心,两对矛盾(皇相,央地),六方面趋势(分割中央加强皇权,分割地方加强中央,完善强化选官,完善加强监察,完善严密法律。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六个发展阶段(秦建,汉巩,隋唐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终结。),两方面评价(积极消

26、极-统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领先持续;消极阻碍资芽,暴政,摧残进步思想,不利科技发展。) 三、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结果和成因。 结果不同: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难以突破自然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壮大,蓬勃发展,最终瓦解了封建制度,推动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差异原因: (1)从经济上东方重农抑商,关卡林立,缺乏市场资金,西方重商主义,推动原始积累。 (2)从政治上西方城市独立,资产阶级壮大起来;东方政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摧残进步因素。 (3)思想上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东方八股文文字狱思想专制,也未能吸收西方科技。 (4)从外部说西方新航路开

27、辟,殖民扩张,推动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原始积累,东方闭关锁国错失去机遇。 总结: 东方腐朽顽固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方封建制度则比较松动,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起来。 四、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 西北地区: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的叛乱,后在天山北路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大臣,管辖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在天山南路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 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和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喇嘛,历代活佛都须经过中央册封;雍正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管辖;乾隆帝确立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监督。 西南云贵等地:康熙帝平定三藩叛

28、乱,雍正帝大规模在云贵两广地区改土归流 台湾:清朝康熙平定郑氏政权,设台湾府加强管辖。 东北:康熙帝抗击沙俄,签订,捍卫国家领土。 中央: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形式: 平乱,设机构,册封,改土归流,反击侵略。 五、明清科技和同时期西方科技的差异和成因。 差异:领域不同-东方集中于应用性的农学药学地理等,西方则体现在天文物理等基础理论科学方面;性质相反-前者属于传统旧科技总结守旧,后者则是新自然科学的创新。 成因: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压制进步思想;西方封统治削弱,资产阶级壮大,推动科技进步。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稳固,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缺乏经济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工场手工业刺激科技发展。此为根本原因。 思想-中国思想专制,文字狱八股文,保守自满,影响科技创新;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这一条是直接原因。(另,两种文化性质不同。)对外-中国闭关锁国,禁止西学,错失机遇;西方新航路开辟,对外开放,促进科技应用发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