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6.38KB ,
资源ID:73032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3032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docx

1、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书籍为吴泰先生所著宋朝史话,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书中第五章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书中所介绍的“社会危机”可能是指()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冗官、冗兵、冗费少数民族的威胁A BC D答案D解析北宋初年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果导致了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积贫积弱;统治者“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并导致农民反抗不断发生。2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

2、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转运使是北宋时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规定地方赋税除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正确答案为D。3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 一 明黜陟 按政绩升迁官员 ; 二 抑侥幸 限制恩荫 ; 三 精贡举; 四 择长官; 五 均公田; 六 厚农桑; 七 修武备; 八 减徭役; 九 覃恩信 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

3、 十 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A发展经济 B整顿吏治C增强军备 D重视律令答案B解析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4在议论变法时,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固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句话体现出宋神宗对变法是何种态度()A宋神宗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是正确的,要废止新法B宋神宗没有主见,摇摆不定C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D认为祖宗之法宜应全部废除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分析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解题关键语是“圣王之法,固亦有弊”“安得不小有更张”。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

4、,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 BC D答案D解析将兵法是王安石军事改革的措施,与“理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的选项排除。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在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是保甲法的作用;青苗法和募役法也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正确,选B。7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农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向农

5、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 BC D答案D解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故答案为D。8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A因材施教 B军事教育C经世致用 D理财为先答案C解析王安石在讲学时依据国家现实情况,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因此选C。9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

6、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答案C解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C。10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指的是()A拥护变法的人 B政府中的贪官污吏C反对变法的人 D从变法中受益的人答案A解析“

7、辐辏”指的是围绕在王安石周围的人,这些人当然是支持变法的人。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12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

8、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足了肯定,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非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

9、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宋会要辑稿良贷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是什么?(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答案(1)“材性智愚不同”。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后者认为高利贷盘剥是害民。(4)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

10、危机。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腐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于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解析第(1)问第一个原因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第二个原因要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第(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第(3)问,要认真理解“态度”的含义,或赞成或反对。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明显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所以第(4)问要从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和北宋灭亡的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回答。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

11、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三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做“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变法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答案(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材料二、三措施:实

12、行市易法和均输法。影响: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2)相同之处:都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的发展。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统治危机。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三小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国家政权的作用这一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实际上问的是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

13、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政权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首先着眼于()A.完善中央机构 B.加强对武装的控制C.完善地方政权 D.强化对边境的管理解析北宋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防止割据的出现,北宋统治者当然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答案B2997年,宋廷岁收2 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万缗,收支却亏1 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解析由政府收入从“2 200万缗”上升到“11 000万缗”可排除A项;从题

14、干材料来看,本题要求回答的侧重点在于造成“收支亏空”和“农民起义”的根源,由此对比B、C、D三项,可以判定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3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年,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制,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上述做法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答案B4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

15、恩荫”制,主要是()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B.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C.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 D.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恩荫”制是在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严格这一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答案C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材料中的民谣说明范仲淹得到百姓的赞誉,原因是

16、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整顿吏治,故选D项。答案D6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7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解析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

17、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答案A8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尝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A.因材施教 B.军事教育 C.经世致用 D.理财为先解析王安石在讲学时依据国家现实情况,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9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A.青苗法 B.免税法C.保甲法 D.市易法解析题干材料强调,

18、无论贫富,其生存都要依靠“相保”,由此可判断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10熙宁五年(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A.免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解析“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打击了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11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是争论的焦点,而

19、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C.不利于社会的稳定D.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应交纳一定财物由所在地政府雇人代役,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样便破坏了他们的免役特权,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故选B项;市易法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使社会稳定,C、D两项错误。答案B12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

20、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这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适应选拔变法人才的需要,必须大胆改革。答案A13“熙宁之行青苗也,既有二分之息,提举司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多散为功”“抑配之弊”是关键词,这说明官吏把推行青苗法作为敛财的手段。答案B14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

21、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A.王安石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其反对王安石变法。答案D1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

22、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错误。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8分,第18题21分,共55分)16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

23、,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8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8分)参考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17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材

24、料二(司马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10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材料三中“非大坏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18针对北宋当时

25、“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蛮夷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摘编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一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摘编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三宋史载:(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

26、,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因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9分)参考答案(1)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2)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3)根本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促成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