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4.18KB ,
资源ID:731674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3167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第二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第二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总之,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井田制: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

2、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礼乐制度:西周春秋时的“礼乐”制度实质是与宗法制和封建制相配套的文化礼仪规范制度。礼就是对社会中人与人在等级和相互关系上的言行举止规范系统。“乐”就是与之配套的音乐歌舞管理使用制度。它是维护贵族内部关系和国家社会结构等级秩序的文化艺术手段。贯穿于政治、宗教、文化等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中。教育和感化人心是最基本的职能。儒家的理念和主张:提倡礼乐(政治)、仁义(道德和义务)、忠恕(对待他人)、中庸(总的方法论)之道。 在政治上:儒家提倡“德治”、“仁政”、“王道”。在道德上:重群体伦理秩序建构和个体人格自我修炼与完善。在文艺上: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

3、和温柔敦厚风格。儒家文化以“六经”为典范:即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乐(乐记)、易(周易)、春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儒家的核心理念都是对周代政治、文化、伦理、秩序等系列问题思考、总结的结果,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都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得到了验证,它是最适合这个社会结构的。“载道论”、“教化论”都是指向现实社会和人格修炼,显然,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儒家文论以朴素的实用主义为旨归。第一节 尚书尧典的价值和意义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是古人对于上古历史的一个资料汇编。西汉之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抄写,这就是“今文尚书”,这篇尧典就是今文中的一篇。后来相传的伪

4、“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加上的二十八个字,称为“舜典”。一般认为虞书和夏书为后人伪作。现在讲述的尧典一篇(又称舜典)就是虞书中的内容,近代研究认为这篇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过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虽然从史料文献的角度来说有一定问题,但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一篇当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1、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尚书记录了很多关于远古时期的历史事实,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真实情形,今天的人们一直还在不断探究,不断予以新的解释。尽管有些篇章系后人改纂,但其影响经过世代流传,被无数学者反思,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源头。特别是尧典这一章为后人研究古代诗歌起源、诗歌和音乐的关系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史

5、料价值。例如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考证出,远古时期、诗歌、音乐、歌曲、舞蹈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表演的场景。这个百兽率舞,其实就是原始人披着兽皮、带着面具,载歌载舞的情形。“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 关键字词:乐:“乐,五声八音总名。”(说文解字)。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材质的乐器。在上古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泛指所有文艺,包括音乐和歌舞。诗:可以通过吟诵,也可以通过歌唱方式表达的韵文,多为四言。诗大

6、概最初就是巫师口中念念有词的咒语,与祭神活动密切相关。其后才逐渐演化为对祖先的事功业绩、本氏族的奇迹历史、军事征伐的胜利、祭祀活动的仪容等等的记述、歌颂和传递。志:就是“心所念虑”(赵歧孟子公孙丑注)。心意所趋向(郑玄),也就是藏在心中的思想和诉求。先秦人对“诗言志”中的“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同时也含有情感因素。永:延长,徐徐咏唱。律和声:用六律六吕以协和音乐曲调(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闻一多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文本梳理:帝(指帝舜)曰:夔(传说尧舜时代著名

7、的大臣,掌管礼乐,古代有很多关于夔制作礼乐的传说)!命女典乐(典乐有两解,一为“主管音乐”,一为“制作礼乐”。总之都是指掌管音乐事宜的意思),教胄子(胄子,一种说法是指泛指贵族子弟,贵胄子弟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胄子专指嫡长子,指帝位的第一继承人。无论如何,都是说贵族子弟。第一句首先强调了音乐的重要性,是由帝舜直接任命的,由著名的大臣来掌管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事务,而且突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对于贵族子弟的教育,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负有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弘而庄严),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诗言志(诗是用来表现志意的,这是尧典中提出的最重要

8、的诗歌原则,对于什么是“志”,如何“言志”,后代有非常丰富的解释。),歌永言(歌是诗的延长了的语言,用加强音声的方法充分表现诗中的内容,突出诗中的本来意义。),声依永(歌声与徐徐拉长的吟咏的声音高低相适应。),律和声(用曲调音阶来调和歌声,按照古人的音乐曲律来对声音进行调和,使之更加具有表现性)。八音克谐(使得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互之间和谐,各种声调和声响能够协调。),无相夺伦(不能颠倒次序,使得各种音乐元素形成整饬的秩序),神人以和(使得天神和人能够通过诗歌音乐得到交流,使得人情上达于天,人世间形成调和的秩序格局。这一段是整篇的中心,提出的重要的“诗言志”理论,最终归结到对“八音克谐,无相夺

9、伦”的政治伦理目标。)夔曰:于(语词,乌)!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击打石头,形成节奏,使得百兽相率而舞)。2、尚书尧典的文论内涵和典范意义由于尚书在儒家典籍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后人谈及诗歌音乐,及其二者关系无不以此为据。历代阐释、演绎者不计其数,汗牛充栋。文论内涵:(1)诗歌的基本功能和评判标准诗歌的基本功能用于表达心中所思虑的思想和诉求的,这个志经历从原始祭祀咒语到对祖先事迹颂扬、再到外交辞令、讽劝之词、个人志趣的不断演变。诗乐具有教化功能。不然何以教胄子。诗歌的审美标准通过乐的描述可以得知,它具有一种正义、温和、庄严、朴素的美感(2)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诗歌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没有乐的配

10、合,诗歌的表达力和影响力是不够的。诗歌和音乐歌舞比较、诗歌居于主导地位,而音乐歌舞是配合、辅助者。(3)中和之美是对于文艺的基本审美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正义而不偏不倚,平衡的中和之美。这种美不仅表现在音乐风格上,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弘而庄严),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也表现在各种文艺形式之间的(诗、乐、舞),其自身的内在和谐上(音乐自身的八音、五声之间),此外还表现在被祭祀的神和祭祀者之间。关于这段话的阐释,在以后还会被历代的古人所引申、演绎。建议背诵。课堂提示:以上内容可以,与教材诗经部分参读。注意比较讽喻、劝谏和歌颂赞美在其中的体现。大雅多颂歌、

11、国风多讽刺补充材料 史料中诗言志场景的详细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

12、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13、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第二节 孔子的文学观念以“诗教”为核心 孔子的所有的思考都是指向现实社会和民生社稷的,所以他的文论思想也是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和现实关怀的。政治功用、伦理价值、中和之美是孔子文论中的主要特点,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礼乐的“文化”(以文教化、感化)功能。(1)诗文的现实功用为政治、社会服务,具有教化人心风俗、讽劝时政、了解民风、识别事物、增长见识等作用。孔子论文学的社会功能时,主要考察文学对于社会的有用性,即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这必然要淡化文艺自身的某些特质,消解文艺的审美主义属性。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泰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14、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注意,这是孔子再次对诗乐关系的论证)鲤趋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兴观群怨”的解释汉儒的解释: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释“兴”:“引譬连类”;引郑玄释“观”:“观风俗之盛衰”;引孔安国释“群”:“群居相切磋”;引孔安国释“怨”:“怨刺上政”。兴:由此及彼、引发。观:洞察了解。群:交流、统一思想。怨:讽喻劝谏。宋儒的解释:朱熹从诗的效果,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释“兴观群怨”。论语集注释“兴”云:“感发志意”;释“观”:“考见得失”;释

15、“群”:“和而不流”;释“怨”:“怨而不怒”。明儒王夫之的创造性解释:他则将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加以创造性的解释。姜斋诗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睢,兴也,康王晏朝,而即为冰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是故延年不如康乐,而宋、唐之所由

16、升降也。谢叠山、虞道园之说诗,井画而根掘之,恶足知此。”(2)诗文的伦理价值 强调诗文必须符合儒家的人伦和道德观念。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行夏之时(夏历),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时:夏历辂:大车,音路。冕:祭礼时所戴的礼帽。殆:殆尽,几乎罄尽。

17、(3)诗文的审美标准 从美与善的关系来分析文学艺术,尽美又尽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就是必须中和之美。这种审美评判标准必须符合内外两层要求,其内:思想内容必须包含对社会、人伦关注,以及对道德的肯定颂扬。其外:形式上文质互补、温柔敦厚、平和中庸的中和之美。比较而言,孔子更加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合乎礼制。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思,本为语助词,无义,但后人常解释为思想,无不可。无邪,即正,何为正,人们一般理解为正派,正统,指内容符合儒

18、家礼教规范。这是欲望诗学形态的最早雏形,是孔子评诗的基本标准。联系西方柏拉图的诗学理论,柏拉图贬抑情欲,最终走向理性,而孔子走向的是仁与德。文与质亦有多解,一说“质”是人的内在品质,“文”是人的外在形貌,君子应内质与外文彬彬相应;二说“质”是质朴,“文”是文采,强调文华和质朴相和,不要太过,否则就野(无修养之野夫)或史(华而不实的史官);三说“质”指文艺内容,“文”是文艺形式,优秀的文艺作品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按第三说最为广泛流行。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主敦厚,若不节之,则失在于愚。总之,孔子的文论观点,

19、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他的美学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载道观念,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补充知识 论语版本祖本:何晏论语集解。宋 邢昺疏论语正义,今十三经注疏本。宋 朱熹论语集注,是为“四书”本,成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重要读本。清 刘宝楠正义本,属蔡元培主编“诸子集成”本之一。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第三节、孟子的文学批评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现在山东邹县东南)。战国初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相传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彶)的门人(见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子学成以后,以孔子继承者自任,招

20、收门徒,在各诸侯国中游历,到过齐国、宋国、鲁国、滕国、魏国等处,均不被任用,退而从事著述。(1)以意逆志孟子一书引用诗经共三十三处,赵岐孟子题解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在孟子中引用诗经作为论述的证据。针对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的误解,孟子提出了著名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这是孟子首创的诗文批评论方法,即解说诗歌,不要抓住其中只言片语进行阐发,望文生义。不应该对某些艺术性夸张修饰作机械的理解,必须要领会全篇的精神旨趣,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索诗人的意图。孟子认为咸丘蒙的错误在于把诗中的话理解为诗句的表面意义,而孟子则要寻找那些诗句的表面背后的深层原因。其核心思想是全面地理解诗文的意义,不要断

21、章取义。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瞽瞍(音鼓首):瞽:失明的人;瞍:盲人,瞎子。古代乐官以盲人充任,故亦以名之。贤劳:辛劳。孑遗:遗留;残存。文本梳理舜之不臣尧(尧传位于舜,舜为天子,舜不曾以尧为臣子。),则吾既得闻命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而舜既为天子矣

22、,敢问瞽瞍之非臣(瞽瞍是舜的父亲,舜当了天子以后,瞽瞍不能认作是臣子,而是舜的父亲,在这里,家庭伦理秩序与国家秩序形成了矛盾。),如何?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贤劳即是辛劳之意,大夫们做事不公,舜自己独自辛劳)。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词句),不以辞害志(就辞句的表面意义作出解释,从而歪曲了作品的原意);以意逆志(这句的解释难点是“意”究竟是谁的“意”?一种说法是解诗者之意,一种说法是诗中的本义。现在一般认为是解诗者自己的意,用这种意来接近诗人的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

23、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关于“意”的两种解释。一种是读者自己的正确理解的意义,以此去探求作者本意。汉代赵岐注孟子中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另一种是客观存在于诗文中的意义。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诗缘起中说:“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指咸丘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音鱼,车厢),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诗论之,不得养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辞也。莫

24、非王事,我独贤劳,其意也。其辞有害,其意无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养亲而已。”吴淇的解释符合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比较科学的。按他这样理解,则“以意逆志”确是一个客观地分析诗歌的好方法。不过,孟子的本意可能还是以己意去逆诗人之志。孟子的观点其实是针对春秋时期“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管臆断解诗的方法论提出来的。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楚国子午为令尹,他善于选拔官员的后备人才,他曾经说: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显然这是对原诗妇女怀念远行丈夫的本义的极大曲解。后来毛诗序引用这段话来作注解,以讹传讹。不过,孟子自己也常常断章取义来解释

25、前人的诗句,类似的情况孔子也有,例如对“夔,一足”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夔无他异,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非一足也。按:此事所见非一,吕氏春秋、风俗通皆有之。史通通释孟子的做法为后世思想随意阐释经典开了先河,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来释易经,朱熹通过注释“五经”来阐发理学的观点,都是类似的例子。(2)知人论世那么如何以意逆志呢?孟子的办法是知人论世。要比较正确得理解作品意义,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不能孤立的从诗的字面意义来机械的解释。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与“以意逆志”说有着紧密的关系。要“以意逆志”必须“知人论世

26、”,否则就会流于穿凿附会。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向上,向前代追论古代的人物)。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上与古人为伍。)尚友古人,即通过诵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而要正确掌握作品的精神实质,仅仅从作品本身来分析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同时这里还体现出在孟子论及诗经的段落中体现出一种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标志从孟子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