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5.33KB ,
资源ID:742882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428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1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1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docx

1、三峡教学实录10三峡教学实录(一)教学设计思想一、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4、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二、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三、教学时数:1 课时四、本课设计思想三峡是郦道元游记散文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短小文言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还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基本理念。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确定了“教学目标1、2、3、4”,教学中要 求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读通文意,教学重点放在内容(景物描写)的分析。我根据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把秀丽的三峡风光的分析和当前热门时事(三峡水利工程) 相联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实现语文教育育人的作用。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三峡风景图片、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等)(二)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同学们, 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 它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 造就了无数熠熠生辉的

3、名山大川, 装扮着中华大地。你们能说出几处景点吗? 生:有梁金山公园, 立园。生:有泰山, 北京故宫, 万里长城。生:有黄河, 长江(学生踊跃发言) 师:哗, 看来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啊! 的确, 处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也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今天, 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师:(出示三峡的风光图片)刚才课间大家已经欣赏过这几幅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三峡。师:对。它就是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之上的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它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这些图片中有什

4、么? 生:有山、水、树。生:还有猿猴。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美丽风光在郦道元的笔下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感受一下吧!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师: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屏幕,注意好停顿节奏。(范读,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细读课文,同桌互相监读,把握好节奏,不读错字、漏字。(学生朗读气氛热烈,赞扬!) 师:好,现在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学生朗读,串译,点评。)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也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还须注意一些字词的意思。(出示投影, 给学生看一分钟) 师:同学们,三峡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

5、它是如何描绘三峡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分析课文内容。课文第一段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生:写山。生:写岩,嶂。生:写曦月。师:主要写了什么? 生:(齐答)山。师:对,那三峡的山有何特点呢?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生:写了山的高大,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师:三峡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还写了山的连绵,文中写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很好。我们注意“略”字,它用得好吗? 生:好,“略”字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师:(出示三峡的山景)归纳两位同学的意见,第一段写出山多山高的特点,这是三峡的地貌特征。(板书:地貌特征 两岸连山 ) 重岩叠嶂 作者写岩

6、、嶂,写曦月,都是为了突出山的这一特点。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注重字词的锤炼, 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师:那么, 作者接下来又写了三峡的什么? 生:三峡的水师:是什么季节的? 生:(齐答)夏季。(板书:夏) 师:三峡夏季的水有什么特点?怎么体现出来的? 生:水流湍急。我是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的。(板书:水流湍急) 师:既然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怎么还会有“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的情况呢? 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文中写到“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帝王的命令高于一切, 谁也不敢违抗,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 也要冒险行船。师:这句话也流露了作者对百姓的

7、同情,它与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诗中描写的情景一样,你们记得那诗句吗? 生:(安静思考片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师:很好。三峡的夏水如此壮观, 那春冬季节又有何特色呢?(板书: 春冬)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描绘了春冬哪些景色?请大家速读第三段, 找出相关的词语。生:描绘了素湍、绿潭、悬乐、瀑布生:还有高山、怪柏师:(出示春冬美景图片)看来三峡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作者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来了。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文中哪句话概括三峡春冬景色的特点呢? 生:(齐答)清荣峻茂。(板书: 清荣峻茂) 师:第 2、3 段写了夏、春、冬三季的三峡, 文中是否还写到三峡之秋? 生:(齐答

8、)有, 在第 4 段。师:你们从哪些词知道的? 生:“霜”字点出这时是秋天。师:对。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 生:寒冷、寂静。生:还有凄凉。师:大家讲得很好。在文章结尾, 作者又引用了渔歌, 有何作用? 生:(讨论后作答)它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的凄凉。师:归纳起来,这段写出了三峡的秋天的凄清肃杀,即林寒涧肃。(板书:秋 凄清肃杀) 师:好,同学们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共同赏析了三峡,你们觉得三峡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你们喜欢吗?想去三峡吗? 生:(纷纷回答)喜欢!想去! 师:其实,不只是你们这样,许许多多的人都是如此。我们从文章内容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三峡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

9、爱。(投影出示练习,学生思考回答。) 生:三峡一文先总写了三峡地貌,再抓住景物的特征,写了三峡四季的秀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无限热爱的思都感情。 师: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应学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师:三峡秀丽的景色确实让人心驰神往。现在的三峡是怎样的呢?谁可以来谈一谈? 生:那里正进行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师:对,那里正建设着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它将充分开发利用长江的水资源造福人类。(出示投影)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这是对三峡的高度赞美。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10、。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更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祖国明天会更美好。最后,大家带着感情高声朗读课文,再次领略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作者精美的语言,试着把这篇优美的古代散文背下来。(在诵读声中,下课铃响。) 师:同学们,三峡的风光的确美如画,我们的家乡开平也让人留恋,请你们展开你想像的翅膀, 用你手中的笔为家乡描绘一幅灿烂的画卷,尽情地抒写你对家乡的祝福和赞美。师:下课! 点评:这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能紧扣学习重点 展开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形式多变,方法灵活,能将“读”贯穿始终,通过侧重点不同的读(范读、自读、分别读、速读、齐读)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本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体现了教师 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充实,能拓展学生思维联系时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但 在难点的教学上,还须老师积极引导。对重点词语可通过替换、改动,通过比较、品味加以分析,培 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