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49.62KB ,
资源ID:7433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433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旅游学概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旅游学概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了解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特点和划分方法重点:旅游的定义、构成、旅游的分类难点:旅游的本质与属性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征导入: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

2、访问 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活动:辨别词义:“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游”,游览、游玩.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一、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3、(从横向比较角度)异地性: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即旅行。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国际上一般规定不超过1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所以,移民不是旅游.综合性: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审美性:或娱乐性。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者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者是去散心.总之,旅游的目的可以是休闲、商务、公务、会议、探亲等,一定不是移民就业。三、旅游的本质和属性(一)旅游的属性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

4、文化追求,包括休闲、追求新奇、追求体验感受等,所以主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与经济、政治联系紧密。与经济联系紧密旅游与政治关系密切(二)本质属性(学术界有争议)旅游属于社会文化活动。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旅游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讨论: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分析: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

5、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总结内容: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类型是多样的,那该如何划分呢?一、按旅游目的划分1。 消遣旅游: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包括观光、度假、探险等。(1)观光旅游: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它是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旅游活动类型。(2)度假旅游: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或利用假期进行休养和消遣的旅游活动方式.(3)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生态

6、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种以生态景观欣赏和体验为内容的自然旅游活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之后发展的第三大领域。2. 事务旅游: 包括商务、公务、会议等.(1)商务旅游:以经商为目的、将商业经营与旅行游览结合起来的旅游活动。(2)公务旅游:政府人员因公出访在公务之余进行的参观游览活动。(3)会议旅游:以组织、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并提供参观游览服务的一种旅游活动.3.个人或家庭事务旅游:(1)探亲旅游 (2)修学旅游二、按地理范围划分1国内旅游公民在本国国境范围内的旅游活动。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1年以上)外国人在所在国进行的旅游活动。2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

7、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出境旅游两种情况。入境旅游:一般指外国公民到本国的旅游活动.特殊情况:迄今为止,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原因:台湾还没有统一,港澳虽然已经回归,但都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出境旅游:一般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特殊情况:大陆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三、其他划分:(一)按组织形式:团体旅游(简称GIT)、散客旅游(简称FIT) (二)按计价方式: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包价旅游是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合的旅行路线产品。它分为全包价和小包价两种。前者包括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旅游服务;后者只包

8、括其中主要的几项服务.非包价旅游是指旅行社根据旅游者需要按单项计价的旅游活动。主要对象是散客,所以非包价旅游又称散客旅游.(三)按费用来源:自费、公费、奖励(四)按旅游距离:远程、中程、近程旅游(五)按旅行方式:航空、铁路、汽车、海上、徒步、骑车(六)按活动内容:观光、考古、探险、宗教等(七)按旅游资源特征:风景名胜、城市旅游、海滩、山地、温泉(八)按享受程度:豪华、标准、经济(九)按旅游要求的特殊性:特种旅游课堂练习:书中的7页复习与思考课后反思: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人类旅游活动的发展过程,认识人类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

9、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重点: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先驱的原因.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4课时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第一节 古代旅游古代有旅游吗?一、迁徙和旅行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2、人类旅行的产生旅

10、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

11、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二、旅游的萌芽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游览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分析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动物。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

12、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出游的动机。到奴隶社会时期,旅行更加发达.原因:一是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二是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中国商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如诸侯朝觐、婚聘、纳贡、祭祀等。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 2、常见的旅游类型:1、帝王巡游。帝王巡

13、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西汉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5、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奘、鉴真等.6、佳节庆游。

14、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二)欧洲的旅游活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和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民族纷争,国家林立,大小领主拥有对自己土地上的绝对管理权,相互间攻伐不断,始终没有安宁的环境.在经济上,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社会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面,罗马教会用宗教神学控制人们思想.11世纪之后,欧洲城市开始兴起,西方封建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远航探险热潮,终于在1

15、5世纪出现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伟大的探险旅行活动。(三)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旅游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了阿拉伯国家,8世纪中期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欧亚之间)以及宗教原因(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到其宗教圣地麦加朝圣一次),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总结: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 1、从参加者看:多为帝王、官僚、贵族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级。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此时的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2、从旅游类型看:贸易经

16、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第二节 近代旅游业的产生近代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一、工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指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过程。对旅游的影响: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导致居民产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的出现,扩大了外出旅游的队伍。4)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出现蒸汽动力的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

17、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的产生1、1841年禁酒大会:1841年7月5日,利用包租火车方式,组织了一次570人规模的团队活动,从英国中部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特点分析:发起、筹备和组织者,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2、1845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1)性质:商业活动。(2)目的:观光消遣.(3)时间:长达1周。(4)工作方式:全陪、地陪,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3、1855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特点分析:(1)时间:4天.(2)费用: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共为36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4、186

18、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5、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可以作为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一、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2、个人收入的增加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轮船、铁路汽车、飞机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二、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2、增长的持续性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4、季节性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产

19、生和发展导入: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一、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特点近代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1)近代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

20、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2)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有一定发展旅行社1923年,陈光甫在上海商业银行成立旅行部,即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27年,更名中国旅行社。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二、现代中国的旅游(新中国成立后)(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

21、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门领导机构.(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

22、段主要大事:(1)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2)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1)1986年,

23、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2)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3)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1)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2)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至2005年10月,

24、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63个。复习:课后反思: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了解旅游的主体旅游者 掌握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者的概念、形成条件、主要类型及特点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点、开发旅游动机,旅游资源评价第一节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旅游的主体就是旅游者,那什么是旅游者呢?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一)、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

25、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二)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范围内: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

26、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到外地务工的农民.二、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一)、客观条件1、收入水平对旅游者个体来说,要实现旅游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1)旅游需要是在其基本物质资料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精神需要,首先是物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才可能产生旅游动机。(2)旅游消费是一种较高的消费.2、余暇时间一般地说,人的时间可以分为工作时间、生活时间、余暇时间三大部分。工作时间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出外工作以赚取货币的时间。生活时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如吃饭、睡觉以及处理日常琐事等而花费的时间。余暇时间是可用于自由支配从事娱乐、社交、

27、消遣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间。余暇时间有四种分布:每日余暇、每周余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我国从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从1999年开始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的发展。3、其他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可进入性以及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可进入性:时空距离、入关签证、交通状况等.旅游者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结构:国家旅游局统计50岁以下旅游者占总数的80。另外,拥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较小。(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即旅游动机.它来源于人的某种需要,主要是精神上的需要。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或需要。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