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46.72KB ,
资源ID:747982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4798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Word文档格式.docx

1、1教学方法及理由作用(1)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2)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 类比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4) 讲授法-配演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及理由作用(1) 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2) 讨论归纳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四说程序过程框架及时间分配(1) 新课导入(5分钟) 前面,我们刚学过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速度的矢量性(有大小有方向),并且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速度经常是变化的,比如说,我们课本中“思考与讨论”提到的(普通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启动问题)

2、。下面,请大家针对材料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为了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物理学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加速度,这也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讨论的课题。(2) 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理解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初步理解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能理解速度大小速度变化大小加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3) 新课教学(10分钟)概念的引入比值定义加速度(类比速度) 公式(a=v/t)单位(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矢量性的讨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a的方向与v的方向一致 特殊运动讨论:直线运动(加速/减速)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物理数学方法(从vt图像看加速度)

3、(4) 互动探究(10分钟)思考与讨论说一说科学漫步注意旁批举例说明,问题解决(5) 课堂总结回顾(2分钟)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知道它是矢量,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6) 课堂练习及作业提示(8分钟)讨论:课后习题(2)(3)作业:课后习题(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化解。 (通过:讲解讨论举例比较互动练习等深化)五说板书本章节板书设计(分两大块:主板与副板) 一加速度 1出示学习目标: 1概念: 2思考与讨论及旁批 2公式: 单位: 3说一说 3物理意义: 4科学漫步(变化率)二加速度矢量性讨论(方向性) 5问题与练习:1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讨论

4、2简单讨论直线运动中的加速与减速: 作业三物理数学方法1物理问题中数学的应用与服务:2问题转换与解决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 物理第二章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说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重要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即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是高中物理运动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排将它放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V-t图象)和加速度之后,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加强,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本节课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建立和理解,难点是对速度公式,位移公式

5、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负值在这两个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知道它们是如何推导出的,会应用公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于速度公式还要知道它图象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速度和位移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领略学习成功的喜悦。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以学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v-t图像为基础,巧用提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己推导得出公式,然后教

6、师简明扼要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另外通过学生自己推导公式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从而克服教学难点。三、说过程设计新课导入: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加速度?在学生对所提问题能得出正确回答后进一步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有何关系?位移和时间又有何关系?从而导入新课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讲授新课: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用图象推导。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如何描绘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有加速和减速两种情况)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图像,运用数学知识,求图象上任一时刻的速度vt=?(即匀变速直线

7、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 其次再根据教材中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变形推出速度公式,采用两种方法推导有利于学生对速度公式、图像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从而克服教学难点。紧接着讲解书上例题1加以巩固意在及时巩固,同时也复习旧知识,在此要特别注意加速度的方向和正负问题,使前后知识自然联系起来。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按照教材的安排引导学生根据平均速度和位移的定义,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这种推导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适合。另外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如图像法,用图像法导位移公式相对较为严格,但一般学生接受起来较难,教材将它放在阅读材料中,因此可将它作为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用图象法推导公式渗

8、透的数学微分思想。紧接着讲解书上例题2。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的习题选用最好是只用一个公式(速度公式或位移公式)就能解决问题,因为本节的重点是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建立和理解,应用是下一节的内容。;课堂小结小结要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布置作业板块一:学生课后收集物体做各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并预习自由落体运动,研究它是怎样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板块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留典型的书面作业。如练习六的(2)(3)(4)包含了加速、减速和初速度、末速度都不为零的情况。以上就是我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内容,谢谢!自由落体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

9、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一、 教学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

10、,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 ,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

11、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2) 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重点:对自由落

12、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5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2009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钱,老

13、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初探落体运动让羽毛和小铁片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 重的物体落得快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个结论。小贴片和一团棉花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轻的物体先落地。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是空气阻力的作用。预见:没有空气会如何用牛顿管实验,把管内抽成真空时比较羽毛和铁块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国宇航员

14、斯科特的月球实验。验证猜想。讲述小故事:纪伽利略通过抽象思维加科学实验的方法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形成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三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问题:重锤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近似看成一、提出问题:重锤下落时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运动规律。二、学生猜想提出假设: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计划应用打点计时器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给与鼓励和肯定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设计不同的实验和验证方法:1. 如果s=aT2为一恒量,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 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

15、动。3. 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4. 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 (这个方案最开始普遍被学生认可,但实际操作误差是教大的)但教师开始不要点破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做实验,收集数据,老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五:分析与论证合作交流: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给与正确的评价。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验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四、扩展探究: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实验方案求解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s=aT2。阅读课本,教师说明

16、: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g=9.80665 m/s2。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 m/s2。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在板书上的设计: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设置作业超市 (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三、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策略;1、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手,但是

17、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如果测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想到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知道,必要时要停下来讲解或讨论。2、计算重力加速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只要采用一组学生的纸带大家分析一下即可,毕竟结果已经有学生计算出来了。3、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尽量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灵活的串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以上是我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自由落体运动重难点的一点尝试和想法,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力的合成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18、!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我将从7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在高中已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

19、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教法学法教法高中物理中有10个物理量是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

20、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 学 过 程知识生成线教师活动线学生活动线合力分力合力概念创设情境拉纤、提水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理解概念找出关键点:效果相同大小方向猜想提出问题提水:大人用的力与两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想等效替代法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理解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排除算术加法思想提水的例子中:如果大人的力是200N,两个小孩的力数值相加正好也等于

21、200N吗?思考与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几个互成角度力的合力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点拨设疑若有下列器材:一根橡皮条、两个弹簧测力计、细线木板、钉子等。怎样设计实验求出几个互成角度力的合力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力的大小怎样知道? 力的方向怎样确定?还需要什么器材?学生指导教师巡视解惑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学生分组 实验探究记录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观察所画的合力与分力图得到启示改变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复实验看结论是否相同得出结论引导动画显示教师引导整理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附动画)交

22、代所有的矢量均遵从这一定则学生归纳总结例题图解法共点力F1 =45N方向水平向右,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两种方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动笔规范作图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公式法合力的取值范围播放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动画显示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学生观察多个共点力的合力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图像演示思考讨论观看共点力概念什么样的力士共点力?自学回答注意事项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定则适用条件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小结知识点滴提问补充学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相互交流作 业题号题 目所考察知识点1两个力互

23、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60N,两力间的夹角为12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3两个共点力,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为5N,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7N,则合力大小可能是下列哪几个?1N 2N 3N 5N 7N 12N 13N板 书一、合力、力的合成二、平行四边形定则 1、探究过程 2、适用于任何矢量的合成三、求合力的方法 1、作图法 2、公式法四、合力的大小随分力夹角变化的特点 1、F的大小随两力的夹角增大而减小; 2、当夹角变化时,合力的范围为 |F1F2| (F1+F2) 3、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力的分解

24、(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

25、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26、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新课教学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如何确定两个分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