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0.15KB ,
资源ID:74973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4973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居正与阳明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居正与阳明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

1、一大凡形成比较完整体系的思想理论,总是对应着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明代中后叶先后出现的王阳明“良知”之学和张居正“敦本务实”之学就是如此。王阳明(14721529)把其所处时代出现并愈演愈烈的“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2的社会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他说: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

2、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风无怪于纷纷藉藉,而祸乱寻于无穷矣。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3在他看来,“纪纲凌夷”的现象反映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之学者以仁义为不可学,性命之为无益”4则是普遍存在的“纪纲凌夷”的社会现实在人们观念形态的反映,至于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乃在于“良知之学不明”。因此,他认为,只有讲明“良知之学”才能使“天下可得而治”。这样,一切社会矛盾都被消融为伦理问题,似乎现实社会危机的解决并不在于更新伦理规范,也不在于依据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对政治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而仅仅只在于使

3、人们的道德实践怎样好地与纲常规范一致,从而更有效地维系现实政治体制,化解客观存在的社会危机。这在逻辑上虽有因果倒置之弊,但确使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不同于程朱理学的纯经院之谈,而具有十分显明的政治实践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王阳明力纠程朱理学“析心与理为二”之弊,重新诠释“格物”之义:“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5格物即正物,而物乃心之外化,“心外无物”,故“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6正物即正心,亦即“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7同时,他又反对陈献章提倡的那种一味“

4、静坐”,期图“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或通过天长日久静坐,“然后见吾此心之体”8的做法,认为:“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这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法人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是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9可见,阳明真正重视的是要实实落落依照良知去做。这样,他便将封建纲常伦理由外在的“天理”转化成内在的“良知”,在此基础上来强调道德实践,甚至进而把认识上的是非也纳入道德实践范围,与主观上的好恶相等同,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10这就使

5、得“良知”内涵的封建道德规范成为了人们的选择及行为标准。只要人们真正依照“良知”生活,就能在思想上、行为上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保持高度统一。作为一位忠实于王权的封建官僚,王阳明一生积极镇压民众的“叛上作乱”,致力于“破山中贼”,但他认为武力镇压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民众的反叛,“民虽格面,未知格心”,比“山中贼”更为厉害的是是“心中贼 ”,而他的“致良知”学说恰恰具有破“心中贼 ”的功效,因为即使愚夫愚妇,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石成金。”11“致良知”说之所以具有如此功效,是因为其并非什么深奥的理论,而只是要人们“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

6、。”12换言之,“致良知”是以“存理灭欲”为目的。这表明王阳明认为只要通过唤发人们的“良知”并使人们各致其“良知”,从而使每个人都无丝毫私欲牵挂,而只存留天理于心中,就能够真正破“心中贼”,化解现实社会的危机,使封建统治长治久安了。然而,现实的社会然而既未因王阳明力“破山中贼”而有所消解,也没有因阳明提出“致良知”说以破“心中贼”而得以解决;相反地,社会危机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深重了。“意主苛刻”、“益肆诛戮”13的世宗屡兴大狱,制裁异己,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治阶级的向心力,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君臣上下勾心斗角,朝廷内外纷争不已。至于“当国者政以贿成,吏腴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

7、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捕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更造成“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的弊害。14生长于社会底层而深知时艰的张居正,是怀抱着解决现实社会危机的志向开始其政治生活的。嘉靖二十六年,他方中进士、入翰林院,即撰翰林院读书说,明确表白了自己的为学宗旨和政治抱负。“善学不究乎性命,不可以言学;道不兼乎经济,不可利用故通天地人而后可以谓之儒也。造化之运,人物之纪,皆赖吾人为之辅相;纲纪风俗,整齐人道,皆赖吾人为之经纶;内而中国,外而九夷八蛮,皆赖吾人为之继述,故操觚染翰,从骚客之所用心也;呻章吟句,童子之所业习也。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经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预养其所为,而欲蒲一技以自显庸于世,嘻

8、,甚矣其陋也!”15二十八年,他给世宗皇帝上论时政疏,初次陈述自己的政见,指出当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宗室骄恣”、“庶官瘝旷”、“吏治因循”、“边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五种积弊的根源在于“血气壅閼”,并非无法救治;而所谓“血气壅閼”指的是世宗长期移居西苑,不理朝政,是夕与宦官宫妾为伍,致使上下不通、君臣道隔,政治处于瘫痪状态。所以,他认为世宗帝如再不励精图治,“广开献纳之明,亲近辅弼之佐”,使“君臣之际晓然无所关格”,国家政治则将病入膏肓,虽有良医扁鹊也无可挽救。16隆庆二年(1568),已晋升为内阁大臣的张居正,给穆宗皇帝上陈六事疏,系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开篇即谓:臣闻帝王之

9、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务。正心修身建极以为臣民之表率者,图治之大也;审几度势,更化宜民者,救时之急务也。大本虽立,而不能更化之善治,譬之琴瑟之不调,不解而更张之,不可鼓也。恭惟我皇上践阼以来,正身修德,讲学勤政,倦惓以敬天法祖为心,以节财爱民为务,图治之大本既已立矣,但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亟重难迫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他以“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为六大急务,认为解决了这六大急务就能刷新政治,“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17如果说他嘉靖年间所上论时政疏着重于列举时弊,从“内圣”方面要求世宗帝励精

10、图治,那末,隆庆年间所上陈六事疏则在肯定穆宗帝求治之心的前提下,重点要求其解决六大急务以刷新政治,做到“外王”。张居正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以儒家“内圣外王”的经世之学为理论基础的。然而,身踞决策高位的世宗和穆宗都怠于政事,只顾追求个人的腐化享乐,而锐意改革的张居正所提出的救世良方被他们束之高阁。这使居正深切地感受到各种政治积弊及由之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其病根乃在于封建专制权力机构功能的严重失调。因此,尽管他也很看重“性命之学”,但并不认为依靠“性命之学”(如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之类)就能够扫除时弊,拯救现实危机,故而把调整权力机构功能,自上而上并有针对性地推展经济、政治改革,作为化解社会危机,进而达

11、到富国强兵的途径。隆庆六年(1572),穆宗猝然中风,召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阁臣于御榻前受顾命。时,高拱为内阁首辅,本应承担辅助神宗帝重任,但因他没有处理好与内监冯保的关系,触怒了皇后和神宗生母皇贵妃,受到革职回籍的处分,于是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掌握了政权。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的整整十年间,张居正一直被神宗帝以师礼相待,尊称为“元辅张先生”,实际取得了封建专制体制最高决策人的地位。他充分利用这种特殊条件,按照既定的设想,稳健而扎实地推行全面改革。他制定“考成法”以解决中央集权问题,设立“职官书屏”以解决人事问题,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吏治腐败,很快使政治面貌焕然一新,顺利建成一个操纵自如、运转灵活

12、的权力机构。他又从整顿田赋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清丈田地,并以此为基础推地“一条鞭法”,进行赋役制度的全面改革,从而使国家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人民的经济生活也安定了。史称“万历年间,最称富庶”,说明他富国的目标成功实现了。此外,他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找到当时外患频仍的症结,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解决了无兵无财无将的难题,基本成功实现了他强兵的目标。综观张居正的各项改革,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重振纪纲。张成正认为,当世危机表现最为严重的是君主势衰,政事弛靡,政局失控,“国威未振,人有侮心”、“人乐于因循,事趋势于苦窳”。18他在隆庆年间即上书直言其近日以来,朝廷宗旨,多废格不行

13、,抄到各部,概从停阁。或已题奉钦,依一切视为故纸,禁之不止、令之不从,至于应勘应报,奉旨行下者,各地方官尤属迟慢,有查勘一事而数十年不完者,文卷委积,多致沉湮,干证之人,半在鬼录,年月既远,事多失真漏网终逃”。19万历元年(1573)在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中又指出:“臣等窃见近年以来,章奏繁多,各衙门题复,列殆无虚日,然敷奏虽勤,而实效盖鲜。顾上之督之者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鄙谚曰菇口顽而妇耳顽,今之从政者殆类于此。欲望底绩有成,岂不难哉!”20针对这种君主政治赖以运行的庞大官僚机器等几乎瘫痪的状况,张居正提出必须“振纲纪”。人主以一身而居乎兆民之上,临制四海之广,所以能使天下皆服

14、从其教令,整齐而不乱者,纪纲而已。他所说的“纪纲”指的是君臣统治集团的权力法纪,“振纪纲”就是要强化君臣统属关系,加强君主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这主要有三层内容:一是君主要亲自总揽法纪刑赏之权。“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XX,刑赏予夺,一归之公道。”(同上)法纪刑赏之权如同“太阿之柄”,君主“不可一日而倒持也”,否则就会失去权威,失去对群臣有效控制。二是强化君主诏令的绝对权威。“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诏令是君主政治权威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在君主专制社会背景下,全部政治的运行主要由君主颁行诏令自上而下推动,“天子之号令,譬之风霆”,若“风不能动,而霆不能击”,君主的

15、诏令不能得到有效、彻底的执行,则君主权威何在?君主又怎控制群臣百官?三是君主要严明法制。他认为,君主“无威”,臣下就会“无法”,而严明法制则是强化君威的制度保障。他详细辨析了徇情与顺情、辰作与操切之异同,坚决反对徇情和操切,说:“徇情之与顺情,名虽同而实则异;振作之与操切,事若近而用则殊。”认为“顺情”指“整齐严肃,悬法以示民,而使之不敢犯”,“操切”则是“严刑峻法,虚使其民而已。”显而易见,“徇情”和“操切”是对纪纲的极大破坏,而正确的做法为“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严明法制的关键是执法公平无私,不偏不倚,做到“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心申”,21如此方能提高法制权威

16、,进而使君威振作起来。如果说张居正试图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地改革,化解现实社会危机,重振君主专制统治的纲纪,那末,对于王阳明来说,无论是其学说层面上推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还是实际政治操作层面上颁“乡约”,力行“十家牌法”等,都无非是要将他拯救现实社会危机,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道德原则融贯到社会实践行为之中。就这方面而言,张居正和王阳明在思想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二张居正不仅在应对社会实际问题上与王阳明有着完全一致的积极用世的态度(尽管其所采取的应对之策与阳明不尽相同),并与阳明一样,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为最终目的,而且,他更从纯学术的角度对阳明心学有高度评价,尝谓:“自孔

17、子没,微言中绝,学者溺于见闻,支离糟粕,人持异见,各信其说,天下于是修身正心、真切笃实之学废,而训诂词章之习兴。有宋诸儒力诋其弊,然议论乃日益滋甚,虽号大儒宿学,至于白首犹不殚其业,而独行之士往往反为世所姗笑。呜呼!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劳愈弊也矣。故宫室之弊必改而新之,而后可观也;学术之弊必改而新这,而后可久也。”22可见他是在纵观学术发展大势,对汉唐诸儒以至程朱陆王之学作了认真比较以后,才选择、认同阳明心学的。阳明心学对张居正影响最大者,乃是其所提倡的“狂者胸次”。按:关于“狂狷”精神,孔子曾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3孟子对此有进一步讨论

18、,据孟子尽心下记载:“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向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孔子岂不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之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汉唐诸儒似未留意于此一问题,而宋儒中二程对“狂”的论述最有影响,其言有曰:“曾皙言志,而夫子与之,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24至于王阳明,“良知”的信念与实践使其在百死千难的危机中从容应对,并终于化解危机,经受住了人生严峻的考验,这自然更坚定了

19、他对“良知”学说的自信。他在与门人回顾江西平藩后那一段险恶的经历时曾说: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乡意思在,我今信得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25他自谓“在南都以前”(即64岁以前)还有些“乡愿”的意思,而此后则具备了“狂者的胸次”。这“狂者的胸次”如其所说,就是“信得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或如其弟子王畿所说是“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的熟化之境。他后来在回答弟子们提出的“乡愿狂者之辨”时对这“狂者”境界有更进一步的诠释,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力,乃知忠

20、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坏矣,故不可以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洞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行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哉。26尽管他并不认为“狂者”就是“圣人”,“狂者的胸次”亦非最高理想人格境界,但他指出“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千仞之意”,这远远超胜常人,距 “圣人”境界已不远,故而“一克念即圣矣”。阳明所点示的这“狂者胸次”对其门下弟子影响甚深,正如他所说:“予自鸿胪以前,学者用功尚多格局;自吾揭示良知头脑渐觉见得此意者多,可与裁哉。”27阳明门下弟子多认得“狂者胸次”这个

21、意思,故而呈露出浴沂舞雩的气象,这在理学家中是很罕见的。而且受阳明心学影响,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了讲求自尊自信自立之狂者境界的思潮。28受时代思潮激荡、尤其是阳明心学影响,张居正颇具“狂者胸次”。他在嘉靖后期短暂家居时有诗句云:“永愿谢尘累,闲居养营魂。百年有贵适,贵贱宁足论。”29“作赋耻学相如工,干时实有杨云拙。一朝肮脏不得意,翩翩归卧泛江月。”30从中可以看出其有见于官场黑暗、政治混乱而生发出的归隐求适的情调。但他又不象一般士大夫那样消极地追求归隐以获一己之自适,而对归隐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借评析魏晋竹林七贤的人格心态而申述己见道:夫幽兰之生空谷,非历遐绝累者莫得而采之,而幽兰不以

22、无采而减其臭;和璞之蕴玄岩,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宝之,而和璞不以无识而掩其光。盖贤者之所为,众人固不测也,况识有修短、迹有明晦,何可尽喻哉?今之论七贤者,徒观其沉酣恣放、哺啜糟漓,便谓有累名教,贻祸晋室。此年谓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独持绳墨之末议不知良工之独苦者也。余观七子皆履冲素之怀,体醇和之质,假令才际清明,遇适其位,上可以亮工弘化,赞兴王之业;下可以流藻垂芬,树不朽之声,岂欲沉沦泽秽无所短长者哉?(七子)自以道高才隽,深虑不免,政放言以晦贞,沉湎以毁质,或吏隐于廓庙,或泊浮于财利,纵诞任率,使世不得而羁焉。然其泥蟠渊默,内明外秽,澄之不清,深不可识,岂与世俗之蒙蒙者比乎?蝉蜕于粪溷之中,爝

23、然涅而不缁者也。31他认为,貌似放荡不羁的“竹林七贤”,并非自甘堕落,而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耽心自己因“道高才隽”而难免于害,这才晦贞毁质,纵诞任率,究其实尽皆“内明外秽”、出污呢而不染的耿介之士。由此当可知道张居正何以会以嘉靖后期产生出归隐求适的念头。至于上引文中以“幽兰”、“和璞”自喻其孤高自珍的心态,则既体现了心学高视自我的“狂者胸次”,又透露出居正本人待时而动的人生自信。因此,嘉靖末年的张居正绝不是一位心灰意冷的隐士,而是尚未遇时的潜龙、匣中待试的宝剑,据行状载:“太师体故孱弱,又倦游,三十三年甲寅遂上疏请告,艰苦得请归,则卜筑小湖山中,家僮锸土编第,筑一室三五椽,种竹半亩、养一癯鹤,

24、终日闭关不启,人无所得望见,唯令童子数人事洒扫煮茶洗药。有时读书,或栖神胎息,内视反观,久之,即神气日益壮,遂下帷益博极载籍,贯穿百氏,究心当世之务。”32从其当是生活内容看,与其说是厌倦仕途,倒不如说是为今后的进取积蓄能量,并期待着大用于世时机的到来。他曾对耿定向说:值此“贪风不止,民怨日深”之时,“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顾世虽有此,人未必知,即知之未必用,此可为慨叹也。中怀郁郁,无所发舒,聊为知己一叹,不足为他人道也。”33尽管在万历朝的最初十年间,张居正出任首辅,实际掌握朝政,但他位高权重本就招来许多忌恨,而他所试图矫正嘉靖中期以来形成的因循疲软之风的考

25、成法,事事立限、处处较真,使官员们感不便,有的还产生严重的危机心理,至于清丈田地、推选“一条鞭法“更触犯了一般士绅的既得利益。这样,朝野上下就潜伏着一股伺机涌动的抵制新政的潮流。如万历四年(1576)御史刘台即以门生身份上疏弹劾座主张居正,指责他“偃然以相自处,自高拱被逐,擅威福者三四年矣”。34五年(1577),张居正遭父丧,神宗帝下诏“夺情”而不准其丁忧守制,这更成为官员们向张居正发起攻势的机会。客观上,皇帝、皇太后的支持,司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使张居正抵制住了反抗潮流,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并取得了相当成效。主观上,面对前所未有的阻力,张居正对于他所推行的表政坚执着义无反顾的信念。这种信念

26、,首先来源于他对自己所具有的大公至诚的自信。他曾说:仆一念为国家为士大夫之心,自省肫诚专一,其作用处或有不合于流俗者,要之,欲成吾为国家士大夫之心耳。仆尝有言: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又一偈云:高岗虎方恐,深林蟒正嗔。世无迷路客,终是不伤人。35既然自己坚信于心无愧,所作所为尽皆出于公心,也就不在乎别人物议了。其次,这种信念来源于他不顾身家性命的献身精神和甘于做祭坛牺牲的烈士心态。他自谓“二十年前曾有一弘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害虫取吾耳鼻,我亦欢善施与,况诋毁而已乎?”36又云:不谷弃家忘躯,以徇国家之事,而议者犹或非之,然不谷持之欲力,略

27、不少回,故得少有建立。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37其三,这种信念又与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起超然的胸襟密切相关。一方面,张居正一直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自任,多次向人表白“苟利社稷,死生利之”,如在答藩伯吴小江中说:“今赖天地宗社之灵,中外颇称宁谧。惟是黎元穷困,赋重差繁,邦本之虞,日夕在念。”38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他敢于去克服重重阻力、推行新政的强大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圣贤之学有举世不见知而无悔者”,“则虽不见知于世而无闷也”,39故其谓: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40不谷生于学未有闻,惟是信心任真,求本元一念,则

28、诚自信而不疑者。41这种受阳明所倡狂者精神影响形成起来的高傲自得的思想境界,“不见知于世而无闷”的超然胸襟,无疑是他笑对不时扑面而来的反张潮流的内在精神支柱。张居正虽然不是王学传人,但确实具备了阳明心学修养。正是这修养,使他形成起超越制度、超越世俗毁誉的独行的人格,并获得了内在与外在的两重自由。而若无这修养,他在灸手可热的权力面前终将会成为严嵩或魏忠贤式的人。从此一角度讲,张居正的出现应该是阳明心学的一大积极成果。三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张居正与王阳明本人似乎并无什么直接接触,但在他交往的朋友中有很多心学人物,其中如聂豹、胡直、罗洪先、罗汝芳、赵贞吉、耿定向、周友山等还是知名的心学学者。这就

29、使张居正与阳明后学的关系很值得予以分析。阳明殁后,门下弟子裂变,出现了诸多心学流派。张居正在与各种心学广泛接触中,对聂豹、罗洪先一派最感兴趣。聂豹(14871563),字文蔚,江西永丰人,后因徙家双溪(今浙江余杭县境内),故自号双江。其学“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说,与辩难,心益服”,42认为“良知之学”“是王门相传指诀”;43后巡按应天,继续与阳明讲论良知之学,“锐然以圣人为必可至者”,44并重刻传习录、大学古本等阳明著作,服膺阳明“致良知”说之志益坚;乃至阳明既殁,又“以弟子自处”45故后世学者谓之“出于姚江”,46不无道理。聂豹之学的特点在于提倡“良知本寂”说,而此说颇遭“同门”学者非难,明儒学案卷十七江右王门学案聂豹传对之记载甚详。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虽曾服膺“守宋人之途辙”47的罗伦之为人,又曾师事以“朱子之学”为“圣人之学”48的李中,但他年十五,闻阳明于赣州开府讲学,心即向往;比传习录出,手抄玩读,竟至废寝忘食,欲往受业,父不可而止。年二十五,师事同郡江右王门学者黄宏纲、何廷仁,自是日究阳明“致知”旨。其后,访晤王畿、王艮、唐顺之、赵时春、邹守益、欧阳德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