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704.85KB ,
资源ID:75060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5060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试论书画同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试论书画同源.docx

1、试论书画同源试论“书画同源”作者:陈雪红 导师:孟萌副教授(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潮州,521041)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纵观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同源,而且同流,书法和绘画始终是珠联璧合的。我国古代许多书画家,也对书法和绘画有着“书画同源”一说。但此“源”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书画同源”,作一浅谈。关键词:中国书法,绘画,渊源,笔法,意趣Abstract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2、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t is obvious that the tw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not only origin, but also with the flow,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s always throughout the perfect match.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many painter-calligraphers, also has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3、homology” to the calligraphy and the painting a saying. However, the source? This article will direct ancient and now is right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omology”,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Key words:Chinese calligraphy, painting, relationship, writing, Interest 我国书法、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历代文

4、人画家对书法、绘画艺术就有这样的论述:“书画异名而同体”、“工画者多善书”、“书画用笔同法”,这些论述均认为书法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探究中国书画艺术,不难发现,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绘画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一脉相承。唐寅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1他认为,书法与绘画两者意境相通,彼此关联,世上擅长书法的人大多也擅长绘画。因此在我国的书画史上,许多文人,都是身兼两职,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古有顾恺之、赵孟頫等,今有黄宾虹、齐白石等,总之举不胜举。“书画同源”有何相“同”?其“源”又是什么?本文就两者的

5、历史渊源、用笔、写法、意境等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1.书画同源的历史渊源据神话记载,上古伏羲氏时,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于是画与书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八卦既是文字,也是绘画,它们都是为了揭示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其图案与文字符号就是一种结合,是用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完成的。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图1),书与画已相互结合。唐代张彦远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书画同源”。到了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已明确提出了“以书画画、书画相通”的艺术观点。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诗词书法入

6、画,是文人画笔墨技巧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画在形式美方面的重要开拓。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图2),是其“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甚至石根之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竹乃矮枝新篁,用浓墨向上撇叶,笔力凝重。草则自下向上弧曲掠去,秀而遒劲。三株枯枝,皆呈鹿角状,但线条圆曲坚挺,犹存北宋遗韵。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倔曲,用笔顿挫转折,叶则用中锋直点。明代王贞云:“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2等等都证实了中国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互为连理,枝干相通的特质。 2.用笔同源书法、绘画艺术所使用工具及材料是中国特有的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的特点与性能,使得无论是书

7、法还是绘画均讲究用笔,如何使用毛笔、掌握用笔既是文人书法训练的基础,也是绘画入门的基本功。用笔,主要包括执笔和运笔,即古人常说的“执使”一语。张绅曰:“执笔之法,谓之执使者,执谓之执笔,使谓运用”3。看起来简单的用笔,实质上是贯穿阴阳之下的刚柔,动静、虚实等辨证关系。用笔讲究笔力、骨力,要笔端如有金刚杵;同时又不可一味使用蛮力,而能绵里裹针、流转不滞。按照孙过庭的比喻是既能“顿之则山安”,又能“导之则泉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化工夫为自然,乃最高境界。陈奕禧云:“或出或收,或伸或缩,须操纵自得,则进乎道矣!”4就笔力的稳重来说,就有这种传说,王献之学书时,王羲之从后乘其不注意夺笔而

8、不脱,于是赞叹他日后必定能成大器。 图1 楚帛书 图2 秀石疏林图 唐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5张彦远特别强调笔力的刚劲,他对“画圣”吴道子作品在线条表现与用笔的评价极高:“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 。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6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不仅要讲究用笔还要讲究笔力,笔力即用笔的力度,讲究其力透纸背、如锥划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等。笔力不仅要流畅,它还要与稳重两者相辅相成 。没有骨力的

9、运笔,虽流利却浮滑、浅薄;而强力不动,易入呆板凝带。董其昌曾这样地论述两者的一致性:“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得,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宰,未尝运笔。”7信笔是信手由笔,笔不受自己控制,其实是描字,画字;而提得起笔,笔力贯串腕、指直至笔端,所以要动则动,要止则止,这些都由书画家自己控制。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郭熙云:“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法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8

10、 历代的文人、画家不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书画的用笔关系,同时也在他们留下的大量的书画精品之中得以见证。 3.书法、画法同源从画史中,可以证明人物画和山水画存在着书法画法一致的情形,虽然各自所用的书法形态有所区别,但都运用了书法基本笔法。人物画的正宗笔法是如春蚕吐丝粗细一致,一笔到底的游丝描和铁线描。顾恺之的作品列女仁智图卷(图3),洛神赋图卷(图4),元代永乐宫壁画(图5),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吴道子创造出线条宽窄略有起伏变化的莼菜描,笔法更生动,因而有“吴带当风”的美誉。其线条同样连绵不断、笔力劲道一贯。张彦远用“一笔书”作比,正是看到了人物画特有笔法的属性。从笔法而言,人物画匀称细劲的线条,

11、与篆书的笔法更接近。正是粗细一致,一转一折圆润柔韧。要写出这样的线条,得笔笔中锋,将极强劲、流畅的气力贯注到本性至柔的笔端,如朱和羹云:“如画人物衣折之游丝纹,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9李阳冰擅长的铁线篆,与白描的铁线纹正出自一种笔法,其中锋用笔,才能保证骨力韧劲。 图3 列女仁智图卷 图4 洛神赋图卷 图5 永乐宫壁画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笔法,可以看到宋代书法的笔法对它的影响与渗透。用笔方法的丰富变化与侧锋的用笔效果,使得书法、绘画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徐渭曰:“大苏宽之以侧笔取妍”,侧锋不及中锋端庄,却更有变化,也就更有装饰意味,是如“研”也。董其昌评价为“秀峭”,确实精到。秀则偏向阴柔,有文人

12、之气;峭正是露锋,骨力外溢,不像中锋含蓄,能弥补文弱之失。他进而认为元四家,包括董源的山水,其要诀正是用侧锋。“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宋人院体,皆用圆皴。北菀独稍纵,故为一小变。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菀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尤其著者也。”10 笔墨形式上的书画同源,到元代才全面盛行。虽然黄庭坚评文同墨竹为“湖州三百年,笔与前哲配;规模转银钩,幽赏非俗受。”11其中提到他的画中模仿书法的用笔,邓椿记载有位画家章友直能用篆书入画:“善画鬼蛇,以篆笔画,颇有生意。又能以篆笔画棋盘,笔笔相似。”12杨维桢云:“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

13、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他已专门从技法上谈书画相通。 书法能描绘物象,源于它的自然性,其线条、构架与自然形象有本原上的相似,因此书论中大量以自然作比的术语。朱和羹曾论道:“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高峰坠石、白岁枯藤、惊蛇入草、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诸喻,书之与画通者也。”13陈继儒与董其昌好从禅理悟画,也说过:“古人金石,钟鼎、篆、隶,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正是禅家一合相也。”14 元代以后,以书法为画法呈现扩展、深入的趋势。就笔法的细化,柯九思分解为:“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

14、痕之遗意。”15至此,竹石的画法可以说完全与书法结合。就画科而言,赵孟頫以竹石为例,陈继儒则将竹石的题材扩充为写山水、“四君子画”等,唐岱更将书法扩展到山水的皴法、赋色等:“至于山之轮廓,树之枝干,用书家之中锋;皴擦点染,分墨之彩色,用书家之真草篆隶也。”16因此,古代的文人通常标举,能书者多能画,能画者必善书。这已超出具体的画科,而将书法上升为书意来追求,使书画的结合更为深刻。 4.书意、画意同源笔端流露出的意趣,归根结底来源与人心的意趣。书画家写书与绘画时的笔意常常相同。这一点是许多书家、画家所能体会到的。正如饶宗颐先生说过:“从笔的本质上来看,画笔和画风二者往往保存着对应关系。可以说画家

15、在书法上的训练,他的爱好、取舍方向,配合个性,造成行笔的习惯,以此决定他的画笔的特色。”17因此,鉴赏绘画时,除了形象及题材外,由书法用笔所流露出的微妙笔意,往往更耐人寻味,这可以说既是书意,也是画意。吴因明先生指出:“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笔意,它本身便是绘画的内容。笔墨决定绘画的风格,而笔墨是受笔法所支配,作者的人品、学养、气质、襟度,通过笔墨,假借物象,而从画面中全部表现出来,成为自我的风格。”18 元画的书意、画意则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尽量表现出线条自身的游走颤动之趣。这并不是说绘画的笔法必定用书法,而是绘画的线条要有独立物象之外的、类似书法的笔气。如蒋骥所说:“书画一体,为其有笔气,此

16、语为士大夫言之。”19黄公望的披麻皴,每一笔都能传达出书法线条特有的生命气息,除了赋予山林坚实的立体感,线条本身的笔触变化、墨色枯润等可以单独欣赏。二是充分发挥空白的魅力使笔墨之实与背景之虚的对比更加鲜明,笔墨自身的书法韵味也愈发衬托出来。宋画的墨色强调滋润,画面的纸质媒介多被墨色掩盖,笔触与墨混融在一起。元画多是渴笔枯墨,墨与笔适当分离,无笔触的地方大都留出空白,画面的主体是线条,而不是氤氲的墨色。即使如王蒙般繁密的构图,其繁复更多的是因为线条的穿插组合复杂,而不像宋画来自于笔与墨层层混合。王蒙的线条变化多端。但交代清晰,历历可数。董其昌将禅意一并注入书法与绘画。保存于南京博物院中董其昌的一

17、幅行草,可领略到他以枯润相参的意境来作书,尤为突出者是一个“骑”字的右半字体由连绵不断的一笔书构成,笔画的每一转折都伴随着墨色由枯到润,复由润到枯的奇妙起伏,似是有意为之,但行笔自然磊落,一气呵成,只有赞叹其人巧极天工。这种笔意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也时有流露,他双钩林木的枝干,多以枯墨和润墨对比。 吴镇是书意、画意一致的典型。他的作品墨竹谱(图6)、(图7),全以书法行笔,顿挫有力,拖拽泼辣,与题辞用笔同一风格,互相呼应。 图6 墨竹谱 图7 墨竹谱书意、画意两者皆为作者的一种心境,通过一幅作品,能从中得知作者的修养、情感,无论其为书,或为画,皆因两者相通。纵观上述浅谈,作为中华民族两大文化精粹的

18、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无论其历史渊源、用笔方法、书画意蕴,都始终是同源同流、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两者好比两株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连理树,树干相连、环抱相生、声声不息。以书题画,画中有书,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独具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趣,如流行行云般,用神奇的笔墨,附灵变的意韵,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神。致谢: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孟萌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孟教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并为我指点迷津,精心点拨,加上热诚的鼓励,使本课题能顺利地进行。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孟教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也在思想上、生活上给我以启发,在此谨向孟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

19、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韩山师范学院的各位老师,多年来的教诲以及给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与支持。谢谢!参考文献:1 李伏昆中国书论辑要C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年8月 P221-2222 陈文新雅趣四书M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4年01月 P1083 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书学集成 M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06月 P28-30 4 李伏昆中国书论辑要C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年05月 P223-2245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08月 P1696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卷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年版 P957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C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20、年08月 P268 潘运告林泉高致画诀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0月 P649 潘运告晚清书论C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01月 P3010 潘运告明代画论C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 P154-15611 黄庭坚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C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5月 P256-25712 潘运告晚清书论C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01月 P111-11213 米田水画继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年04月 P14-1514 陈继儒中国书画全书C 第三册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年10月 P16415 柯九思画竹自跋M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年5月 P8516 唐岱绘事发微.画名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P27817 饶宗颐国画史论集C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3年 P37518 吴因明北宋绘画思想初论M 香港大东图书出版公司 1978年 P257 19 王伯敏,任道斌读画纪闻C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06月 P13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