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2.77KB ,
资源ID:75919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5919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作文教学案例之一.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作文教学案例之一.docx

1、作文教学案例之一 作文教学案例之一问题提出:曾经有一年,上海的不少高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时之间,增加了不少的“孤儿”。一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进而获得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父母。对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多贫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浅,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多见,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等等。而且有些事例可能就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过了,一直写到现在。甚至更令人怀疑的是,这些事例的描写,也许是家长小时候教给学生的。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

2、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这里不想对“造成学生体验缺失的原因”作过多的分析,只想对“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作一过有益的探讨。理论依据: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词源来看,据伽达默尔研究,“

3、体验”一词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术语化的。体验,在德文中为“erleben”,有“亲历”、“亲见”之意。“erleben”是由“leben”和一个前缀“er-”构成,而其中的“leben”有生活、生命、生存之意。所以“erleben”(体验)就带有两层重要的涵义:(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我把三四年以来我所坚持的“

4、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在这里作一个小结。实施策略:学生的作文常常有一种很“高”的思想意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较“低”的下笔水平。这种“眼高手低”的作文现实,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1、 观察生活,体验他人之体验。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对生活的观察,就要以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但并不所有的事件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体验生活。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围绕“板车”和“板车人”,进行观察。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于“板车”没有过多的在意,甚至没有“板车

5、”的概念。于是我们让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做有意的观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1:黝黑的肩膀上,挂着一条的带子。我原以为那是车夫又脏又破的汗巾,然而不是,那是一条隆起的筋肉,像是对紧勒着的车绳的天然反抗。也许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学生2:黑色的煤球,黑色的汗巾,黑色的皮肤,但板车轮胎的钢条却锃亮可鉴。他喜爱他的生活工具,他喜爱他的生活学生3:拉板车的已不是那男子了,板车上也不是那碳黑的煤球了;板车上坐着的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而拉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她父亲拉着的煤球是生活,她母亲拉着的也许就是希望等等,所有这些感受不仅对作文水

6、平的提高有用处,而且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价值观的定型有积极的影响。2、 亲身经历,体验心理之体验。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没有感受,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呢?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刚开始时,学生哄堂一笑,“三点一线,单调乏味,有何可体验的”?但是经过一周时间的体验,并每天做好记录。结果真是“乐事多多”。又如,与陌生异性学生交流的心理活动描写。让班级的所有学生找一个本校的异性同学进行对话、交流,谈话之后,并要求当事者记录下谈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以便检查核实)

7、。结果学生都有东西可写,并写出了自己的激动、紧张等心理。再如,母亲节的时候,要求每一位学生给自己的母亲买一束花或一个小礼物,说一句祝福的话,想一件感人的事。然后在第二个星期的作文课上,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感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一改以往的“无处感恩”。学生1: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做了不少的事,事后我给母亲写一张清单:洗碗一次5元,烧饭一次5元,拖地一次8元,陪弟弟学习半天15元,加上其他的,零零碎碎,共48元,明天在你去上班之前,留下48元。第二天,在我的床头,我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给你洗衣服免费,给你烧饭做菜免费,给你整理房间免费,给你上学接送免费,加上其他的,林林总总,

8、全都免费。看了这些之后,我木然,我的视线顺着眼泪朝下看,眼泪滴在了一个五十元的钱上,我不禁哽咽,继而号啕大哭学生2:我家有三个姐弟读书,我是老大,父亲是一个工人,母亲靠卖水果来增加家庭的收入,但家里的经济依然紧张。但母亲还是坚持让我们读书。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个孝顺的孩子,平时也不会乱花钱。因此,这个母亲节还是一样,我虽然想给母亲买点什么,但我一想到这些钱是母亲的辛苦劳动所得,我还是忍住了,不买。母亲节的那一个晚上,我家里响了三次电话,这三次电话是由我、弟弟、妹妹的三个班主任打来的,他们(她们)都如实地向我们的母亲汇报了我们在学校里的良好的学习情况。这让母亲感动不已,也许这正是母亲所需要的。这些

9、不仅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更能让学生做好人。在这些体验中,体验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体生命的一部分。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3、 营造气氛,体验虚拟之体验。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体验不能持续。虚拟体验可以弥补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虚拟体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

10、和新鲜感,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比如,我们在教学话题作文“在选择与失去之间”,是这样营造氛围的: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最离不开的五样东西。经过选择,每个学学生罗列出五项。综合起来,有以下一些:心爱的玩具、渊博的知识、美好的生活、亲密的朋友、荣誉奖励、兴趣爱好、父亲母亲,等等。并让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充溢着热闹、欢乐的气氛。然后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和我的解说话语:“人生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东西也会有逝去的一天。当

11、这些东西一旦逝去,就成为永诀。如果是你,你一定得失去你最喜欢的、最不愿失去的五样东西里面一样,你会让哪一样先失去呢?失去之后你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沉默、思考;然后再告诉学生,必须得失去第二样东西,再让学生沉思;再告诉学生,必须失去第三样东西,也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沉思。在学生沉思时,不经意地改变背景音乐二泉映月。我适时地说:“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我们不想失去的。当这三样我们所珍贵的东西失去时,我又是怎样的失落与痛苦。失去的已经失去了,让我们珍惜留下的两样东西吧。然而,此时我们必须得再失去一样东西时,你又会让它失去什么呢?你能把你所想的写下来吗?”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下痛苦地选择

12、,痛苦的沉思“我们不能再失去什么了,我们留下我们最珍贵的父亲母亲。谁愿意再让他们失去呢?然而命运是多么的残酷与可怜,当这种命运真正来临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在失去之前,写下我们最想说的话语”(我适时的发言)此时,我听到了学生的啜泣声,看到了学生泪光点点。然而他们却在继续写着这写下来的文字,字字含泪。这不仅是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心灵境界的提升。人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无米下锅”,就是无材料可写,也

13、就是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写作的材料和作文的灵感。如何正确地看待“少教多学”郑安平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能够实现“少教多学”。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

14、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少教多学”的积极意义1.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的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有效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2.从学生方面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途径。

15、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或与老师一起探究,即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3.从课程理论看,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学生模仿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少教多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多变交流,使学生逐渐由学会达到会学,并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1.不能正确理解少教多教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如果把少教理解成不教,理解成教师的不作为,把少教当成偷懒的正当理由,少教只能是少学。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

16、求教师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智慧,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2. 课堂活动量上的不对称,学生无法多学“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而其重心又是在中差生,采取的高就低的办法,由于课堂时空的限制,多数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生明显的被边缘化,只能作壁上观,任凭个别学生在那里接力,不能有所表现,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停顿或空耗状态,难以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这仍然是抬高一边压低一边的做法,并且以偏概全,好学生同样有问题。三、如何正确地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1.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

17、上课前不仅要全面的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是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教学,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2.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从学生出发,使他们乐学,从

18、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为错误而伤心难过,此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说一句“错的好!”就能是学生乐观对待错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自由,更愿意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适时引导,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障。3.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不懂。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演讲。实际上,学生知

19、道的比我们想的要多的多。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不必要的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投入静思默想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获得更多的收获。4.以教学的眼光看教材,精选课题,知题善任教师的思路不能局限于一章一节,一种方法一道题,要根据学情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从优秀中考题中选一些能做的题进行训练,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来拓宽思维,感受数学之美。5.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创建特色,走自己的路“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少教多学”也

20、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上或不同的课型上,例如习题课和例题教学上,一般都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但是,创新是对原有方法或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而不是彻底否决,因此创新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从理论来看,新旧迁移是构建知识的基本形式;从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况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而且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需要一个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因为缺少必要的预备与介入,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困难重重,造成了学习上的退步。而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会有个性与特色。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无不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

21、性。有的善于设问与引入;有的善于激疑涉趣与启发诱导;有的善于组织教材与素材;有的善于变式教学与组织练习;有的善于归纳与复习;有的善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有的注重合作学习,有的强调自主探究他们在教坛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绩,得到同行的肯定。教学有其基本的规律与原则,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那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做法,其本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新意不等于创新,引进不等于成功;个人有个人的特色,各校有各校的校情;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

22、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教师多一分智慧,自己就少一分劳累,学生就多一分收获,减一分负担。 如何正确地看待“少教多学” 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能够实现“少教多学”。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

23、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少教多学”的积极意义 1.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的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有效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 2.从学生方面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

24、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途径。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或与老师一起探究,即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3.从课程理论看,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学生模仿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少教多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多变交流,使学生逐渐由学会达到会学,并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 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少教 多教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如果把少教理解成不教,理解成教师的不作为,把少教当成偷懒的正当理由,少教只能是少

25、学。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智慧,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2. 课堂活动量上的不对称,学生无法多学 “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而其重心又是在中差生,采取的是高就低的办法,由于课堂时空的限制,多数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生明显的被边缘化,只能作壁上观,任凭个别学生在那里接力,不能有所表现,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停顿或空耗状态,难以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这仍然是抬高一边压低一边的做法,并且以偏概全,好学生同样有问题。 三、如何正确地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

26、学模式 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的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 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是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2.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 “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

27、良好的情感,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从学生出发,使他们乐学,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为错误而伤心难过,此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说一句“错的好!”就能是学生乐观对待错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自由,更愿意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适时引导,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障。 3.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不懂。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

28、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演讲。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不必要的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生 作文教学案例之一问题提出:曾经有一年,上海的不少高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时之间,增加了不少的“孤儿”。一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进而获得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父母。对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多贫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浅,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多见,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

29、,等等。而且有些事例可能就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过了,一直写到现在。甚至更令人怀疑的是,这些事例的描写,也许是家长小时候教给学生的。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这里不想对“造成学生体验缺失的原因”作过多的分析,只想对“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作一过有益的探讨。理论依据: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

30、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词源来看,据伽达默尔研究,“体验”一词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术语化的。体验,在德文中为“erleben”,有“亲历”、“亲见”之意。“erleben”是由“leben”和一个前缀“er-”构成,而其中的“leben”有生活、生命、生存之意。所以“erleben”(体验)就带有两层重要的涵义:(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

31、体验生命及其价值。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我把三四年以来我所坚持的“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在这里作一个小结。实施策略:学生的作文常常有一种很“高”的思想意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较“低”的下笔水平。这种“眼高手低”的作文现实,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1、 观察生活,体验他人之体验。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对生活的观察,就要以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但并不所有的事件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体验生活。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围绕“板车”和“板车人”,进行观察。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于“板车”没有过多的在意,甚至没有“板车”的概念。于是我们让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做有意的观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1:黝黑的肩膀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