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25KB ,
资源ID:76271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6271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青铜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青铜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铜礼器的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一个萌芽生长的阶段。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已被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

2、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应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一个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地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是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

3、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7世纪上半叶)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初期,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所致,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青铜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后期则由于政治经济的

4、衰败,导致了青铜工艺的相对停滞,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前221年)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式装饰于青铜器上。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内容开始出现

5、,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战国中期以后,尽管青铜器的形式依然丰富多彩,但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铸造业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战国晚期的青铜器明显地反映出这种衰退的趋势。第三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类型青铜器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器物的用途,大致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生产用具、兵器、杂器等类型。一、青铜食器青铜食器主要是指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器皿,一般分为饪食器和盛食器两大类。(一)饪食器1鼎(dng)青铜鼎是烹煮肉食的器皿,同时作为最主要的青铜礼器

6、,它也具有在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盛放肉食的功能,因此鼎也是一种盛食器。至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渐渐制度化,通常它是以奇数的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用的数量。鼎的使用时间在青铜礼器中是最长的。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夏代晚期,随后一直沿用到两汉,魏晋时也偶有发现。在以后的历史时期中,鼎这类造型的器物依然存在,但它的用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器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鼎的使用时间较长,在不同时期器形的变化也较大。鼎的基本器形有两种:圆鼎和方鼎。前者是两耳、圆腹、三足;后者是两耳、长方形器腹、四足。圆鼎中,又因足部、耳部、腹部的变化,分为锥足鼎、扁足鼎、柱足鼎、蹄足鼎、立耳鼎、附耳鼎以及鬲鼎等。2鬲(l

7、)鬲的用途与鼎相似,主要是用作烹煮食物的炊器,一般认为是炊粥器。在考古资料中也发现过鬲中盛放有豚骨,由此可见鬲也可用来炊煮或盛放肉食。鬲沿用的时间也较长,大约从商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战国时期,特别在西周中期以后,鬲的使用比较盛行,常常是以偶数组合的形式使用的。鬲的基本形式似鼎而作袋腹短足的样式,其腹部似三个丰满的袋足拼合而成,其下连接短足。偶见有鬲腹作四个袋形拼合的四足鬲。3甗(yn)甗是蒸炊器,它由上体的甑与下体的鬲组合而成,甑用于放置粮食,鬲用于盛水,中间有箅相隔,箅上有十字形或直条形镂孔,以通蒸汽,鬲以下可以举火煮水,以蒸汽蒸食物。最早的青铜甗出现在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虽然使用时间

8、很长,但因其实用性较强而未能在青铜礼器中得到充足的发展,直到西周中期以后,甗才逐渐成为青铜礼器组合中比较固定的一种器物。(二)盛食器1簋(gu)簋是盛放煮熟了的饭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它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的。簋使用的时间很长,其基本形制是深圆腹、圈足、有耳或无耳、有盖或无盖。器形在不同的时期中有所变化。西周时,簋的形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的方座簋、双耳或四耳簋,三足或四足簋也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有的簋盖倒置可用作盛食的盘。2簠(f)簠是盛放饭食的器具。

9、簠的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器与盖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为一器,分开可作两器使用。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簠基本消失。3盨(x)盨是盛放饭食的器具。这是一种由簋演变而来的器形,有一些盨就自铭为簋。它的使用也簋一样,一般是作偶数组合。盨流行的时间很短,约出现在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后就不再使用,因此其形制变化不是很大,大约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长椭方形器体,腹壁一般较直,多为附耳;另一种是长椭圆形器体,其腹壁弧曲,多为兽首耳。无论哪一种盨,都以矩形圈足为主,也有一些在矩形圈足下加四个短足。同簠一样,盨盖仰置也可盛放食物。4敦(du

10、敦是盛放饭食的器具。从器形上分析,它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敦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对称,器身、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为圈足,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的。另一种是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的,这种敦的盖钮或提手的样式与器足的样式不一样,一般盖为圆形提手的,器足为为三短足;而器足为圈足式的,则盖为环钮或兽形钮。也有不少的敦作无底平足的样式。敦出现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比较流行,随后便消失了。5豆(du)豆主要是盛放腌菜、肉酱的器具,也可盛放饭食。豆在商代晚期已经使用,但数量很少,直至春秋战国时才比较盛行,成为青铜礼器中常见的组合器物之一。豆的形制

11、是上有一个碗状容器,下为较高的圈足形柄。有的豆的容器部分做成方形,但数量很少。6铺(p铺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形状如豆,然盛食的器体为直壁平底的浅圆盘,下为粗壮的柄形圈足,圈足多为镂空的,也有些铺有盖。铺的使用约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目前出土的数量不太多,估计当时使用并不普遍,所以器形的变化也不大。7盂(y)盂是大型的盛食器,兼可盛水或盛冰。器形似簋而大,多作侈口、直壁深腹、圈足的样式,多数有附耳。盂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流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时已属罕见。盂的出土数量很少,器形变化也不是很大。8盆(pn)盆也是盛食器,兼可盛水。器形一般为大口折肩平底式,多有盖,两侧有兽首环耳。盆基本上仅

12、使用于春秋中晚期,且多见于江淮流域,可能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二、青铜酒器(一)饮酒器1爵(ju爵的功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爵是温酒器,考古资料中曾发现过出土的爵底部有烟炱痕迹;也有学者认为爵是斟酒器,具有将酒过滤后斟入其他饮酒器中的功能,但因没有比爵更小的饮酒器,故这一说不合青铜礼器的体制;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爵是饮酒器,目前我们将其归入饮酒器之中。爵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夏代晚期的二里头遗址中已有出土,盛行在商代,西周以后使用渐少,至西周中期,已几乎不再使用。爵的基本形制是扁圆或圆形杯体,前有长槽形的流,后有尖叶形的尾,杯体一侧有鋬,下有三足,在流与杯口相交处

13、有柱。2角(ju角一般认为是饮酒器,或以为也是温酒器。角的基本形制与爵相同,惟其没有流,口部两端均作尖尾形,无柱。角的器名为宋人所定,它或者仅是爵的一种变体形式,可以取代爵的功用。角形器出土很少,但其沿用的时间却和爵相似.3觚(g)从考古资料来看,觚与爵有组合使用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爵用来饮温酒,觚则用来饮不需加温的酒。觚的形制特征是大敞口,长筒形器体,斜坡状高圈足。商代早期的觚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觚,西周中期以后,觚类器基本退出了青铜器序列。4觯(zh)觯在商代晚期开始使用,但并未成为青铜器固定组合的器物,出土的数量较少。到西周早期以后,觯才与爵成为相对固定的酒器组合,此时觚则日益减少,由此

14、看来觯有逐渐取代觚的趋势。只是因为随着西周时期酒在礼仪中重要性日趋减退,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极少发现觯,春秋晚期以后觯基本不复存在了。(二)盛酒器1壶(h现在所知最早的壶是商代中期的,直至汉代壶仍然是较常见的青铜器之一。由于壶的使用时间较长,其形制变化也就比较多。壶的基本形制是圆形或扁圆形,也有方形或椭方形,有盖,肩上有环套接提梁。也有个别壶没有提梁,仅在壶肩设一对环,估计当时是直接用绳索作提梁,由于时间久远,绳索早已朽烂无存。西周中、晚期,壶有大型化的倾向,由于壶体的高大,已不可能设提梁来提拎,此类壶多是在颈部置一对兽首衔环耳。2卣(yu)卣是盛放鬯酒的器具。鬯酒是一种用

15、郁金草和黑黍酿造的酒,色黄而芬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酒。酒在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礼仪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卣流行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正相符合,到西周中期重食的体制确立以后,卣也就自然退出了青铜器序列之中。卣均有提梁可以提拎,故俗称提梁卣。卣常见的器型有椭圆形、圆筒形、鸟兽形、商代晚期偶见有方卣。鸟兽形卣是一种以动物的形象作为造型的器物,常见的有枭形、鸡形、豕形、虎形等,枭卣一般是器的两侧各为一个猫头鹰的形象,盖为枭首,器作枭身,足为枭足。3尊(zn)尊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直至战国时期,也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器物,器形在不同时代里有所变化。尊的基本形制是:大敞口、有肩、高圈

16、足,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尊。鸟兽形尊是一种造型比较奇特的盛酒器,以鸟兽等动物形象为器形,与鸟兽形卣有些相似,但它们没有提梁。按形象分,大致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豕尊、驹尊、枭尊、鸭尊、鱼尊等。鸟兽尊较多使用于商代晚期,偶见于其后各个时期。4罍(le)罍是大型盛酒器,使用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罍有方体和圆体两类,一般均有盖,作小口、短颈、圆肩、深腹、腹壁斜直,有圈足或平底两种形式。肩的左右两侧有鋬,腹部正面的下部通常也有一个较小的鋬,或称之为鼻,可作倾倒酒液时提力之用。无论方罍或圆罍,其最大径都在器肩与器腹的连接处。西周时期有的圆罍器径较大,腹下不设鼻,肩部两鋬内多套铸有大环。5缶霝

17、(lng)缶霝也是大型盛酒器,出现在西周中期,此时正是罍逐渐消失的时期,两者有一个相互交替的过程。缶霝的器形与罍相似,春秋时期的伯夏子缶霝自铭为罍,但器形已属缶霝,可见缶霝是由罍发展演变而来的。战国时期缶霝已基本不见了。6瓿(pu) 长期以来瓿一直被认为是盛酒器,近年有学者根据瓿形器上常见的乳钉雷纹,通常只装饰于青铜食器上,推断瓿有可能也是盛放粮食的食器,而非盛酒器。瓿大约只在商代中期和商代晚期偏早的一段时间内使用。器形一般都是大口,短颈,低体,宽腹,圈足式,有圆肩和折肩两种类型。有些瓿有盖,也有些瓿的肩部饰有三个或四个圆雕的羊首或兽首。7觥(gng)有人曾因为觥有个可以倾倒酒液的流部而认为觥

18、是饮酒器,也有人认为觥是水器,其作用与匜相同。考古发现有的觥的器腹中有一道隔,它可以盛放不同的酒类,而且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中都发现有的觥附有一个可以用来舀酒的斗。这些材料都表明觥不可能是饮酒器或水器。 觥的造型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以动物形象,特别是牛或羊的形象作为器物的造型;另一类是是器物的上半身,仿造动物形象,而且这种形象多数都不能特指某种具体的动物,而是经过加工后创造出来的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动物形象,下半身则是器物的造型,如器足作圈足的式样,这类觥的器腹有椭圆体和长方体之分。 觥的器形与兽形尊相似,有时人们容易将其误认为是兽形尊。其实觥与兽形尊在器形上有明显的区别,觥盖都作兽首连接兽的背脊

19、式样,这样动物的颈部形成一个很自然的流槽,可以用来倾倒酒液。兽形尊的器盖均不连接兽首,盖均在动物的背脊上。而且觥的形体较之于兽形尊一般要小一些。 觥使用的时间在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8方彝(fng y方彝使用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方彝的器形一般为长方体,纵短横长,上有四阿屋顶式盖,盖有相同式样的钮,圈足作长方形。器盖的四边角有棱脊,也有一些方彝除四角外,在器壁的正中也有棱脊。有些方彝的器腹中间有一道隔,可以盛放两种不同的酒。有些方彝还附有舀酒的勺形斗。9盉(h 盉是盛玄酒(水)以调和酒的浓淡的器具,到西周中期也有和盘组合使用,担负匜的作用。盉使用的时间较长,在夏代晚期就有盉,至战国时期仍在使用,

20、因此形制变化较大。盉的基本器形是圆腹或袋腹,也有一些为方腹;有一管状流,置鋬或提梁;下承三足或四足,少量有圈足式。10斝(ji) 斝是盛酒行灌礼之器,按其器形,以及在考古资料中有些斝的底部有烟熏的痕迹,器腹内有白色的水锈,据此分析,斝也应该是一种可以用来受热温酒的器皿。 斝的器形基本是侈口圆柱体器身,上有一鋬、两柱,下有三足。斝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西周中期已不再出现于青铜序列之中。三、青铜水器 水器主要用于盥洗,所以又称为盥器。其中按其用途又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三种。1盘(p盘是承水器。商周时期宴飨时要举行沃盥之礼,即净手之礼,需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的作用演

21、化为兼作盛水,遂称之为洗。2匜(y 匜是注水器。在行沃盥礼时,通常与盘组合使用,用匜注水,以盘承水。匜是由盉演变而来的,有不少匜的铭文中自铭为盉,表明了两者有承继关系。故在匜出现以前,是盉与盘的组合,至西周中期,匜从盉中逐渐演变出来后,遂开始了盘匜的组合。匜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战国早期,以后随着沃盥礼仪的废弃,匜也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序列。 匜的基本器形是器腹作椭圆的瓢形,前有宽流,后有鋬,腹下有足或圈足。3鑑(ji 鑑或作鉴,是大型盛水器。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鑑具体有三种用途,一是在铜镜没有普遍使用以前,盛水后利用水的平面映照面容(甲骨文中,监字作一人睁大眼睛俯首就皿照容之状);二是兼做浴盆

22、;三是盛冰以冰镇食物。青铜鑑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鑑的形制较单一,形体一般比较大,大口,折沿,颈略收;深腹,平底或浅圈足,有两耳或四耳。偶见有方形的鑑。四、青铜乐器 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常被称之为礼乐制度,作为这种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就是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所以青铜乐器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1铃(l 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在属于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有比较多的发现,以后一直延续使用到魏晋时期,甚至更晚。铃的形制是合体的覆瓦形器腔,其横截面似阔叶形,器腔两侧斜张,上小下大,平顶,顶上有半环形钮,口平或内凹

23、,器腔内悬有铃舌,摇动时铃体与舌撞击发出声音。早期铃的一侧有一片长条形扉翼,或称之为单翼铃,稍后也有两侧都有扉翼的铃。铃的器形都比较小,高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铃多用于悬挂在狗、马的身上,或悬挂于旗、车以及青铜容器之上。严格地说,铃与乐器还有差距,它只是一种可以发出声响的装饰物,不能以音律奏乐,但它具有发出声响的功能,以及它的器形启迪了人们以后创造出了形制相仿的打击乐器,所以它是青铜乐器的萌芽形态。2铙(no) 铙是中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器形似铃而大,使用时手执柄,口朝上,用槌打击其口下中间的部位。口部为凹形,平底,有中空与器腔相通的圆管形短柄。据记载,铙是使用于军旅的乐器,其用途是在

24、行军作战时击之以止鼓,以示退军。但在商代的墓葬中发现有三到五个一组的铙,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属于编铙。据实测,有的编铙已经可以组成合理的音阶序列,故铙已经可以用于奏乐。 铙使用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其形制变化不是很大。3钲(zhng)钲或称之为大铙,它的形制与使用方式和铙相似,但其器形要比铙大而厚重,故钲用时不能手执,而需将其插在器座上加以固定。钲多出土在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长江流域地区,以湖南最多。对其时代目前争议较大,有认为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乐器,钟是由钲的形制发展而来的;也有认为钲是春秋时期在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乐器,是受中原地区青铜钟、铙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乐器。 钲

25、由于形体较大,且多单个出土,推测其可能是祭祀时用的乐器,并非用于演奏乐曲;征的形制变化不大,区别在于有的为凹口,有的为平口,有的柄部有旋,有的则没有,也有的器身似钟有枚,有的则没有。4钟(zhng) 钟是用途最广泛的青铜打击乐器,使用时至少要三个以上方能组成音阶,故又称为编钟。钟的形制是由铙发展而来,但它的使用与铙不同,它是悬挂在木架上,口部朝下。所以在钟甬(柄)上有方形或半环形的钮(称之为干),用于悬挂在钟钩上,这种钟称之为甬钟。也有的钟没有甬,在钟体上置有桥形纽,称之为纽钟。钟体前后的上部,左右各置三排枚,每排三个枚,枚多为上细下粗的圆台体,以后也有半圆形的枚。钟的下部是鼓部,即打击部位。

26、由于钟体的造型是覆瓦式的扁圆体,按照物理学的振动模式,打击其不同的部位,可以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音,一个音在鼓部的中心位置发生,另一个音在鼓侧发生,所以这种造型的钟又被称为双音钟。双音钟的优点是可以用较少数量的钟,组成较为完整的音阶,以达到演奏出优美乐章的目的。 钟最早约出现在西周早期偏晚的时候,盛行于西周晚期之后,此时以甬钟为主。春秋早期开始流行纽钟,钟枚也出现比较多的半圆形枚的式样。战国中期以后,这种器体为覆瓦式的青铜钟逐渐减少。5鎛(b)鎛是大型的打击乐器。文献记载“鎛如钟而大”,考古发现同墓出土的鎛确实要比钟大,鎛的器形也与钟相似,且有的鎛自铭为钟,所以有的学者把这些鎛形乐器也归之于钟。

27、其实鎛与钟在形制上有较大的区别,鎛的器腔两侧多为圆弧形,故其横截面为椭圆形,而钟的器腔两侧是尖的,其横截面为阔叶形;鎛是平口,而钟是凹口;鎛基本都是悬纽,而钟有甬钟与纽钟之分;鎛有器上无枚的式样,而钟则很少有无枚的。此外由于鎛的器腔截面多为椭圆形,其振动模式与圆钟是一样的,只能产生一个音频,故在实际使用中它与钟应该是有区别的。至于有些鎛自铭为钟,可能与鎛的作用有关。春秋早期以后鎛较流行,且出现成列的编鎛,此时有一些鎛为阔叶形器体,且有枚的式样也比较多了。6钩鑃(gu di 钩鑃或称之为钲鋮,也是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其形制如铙,且多出土于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可能是铙的一种地方性名称。钩鑃似铙而长

28、,横截面呈椭圆形,有的接近圆形,柄较长易于手持。钩鑃见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有成组出土的资料。7錞于(chn y 錞于据文献记载是与鼓相和使用的一种是打击乐器,较多使用于军事征战中,也可用于祭祀礼仪中。錞于的形制似一上部鼓突的高大圆筒形,顶上有一浅圆盘,置半环纽或虎形纽等,可悬挂。錞于约始于春秋时期,多见于战国和汉代。8铎(d 铎是一种撞击乐器,器腔内有铃舌,摇之可撞击器壁发出声响,据记载是一种用于军旅的乐器。铎的器形似铃,但比铃大,顶有銎,用来纳木柄,也有直接置长柄的。现在发现的铎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9鼓(g) 鼓是打击乐器,以击节奏和乐为主,用于军旅和祭祀。商周时期的鼓多为木质蒙以蟒皮或鳄皮。青铜鼓目前仅有两例,均为横置圆筒形两面鼓,两侧鼓面做出蒙革的式样,上有枕形座,用于插杆饰,下有长方形圈足和四足。这两件都是商代晚期的鼓。 至于春秋以后在南方地区,特别是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流行的单面鼓,作平面曲体,中空无底的式样,是另外一种类型的鼓。它们流行的时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