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6.12KB ,
资源ID:7686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686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x

1、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第15课时课题: 风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谈话:刮风时有什么现象?刮风时,旗子在飘动,树枝在摇摆,从烟囱中冒出的烟会倾,人也能感到风 吹的力量。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十二课 风。 三、新授。1、指导学生风是流动的空气。师:你们能看到旗子在飘动,树枝在摇摆,从烟囱中冒出的烟会倾,人也能感到风吹的力量。可是,风

2、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 在炎热的夏天,你用什么办法能“造”出风来? 学生利用书本扇,电扇、用口吹等办法制造风。 根据上面的研究,你知道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2、指导学生认识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了风。 实验:照图做一个实验箱,在箱内放一枝蜡烛。 把点燃的香放在左洞口,观察烟往哪个方向流动。点燃箱内蜡烛,再观察左洞口外的香冒出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 3、思考:点燃蜡烛前,烟往上冒,说明洞口附近有没有风? 点燃蜡烛后,烟往箱内流,说明洞口附近有没有风?点燃蜡烛后,箱内外温度有没有差别,说明风是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小结:点燃蜡烛后,箱内空气受热上升,从箱上部的烟囱冒出,这样箱内空气就比箱

3、外稀薄,箱外空气就会向箱内流动,箱内空气不断受热上升,箱外空气就源源不断流进箱内,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箱外向箱内刮的风。 课后随感:学生能准确判断风向,估计风力的大小。第16课时课题: 风的观测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利用烟,旗等物体在风中飘扬的方向判断风向,利用风级歌给风定级,使学生初步掌握风向,风力的观测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风向,风力的观测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你们知道风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听取学生发言。人们怎样防风造成的灾害?学生回答。对,要对风进行观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

4、 风的观测。 三、新授。1、指导学生学习测定风向。师:问;你们在收听天气报时,注意过气象台是怎样报风的吗? 对,主要是对风向和风力进行报。那么,什么是风向呢?学生回答。师: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风从南边吹来,就是南风,风向是南;要测风向就要认识方向,你们认识方向吗?现在,请你们对照这个方位图,认一认8个基本方向。师:人们怎样观测风向呢?在气象站,有专门用来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当风从不同方向吹来的时候,风向标的箭头是怎样指示风向的。小结:风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2、指导学生学会测定风力大小。提问:当旗子向东飘时,说明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风向是什么?问

5、:风力大小不同时,风速计有什么变化?师:风力的大小用风级表示。0到12,分为13个级。0级为无风,1-2级为微风,3-4级为小风,5-8级为大风,8级以上是特大的风,会造成风灾。 四、布置作业。观察记录一周风向、风力情况:每天早晨上学时对风的情况进行观测,将观测结束记录在44页表格里。第17课时课题: 天气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谈话: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有时是晴天,有时是阴天,有时刮风,有时下雨。2、出示课题:第十四课

6、 天气 三、新授。1、认识下面几种天气,了解它们的特点。 5种天气:晴、阴、大风、雨、雪。 2、讨论:晴天有什么特点?无云,或只有少量云,阳光下的物体有影子。 阴天有什么特点?太阳被云完全遮住,天空阴暗,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看不见月亮。 3、想一想,人还可以利用天气做什么事情。 晴天晾晒庄稼。 雪天堆雪人。 利用风行驶的帆船。 利用风发电。3、探测天气情况,报天气变化。 测量地面的天气情况。 测量天空中的天气情况。测量海面及海面上空的天气情况。 探测整个大气层中的情况,拍摄云图照片。 四、布置作业。课后随感: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第18课时课题: 船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和用

7、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小船。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很好地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学习船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教学准备:视频,分组制作木筏需用的材料铅笔、线、水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上?应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可以做什么?通过复习与本课有关系的知识导入新课。2、讲述:船是水上交通工具,是应用某些物体可以浮在水上的原理制成的。这 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船的事情。 三、新授。 1、了解船的发展。谈话:谈话是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时常用的方法;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说一说你知道有

8、哪些船? 这些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这些船是靠什么力量在水中航行的? 这些船是自古就有的吗?讲解: 远古的时候,人们大多只在陆地上活动采摘野果、打猎、种地,或在河岸边捕鱼。后来,人们看到倒在水中的树木能在水上漂浮,就想到可以借助木头到水上活动。于是人们把大树砍倒,将树干中间掏空,把它放在水中,人坐在里面,用手或树枝划水,这就是最早的船独木舟。在盛产竹子的地方,人们发现空心的竹子能在水中漂浮,使把很多根竹子扎在一起,放在水中,用竹篙撑水底使它在水上航行,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载物,人们把它叫做竹筏或竹排。各种船的图随着讲解逐步出现,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有些地方的人发现,将羊皮或牛皮缝

9、成口袋,吹进气,也可以浮在水上;把几个充了气的羊皮或牛皮口袋捆在架子上,用桨划水向前航行,也可以载人载物,人们把这种水上交通工具叫牛皮筏或羊皮筏。独木舟、竹排、牛皮筏是人类早期的水上交通工具,现在,有些地方仍然还有用。但是它们载的人、物太少,还不够适用。后来,人们用木板钉成槽形的木船。有的木船靠用桨划水前进,有的木船或撑篙或摇橹在水中航行。后来,人们在船上装上高高的桅杆,在桅杆上挂上用布制成的帆,靠风力推动帆使船在水上航行,这就是帆船。帆船的发明,使船不靠人力就可以在水中航行,而且能使船航行的快,载的东西多。为了使帆船走得快,载的货物更多,船造得越来越大,挂的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是我国明

10、代造的9桅帆船,挂有9面帆。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乘它横穿印度洋,到阿拉伯国家访问,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到了近代,发明了蒸气机之后,人们在船上安装了蒸汽机,靠蒸汽的力量带动轮状的桨划水前进。这种轮状桨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水上,可以看得见。人们把这种船叫做明轮船。在自然教学中,对于一个新名词的出现,通常是先介绍这个词的含义或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出现这个词,这样学生容易接受。2、总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随感:学生能初步认识船现象。共35课时,新授和复习34课时,最后1课时考试第1课时课题: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1、 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实事求

11、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师讲:你们平时注意过吗?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为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课题:第一课热胀冷缩 二、新授。1、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玩游戏实验:将小玻璃瓶里装满红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在玻璃管的液面处做一个记号。将小玻璃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有什么变化。再把小玻璃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思考: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和下降,说明玻璃瓶中水的体积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

12、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学生交流: 实验说明水有什么性质?小结:在实验中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2、总结巩固。学生概述全课内容,教师讲课相关内容:学习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方法。 三、课外实践学生有家中还可以用煤油、酒精等液体做同样的实验,证明它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随感: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热胀冷缩,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2课时课题: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1、 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

13、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1、提问:水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实验说明水有什么性质?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三、新授。1、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玩游戏实验。把小气球套在“空”烧瓶口上。把烧瓶下部浸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再把烧瓶浸入冷水中,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气球鼓和瘪的现象,分别说明气球内空气的体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两种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实验说明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巩固练习。被踩瘪的乒乓球只要设有破,用热水烫就会重新鼓起来。 自己动手试一试。用空

14、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这个现象。 3、总结。 四、学说话。 课后随感:较好。第3课时课题: 热胀冷缩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现象,主动研究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师讲: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和铁有没有这一性质呢?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2、板书课题:第三课热胀冷缩 三、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铜球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铜球可以顺利通

15、过铜环。 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 铜球不能通过铜环。 将铜球放入冷水中。 铜球又可以顺利通过铜环。2、思考:在实验中你看到铜球发生了哪些变化? 铜球的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把铜球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在铜球不能通过铜环。 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放到铜又可以顺利通过铜环。 3、观察铁片受热、受冷有什么变化。把把铁片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在铁片上。 将铁片上不能通过平平铁片。 将铁片上放入冷水中。将铁片又可以顺利通过平平铁片。 实验说明铜和铁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作业。课后随感: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第4课时课题: 温度计教学目的:1、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学会摄氏温度计的

16、读法和写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学会摄氏温度计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在讲台上出示三杯水,温水、热水。2、讲述: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使用温度计。 3、出示课题:第三课 温度计 三、新授。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当温度计处在热的环境中,泡内液体会受热膨胀,上升,热得越厉害升得越高。当温度计处在冷的环境中,泡内液体会受冷收缩,下降,冷得越厉害降得越低。利用刻度可以准备描述液面高低的程度,也就是被测定的物

17、体的温度。2、认识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观察它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 认识摄氏温度计及摄氏温度的单位。讲解: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刻有“C”做标记。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OC,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C。 3、练习。学习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 读作10摄氏度读作零下6摄氏度 写作10写作-6使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 手拿温度计的上部,将感温泡浸入水中。 注意感温泡不能接触容器的底和壁。 等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读出温度。注意读数时感温泡不能离开水,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第5课时课题: 蒸发教学目的:1、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气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

18、说明周围的蒸气现象。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学习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提问: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2、板书课题:4、蒸发 三、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观察:教师用湿布在玻璃黑板上擦一片水迹,让学生看到水会慢慢消失。 思考:想一想,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呢?水从玻璃黑板上跑掉的过程我们看不见,但跑掉了却是事实。教师小结:这说明水变成了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这种物体叫做水蒸气。 讨论: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能变成水蒸气? 平常温度水是一

19、下子全变成水蒸气的吗? 慢慢变成水蒸气。讲解: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洗过的衣服会干,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讲解: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第6课时课题: 沸腾教学目的:1、知道沸腾是水在100C时迅速地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两种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学习沸腾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五课 沸

20、腾 三、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沸腾特征。谈话:我们每天需要烧开水。水烧开时,我们看到水在不停地翻腾。 学生汇报。 提问:这些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把水加热到什么温度才会烧开?水烧开后为什么会很快减少了,它变成了什么? 学生回答。讲述:这是因为在水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蒸气产生,内部的气泡不断扩大,上升到表面,飞向空中。这种现象就叫做沸腾。 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沸腾。 讲解实验方法。1、在试管中倒入1/3的水。2、用试管夹下往上夹往试管的上部。3、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4、开始加热时,要将试管慢慢转动,使底部均匀受热。5、加热时,试管略有倾?6、管口不能对人,防止水涌出烫人。7、实验完毕,用灯

21、帽熄灭酒精灯。8、将试管放回试管架上。谈话: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给水加热时,水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给水加热过程中,先冒小泡泡,后冒大泡泡。2、水中的泡泡越冒越大,最后破了,水被烧开了。3、试管内壁有水珠,管口冒“白气”。4、水面下降了,水减少了。3、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不同点:蒸发是在平常温度下进行的,变化速度较慢;沸腾是把水加热到100C时发生的,变化速度快,现象明显。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水的方法;知道了什么叫沸腾,以及蒸发和沸腾的相同与不同。 四、布置作业。课后随感:学生了解

22、了沸腾的现象。第7课时课题: 凝结教学目的: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教学重点:学习凝结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教师: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见盖内有许多小水珠。小水珠是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生: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

23、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师: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热水有关系。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来的?生: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水珠也就多。 师:为什么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呢? 生:杯盖内的小水珠是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师: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一个杯口盖上冷玻璃片,在另一个杯口盖上热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四、巩固练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什么叫做凝结? 五、布置作业。第8课时课题: 水的

24、三态变化教学目的:1、知道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水的三态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叫做凝结?生回答。 什么叫蒸发?生回答。2、讲解: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三、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师:这种变化是在水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发生的。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 水受热水蒸气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师:揭开热水杯的

25、盖,会看见盖内有许多小水珠。生;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水蒸气 受冷水3、指导学生认识水和水蒸气之间的互相变化关系。 板书:水受热水蒸气受冷4、指导学生认识水与冰之间的变化。师:在寒冷的冬季,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怎样?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生:湿衣服会结冰。师: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融化成水,衣服却干了。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师: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OC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生:到OC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5、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第9课时课题: 露和霜教学目的:1、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霜是水

26、蒸气遇到OC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学习露和霜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谈话:夏、秋季晴朗的早晨,草叶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就是露。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呢。 三、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露的形成。将冰放进一个铁筒里,再放入一些水。把铁筒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观察筒壁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温度计测量筒壁内的温度。 实验中筒外壁上的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2、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讲述:冬季早晨,有时在地面和植物的叶上,可以看到一些白白的冰晶,这就是霜。实验:将冰和

27、盐放进外壁是深色的铁筒内,搅拌均匀;过一会儿,观察筒壁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温度计测量筒内的温度。 3、指导学生认识霜和露也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讲述: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OC以上的冷物体时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OC以下的冷物体时形成的。露是小水珠,霜是小冰晶。 露虽然水量很少,但对于干旱时的植物,有维持生命的作用。霜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害的,特别是当温度很低出现霜冻时,可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冻害。第10课时课题: 云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云的现象及其成因。2、使学生知道云与人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学习云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

28、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揭开装有热水的保温瓶子后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保温瓶里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吗?为什么?那么,“白烟”究竟是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1、指导学生了解“白烟”形成的原因。讲述:为了弄清“白烟”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观察:用一块冰接近瓶口,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在冰与瓶口之间冒“白烟”。讲述:把冰移开,瓶口还有这种现象吗? “白烟”没有了。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想一想,实验中的“白烟”是怎样形成的

29、。讲述:实验中,瓶口处温水蒸发出的水蒸气较多,遇到冰时,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极小的小水珠。我们看见的“白烟”就是这些小水珠构成的。 2、总结。第11课时课题: 雾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雾与云的现象及其成因。2、使学生知道雾与人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雾与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提问: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白烟”,是不是很像天空中的白云? 2、那么,解释云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讨论:云是怎样形成的?讲解: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珠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的就是云,飘浮在低空的就是雾。 学生复述:雾是怎样形成的? 云是怎样形成的?讨论: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谈话:当你处在大雾中有什么感觉?讲述:大雾会影响我们的眼睛看较远地方的景物,甚至会使车辆前的灯光不能照射很远,影响车辆行驶,轮船航行、飞机升降。大雾还影响地面的烟等废气的散发,加重空气的污染。 谈话: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讲述:云有许多种形状,它们能提供一些天气变化的信息,因些可以根据云的形状和颜色预测天气变化。 四、巩固练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