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194.89KB ,
资源ID:76959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6959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示范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示范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docx

1、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示范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7诗三首教材概述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亲人。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整首诗,让人不能不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

2、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的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的把握。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

3、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林芳华,现执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本文曾发表于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7期【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

4、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借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

5、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1再读迢迢牵牛星找出其形式特点与诗经的不同,试归纳诗歌类型。2背诵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找出曹操诗作中的名句,简要说明其含意,对曹操也要作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介。3背诵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找出每篇最重要的句子,并小结陶渊明的诗文特色和人格特色。4熟读本课诗三首,并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引用和化用的例子,同时教师做好准备,尽可能多

6、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找不到的引用和化用的例子。这道题旨在让学生发现诗歌的创作与学习继承的关系及继承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把过去所学和现在所学相结合完成本课诗文的背景进入,从而抓住诗文的特点。这是让学生学会用已知条件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体验。二、课堂教学过程(着重在学生学的过程)1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三百篇之遗也涉江采芙蓉。(1)请学生诵读此诗,并概括其思想情感,确定其诗歌类型。这首诗是相思怀人的诗。可以和后期诗歌羁旅行役、思乡怀人类型联系起来。(2)请学生回答其与诗经的形式区别。涉江采芙蓉已经是五言诗了,形式上有变化,是一种进步。提醒学生注意在此之前的孔雀东南飞、在此之后的归园田居以及再后的五言律诗五言

7、绝句。如果可能也可请学生讲讲其关系,教师作好补充的准备。(3)师生辩难。此诗的朴实无华便于理解,所以不宜发现问题,但应在无疑处质疑。本诗有两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一是以乐境写哀情,以美好的情境衬托了相思不能见的忧伤;一是大胆想象变换角色跨越时空的写法。“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显然“所思”是一人,“还顾者”是另一人,学生能否理解到位?可提问让学生回答。可以借助教参上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和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潘啸龙的鉴赏文章回答。为让学生即时得到巩固,可通过举例进一步讲明这种创作思维在后人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可找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还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杜甫的月夜等诗篇。此处应对将来的诗歌鉴赏有帮

8、助。(4)要求背诵此诗。(5)课外拓展古诗十九首的知识。因为诗文短,浅显易读,所以留课外阅读作业,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写出200字的解读文章,写作形式不限。2朴质近乎国风,奔放不平近乎离骚短歌行。(1)由预习作业导入,首先请学生简要介绍曹操。预习作业要求背诵解释曹操诗中名句,并对曹操作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介。介绍主要从出身、经历和功业上讲,这是为了区别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提醒学生虚构和史实不同。之后,请学生简述自己喜欢步出夏门行和龟虽寿的名句的原因。最后,帮助学生把对曹操的了解连贯起来,全面评价。这样就便于知人论世,品文品人,便于感受曹操建功立业的襟怀抱负。(2)诵读全诗,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

9、情怀。找出贯彻全篇情感的“忧”字。在此基础上,看曹操因何而忧。忧“人生苦短”,忧贤才不到来。(3)请学生串讲,教师稍作修正。教师问表现手法,学生小结,可以发现本诗尽管激情澎湃,但是表达上含蓄而深沉。(4)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有人只争朝夕。曹操曾经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求贤若渴。此诗主旨与他的政治主张何其一致,表现手法却不相同。与“唯才是举”令作比较。(5)请学生去掉引用和化用的诗句,仍要表达原诗的情感,写完请学生宣读。写得好宜大大表扬,有不足则正好借此宣扬曹操继承国风和楚辞传统而创造了建安风骨。此处教师的补充除教参和学案上的资料外,可参看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和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的相

10、关内容。(6)短歌行继承了国风比兴的传统,请学生找出比喻的用法。容易找出“朝露”“山”和“海”,思考其在今天的意义,再找出其他有比喻义的词语(要求有例证),并以“比喻的应用”为题连缀成200字的小文。3平凡而伟大,浅显而深刻归园田居(一)。(1)由预习作业导入,为理解归园田居(一)作准备。苏教版和人教版初中课本都选了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通过归园田居概述陶渊明的生活,应特别强调“但使愿无违”;结合桃花源记解释“世外桃源”,应看到陶渊明的理想生活。请学生补充五柳先生传中“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饮酒(五)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句,帮助学生们对陶渊明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他的境界

11、。(可补充门阀制度对他的迫害。刺史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对他极为倨傲迫使他愤而辞官;或讲陶渊明在420年改“元亮”为字“潜”以明终生不仕之志。(2)找出桃花源记与本文内容相类的句子,了解归园田居的生活就是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学生概括诗意,分析其结构层次,串讲全诗;注意陶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体会陶诗语言的魅力。(学生补充,若教师补充可参看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相关内容,中华书局)(3)体会陶诗语言的魅力。这首诗用了“尘网”“樊笼”“池鱼”和“羁鸟”比喻,含蓄有力。体会朴素优美的诗句。(4)补充苏轼、王维等人有关陶渊明的诗歌,对陶渊明进行再认识,更重要的是提示学生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都要向

12、前人学习,明确“艺术起于继承,止于创造”这句话。(5)背诵全诗。三、作业与拓展研究课标中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我们在此着重深入探究“比”的手法,是为呼应第一模块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也为学习后面两个模块中唐诗和宋词,特别是为了给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1结合梳理探究中关于“修辞”与“成语”的要求,写五个比喻的句子。2阅读成语词典,在词典中找出至少100个词条的词语,发现其中的比喻现象,并列出含隐喻的词语。仔细分析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试作相应的结论或作分析阐释。3“比”的创作手法,用毫无关系的一个事物

13、来比喻自己所要说的一种抽象的情感,其产生的情景往往是触景生情(诗经中就是这样),后来的离骚的“比兴”就都是虚构和想象了,再到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网”和“樊笼”的出现则已经完全达到了“隐喻”的极高水平。试从本单元找出比喻性的词句,并加以归纳分析。4任选一首诗改写成短文或改写成现代诗等。5单元知识总写。就本单元诗文的发展写一个诗歌小史概要,文字不多于400字。(可参照文学史资料)6就方文山的菊花台歌词谈谈“比”的运用,不少于500字。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

14、握鉴赏诗歌的方法。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导语设计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文本解读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

15、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

16、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

17、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

18、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请学生站起来示范朗读。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五言诗朗读指导。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一、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19、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4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诗歌翻译:涉江采芙蓉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吧。回头望望远处那曾经的家,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至终老。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明确: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可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游子采芙蓉送给

20、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让人心醉?扩展提问: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2解读第三、四句。明确:延续着第一、二句“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扩展提问:第三、四句的语气如何?这样

21、表达有何效果?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明确:这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家人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扩展提问:第五

22、、六句中,“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4解读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确:这是痛苦的浩叹,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是一对同心离

23、居的夫妇那痛苦的叹息!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扩展提问:最后两句有何特色?明确:当读到结句时,让人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在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明确:可用以下三种方法: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

24、表达情感的语句。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涉江采芙蓉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诗歌解说: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明确: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

25、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课堂小结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感觉距离产生美。本诗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

26、并默写。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第二课时导语设计有句公益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和开阔的胸襟。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远大目标和开阔胸襟的人吗?从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了解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能想起他写的哪些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回顾初中学过的曹操作品)文本解读基础积累1曹操简介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

27、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讠燕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2文体: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都认为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时代背景: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 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 000万。战争、疾疫、迫害使

28、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在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怖景象。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二、重要字词1去日:逝去的岁月。苦:苦于,困于,用作动词。2嘉宾:尊贵客人,指贤才。3枉:枉驾、屈就。存:问候,怀念。4契阔:聚散、离合。这里是久别重逢的意思。谈讠燕:饮

29、宴中畅叙别离怀念之情。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再让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最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音调,读出慷慨之情。三、一般来说,阅读此诗,人们将每四句断为一章,全诗共八章。学生齐读每一章,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感叹人生短暂。忧愁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第二章:写壮志未酬而产生忧愁,因而有借酒浇愁之举。第三章: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思慕、对贤才的念念不忘。第四章:作者表示要用

30、设宴奏乐来招待贤才。第五章:盼望得到贤明人才,为不能得到人才而愁苦。第六章:写贤才来访,设宴款待并畅叙旧日情谊。第七章:暗示自己愿作贤才可以依托的“枝”。第八章:表白自己渴望多多招纳贤才的心情。上面的这种断章只不过是为了便于阅读,从内容上来看,本诗的结构安排可以根据情感来进行新的划分。请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提示:要读懂一首诗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之外,还需要多读。只有读多了,才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地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能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明确:根据“忧”字,我们可以将本诗分成四个主要层次,每八句为一层。阅

31、读分析每一层,搞清作者的情感内容。1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内容:人生短暂,借酒浇愁。忧功业未就。 内容解析: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作者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著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决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是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是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