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262KB ,
资源ID:77039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7039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4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4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2)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

2、战。(3)结果2.反割台斗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3.义和团反帝运动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4)意义考点三戊戌变法(选修1)(一)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2)欧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企图瓜分中国。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3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影响: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4.康梁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强;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仁学“冲决君主之网罗”,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思想观念严复天演论用进化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二)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2.内容措施影响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

4、机会参与政权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改革财政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京师设立大学堂;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等。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3.局限:光绪帝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三)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2.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5、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3.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4.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名家史论 对列强侵略战争的认识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6、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1)晚清“闭关自大”的观念,引发了三次列强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2)列强侵华,惊醒了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微点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史学观点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

7、思想冲击(1)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对的问题是更加残酷的民族存亡问题,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笼罩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2)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浸润,“忠愤”一词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但是一时还不能突破“忠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爱国救亡的主流,就是典型的例证。 名家史论 甲午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化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作者肯定了中日甲午

8、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微点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途径,具有爱国主义和落后性的双重

9、性。探究1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 (2018课标全国,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点评本题以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对舆论宣传的不同态度考查中日甲午战争晚清政府的统治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解题关键是

10、对比中日两国的所作所为,认识战争舆论的作用。解题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史论链接角度1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加强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地位的确立。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

11、强侵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了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角度2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规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五年。(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

12、和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相反,列强确立了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角度3多角度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即

13、时体验1.(2018山东莱芜模拟)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解析据题干及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事实不符,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D项错误。答案B2.(2018湖南长沙模拟)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

14、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暴力推翻清政府成为进步潮流,故选D项。答案D探究2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与戊戌变法运动角度1中日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15、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角度2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

16、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史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史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

17、?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史料三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1)解读史料一,从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角度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2)解读史料二、三,从戊戌变法实施过程中遭到顽固派的抵制角度认识其失败的必然性。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史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提示:(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2)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1.(2014课

18、标全国,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这说明了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2.(2016海南单科,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

19、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解析“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这说法还可以减轻保守派的抵触情绪,达到减少阻力的效果,故C项正确。命题素材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改良方式的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

20、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本段史料属于历史评论性材料,主要阐释了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影响。(1)戊戌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味道,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企图通过制度之变来强国。(2)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提倡在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领域进行全面改革,使中国逐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存在两种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分析戊戌变

21、法“另一种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解析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来总结概括。答案(1)形式:第一种:对内改革戊戌变法;第二种:正面抵抗义和团运动。(2)表现: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影响: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真题体验1.(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

22、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解读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总值的比重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答案A解析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表明,戊戌变法想通过向传统妥

23、协,减小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3.(2014山东文综,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解析依据材料中“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信息说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故选D项。经典模拟福建福州一中模拟)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

24、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算、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地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解析据所学可知,因为列强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故而当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及其补充条款之后其他各国侵略中国的趋势有所缓和,故D项正确。2.(2019山师大附中模拟)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

25、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权益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解析根据材料“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知英国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需要维持其权益,保证其在中国贸易利益,故B项正确。3.(2018北京海淀区期中)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该上谕反映出()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根据“毋得

26、拘牵忌讳,稍有阻格”,可知是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故B项正确。4.(2018山东菏泽期中)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作用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联考一)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解析据题干材料,1894年7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相继归国,说明中日之间即将发生战争,故选A项。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并且中国人大规模集中离开日本也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