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9 ,大小:1.24MB ,
资源ID:77113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7113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下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下Word下载.docx

1、 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分布 只位于胸髓和13腰髓2、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构成 前索: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前束、前庭脊髓束 侧索:脊髓丘脑侧束、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小脑束、红核脊髓束 后索:薄束、楔束二、脊神经 、数量31对名称颈N胸N腰N骶N尾N数量8对12对5对1对脊神经借脊神经根与脊髓相连、构成和联系1、前根:(纯运动N) 脊髓前角运动N元轴突 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节前N元轴突2、后根:(纯感觉N) 脊神经节后根上的膨大部分 由脊神经节上的感觉神经元轴突(中枢突)组成3、脊神经:(混合性N)由前根和后根在出椎间孔前汇合形成4、脊神经前支和后支:(均是混合性N)由脊

2、神经出椎间孔后分成 后支细小,分布于项、背、腰骶部的皮肤肌肉 前支粗大,分布于颈、胸、腹部、四肢的皮肤肌肉三、脑 包括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五部分脑干1 外形腹面(前面)背面(后面)延髓锥体、锥体交叉第四脑室底(菱形窝)脑桥基底部中脑大脑脚四叠体 上丘 下丘脑干腹面发出第3、512对脑神经根,脑干背面发出第4对脑神经根2 内部结构1、 灰质:主要在脑干背面,有二类神经核: 脑神经核:第312对脑神经核 传导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脑桥核红核、黑质、上丘核、下丘核2、 白质:主要在脑干腹面和外侧面,包括: 脊髓丘脑束: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神经束 内侧丘系:深感觉传导通路的神经束 锥体束:运动

3、传导通路的神经束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3、 网状结构: 概念:CNS中,灰质和白质混合存在的部位,此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中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主要分布在脑干中央区域,神经联系广泛间脑1位置: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2分部:主要是丘脑和下丘脑3丘脑的结构:卵圆形,左右丘脑之间夹第3脑室 白质:“Y”形 灰质: 丘脑前核群:与内脏功能调节及基本情绪调节有关 丘脑内侧核群:与感觉、运动等功能整合有关 丘脑外侧核群:与特异性感觉投射有关 内侧膝状体:听觉神经中枢 外侧膝状体:视觉神经中枢4下丘脑:丘脑前下方下连脑垂体5间脑的功能: 丘脑是大脑皮质下重要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的

4、高级中枢小脑1 位置: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之间有第4脑室,小脑借三对NF与脑干联系2 外形: 蚓部:中间,形体较小 半球:两侧,形体膨大3 分叶: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前 叶:旧小脑 后 叶:新小脑大脑: 大脑是CNS中最大的结构,由左右二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内部有一个侧脑室(共二个),大脑表面有沟、裂、回1 大脑半球的外形: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五个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脑岛)脑叶主要由灰质构成,组成大脑皮质 表面重要的沟回 背外侧面:额叶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 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

5、回 枕叶1 内侧面:胼胝体沟、扣带沟、距状裂(在枕叶)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环绕胼胝体周围的一些脑结构,包括扣带回、 海马回、海马回钩等2 底面:主要由嗅脑构成嗅觉中枢(海马回、海马回钩、隔区等)(产生嗅觉和嗅觉的情绪体验)嗅束嗅球嗅N(第1对脑N)2大脑的结构 大脑皮质:指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表面积约0.25m2,有约140亿个N元,构成最高级的N中枢,按发生(进化)划分可分为“古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按功能划分可分为“感觉皮质、运动皮质和联合皮质”。大脑髓质皮质深面的白质,有三类NF:1) 联合纤维:联系左右两半球皮质的横行纤维。如胼胝体2) 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各部分皮质的纤维。3)

6、投射纤维:大脑皮质与其它脑结构以及脊髓之间的上下行联系纤维。如内囊基底神经核(节):埋藏在大脑半球中的灰质核团,共四对纹状体尾状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核3边缘系统1 组成 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钩、海马、脑岛等) 功能相关的皮质下结构:(杏仁核、隔区、隔核、下丘脑、丘脑前核等)2 功能: 与内脏活动、情绪活动关系密切(又称内脏脑) 也与记忆功能有关四脑神经1数量:共12对2发出部位: :大脑(嗅脑) :间脑(外侧膝状体)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3NF性质: 纯感觉N:、 纯运动N:、 混合性N:、4主要功能: 支配眼外肌运动的脑N:、 支配表情肌运动的脑N: 支配咀嚼肌

7、运动的脑N: 支配内脏运动的脑N(属于副交感神经):、(其中第对脑N是分布最广泛,支配胸、腹腔大部分内脏器官运动的脑N)五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第三节: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与兴奋性1、刺激与兴奋1) 刺激:2) 兴奋:a) 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反应b) 兴奋的本质表现是产生动作电位3)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2、引起兴奋的条件:1) 刺激的强度2) 刺激作用时间3) 强度变化率、生物电 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概念: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处于安静状态下的

8、膜电位 特征:内负外正(极化状态)大多数细胞为稳定的直流电RP形成的原理: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浓度不等): K十:细胞内细胞外(30倍) Na十:细胞外细胞内(12倍) 安静时,膜对K十具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十通透性很小,故K十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RP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概念:细胞在受到外来的有效刺激时,膜电位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可逆的波动、一些术语: 极 化:细胞静息时所处的内负外正状态(RP) 超极化:RP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去极化:RP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膜电位由0正值的变化,又称超射 复极化:去极化过程

9、后,膜电位向原初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锋电位去极相复极相AP后电位: 负后电位、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组成:、AP的特性: “全或无” 不衰减传导(在细胞内)、AP形成的原理:受刺激后,细胞膜先对Na十通透性迅速增强,但很快就停止,并重新表现出对K十的通透性 去极相:Na十快速内流 复极相:K十外流(此时钠通道失活关闭)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什么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就是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的机制局部电流学说: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局部电流强度=锋电位强度阈强度, AP在细胞内能不衰减传导 不同NF中神经冲动(局部电流)传导的方式 无髓鞘N纤维:局部电流顺

10、序性传导 有髓鞘N纤维: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意义:加快传导速度和减少离子交换的数量(节能)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征:1) 生理完整性2) 双向传导3) 不衰减4) 绝缘性5) 相对不疲劳第四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一. 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突触的结构:突触是一个N元与另一个N元或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包括突触前N元、突触间隙、突触后N元. 突触的分类1、按接触的部位划分: 轴树型 轴体型 轴轴型 树树型,体体型 树体型,体树型2、按机能特性划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3、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膜去极化产生AP Ca2+内流,突触小泡释放N递质 N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后膜,与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

11、后膜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PSP)PSP总和导致突触后N元兴奋或抑制二、突触后电位概念:经过突触传递,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1. 表现:突触后膜去极化,是突触后N元兴奋的前提2. 当EPSP阈值,可在突触后N元轴丘引发AP3. EPSP向AP的转化: 单个EPSP阈强度,要使突触后N元兴奋, EPSP必须总和 总和的方式:时间总和、空间总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表现:突触后膜超极化,使突触后N元抑制、突触整合:突触后N元最终产生的效应取决于对其大量传入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由突触前N元和肌细胞形

12、成的突触NM接头接头前膜:神经末梢处的细胞膜,胞质内有Ach囊泡接头间隙:2050nm接头后膜(终板膜):与接头前膜相对、特化的肌细胞膜,膜上有Ach受体、信号在N-M接头间的传递:、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四、总结:突触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经历“电-化学-电”的转化过程2、有时间延搁3、易受药物和其它环境因素影响五、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1 概念: 神经递质:突触前N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信息由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化学物质。 神经调质:突触前N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直接传递信息,而是通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来调节信

13、息传递的效率。2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按化学性质分类:分 类家 族 成 员胆碱类乙酸胆碱(ACh)单胺类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或NE)、5-羟色胺(5-HT)、肾上腺素(A或E)、组胺氨基酸类谷氨酸(Glu)、甘氨酸(Gly)、-氨基丁酸(GABA)、门冬氨酸(Asp)肽类下丘脑调节肽、阿片肽、脑肠肽、加压素、催产素、心房钠尿肽、血管紧张素嘌呤类腺苷、ATP气体CO、NO脂类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如前列腺素)按作用的效应分类: 兴奋性递质: 如Glu、 Asp、Ach等 抑制性递质: 如GABA、Gly等一些递质的作用效应还要看与何种受体结合 、受体1、概念: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

14、质(配体)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大分子。配体的机能类型: 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颉颃剂(阻断剂):与受体结合但不产生效应 2、受体的作用特征:1) 特异性2) 饱和性 3) 可逆性3、受体的类型六、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弧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一传人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反射的类型按反射的形成: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按感受器的作用:外感受反射、内感受反射按效应器的作用:躯体反射、内脏反射按反射的生物学意义: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探究反射、性反射按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数目:单突触反射(二元反射)

15、、多突触反射(多元反射)、CNS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1. 单向传递2. 中枢延搁: 主要是突触延搁 反射时3. 总和4. 后放、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 辐散 多存在于传入通路 利于信息的扩散2 聚合 多存在于传出通路 利于信息的整合3环状和链锁状联系 环状联系利于作用时间的延长或终止 链锁状联系利于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反射活动的协调1. 交互抑制:一个中枢的兴奋过程引起与之相拮抗的其它中枢的抑制2. 扩散:某一个中枢的兴奋或抑制通过突触联系扩布到其它中枢的过程 扩散的结构基础:N元辐散联系 决定扩散范围的因素: 刺激的强度 中枢不同的功能状态3. 反馈: 当一个刺激引发反射后,效应器的活

16、动又刺激本身或本系统内的感受器发出冲动进入中枢,这个继发性的传人冲动对反射活动能作进一步的调整 反馈的结构基础:中间N元的环状突触联系 反馈的类型: 负反馈:反馈的效应成为减弱该反射的原因,意义:维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正反馈:反馈的效应成为加强该反射的原因,意义:破坏系统原先的平衡状态,加快反应的进程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觉传导路径:1、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1) 概念: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路径。2) 类型:1 躯体感觉 浅感觉:是指皮肤、黏膜等体表感受器感受的痛、温、触、压觉和粗略触觉等神经冲动。 深感觉 (本体

17、感觉) :是指肌腹、肌腱、关节、韧带等结构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另外,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2 内脏感觉:3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平衡觉3)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终止于后角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其轴突交叉到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上行经脑干,终止于丘脑外侧核。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觉。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其轴突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等部位。4) 头面部浅感觉传:(略)5) 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 第1级

18、神经(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腹、肌腱、关节等处深部感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入脊髓的后索直接上行,组成薄束(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纤维)和楔束(来自上肢和躯干上部的纤维),两束上行到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的胞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称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止于丘脑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襄,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等部位。6) 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7) 躯体感觉传导路总结1 共同点: 由三级N元组成,第1和第3级N元位置相同 第1级N元:脊N节 第3级

19、N元:丘脑外侧核 第2级N元发出的NF交叉到对侧后上行2 不同点: 第2级N元位置不同 浅感觉脊髓灰质后角(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延髓薄束核、楔束核(先上行后交叉)8) 思考:1 右侧颈椎横断,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的缺失表现有什么差异?2 右侧内囊受损,表现又会怎样?2、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 除了嗅觉,一切感觉传导束上行至脑干水平时都会发出纤维分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N元形成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经过多次N元的更换,到达丘脑(非特异性核群),再更换N元后投射到大脑半球的广泛区域。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通过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形成清晰特定的感觉。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弥散投射到大脑皮

20、质广泛区域,. 激发并维持大脑皮层清醒状态;. 提供特异性感觉产生的兴奋背景基础。 两个系统的关系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丘脑的感觉机能 是感觉传导通路上一个极重要的中继站,(大脑皮质下最后一个中继站) 除嗅觉外,全身其它所有感觉传入(包括特异和非特异),都是先到达丘脑,然后再投射到大脑皮质.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 1. 大脑皮质的机能分区:Brodmann将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2.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体表感觉区(第一感觉区)1 位置:中央后回(Brodmann 3-1-2区)产生体表感觉3 功能特点: 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 有精确的定位,倒置分布(但头面部内为正立) 按感觉

21、的敏感程度占位、肌本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前回(4区)和中央后回 功能:与调节和控制随意运动关系密切、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43区) 特点:面积小、双侧投射、正立分布,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只产生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内脏感觉区混杂在体表感觉区和第2感觉区内以及位于运动辅区、边缘叶区域狭小,空间定位不精确、听觉区: 位于颞叶颞横回和颞上回(41和42区)双侧投射,对侧为主、视觉区枕叶距状裂上、下缘(17区) 投射特点:左右半交叉投射(鼻侧视N交叉、颞侧视N不交叉)、嗅觉区:位于边缘叶前底部、味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感觉皮层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

22、较快改变的特性 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或废用)时,感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占据) 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躯体运动是指骨骼肌的运动,CNS对骨骼肌的支配主要表现为:引发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1. 脊髓休克1 定义:完全离断动物的脊髓,断面以下的各种脊髓反射暂时消失的现象2 主要症状: 躯体反射:骨骼肌肌紧张减弱甚至消失 内脏反射:血压、外周血管扩张、直肠积粪、膀胱积尿、发汗反射不出现3 脊髓反射的恢复: 恢复的时间与物种以及反射类型有关 非脊髓反射(如

23、感觉和随意运动)不能恢复4 脊髓休克的原因: 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来自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和前庭核的易化调节作用)5 脊髓休克现象提示的问题: 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正常状态下,脊髓反射受高位中枢的调控1 易化调控:如对侧伸反射等抑制调控:如屈反射、发汗反射等2、屈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肢体皮肤,引起该肢体关节的屈曲,即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的反射。属多突触防御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强度很大时,则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同时,还引起对侧肢体伸直,以保持正常姿势。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会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2) 感

24、受器:肌梭3) 反射弧:4) 类型: 肌紧张 腱反射(如膝跳反射)、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RF)抑制区和易化区的功能2、从去大脑僵直现象说明肌紧张的维持需要CNS内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保持动态平衡3、脑干参与调节姿势反射:、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1 调节平衡古小脑(绒球小结叶)的功能2 调节肌紧张旧小脑(前叶)的功能3 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半球的功能(新小脑为主)4 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贮存新小脑的功能人类小脑损伤造成的运动障碍功 能损伤后的主要症状维持平衡、协调运动平衡失调调节肌紧张协调运动1. 肌张力改变(降低为主)2. 小脑性共济

25、失调(意向性震颤、运动分解和辩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等)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一般不出现明显的运动缺陷,但技巧和精细运动的学习能力受损、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 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名 称位 置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 (4区)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运动前区中央前回之前 (6区)运动辅助区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5、6、7、8、18、19区)随意运动的设计和协调第二运动区第一体感区内(3-1-2区)和第二体感区内(43区)功能特点:A. 交叉支配(但头面部多为双侧支配)B. 精确定位、倒置分布(但头面部区内为正立分布)C. 按机能的精细复杂程度占位D. 刺激运动区某一点只引起个别肌肉收缩2、锥体系(大脑皮质支配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锥体系的主要功能: 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尤其是对四肢远端肌肉精巧运动的调节) 加强肌紧张,保持运动的协调性3、锥体外系1) 概念;除了锥体系外,其它调节肌肉运动的下行传导路2) 路径:3) 功能:调节肌紧张(以抑制性调节为主)、协调各肌群的随意运动,维持姿势4、基底神经核对运动的调节1 基底神经核的组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