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222.39KB ,
资源ID:77776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777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1、 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接受 标志:1957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地位。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横断研究横断研究定义: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横断研究的优点: 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横断研究的缺点: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定义:纵向研究是在较长

2、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的优点:1.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2.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3.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的缺点:1.容易样本流失 2.出现新的变量 3.重复效应 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交叉设计定义: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 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

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非此即彼”1、遗传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詹森2、 环境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华生 (二)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施太伦: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相加的结果 ; 吴伟士: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乘。(三)

4、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 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皮亚杰 认为人的认识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的能动作用。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2)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心理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2、皮亚杰的

5、心理建构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1)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2)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量变)。同化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3)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

6、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质变,创立了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4)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 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两种;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4、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

7、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动作经验;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 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感知动作思维水平(2)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有了符号功能 泛灵论 自我中心 思维的不可逆性 未掌握守恒 处于表象思维水平(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获得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 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思维摆脱

8、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4-5岁) 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又称道德实在论 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又称道德相对论 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性本能&文化和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鼻祖; 性本能; 心理

9、-性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好避免消极的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2、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观察学习是一

10、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0世纪20、30年代提出,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技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 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

11、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由教育教学决定,是潜力的开发。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

12、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发展水平发展定向阶段发展特点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服从成人或规则,避免惩罚相对快乐主义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即正确习俗水平好孩子关心别人的需求,塑造社会赞同形象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与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法律是可通过协商改变条文普遍道德原则生命价值、人类正义等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婴儿期是指

13、个体03岁的时期。2、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 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皮亚杰说);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

14、)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重要意义:主动探知和认识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起来,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2、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到主动,使活动具有主动性;扩大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主动交往的机会。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

15、缓的作用。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 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是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1、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2

16、、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二)视觉的发展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包括: 视觉集中: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中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 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3/4可以追踪移动的红环。 颜色视觉:15天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 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能察觉光的闪烁。 视敏度:视敏度发展的最快时期是7岁。(三)听觉的发展1、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有:感受抚慰、

17、警觉、痛苦2、语言感知:最广泛地应用于胎教3、音乐感知: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6个月左右会出现表达愉快的身体动作,1岁左右已表现出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四)味觉、触觉和肤觉的发展1、味觉的发展: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2、嗅觉的发展: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辨别不同气味。3、肤觉的发展: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而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通过习惯化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

18、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试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最迅速时期,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最宝贵时期。二 、记忆的发展3个月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3-6长时记忆很大发展6-12尝试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认生.12月以后延迟模仿,表象能力和再现能力三、思维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19、,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其主要特点如下:1、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2、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四、言语的发展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

20、纳(B.F.Skinner)、班杜拉(A.Bandura)和布鲁纳(J.S.Bruner)。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Chomsky)。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二)婴儿言语的发展1、语

21、音的发展: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它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学话萌芽阶段)。2、词汇的发展: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3岁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1000词.3、 句法的发展: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 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一、 情绪的

22、发展(一)笑的发展: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0-5周,是反射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微笑(4个月以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二)哭的发展: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生理反射性的哭不适应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主动的操作性哭(社会性的哭)(三)恐惧的发展恐惧的发展: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婴儿的恐惧可分为:1、本能的恐惧:这是一种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由大的声响、突

23、然位置变化、疼痛等因素引起。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引起的惧怕反应。3、怕生:6-8个月时出现。or陌生人焦虑。4、预测性恐惧: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狼外婆”二、气质 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类型学说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三、 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

24、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一)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特别的依恋(二)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划分 1、安全型依恋(积极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都是消极的不安全型的依恋。四、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哈特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

25、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未发生 9-12个月: 婴儿产生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初步) 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明确)(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具有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二、关注婴儿的情

26、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在情感方面,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岁)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认知、学习、社会化、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一、 关于游戏的理论1、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2、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3、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4、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5、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

27、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6、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一)儿童游戏的特点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0-1岁互动游戏(成人-婴儿游戏,由成人发起的主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游戏的规则的外显的。相似性,类似性1-2岁实物游戏(从简单摆弄实物到以实物的功用做游戏)过程性想像性2-3模仿性游戏概括性(二)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初期幼儿中末期儿童期,始于幼儿中期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一起玩但彼此独立)联合游戏合作游戏无接近意愿无交往无同一目标有组织,彼此协调合作无合作无角色差别有目标三、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一)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三)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 培养健全的人格(五) 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幼儿期言语的发展特点:言语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