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3 ,大小:93.86KB ,
资源ID:780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80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docx

1、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 湖南省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THE COMPREHENSIVE PLAN OF RUCHEN G HUNAN PROVINCE 文本 图册汝城县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8月 文 本 第一章 总则第1条 为促进汝城县城市科学合理地建设与发展,经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同意修编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规、规范、上一层次规划及关于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7118号),以及汝城县的实际情况,编制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

2、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6)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7)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8)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9)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10)汝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1)汝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12)国家、省、市相关技术规范。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五个统筹。

3、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抓住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以“率先发展”为核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引导汝城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4条 规划修编重点(1)深入研究城市的区域背景、经济条件,重新梳理城市定位,合理确定城市的区域地位、性质和职能以及相关发展策略。(2)立足城乡统筹,从产业、交通、空间三个方面加强县城与周边乡镇的同城化发展,构建面向区域、具有战略性的城镇空间结构。(3)立足建设“集理学文脉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加强文化遗产

4、的保护与继承,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新文化、新景观。(4)加强城市及周边生态保护体系建设,重视山水格局的营造,以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宜居城市。(5)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划实施的机制、体制研究,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第5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其中,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第6条 规划层次、范围和内容(1)县域范围包括23个乡镇的行政范围,面积2416.3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城乡统筹规划。(2)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厦蓉高速公路,西至虎头寨-叶家岭等低山地区,东至苏仙岭-

5、高乾岭等东边山体地区,南至官桥村和下祝村,面积为70.7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中心城区的城市总体规划。第7条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汝城县辖的城关镇、土桥镇、城郊乡、三星镇和附城乡、大坪镇的官路村、下祝村、三星镇的三星村、付水村,总面积289.9平方公里。第8条 规划法律效力本规划是汝城县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城市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第9条 规划实施主体本规划经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郴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汝城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10条 强制性内容本文本中带下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第二章 城市发

6、展目标与策略第1条 总体目标(1)目标一:湘东南门户城市。提高汝城发展的外向程度和区域知名度。构建湘粤赣三省边际交通节点城市和公路枢纽,发展成为湖南省的东南门户城市。(2)目标二:湘粤赣边际现代服务中心。全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湘粤赣三省边际地区现代服务中心,湖南东南部新兴产业基地、商务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休闲中心。(3)目标三:创新产业高地。发挥交通、资源、人才等比较优势,立足提升汝城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结合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打造成三省边际地区的职教培训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郴州市东南部的职业教育基地、产

7、业创新服务基地。(4)目标四:华南文化旅游胜地。发挥地热温泉资源优势,形成以温泉养生度假龙头,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和文化古迹旅游资源相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旅游名城。突出生态环境特色,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提供高品位的旅游环境。(5)目标五:理学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以理学文化为核心,融合多元文化,打造理学文化名城。充分发挥汝城山水生态文化资源,发挥历史文明、生态文化以及城市文化,形成融山水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成为湘粤赣边际山水环境独特的宜居城市。第2条 分项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两型”产业

8、体系。社会发展目标: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利益。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体育、养老设施、安全防灾设施等社会人文领域的资源配置。资源与环境目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促进城乡空间集约紧凑发展;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规模;提高城乡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削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规模。第3条 发展策略区域

9、融合策略:加快融入长株潭、珠三角和闽三角区域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拓展专业化的区域职能。两型两新策略:立足“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集群策略:重点打造金属冶金、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四大产业集群,构建完善产业链条,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汝城产业竞争力。旅游名城策略:立足汝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高水平的发展旅游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提高旅游城市品牌度和美誉度。实现旅游强县富民的目标,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章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第1条

10、职能结构规划规划全县所有城镇的主要职能类型分综合型、农贸型、旅游型、工贸型、边贸型等5类。表1:县域村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一览表序号城镇名称城镇人口(万人)类型主要职能1城关镇18.0综合型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旅游集散、农林产品加工和矿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宜居、宜商、宜游、宜业的山水旅游城市,2文明镇1.5农贸型以生态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及交易和红色旅游为主3暖水镇2.0工贸型以水电利用、生态林业、农产品交易及旅游产业为主4热水镇1.0旅游型以温泉、休闲、度假及生态林业为主5大坪镇2.0工贸型以矿产开采及深加工和农副产品交易为主6泉水镇0.8工贸型以

11、高科技、矿产精细化工为主7益将镇0.6农贸型以生态林业、农林产品加工为主8马桥镇0.6农贸型以生态林业、旅游、农产品加工及交易为主9小垣瑶族镇0.5工贸型以矿产开采、风能开发、避暑休闲为主10濠头镇0.7农贸型以生态林业、旅游及农副产品生产为主11岭秀瑶族乡0.5农贸型以生态林业、瑶族民俗风情及旅游接待服务为主12三江口瑶族镇0.6旅游型以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及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为主13井坡镇0.6农贸型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风能开发为主14延寿瑶族乡0.3旅游型以生态农业、瑶族风情和红色旅游为主15盈洞瑶族乡0.3农贸型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农产品生产为主第2条 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规划远期203

12、0年,县域村镇体系等级结构按人口规模划分为4个级别。表2:县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等级城镇等级数量城 镇 名 称一级县城1城关镇二级中心镇4文明镇、暖水镇、热水镇、大坪镇三级一般镇10泉水镇、益将镇、马桥镇、小垣延寿瑶族镇、濠头镇、岭秀瑶族乡、三江口瑶族镇、井坡镇、延寿瑶族乡、盈洞瑶族乡四级中心村91东正村上范家、斗山村、上泉村、邓家村、朱家村砖屋场、云内村、东溪村、道南村、青龙寨、迳口村、金山村叶家、黎明村、西林村西冲、黄家村、白云村大垣、东寿村尹家、新坡村、九如村横江、下杨、官亨村官坑、鱼王村新老屋、热水村新街、中心村玉土坝、明星村寨下、红光、城溪、李屋村、溪头、龙兴村下屋头、上祝、

13、堆上、山口、大坪村大园、欧村、谭屋村、新南村朱家片、毛家村塘山口、东沤、正水、秀溪、杉树园、岭头、殿华、石塘、西黄村西坪、范龙村范家、南水村南端、胜利、白泉、见头冲、前山、城廓、星村、仙居、大村、下青村下青、下青村宋家、古塘、上云片、下云片、兴曹村曹家、上袁、平塘、岭塘村岭脚排、桥脑头、浅堆、上章村周家、沙洲、文市村西村、韩田村坎下丘、楼江、大兴村坎下、姜阳村上王家、巷头村淇江、北水、曹家村、洪流村黄家、田庄村横江堆、先锋村岩门口、红星村叶家、上河村祝家、下河村大田楼、宽坑村、荷塘村付处、荷塘村荷塘、外沙、潘溪村磻溪、高村、金宝、西览、石泉表3:县域各乡镇人口发展指标表(万人)等级城镇等级城镇

14、名称现状总人口现状城镇人口2015年规划总人口2015年规划城镇人口2020年规划总人口2020年规划城镇人口2030年规划总人口2030年规划城镇人口一级县城城关镇9.603.5613.0816.011.022.018.0二级中心镇文明镇2.820.572.70.72.61.02.41.5暖水镇3.700.963.61.23.51.53.122.0热水镇1.060.361.30.51.60.72.101.0大坪镇2.760.712.81.02.81.32.912.0三级一般镇泉水镇2.590.582.50.62.40.72.240.8益将镇1.220.441.220.41.220.51.23

15、0.6马桥镇3.030.552.80.42.50.51.930.6小垣瑶族镇1.070.421.060.31.050.41.020.5濠头镇2.820.582.70.42.50.52.080.7岭秀瑶族乡1.050.321.00.30.950.40.870.5三江口瑶族镇1.010.381.030.41.050.51.090.6井坡镇2.170.402.10.51.90.61.590.6延寿瑶族乡1.640.281.50.21.260.20.780.3盈洞瑶族乡0.700.190.690.10.670.20.640.3合计37.2410.304015.042204630第3条 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16、县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为:“一心、两轴、四点、五区”的结构模式。 “一心”:系指包括现状土桥镇区、汝城县城、三星镇区和工业园,是县域未来发展的重点,也是服务设施集中建设的核心。“二轴”:东西向沿厦蓉高速公路(省道324)的产业发展轴和南北向沿深湘(岳汝)高速公路(国道106)的产业发展轴。“四点”:系四个重点镇,即文明镇、大坪镇、暖水镇和热水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五区”:中部城镇经济区、西部城镇经济区、南部城镇经济区、东部城镇经济区、北部城镇经济区。第4条 县域水资源利用规划水资源配置时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其次是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2030年,汝城县总需水量为23026

17、万立方米,可用水资源量为28580万立方米,水资源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量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先进高效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实际消耗量。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产值水耗。改造城市输水管网,减少城市输水管道漏损率。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通过加高加固及整修现有蓄水工程、续建灌区配套工程、优化水库调度方案等措施提高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第5条 县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1)县域供水工程规划2030年汝城县城人均高日综合用水量为450升,文明镇为350升,暖水镇、三星镇和大坪镇为450升,其他乡镇人均高日用水量为300升。到2030年,汝城县各

18、镇需水总量为12.4万立方米/日。汝城县城现状自来水厂保留,规模扩建至3-3.5万立方米/日;县城新建一座自来水厂,供水规模为6.5万立方米/日。其余各乡镇宜根据需要,尽快建设集中供水水厂,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厂的供水规模及供水范围应根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及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的原则,适当考虑周边农村地区的用水需求。(2)县域排水工程规划到2030年,汝城县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重点镇镇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一般乡镇镇区达到80%以上。各城镇根据自然地形特点和水系分布情况划定雨水排放分区,充分利用现有管线,结合城市建设,配套建设相应雨水管道,对排水不畅的街区进行排水系统改造

19、。汝城县城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规模为5万吨/日,负责中心城区及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三星工业园规划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0.5万吨/日;大坪镇、暖水镇、热水镇和文明镇应在规划期内建成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其它乡镇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或者湿地处理等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3)县域供电工程规划到2030年,全县用电负荷658MW,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对220KV外沙变进行扩建,使之满足县域范围的用电需求。110KV变电站应遵循“短半径、密布点”的原则,增加变电站布点,提高中压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原则上不再新建35KV变

20、电站,现状35kV变电站逐步改造为110kV变电站或取消。(4)县域通信邮政工程规划2030年,县域固话普及率达到60%,移动电话普及率70%以上。规划固话26万门,移动电话31万部。固定网装机容量515万门设置电信交换局,装机容量5万门以下设模块局。全面发展有线电视网,使城区及各乡镇均能地接收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信号。完善邮政中心局-邮政支局-邮政所的结构体系,合理布局邮政网点,加快邮政报刊亭的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邮政基础设施建设。(5)县域燃气工程2030年,汝城县中心城区天然气供气普及率达到80,其他镇镇区天然气普及率40%。汝城县主要气源为西气东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规划在汝城县

21、城西南部新建一座天然气门站,对汝城县城和周边地区进行天然气供应。(6)县域环卫工程规划到2030年,汝城县中心城区每日产生垃圾量200吨,其余各镇生活垃圾产生量130吨/日。汝城县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中心城区利用现状垃圾填埋场,不再新建垃圾填埋场。其余各乡镇应尽快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应考虑周边农村居民聚集点的生活垃圾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考虑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第6条 县域空间管制规划(1)禁止建设区规划禁止建设区范围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重点建设工程区域,地下矿产

22、资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禁建区范围内应禁止城镇建设行为,现有违法建设应限时拆除。(2)限制建设区规划限制建设区范围包括二级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主要河流两侧,生态林地,城市生态隔离绿带,一般农业区,山体,限制采矿区等。限建区范围内应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3)适宜建设区规划适宜建设区是指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2015年,县城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800公顷,建制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700公顷;2020年县城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200公顷,建制镇建设用地总量在800公顷;2020年县城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000公顷,建制镇建设

23、用地总量在1000公顷。适宜建设区内城市建设应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开发,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和社会公益性设施用地需求。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1条 城市性质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湘粤赣交界地区重要的省际门户城市,郴州市以矿产精深加工和新型商贸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基地。第2条 城市主要职能(1)省际层面:湘赣粤三省商贸物流与交通集散枢纽、华南地区最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地与生态宜居城市,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2)市级层面:郴州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3)县级层面:汝城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汝城县旅游服务集散中心。第3条 人口规模规划汝城中心城区人口为: 2015

24、年9.5万人,2020年12万人,2030年18万人。第4条 用地规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102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107平方米/人。第五章 中心城区规划第一节 空间发展方向与规划结构第1条 空间发展方向近中期以老城区为基础向南、向东拓展,同时推进东北土桥城区建设;远期结合老城区改造向东和向北延伸,形成“南延东进、西控北拓”的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区与土桥和三星乡镇共同形成“南北相接,整体发展”的空间发展态势。第2条 空间发展策

25、略(1)疏山理水,构筑生态绿城新形态:尊重现状地形,结合城市防洪对现有水系加以整治,构筑山、水、城共融的空间形态,优化城市人居环境。(2)联通四方,多维营建区域协调格局:推动土桥产业园建设,构筑内外畅通便捷的快速交通体系,加强城市区域服务职能培育,建设适应新经济、展示新形象的新城。(3)疏解老城,延承历史文化风貌:疏解老城职能,降低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加强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恢复。第3条 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三轴四带,一主两副,山水环绕”的空间结构。一核:规划以城区北部屏风岭、大柴岭等自然山体为依托,控制为大型城市生态绿核。三轴:规划“一纵两横” 城市功能拓展轴。沿汝城大道

26、的南北纵向城市功能拓展轴是组织各级城市中心,引导老城服务职能疏解,推动城市建设,并集中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轴线。沿神龙大道的东西横向拓展轴是推动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通道,是促进城市区域性服务职能的扩张,推动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土桥大道拓展轴是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城市产业园区布局的骨架。四带:规划4条功能联系带,旨在优化城区功能体系,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协调城市内部功能发展。分别沿桂枝路、滨河路、长安路和永安路发展而成。一主两副:规划3大城市服务中心。在新城区结合行政中心的建设,把握其承担一定区域性服务职能的具体功能需求,规划发展行政、金融、贸易、商务、咨询、文体、会展、信息等高端功能的综合

27、型城市主中心。在北部老城区形成与旅游商贸、文化休闲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力的城市副中心。结合土桥产业园的建设,培育生产性服务职能的城市副中心。山水环绕:规划3大郊野公园,通过水系、绿带和景观廊道将周边自然环境延伸直至城区内部,根据服务半径范围和地形地貌特征规划若干城市公园和广场,构筑“城在山中,绿在城中”的良好人居环境。第4条 总体布局北区优化:北部城区是以现状老城老城及周边地区为基础,东至泉塘路,南以储能路为界。规划疏解老城内的城市职能,建设成为展现汝城历史风貌的核心地区。引导行政机构外迁,严格控制新项目开发强度,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全面保护古城格局、文物古迹和传统街区;结合汝城大道和城市

28、传统文化展示中心的建设,向东拓展,优化整体环境。新城发展:位于储能路以南,长湖大道北部,长安路以西。以汝城大道和神农大道为骨架,结合新行政中心建设,培育金融、贸易、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将新城建设为具有一定区域服务职能的中心。加强与土桥园区和三星工业园在功能上的协调,促进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共建共享。融合河流、水系绿地景观,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布置相应的现代居住生活组团。土桥园区新建:结合厦蓉高速公路兴建、106国道和324省道改扩建,培育现代物流、环保工业等新型产业,建设汝城的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提升和改造土桥镇区服务设施,完善配套职能;加强北部生态建设。生态区建设:在汝城大道城区

29、段与九龙大道中间,利用浅丘、山林等自然要素,建设城市中央生态区;以规划新106国道为界,以东规划控制为生态屏障区;城市西部为生态保育区,包括浙水河湿地保护缓冲区、虎头寨-牙齿岭-狗脑寨生态风貌区及其周边环境,突出自然景观优势和地形条件,加强生态修复,严格控制开发。第二节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1条 规划目标强化汝城作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地位,规划构筑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级配体系,增强城市中心活力,展现城市新的风貌。第2条 布局原则(1)健全并提升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带动城市空间的优化。(2)公共设施布局按照区级、片区级和居住区级配套,保证市民

30、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3)对公益性、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予以优先安排、保障用地。第3条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配合城市结构的调整,规划“一主两次五辅”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并合理布局各种专项服务中心。(1)“一主”:指城市级综合型公共服务中心。规划以新城区的神农大道与和平路为核心,综合布置市级行政、商业、商务、金融、文体等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2)“两次”:指2处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分别为北区中心和土桥中心。北区中心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以滨河路、桂枝路为发展主轴,利用传统商业集贸优势,集中发展旅游集散、商业贸易、历史文化展示等功能;土桥中心位于土桥大道南部,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等职能,培育金融、中介、会展、咨询等生产性服务职能;吸引企业总部或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