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1.50KB ,
资源ID:79592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9592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档格式.docx

1、天是不断地在变,人参与到天地中间去有什么关系?天地人三才,人不是在天地之外,人不仅不在天地之外,而且是三才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天出其时,地出其材,人参与其中去治理这个时和材,所以天地人是并列为三的,人是赞天地之化育的。我们大概都听说过司马迁的那两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要“以天为则”、“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所以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时局一稳定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总结人事变化中的兴衰,吸取教训。天文地理和人事都是在动态中间进行研究的,也就不可能把它当作机械地、静态的,而是随时随地注意它的变动。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它是曲线的,不是线性的,所以在其中形成的思

2、维就是随机的、曲线的,不可重复。这个跟实证科学是不同的,历史不允许重复,永远只可能相似而不可能相同。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自然合理”。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强调客观世界都是有它的规律的,那么人应该尊重客观世界它自身的规律,不仅是普遍的规律,甚至每个事物的本来的规律。人应该尊重事物的本性,在道家就称为“自然”,就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在儒家那儿是把它伦理化了,叫它“诚”。道家儒家都把它称作“天道”,道家讲天道自然,儒家讲天道诚,表达不同,指的都是世界有它自身的规律。道家效法

3、道的自然,就是要“无为”,就是人不要去干涉天道的自然,不要干涉万物的本然的状态,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因势利导。这就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天道自然表现出这样的性质,所以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化生以后,我不要干涉它,“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有”,由它自然地发展,尊重自然的本然状态。我们现在常常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天人合一是什么意义呢?并不是现在讲的人跟自然的和谐。人跟自然怎样和谐?只有尊重自然、尊重事物的本性才能和谐。天人合一就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人道对天道的一个效法。儒家把天的运行归结为一个“诚”,也就是赋予它一种道德的意义。诚就是诚信,永远是这

4、样。“诚”体现了天道。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诚就是天道。那么人道呢?“诚之者,人之道”。孟子里面讲“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所以天道和人道在“诚”上结合了,“天人合一”合在这个“诚”上面。“诚”就是自然的规律。我们看周易的观卦的彖辞里面有一句话:“观天之神道”,天的神道是什么样的情况?“四时不忒”,“忒”就是差错的意思,一年四季老是这样;“圣人以神道设教”,我们常常讲“神道设教”就是借助一个神来设教,来吓唬老百姓,其实不是这样的。所谓“以神道设教”就是以天的“四时不忒”的神道来设教,这种神道就是“诚”。论语里面也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用天的规律来形容天的品德,就是这样一

5、种“四时不忒”的品德,人就应该学这样的品德。所以“诚之者,人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是天道,所以天人合一在儒家那儿就在“诚”上合一了。中国的文化认为事物是有规律的。法家讲“事有定理”,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长短方圆各有其理,而“道”统帅所有的理。那么人呢,应该按照规律去做事。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希望来整合儒道两家的思想,具体面对的问题是当时社会面临的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与人的自然本心要求宽松的释放之间的矛盾,用当时的话来讲,就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就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名分。你是父、子、老师、学生,这些就是名分。你处在这个名分上,你就要按照名

6、分的要求来行事。所以对你的行为是有很大的约束力的。我作为一个老师在这儿讲课,应该有个讲课的样子。我脱了鞋,把脚翘在桌子上,恐怕不行吧?可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有它的需要啊,我太热啊,脱了鞋舒服啊。所以名教的要求跟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是有矛盾的。儒家主要强调的是名教这一点,道家更加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发挥这一点。玄学就想要来调和这两者。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是要把儒家的思想跟道家的思想调和起来。当时的哲学家提出来“物无枉然,必有其理”,事物一定有它的道理,有它自身的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应该怎么样才是合理的呢?应该是合乎自然,也就是合乎事物的本性。所以他们对“孝”下了一个定义,“自然亲爱为孝”,孝是合乎自然的,是合

7、理的,不是强迫的,是合乎自然的要求。从魏晋开始就形成了一种自然合理的思维模式,他们综合了前期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因为儒家也是强调自然、强调合理的。从魏晋时期就综合儒道两家的思想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就是自然合理。我们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合理的就要证明它是合乎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反过来,凡是事物的本性就天然具有合理性。所以到了宋明理学继承了这样的“自然合理”的思维模式。它要证明这个“理”是合理的,三纲五常是合理的,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自然之理。宋明理学还有另外一派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家。理学家强调“理”是在事物之上的,心学家强调“心外无理”,理就在心中。那么这个心中之理是主观的还是

8、客观的?王阳明非常巧妙地借用了孟子的话,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良心。孟子里面讲得很清楚:“不学而知者,良知也;不学而能者,良能也。”那就是自然的,本来就具有的嘛。所以宋明理学家中,理学家强调“明天理”,心学家强调“致良知”。两者都是强调要回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他们认为三纲五常这些东西就是事物的本来的状态。这个可能我们现代人很难接受。三纲是从五常中提炼出来的。五常就是讲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我想我们整个社会关系很难离开这五种关系。有人说你现在还在讲君臣关系?但是一个社会也不能没有上下关系吧?这五个关系里面,其实也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双方都有他的权利、义务,不是一方只有义务

9、而无权利或者只有权利无义务。这样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从家庭到社会,这五种关系都概括了。你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没有规则是不行的。这些规则显然是对于人的本性进行了考察以后来制定的。 【分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下) 2014-02-19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儒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人性善,一种是人性恶。人性善以孟子为代表,孟子讲人都有四种心,都是天生的,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能够充分地去培养发展这四种心,那么人就可以建立起仁义礼智这样四种道德的品质。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人的本性是可以为善的。孟子并不是直接讲人性就是善的,孟子的原话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人性并不是直

10、接可以说是善的。人性中有四种心,如果把这四种心给它充分地发展起来,那就可以变成性善了。所以孟子就强调:“为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要把这四种心给放掉,要收摄起来,还要扩充它们,那你就是性善的人了。孟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里面有这样一些萌芽,这四种叫做“四端”。但是也要通过教育来发挥它,所以要讲三纲五常这些东西。荀子是性恶说的代表。他也是看到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他说人“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这是人的本性。但这种天性不能任其发展,否则大家饿了,现在有东西吃,谁力气大、谁本事大谁就抢来先吃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混乱的社会了,大家都互相争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性是恶的。因此

11、,要把这种本性加以教化、化导,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化性”,用礼仪规范去约束它、提升它。让人明白,大家都饿,大家都要吃,那么现在有点东西,是不是应该让老人先吃、孩子先吃?身强力壮的是不是应该后吃啊?通过礼仪教化才能使社会得到一个合理的、和谐的发展。荀子最早认识到这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分工,这个分工包括了职业的分工、地位的分工。只有有了这样的分工,这个社会才能发挥群体的力量。群的概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性的意义。天性任其发展只会引起社会的混乱,所以必须通过这样的名分规定。你是长者我是幼者,幼者应该尊敬长者。这个在他们看来就是这个社会能够和谐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自然的规律。荀子的理想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

12、社会。是“群居和一”的社会。其实我们现在追求的也无非是这样的社会。不要有战争、不要有抢夺,无非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要存在,无非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五常这样的东西就是这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自然的规律。他们经过这样的发展就把这个东西看作是一个良知的问题、天理的问题。所以要明天理、要致良知,都是在自然合理的模式下进行的。这个自然合理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非常尊重事物的本性,不是按照你的意愿去随意改造事物的本性。是因势利导的一种思维原则,这也正是我们讲的人道要无为的原则。无为不是什么都不要做,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讲得非常清楚,无为就是“不得以私智入公道”,不要以你个人的意愿加入

13、到公道里面去。个体的人,作为人类来讲,相对于自然界,不过是私智。在中国历史上,私和公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常常说宋明理学家是禁欲主义者,扼杀人的欲望的。“灭尽人欲,复尽天理”,这不就是压制人欲的吗?其实我们不知道,宋明理学所谓的人欲就是私欲,天理者公道也。你做的事情,不是为了你个人而是为了大多数人,就不是人欲。人欲跟天理之辨,实际上是公私之辨。跟这个相一致的,就是尊重个性。因为每个事物的本性不尽然相同,有大同,也有很多小异。不能一例来对待。个性化、个体化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合理的思维模式也正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中医就强调要顺从自然,要自然合理。中国的文化形成了这样一种自然合理的思维模式,我们跟

14、它相对地来比较一下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思维模式:科学合理。科学合理也就是理性至上,理性才是合理的。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从它的本质上来讲,应该和自然合理的模式是一致的。科学的精神也就是要尊重事物的本性,去探求发现事物的规律。在这一点上跟中国的自然合理思维模式应该是相通的。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当我们探究到了事物的规律以后,是要想尽办法用这个私智改变它的公道。我们现在所有的科学发明都希望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科学从本身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它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来面貌、探究事物的规律。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去改变自然,早晚是要遭到自然的报复的。科学要是变

15、成了一个能逞人之私智的工具的话,我想最后受害者是人类自己。我在这儿讲这两种思维模式,并不是一个突出其优点一个突出其缺点。只是现在我们做了这个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我们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的话,如果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思维方式,我想是很难的。抽象地讲,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或者基本的精神可以用三句话来讲。一个是中国的文化里面注重整体关联。中国强调任何一个东西当它组成一个东西以后,那么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都再也不是它原来的那个孤立的东西。而这个部分跟组成这个整体的其他部分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机整体。它不应该再去还原到它那个个体去考虑它

16、的问题,必须要把它放到整体中间去考虑它的问题。每一个部分都会全面地完整地来体现这个整体。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医里面有耳征,耳朵里面会反映身体每一个部分。中医是把人当作一个整体的生命来看待的。第二句话叫做动态平衡。看什么问题都要看到它实际上是各种关系的一个联结。中国人注重的是这个东西跟那个东西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的时候,这两个都没有意义,一发生关系就都有意义了。关系里面就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要讲阴阳、五行呢?因为阴阳有个消长的关系,一个过于旺盛的话就会失去平衡。失去平衡,作为人就会有病,作为一个社会就会有乱,这是相通的。阴阳讲的就是消长的关系,无非是把它作为一个分类的办法

17、,它可以指称各种东西。通过对消长关系的把握让事物在动态中取得平衡。五行是讲生克的关系,这个东西要得到发展,它必须有那个东西支持它。由这个产生那个,有了后盾,它就强壮了;反过来,相克就是这个东西遇到那个东西就会削弱。用这个来分类,可以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在动态中加以平衡。阴阳五行是动态平衡的思想方法的工具,一个方法。第三点,就是实践体悟。实践里面带有经验性的东西,理性的东西不应该排斥经验的东西。因为很多理性的结论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有些盲目地推崇理性的人把经验反而否定掉了。但是离开了经验,理性怎么发展呢?经验是一个实证的东西。我们讲有效或者无效、真伪,都是要靠经验。归纳和演绎是分不开的

18、,没有归纳就不可能形成理论。有了理论我就可以把它推广。归纳和演绎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强调理论指导下的演绎是科学的,归纳的、经验的是不科学的。中国的文化恰恰是最强调实践性。实践又强调一个“体”一个“悟”。体就是体验,你不能只是归纳别人的经验,还要你自己去体验、亲证。还有一个“悟”,中国人最强调悟,这个悟其实就是一种超越,就是不停留在经验上的超越。它归纳出来虽然不一定是一种像西方讲的理性,但是它悟到的是一种道理。当然中国讲的这个道理具有一个特性,就是它是个性化的道理。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悟的东西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悟是把主客体结合到一起的,不是纯粹地把客体的规律总结出来。所以中国人讲一个

19、模糊的观念,悟什么?悟道啊。道并不是像我们想的,是一个最后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不变的东西,道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所以庄子里面人家问他道在哪里啊?他说道在稊秕,再问他道在哪里?他说道在屎溺。哪儿都有道,道无处不在。那么无处不有的道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不一样、绝对的相反,是相对的。悟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一个特色。比如中国人看画,我们的绘画不是一个再现式的绘画。中国人绘画强调把它里面的精神体现出来,或者把我寄托的精神注入进去,揭示一种精神或者注入一种精神,从绘画者来说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欣赏者,他又可以从里面发现他所感悟到的那种精神,这种精神不一定要符合创作者原来的那种精神。这是中国文化里最有活力的地方。 乾元名讲 / 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