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60.80KB ,
资源ID:8043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043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轼的诗词人生四知密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轼的诗词人生四知密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欣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2其二城头初日始翻鸦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注释】1.北台:即密州的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2.马耳:山名,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与台相对,即密州城南的马耳山。3.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4.幌:帘幕

2、此诗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

3、着来年的丰收,在欣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 这首诗全诗不着一“雪”字而雪景宛然,确非高手不能为,该诗极为王安石欣赏并有和章。 在道教的典籍里边,用玉楼来形容人的双肩,用银海形容人的两只眼睛。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冬天的时候把人冻得肩膀都缩起来了,光线让人的眼睛都感到炫目。 他拿去让王安石看,王安石一看就明白了,苏轼不得不承认,自从这两句

4、诗写出来,还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里边藏了这么两个典故,他不得不承认王安石是有真学问的。 世传王荆公常诵先生此诗,叹曰:“苏子瞻乃能使事至此。”时其婿蔡卞曰:“此句不过咏雪之状,妆楼台如玉楼,弥漫万象假设银海耳。”荆公哂焉,谓曰:“此出道书也。”蔡卞曾不理会于玉楼何以谓之“冻合”,而下三字云“寒起粟”;于银海何以谓之“光摇”,而下三字云“眩生花”乎?“起粟”字盖使赵飞燕虽寒体无轸粟也。 王安石看后即指明,道家称人的肩膀为玉楼,称人的眼睛为银海。同时,批评苏轼把冷词僻典放进诗中去故弄玄虚,让人难懂。王安石一番中肯的言语,令苏轼服膺,之后他作诗行文就很少犯晦涩之病。另一则说的是,一次,苏轼读到王安石新作

5、中“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骚句后大为赞叹,连称今日所见为千余年所没有的离骚佳句。 两首诗用韵颇有特色。“尖”、“叉”二韵属险韵、窄韵,而作者运用自如,韵与意会,语皆浑成,自然高妙,毫无牵强拼凑之迹。正如前人所评:“才高气雄,下笔前无古人。”(瀛奎律髓卷二十一)【背景】 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的北面。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3后杞菊赋 天随生自言常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

6、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椽属之趋走。朝衙迭午,夕坐过酋。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粮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译文】 唐代一个自号

7、天随生的诗人陆龟蒙,说自己常吃枸杞和菊花,五月间,杞、菊枝叶老硬,气味苦涩,还是一样吃。他于是作了杞菊赋来宽解自己。开始,我曾经疑心过,士大夫遭遇不好,可以清心寡欲,降低一点生活水准就行了,说饿到吃草木,就过分了。现在,我觉得他讲得不错。我作官十九年,家里越来越贫困,吃的、穿的还比不上过去。本来认为,到了密州知州任以后,可以得到饱食,然而,厨里空空的,家里人要吃饭,同僚们要吃饭,整日忧愁,想不出解决的方法。于是,我与本州的副长官刘庭式君每天沿着密州的古城和荒废了的园圃,寻找枸杞和菊花,吃起来有滋有味,摩着肚子,看着对方,会心地一笑。我认为天随生说得不错,是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于是,做这篇后杞菊

8、赋,一面自解,一面自宽。 唉呀,我的苏先生,谁叫你在堂上称太守?你看,你身前有众多宾客的拜访、请托,身后有众多的办事人员来往奔波。你从早上进衙办公,一直到中午,一直到黄昏酉时。这样辛劳,却从来没有见过你桌上放着酒杯,你只是拿着杞和菊来欺骗自己的口腹。人们对着你的饭桌就皱起了眉头,拿起筷子就想吐。你不会不知道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弟弟阴就将军,用麦饭和葱叶来接待大儒井丹,井丹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与不敬,推去不吃。现在,你丧失了起码的自尊,吃起杞、菊来。我实在不明白,你为什么对这里还这么眷恋,难道你的家乡什么都没有?你可以辞官回乡嘛。 先生我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知道吗?人生一世,好比臂肘的一伸一屈,什

9、么是贫?什么是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的人吃麦糠和杂在糠中没有破碎的麦粒却肥肥胖胖,有的人顿顿山珍海味却又黑又瘦。晋朝何曾吃起饭来,肴菜摆满了方丈的桌子,南齐瘐杲之吃饭只有三九(韭),除了韭,还是韭。许多人就是在梦中,也要分出谁吃的丰富,谁吃的寒素。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结果都是身死骨朽。我现在正以杞、菊为干粮,春天吃苗,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实,冬天吃根。我自信能活上百岁,和住在西河的孔子学生子夏差不多,和住在南阳郦县山中饮甘谷水的人一样高寿。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植杞菊以食,而作杞菊赋。本文系效法陆龟蒙而作,故名之后杞菊赋。 这是一篇幽默幽默,令人绝倒的妙文。在“超然台记”记述,东坡从杭州通判自

10、请调胶西(密州)为太守,一方面是子由在济南,到密州可常常与弟弟见面;另一方面或许是以为作太守总比作通判强,起码可图个温饱吧。没想到到了密州做了太守,反而更加穷困。 因为胶西地瘠民贫,且连年歉收,盗贼又多,公务比在杭州时繁忙多了。非但如此,竟然堂堂太守,还落得三餐不继,每天到荒郊野地采杞菊果腹。到此地步,东坡实该大呼冤枉才对,谁知他吃饱野菜之馀,竟能“扪腹而笑”,无比的满足,满足之馀,写了此赋来自我解嘲一番。 苏轼四十岁作此赋,时任密州知州。这年密州蝗虫成灾,民不聊生。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冬十一月至密州,因灾情严重,生活困苦,采杞菊以食。但他心胸豁达,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困难,表现

11、了不羁心于外物,不戚戚于贫困的博大胸怀和高深修养。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此文后被诬为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罪证之一。4和子由四首送春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1.法界观:即注华严法界观,佛家典籍。密州是苏轼的重要人生驿站。在这里他虽然也积极为地方办事情,勤政爱民,但是因为政治上的消沉,更多的时间用在与亲友交游、谈论禅宗与庄子,并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作品。所以,苏轼的创作有所谓的密州时期。首联苏轼起句就用反问开始,感伤整个青春的虚度,青春已经无可返回地逝去了。青年时

12、的政治理想都成为梦幻泡影,只有以诗句来抚慰自己的内心。颔联第一句是自己,第二句写黄蜂,都是在说诗人心灰意冷。我像一个喝醉的病人来到异乡作客,昏昏欲睡;而身边的黄蜂因为蜂蜜已经酿造好了,也懒得飞去采蜜。腹联也是一句写景一句写自己。芍药与樱桃都落在地上,我已经有了白头发,坐在禅榻上,淡泊宁静,泯除一切心机,完全忘记自己的失意。第二句化用了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飞”。尾联苏轼在这句的注释中说,弟弟苏辙最近在看法界观这本佛家华严宗的书,而自己还没看过,想借来一读,希望能一下子洗去人间的万事万非。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起名“超然”。人生失意、精神苦闷使苏轼的思

13、想开始和佛家接近,想用佛家华严宗圆融无碍之说洗去人间一切烦恼,超然于万物。但是,这只是诗人的期望,苏轼一生都没有逃过人间的烦恼。 和子由四首送春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四首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神宗赵顼熙宁八年(1075),当时苏轼正在密州(山东潍坊诸城)任上,苏辙在齐州(山东济南)。写送春的时候,苏轼已经将近四十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永远离开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被迫离开朝廷,从杭州来到密州任地方官。5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

14、垂野。1.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3.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4.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5.“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6.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7.香:香炉。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8.此般风味应无价:一作“更无一点尘随马”。9.“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10.山城:此处指密州。11.乍:一作“却”。12.“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13.社

15、: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农桑社,指农村祭土地神等的场所。14.“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15.垂:靠近。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

16、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苏轼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苏轼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

17、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片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比照,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

18、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外表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密州上元,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19、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表达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此词作于神宗赵顼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十月词人由杭州调至密州,此词便是次年在密州上元节时所作,上元节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通过元宵佳节之时两地气氛的比照,抒发了词人初到密州之时对杭州的深切思念,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感慨。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20、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乙卯:即神宗赵顼熙宁八年(1075)。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3.思量:ling,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5.孤坟:晚唐孟启本领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此指王弗之墓。6.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7.轩:门窗。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8.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即矮松。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

21、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突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如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诗经国风唐风葛生。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

22、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神宗赵顼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

23、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闰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

24、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明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

25、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哀,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思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苏轼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确实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

26、,写自己在梦中突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苏轼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

27、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苏轼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两句,凄凉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8、。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表达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思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揉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慨哀惋。苏轼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应该说,苏轼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