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54.17KB ,
资源ID:808542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085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郭在贻训诂学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郭在贻训诂学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引伸之凡顺皆曰训。“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3、训诂学的发展(1)汉代训诂学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很发达,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先后产生。但最初的训诂,包括我们古代的小学中的文字、音韵也是一样,都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当时的训诂资料,一般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中。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典籍,不但包括注音、释句、释段,还包括阐发思想观点,说明修辞手法。后两者不属于语言文字的研究范围了。后来人们把这些典籍中的注释抽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编纂就形成了一种

2、与字典和词典相类似的训诂专书。比如尔雅和说文解字。这样,训诂学的一些材料通过联系和比较,归纳和整理,就变得越来越系统化了。(2)清代清代之前,训诂就是以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工具书)的形式存在着。到清代,它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清代的训诂学有一派以“”之学。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另一派以“”之学。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提出了不少训诂的新理论。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都属于这一派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于训诂的卓越贡献,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里进行具体的介绍。可见,在清代以前,训诂是一个内涵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和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等等混杂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工;清代以后,它逐渐独

3、立出来,与文字学、音韵学并列成为传统的“小学”的一个独立门类。4、训诂与文字、音韵的关系吕叔湘先生曾经讨论过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关系。那么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的关系又是怎样的?(1)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子几千年变化很小,使我们后代的人能通过它来研究古代的语言。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古代的“六书”就是文字学研究出来的一个重要成果。提问:何谓“六书”?训诂和训诂学(2)音韵学究语言的时候也不能摒弃声音和意义。音韵方面,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3)训诂学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还涉及到语法和修辞。简单

4、一点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着重于义。古代的小学研究多是为理解古代文献服务的,所以语义的研究是核心,训诂是它们的着眼点。语音和字形的研究,都最终服务于语义的研究。二、训诂学的内容1、释词和解句2、辨析古书异例(一)释词和解句1.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这是训诂学的。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提问:字和词有什么区别?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首先要搞清楚“关关”“雎鸠”“之”“洲”这样的词语的意思。2.解句:解释整个句子的含义,常常涉及语法和修辞。(1)语法方面:例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这里涉及到两个很重要的汉语语法上的问题,

5、一个是语序,一个是“之”。“何厌之有”是语序问题,按照今天的顺序应该是“有何厌”;“之”是一个代词,复指“何厌”。例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僖公三十年)这个句子如果搞不清语法关系,也会弄不懂句子的意思。“为”是一个泛义的动词,“晋君”“赐”是“为”的两个宾语。它们的语法关系如下:为+晋君+赐V+o间接+o直接其他例子:a.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后汉书李膺传)b.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c.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蜀志赵云传)d.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e.玄谓诸少年曰:“吾

6、为卿等走此女,何如?”客曰:“善。”乃投一符于水中,女便惊走。(太平广记)(2)修辞问题:a.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b.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杜牧:怀钟陵旧游)c.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d.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端午日赐衣)e.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f.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g.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3.疑难字词解释示例: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爲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

7、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爲招。晝遊於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战国策楚策)注:以其類為招:把黃雀的頸作爲彈射的目標。類:當為“頸”字之誤。(用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招:射擊的目標。王念孙是用什么方法找出“頸”与“類”、“招”和“的”渊源的?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论衡天论)党:杨倞(jing4)说“党见,频见,言如朋党之多。”郭在贻评价说望文生训。惠定说:“党见,犹所见也。”郭在贻评价说“于句意殊为扞(han4)格(抵触,格格不入)。王念孙:“余谓党,古

8、倘字,倘者,或然之词。例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ju4),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皆责问之意。郭在贻:谁可以读为敦,何读为呵,呵亦责问。(二)辨析古书异例何谓“辨析古书异例”: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代表: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下面是郭在贻根据俞樾

9、和黄侃的书,将古书中一些主要的异例做一个简略的介绍。1.倒文:(1)句中倒字:令尹子瑕言蹶由于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昭公十九年)(2)倒字叶韵: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诗经小雅节南山)(3)倒句: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闵公二年)(4)倒序: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尚书立政)2.省文:注意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里也是很常见的现象。(1)蒙上省: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定公四年)(2)因下省: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

10、月)(3)语急省略: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君之惠也。所获多矣,(不)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左传庄公二十二年)(4)以疏略而省:沽酒(不饮)市脯不食(论语乡党),齐师乃还。襄公二年)(5)二人之辞而省曰字:篇二:训诂学复习资料贰练习题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清代_;训诂之为学是由_尔雅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黄侃_。3、作为术语,“训”、

11、“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尔雅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诗故训传_;“训诂”复语在_汉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解释具体义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所以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声训_。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声训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直训(语词式)_。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训诂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7、“自”、“止”、“之”、“孔”、“各”、“天”、“朱”、

12、“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倒文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对文_;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变文_;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变文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复文_。

13、9、_尔雅_、说文、方言、_释名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著者是_扬雄_。10、“三礼注”的著者是东汉的大训诂家_郑玄_;所谓“史记三家注”是指_裴骃_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_史记正义_和司马贞的_史记索隐_;唐代_颜师古_的汉书注、陆德明的_经典释文_、李善的_文选注_、孔颖达的_五经正义_、释玄应和释_慧琳_的一切经音义等,都是重要的训诂著作;所谓“段王之学”的“段王”是指_段玉裁_王念孙_,所谓“王氏四种”是指_广雅疏证_、读书杂志、_经义述闻_、经传释词这四部书;清代训诂大家很多,如着有_古书疑义举例(或“群经平议”或“诸子平议”)_的俞樾、

14、着有_和墨子间诂的_孙诒让_。二、名词解释1.训诂: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解故”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字面意义就是普通的词汇意义,概念、术语意义通常都是由词汇意义经过专门化、单纯化而形成的,所以了解相应的词汇意义是理解概念涵义的基础。古人的上述解说,尔雅、说文讲的都是字面意义。“训”,尔雅解释为“道”,应该读为“导”,就是说文的“说教”。“说教”,段玉裁注解为“说释而教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15、解释并且传授给别人。“诂”,说文解释为“故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古语、古代汉语。“训诂”,根据尔雅、说文,的解释,“训”和“诂”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解释古语。这和术语的涵义已经很接近了。因此,孔颖达、段玉裁、陈澧都是由解释字面意义进而阐述概念涵义的。“训诂”的字面形式,也就是写法、组合、次序,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形成过程。最初是单称分说的,始见于尔雅的篇名“释诂”、“释训”。组合为复语,最早见于毛传,全称是“诗故训传”,“诂”写作“故”,而且还与“传”并列使用。尔雅草创于战国末、定于汉初,毛传是西汉初的著作,大约到西汉末,出现了“训诂”这个字面形式1。这个过程大约历经100

16、年。就是“训诂”出现之后,学者们也时常使用之前的形式,上述马瑞辰的解说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上引古人的解说,是后人认识“训诂”涵义的基础,尤其是郭璞和陈澧的论说,指出训诂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的时空特点即时代性和地域性,为后人定义“训诂”提供了基本依据。下面是今人对于“训诂”的一些定义:这种工作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作“训诂”或“训诂”。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解读古书的词句。在古、今人的这些论述中,黄侃的定义,居于古今,承前启后:既深得尔雅、方言的精髓,继承郭璞、陈澧等观点的精华,融通古人精神,确定了训诂的基

17、本内容;又具有发展的前瞻性,特别提示了用来解释语言的“语言”即训诂语言这一新元素,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现在,我们把以黄侃为代表的古人、今人的有关论述概括为一个定义:训诂就是用今语解释古语、用通语解释方言。上面这个定义是训诂学迄今为止的理论结晶,但是并不是终结,关于“训诂”定义的理论探讨,看来还有拓展的空间。因为有不少训诂材料的事实,用这个定义解释不了。1例2释名:“腕、宛也,言可宛屈也。例3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疏不熟为馑。例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例5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165432如扬雄答刘歆书:“蜀

18、人有严君平、临邛有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又如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2齐佩瑢训诂学概论第6页,中华书局,1984。3洪诚训诂学第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456陆宗达训诂简论第2页,北京出版社,1980.郭在贻训诂学第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赵振铎训诂学纲要第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例6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例7诗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天谓父也。”例8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谓怀王也。例9说文玉部:“珣,读若宣。例10礼记明堂位:“天子皋门。“皋之言高也。例11诗周南汉广:“汉有

19、游女,不可求思。“思,辞也。”例12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郑玄笺:“毋,禁辞。”这些例子都不是用今语释古语或用通语释方言的:例1、2是推求语源的,例3、4是辨析同义词的,例5、6是界定词义的,例7、8是讲解词的言语义的,例9、10是指出本字的,例11、12是指明虚词的。显然,已有的定义还不能概括训诂的全部内容,而定义中“解释”一词的概括度也不够。有的学者可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郭在贻定义里“疏通”两个字,不是不经意的,可能是想弥补“解释”的概括度;陆宗达用“扫除?障碍”来表示,用意在回避“解释”这个字眼。不过靠弥补、回避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恐怕还得在问题的根

20、本上作探讨。这个根本就是定义与事物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一个定义都只能揭示相应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特点,换言之,同一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止一个的定义的。“训诂”这一事物也是如此。已有的“训诂”定义是从语言的时空性角度对训诂内容进行描写的,而语言除了时空性,还有其它特性,比如形、音、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语言的时空性往往是通过形、音、义关系曲折而隐蔽地表现出来的,所以训诂也往往着眼于揭示形、音、义关系的曲折性和隐蔽性,上述12个例子,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形、音、义的种种关系的。从这个角度,我们把“训诂”定义为:表述古代汉语的形、音、义关系。如果说已有定义是一个描写性定义,那么我们这个定义可以

21、叫做解释性定义。我们认为,这两个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训诂”的内涵,各有各的价值,它们应该共存互补,而不是互相否定。实际上,还可以从训诂语言的角度考察“训诂”,将“训诂”定义为“用元语言表述对象语言”,这将在训诂的语言一章讨论。由于这个定义与已有定义有很大不同,特作以下说明:(一)定义里用“表述”,而不用“解释”,是因为并非所有的训诂都以解释为目的。比如刘熙释名:“日,实也。”“日”本来很好懂,刘熙这么一说,反而不好懂了,所以刘熙这一条训诂的目的显然不是“解释”。说文一书这样的例子也俯拾皆是,如上举例1“木,冒也”这样的训诂,如果被看作解释,那是有问题的。蒋善国批评许慎说:“以冒训木,已犯了声训

22、的附会,后世经传里面,大约没有把木训为冒的吧!”7其实推源并非“解释”,孙雍长说得很好,声训(推源)“不是为了解释词的所指义”。8实际上使用“表述”并不是我们的创造,而是王宁首先使用的,她说:“训释是对词义的表述。”9我们认为“表述”一词很赅备,既能包括“解释”,又能包括“解释”以外的内容,是很合适的训诂定义的理论语言。(二)我们在定义里用“古代汉语”作限定,是因为:首先,训诂属于语言学范围,毛、郑以来的传注,有许多不属于语言学范围的内容,我们认为不应列在训诂学研究对象里面;其次,训诂属于古代而非现代的汉语的研究。(三)我们说“形、音、义关系”,把“形”即字形也包含了,而字形并不是语言要素。这

23、是因为古代汉语的材料毫无例外的都是文献书面语言,都是用汉字记录的;而汉字的基本特性又恰恰是表意文字,即字形具有表义作用,因此汉语的意义与汉字形体便有了普遍而深刻的关系,训诂也就必然地要表述形、义关系。尽管我们就“训诂”的定义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但是这个定义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这样两点:1、形、音、义三者在这个定义里似乎具有同等的并列地位,而事实上训诂是以意义为本位的,即以解决语言意义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2、语言意义不仅仅是词义,还有短语、句子、句群乃至篇章的意义,因此训诂实际上也要考虑语法、修辞与语言意义的关系,这一点,这个定义未能涵盖。我们期待能有更理想的定义,这里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而已。2注

24、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对一切古书的注解,狭义专指对儒家经典的注解。以使用狭义为多。就狭义而言,又有总称和分指的区别。分指为“注”和“疏”:注是汉魏古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首度注解;疏是唐宋义疏,是对儒家经典的二度注解及对汉魏古注的再注解。疏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叫“疏不破注”或“疏不驳注”,所以有一定的保守性。总体而言,“注”重训诂而“疏”重义理。“注疏”还是统称,“注”的别名有“故训传”、“传”、笺”、“注”、“集解”、“解诂”、“章句”等等,不一而足,统称则为“注”;“疏”也有叫做“正义”的。3许郑:指东汉的许慎和郑玄,是两汉最有成就的训诂学家。许慎著有说文解字,是“小学家”训诂的代表;郑

25、玄今传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是篇三:毛诗正义.芣苢中训诂术语浅析(修改稿)毛诗正义芣苢篇的训诂方法探析范丽荣,李晓梅(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训诂方法对于理解注释条目有着重要的作用,掌握训诂方法是阅读古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毛诗正义周南芣苢篇中的训诂方法的统计,发现本篇中的训诂方法比较简单,从用途来看,只有释义、释音和校勘三类。关键词:毛诗正义周南芣苢;训诂方法;探析训诂方法是指传统训诂学中为解释字、词、句、篇章等而使用的一些方法。用于对文本训释对象的解释、说明,包括释义、拟音、校勘等多种用途,具有较为固定的用法。训诂方法对于注释条目的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了解训诂方法,对于旧注就会似懂非懂或者不知所云。因而,准确理解每部专书甚至于每篇文章中的训诂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从用途来看,毛诗正义芣苢篇中的训诂方法比较简单,仅有释义释音和校勘三类。一释义(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这种形式在毛诗正义芣苢篇中共出现了19次。如:马鳥,车前也,宜怀任焉。采,取也。笺云:“薄犹甫也。甫,始也。”掇,拾也。捋,取也。衽者,裳之下也。它们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字、词的意义。被解释的字、词和用以解释的字、词是同义或近义关系。上面的例句被释词都是单词,下面的例句则是用这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