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9.24KB ,
资源ID:811979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1197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首》教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首》教案Word下载.docx

1、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四、写作特点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五、重点难点讲析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而生发感叹?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

2、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雨霖铃一、 背景材料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3、。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偎红依翠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朴素清丽,音律谐调。雨霖铃为唐教坊曲名。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这首词以冷落

4、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三、层次结构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开头三句写别时景,地点,节序。都门两句,写词人矛盾心情。执手两句,写恋人的眷念之情,难舍难分。念去去三句,写远别相见无期,离愁之深。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开头两句,陈述离别情,点明主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后四句,写离愁之深,令人神伤,无穷意味。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

5、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1、 结构主线分明,层次清晰,前后照应,自然流畅全词以离情为线,贯穿全篇,不管写时间和空间,都紧紧围绕它。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兰舟旁,从墓霭沉沉的江上,到晓月残风的远方,以及良辰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不易。抓住了主线,突出了主题。将真挚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词人表现,写得层次井然,重点突出。从离别之前到离别之时,再到离别之后,从环境勾勒到情态刻画再到描摹寂寞,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不论勾勒环境,刻画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因情造景,借

6、景抒情,或因情而设景,以景传情,从而使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全词表达的的离别之痛,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水乳交融,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容水色便披上了阴影。杨柳岸,晓风残月,主别之后的词人,孤寂冷落,所以选用的景物也孤单冷清,令人望而生寒。在这些句子里,词人并未写自己如何苦闷。但从这些景物里,我们已经深深地窥见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哀伤。这种写景,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是写景还是抒情?以词中简直不容易分辩出来,总起而论,上阕实写送别,所选景物多实景,是借景抒情;下阕是虚想别后,所选景物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由此可知,词人写

7、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是本词达到情景交融的主要原因。五、重点难点分析1、雨霖霖写别离之情,始终与写景交织,且有白描而传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寒蝉雨歇,效个送别,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悬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办。就在此时,阵阵骤雨,刚刚停歇,心上人作彼此就在天各一方,这时节,动人愁思将如何抒发出来呢2、烟波暮霭,写船开时的景,千里烟波,愁云弥漫,遥望远天,暮霭沉沉,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情景呢?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

8、。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念奴娇.赤壁怀古一、 指导预习1、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2、 补充注音瑾 jin樯 qiang3、 补充注释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2)群山。释名:山体曰石。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

9、,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掳为已有的典故。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4、 思考问题(1)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2) 应如何去评价苏轼人

10、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3) 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二、 作者作品提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

11、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三、 讲读上片(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

12、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一切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知道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

13、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

14、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希抒情。(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7、讲读下片(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同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

15、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得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应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的感慨,以响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

16、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4)朗读下片,总结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的自然结合。8、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1)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2)思想感情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清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

17、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年。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品味苏轼词作,领略旷达人生苏轼词一改前朝词风,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以其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的豪放、旷达风格,体现其旷达人生。旷达中见

18、豪放的特征大家见的多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只会豪放。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他的许多词作中,荡气回肠的怀妻之情,缠绵悱恻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都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中了解到,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君子,伟丈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例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上片就现实写,写梦前的和致梦的原因。夫妻两人十年生死相隔,时间久长,谓想不思量;但即使也自难

19、忘虽自难忘,却因阴阳相隔,相距遥远,而无处话凄凉明知,却又假想相逢好不容易相逢,却又担心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寄寓了作者身世漂零的深沉感叹。下片写梦中、梦后。幽梦想忽还乡,却无法倾诉衷肠,只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以无言胜千言万语;料得三句,梦醒回到现实,不说自己如何罹妻子,而说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断肠,真可谓句句转,笔笔转,把思念之情哀伤之情表达得真挚深婉。作者还善于用白描的语言,作生动形象的外貌刻画和场景描写。如,仅六个字,就浓缩了十年蹉跎的经历;小轩窗,正梳妆,六字特写镜头,再现了伉俪恩爱的生活;明月夜,短松冈,则是用具象的凄凉场景,表达了抽象的无穷哀思。实为悼亡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

20、佳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写此词时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与弟苏辙也阔别七年之久。本词通篇咏月,月是全词的中心形象。上片借明月自喻并咏怀,下片咏月怀人,处处关合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寄寓作者出处进退的矛盾,融注了他对宦途险恶和人生离合的体味。我欲三句,则把这种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进一步具体化。乘风归去是主观愿望,高处不胜寒则是客观现实。两者的矛盾对立,使想归去的作者又因惧其不胜寒而

21、却步,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既眷念朝廷,又畏惧朝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既想归隐,又不甘于无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起舞二句,既有顾影自怜的孤独,又表现出矛盾斗争后立足于现实的决断。下片融写实于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转朱阁三句,兼具月照不眠之人和不眠之人望月更无眠两层意思,故有不应有恨二句之怨。不应二句将人之情感移之于月,有月圆反衬人之不能团圆。哀痛之情已深于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将人生现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以旷达的胸怀,超脱孤独的思念。结尾二句,将离别怀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的祝愿,所慰藉的不仅是作者,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人们。总之,上片以何似在人间解不能归去之苦;下片以千里共婵娟解长向别时圆之恨,体

22、现了苏轼旷达开朗的个性。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成为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佳篇。鹊桥仙一、 背景材料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四、 写作特点语言

23、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五、 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

24、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二、谋篇立意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

25、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1、 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2、 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26、。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五、 重点难点解析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

27、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扬州慢一、 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