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03.61KB ,
资源ID:8152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152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课题三十八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课题三十八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文档格式.docx

1、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

2、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联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注实质是鼓励各种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创造条件。拓“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

3、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家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这段材料的主旨是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补新文化运动出现“教育平民化”主张,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辩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各种救国努力失败后,知识分子处于彷徨痛苦中,而此时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

4、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重难点新文化运动解读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史料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

5、期陈独秀思想研究探究依据史料,指出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提示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系统认知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原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关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东西

6、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三)归纳总结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随堂巩固训练1(2018全国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读懂“走进工厂

7、,深入工人群众”的“根本改造”即利用工人阶级来改造社会,实际上是宣传无产阶级革命,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提倡的,这表明当时马克思(马克思/科学)主义影响日益增强。做对选2(2018江苏高考)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读懂材料“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向工人(工人/农民)宣传马克思主

8、义。从材料中陈独秀演讲的内容看,“要求待遇”“要求管理权”说明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是( )解析:选C材料中的“立宪政体”“国民政治”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材料所述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言论,是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故C项正确。2“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旨在( )点拨:现代

9、潮流是什么?人的思想有何变化?选DA项与材料中“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符,故A项错误;肯定孔教与材料中“我们反对孔教”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表明要与时俱进,重估价值,故D项正确。3(2019汕头模拟)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梁启超此言( )选A根据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说明梁启超强调要让文化成为有科学精神的新文

10、化,故A项正确;由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可知梁启超并不强调西方文化优越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对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不是完全赞同,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文化需要更新,符合进化的理论,故D项错误。4“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惮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选D根据材料“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排除。5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

11、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辛亥革命 47 袁世凯称帝 133 世界大战 448 十月革命 287 巴黎和会 87 五四运动 45 选A由材料中提及次数比较多的“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袁世凯称帝”可知新青年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青年关注的重大事件而非具体思想内容,故B项错误;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申报,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近代重大事件而非社会生活的变迁,故D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

12、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选D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袁世凯独裁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使资产阶级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文化,是导致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原因,故D项正确。2“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

13、料中“他们”( )A主张维新变法 B坚持“中体西用”C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选C材料没有体现改良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跟民主有关,故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不是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蚌埠期中)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选A根据材料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

14、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更不是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B、C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的倾向,故D项错误。4(2019合肥一模)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选C学生社会地位在1919年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故

15、A项错误;清政府的统治在1912年就已经被推翻,故B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青年学生的民族民主意识极大增强,开始采取联合的方式去谋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增强,但究其根本原因,则还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故D项错误。5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选C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也不

16、是封建礼教遗毒,故A、B两项错误;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并不是西方文化先进、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故D项错误。6(2019清华大学附中月考)胡适在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B西学已占据文化主流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D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选D通过题

17、干中胡适对孔子论知识的结果是“造成某些流弊”,可知其对旧道德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或排斥,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西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没有涉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即胡适通过对“孔子知识观”的论述来检讨儒学的得与失,故D项正确。7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有大小政治组织300多个,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这种现象反映出()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增强选D材料“全国有大小

18、政治组织300多个”“信奉无政府主义各种主义”反映出当时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是政治势力的角逐,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5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摘编自张岱年、

19、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摘编自陈独秀一九一六年(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10分)(2)分析材料一、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并结合

20、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15分)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可以归纳为“仁”和“礼”;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仁”和“礼”的含义;第三小问,“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即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的创新,结合所学指出表现。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第二小问,应从意义与局限两方面去评析。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