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8.56KB ,
资源ID:82519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2519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工艺美术学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工艺美术学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材料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和蛇纹石。作品种类丰富,其中钺出土不少,是权威的象征,而玉琮是良渚玉器中的典型器物,玉琮是祭地的礼器,造型外方内圆,上面常刻划带有细密线条的兽面纹饰。 第二章 夏商西周1、青铜:一般是红铜和金属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古代铸造青铜器主要使用陶范法和失蜡法。2、夏商西周青铜器艺术的演进:尽管夏代青铜艺术并不辉煌,但其抽象的兽面纹到商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而爵、角、斝、盉等酒器所占比例甚高,则开了商代酒器众多的先河;进入商代,青铜器数量逐渐增多,青铜礼器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系统,酒器、任食器及水器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合范技术已

2、经相当高超,器物普遍施加装饰,中小型器物的装饰常常十分精细,兽面是流行的装饰主题,夸张变形的图案面貌、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已经显露;商中期的器物明显较前厚重,礼器更加丰富,装饰转为满密繁缛,纹样不再满足于平面化;商晚期则进入中国青铜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以觚和爵为代表的酒器更繁荣发达,以鼎为代表的大型器物数量颇多,礼器中的簋也很重要,其数量也较多。器物中的一些部件可以拆卸,或者能够转动,有些器物的仿生造型相当写实,商晚期青铜器的装饰通常追求满密,强调立体效果,常常形成以兽面纹为中心的三层花纹 ,装饰以动物纹为主体;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主要发现在歧周、宗周和成周地区,大体延续商晚期的风格,酒器数量锐减,食

3、器数量增加,簋和鼎成为礼器的中心,装饰的新气象主要表现于题材,商已有之的牛头和凤鸟装饰此时数量更多;进入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新风貌也发展成熟,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逐渐完备;列鼎制度产生,开始铸造成组配套的编钟;青铜器造型趋向规矩整齐,器壁趋于轻薄;装饰简素平朴是中晚期的大潮流,兽面纹慢慢简化,窃曲纹和多种几何化纹样成为该时代的典型,二方连续则是有代表性的构图方式;青铜器上的铭文普遍加长。3、司母戊鼎: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亲戊,命工匠铸造此鼎,是目前已知的青铜时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造型宏伟,极具青铜艺术所特有的造型样式。鼎腹四面以饕餮夔龙为边饰,云雷纹地,中心留出大面积空白,两耳外侧饰相对的两立虎

4、,柱足上柱饰饕餮,下有三弦纹。4、簋:古代盛黍、稷、稻、梁及饮食的器具;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或四耳;商代簋多无盖,周代簋常带盖,与鼎一样,簋标志着贵族的等级,在西周的祭祀和宴飨时,簋常以偶数和奇数的鼎配套使用。5、商代青铜酒器的种类:夏商酒器数量最多,种类最繁,入周以后,地位下降,数量、种类减少。饮酒器爵、角、觚、觯、杯;贮酒器尊、罍、瓿、壶、卣、觥、盉、缶、方彝;温酒器斝。6、商代青铜酒器的装饰及其含义: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的装饰走过了一个由简陋走向繁缛华美,而后再趋向单纯的历程。二里头文化的青铜装饰一般简陋,素面的器物为数不少,构图也往往稀疏,图案题材除兽面之外,主要就是

5、结构简单、做散点布列的乳丁和二方连续的网格等几何纹,是当时技术尚未成熟的表现。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物常常花纹密布,繁缛瑰丽,动物纹是装饰的主体,装饰主题最风靡的是兽面纹,夸张变形,狞厉威严,强调立体效果是此时期装饰的突出现象,常以云雷纹做地,主纹是高出地纹的动物纹样,其上再加饰纤细线纹,于是形成了商晚期极盛的三层花纹,除此之外,立体效果还表现在凸起的扉棱和圆雕动物型的附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装饰走向简素平朴的大潮流,结体较为单纯的窃曲、重环、波带等花纹渐成主流,具有明显的几何化倾向,装饰布局由满密转向简洁,二方连续的带状排列数量日益增多。7、兽面纹:也常称为饕餮纹,在中国商代青铜器最重要的装

6、饰题材,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兽面纹总采用单独纹样的形式,以鼻梁居中,左右严格对称,特别是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最为典型。8、窃曲纹:是一种单纯化、抽象化的纹样,出现于西周早期,流行在中后期以致春秋早期,窃曲纹通常左右排列,采取二方连续的构图,显得严整有序。9、十二章:自西周以后,历代帝王的服饰上均采用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称之为 十二章。10、巧色:又称“俏色”,是玉器碾琢的特殊艺术手法,为衡量玉工巧拙的重要标尺,玉器加工时,按玉材及其杂色的形状与颜色,将杂色设计制作为作品所需的部位,此即巧色。第三章 春秋战国1、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走上了第

7、二个艺术高峰,技术的进步是导致青铜器新风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青铜器已经走下庙堂,面向生活;春秋战国青铜器有向适用发展的明显趋势,日用器物所占比例渐增大。在饪食器中,许多器物仍承担着礼器的功能,但鼎的适用价值则已经逐渐凸现,如装饰虽华丽却不庄严,形体往往不再巨大,并配盖以保内置物的清洁。在酒器中壶造型尤其丰富,或小或大、或矮或高、或圆或方,或曲颈似匏、或腹扁周正,有的设梁,以利提携,有的加链,以免壶盖脱落。归结起来,青铜艺术的新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简净是造型发展的大趋势。青铜容器造型的写实风气又重新振作。新的重要装饰主题大抵围绕着龙或其变体,即蟠螭和蟠虺。有代表性的辅纹是绹索、垂叶等,各种形体

8、的云纹与几何纹也是常用装饰。四方连续与散点式构图流行。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的新装饰技法:模印制范法:在未干透的光素陶范上以雕刻精细的小花模反复压印出连续的花纹。失蜡法:也称“蜡模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外敷以陶范,烧范时蜡液融化后从预留的孔里流出,陶范即可以用于铸造,因不用取出内模,故可以用此方法做出造型复杂或带有精美装饰图案的青铜器。嵌错:有嵌红铜和金银错,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厝石(细砂岩)磨错平滑,装饰趋于平面化且效果华丽,主要流行在春秋战国时期。鎏金: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熔化成液体,这

9、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称为金泥。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也称为“火镀金”。针刻:即在器物表面以尖锐的铁质工具刻画纤细的装饰,在捶揲成型的薄胎铜器上出现尤多。3、带钩:又有“犀比”、“犀毗”、“师比”、“鲜卑”等称谓,是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配挂小件物品的器具,现知最早的带钩出土于山东蓬莱的西周晚期墓葬;带钩的质料以青铜居多,但也常见金、银、玉等高档材料。4、战国时期漆器的器胎种类主要有:夹纻出现在战国中晚期,数量尚少;皮胎基本为甲胄和盾牌;竹胎分斫、锯和竹篾编织;木胎为数最多,有斫制、旋挖、雕刻等加工方法。5、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是战国时期曾国国

10、候“乙”之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等,著名的有青铜冰鉴、曾侯乙尊盘、成套的编钟、雕绘漆豆、镂空多节玉佩、金盏和金勺等,在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6、暗纹陶:又称“暗花陶”、“砑花陶”,主要出于战国时代的北方,在造型和装饰上多明显摹仿青铜器,胎质多较细腻,烧成温度不高,胎呈灰或灰褐色,而表面则为黑色。通常在未干透的坯体表面压印装饰, 表面漆黑光亮,图案若隐若现,效果极佳,出土于河北平山的中山国王墓里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7、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也称为周礼冬官考工记;全文7100余字,先简述了百工定义及其制作特点,再以主要篇幅分述了

11、当时官府、民间手工业的重要工种;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工艺美术制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书中还有“金有六齐”的科技内容,是对古代青铜器加工的具体经验总结。第四章 秦汉时期1、尚方:是汉代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工官之一,主要是为帝王制作刀剑等御用器物。2、丝绸种类:素、绢、缣、纱、縠、罗、绮、绫、锦、绦等,其中锦是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绦是一种带状的编织物。3、汉代漆器发展面貌:秦汉漆器成就辉煌,就在时代艺术和社会生活里的地位而言,秦汉,特别是西汉的漆器达到了巅峰。因为美丽和适用,漆器成了社会上层主要的饮食器具,目前出土的西汉漆器以湖南长沙马王堆

12、汉墓最为丰富,其中一大部分是墓主人生前所用的生活器物。秦汉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还有少数以竹为胎。木胎主要有三种做法:旋旋削出器形,而后挖空内腔。斫刨、削、剜、凿等方法做成器形。卷以薄木片卷成器身。夹纻胎,后世又称“脱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这种轻巧的胎体初见于战国,秦代尚不多见,两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成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因其轻便,魏晋时用来做佛像,入清后,以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闻名。秦汉漆器种类丰富,但以各种饮食器为主流。若干漆器的造型、体量仍与青铜器仿佛,如鼎、钟、钫等。汉人对漆器的设计特别留意,变化多样,

13、很多新的设计也往往见于漆器,其中,具杯盒和多子妆奁因精妙而特别著名。秦汉漆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有彩绘、锥画、戗金、金银箔贴花、镶嵌、加扣等多种。装饰题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云气纹和云虡纹,强调动态、突出特征、省略细部、夸张变形是动物纹样常规的表现手法。4、汉代漆器的装饰方法:秦汉漆器的装饰成就辉煌,不仅技法众多,而且题材丰富、构图多样。主要的装饰技法有:彩绘:是主要手法,颜色有数十种,黑、红使用最多,漆绘水平很高,线条无论粗细,都能流畅生动,毫不滞涩,形象几乎可以随心所欲。锥画:即针刻,是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镌刻图案,其线条细若游丝,能表现纤巧的题材;已知最早的锥画出现在西汉初期,到西汉后期极盛;若在纹

14、路内填金箔便成戗金。金银箔贴花:是将镂刻成各种图形的金银箔片贴附在漆器表面,再涂上几道与地色相同的大漆,令贴花与漆面平齐,干后,打磨掉金银箔上的漆,出现于西汉早期,从西汉中期开始逐渐增多。镶嵌:其材料有金属、玉石、牙骨、琉璃、蚌片等,镶嵌使漆器不仅增添了另类材质,还丰富了色彩。加扣:即用金属片包镶口沿等器物边缘,其材料有金、银、铜,铜扣还常常鎏金,被称为“黄涂”。5、举例说明汉代出现的新设计:青铜器中的新设计代表性的有釭灯和博山炉,釭灯又称虹管灯,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的长信宫灯是汉代釭灯的代表,器物通体鎏金,灯体为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

15、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博山炉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熏炉,从西汉中期开始流行,炉体呈豆形,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是将熏香之器同海上仙山传说结合的产物。漆器中的新设计以具杯盒和多子漆奁最精妙,它们都是在较大的容器内,紧密放置多件小容器,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是实用性极强的优秀设计。具杯盒在一个大盒内,紧密的叠置若干用于饮酒的同形耳杯等,叠置的方式一般为立叠,盒内耳杯的数量,已知都在6件以上,甚至还有平叠三组共30只耳杯,其上再叠5只盘子的漆盒。多子妆奁是在奁内放置若干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贮放梳妆品的小盒。西汉时的多子妆奁绝不鲜见,在马王堆1号墓里,

16、就有单层五子奁与双层九子奁各一件,后者在放置小盒的下层底板上,还凿出9个3厘米深的凹槽,以固定小盒,这样的设计更易携行。6、汉代铜镜艺术:两汉是铜镜艺术的高峰期,在青铜容器普遍走向简朴的时代,镜纹却丰富精美,铸造也往往精良。通常不大,通常直径在15厘米上下,小的直径不足5厘米,20厘米以上的很少,但也有特例。西汉早期的铜镜常与战国晚期相似,尽管有草叶纹镜等新样式出现,但常见的蟠螭纹镜、山字纹镜都是旧有的铜镜类型。汉镜重要的转折发生在汉武帝时代、王莽时代和东汉中期以后。汉武帝时代,地纹减少以致消失,主题纹样转向单纯,出现了较长的铭文。草叶纹镜、星云纹镜、连弧纹镜等流行,而更重要的规矩纹此时大量出

17、现在铜镜上。所谓规矩纹即镜中的TVL式花纹,由于它也出现在汉代盛行的博戏棋盘上,故又被称为博局纹。从王莽时代开始,带有神学色彩的阴阳五行学说风靡,因此,以四神、五灵为代表的灵禽瑞兽大量成为铜镜的主题纹样,并且,常同规矩纹搭配,装饰趋于繁满,铭文种类繁多,注重镜缘装饰。再到东汉中期以后,又出现了图案布局繁密的画像镜、神兽镜等,其纹饰突起若浮雕,但装饰过于满密、缺少层次感。7、四神纹: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或四灵是重要的汉代纹样,不仅出现在铜镜上,在陶瓷器,特别是瓦当上,更是常见的主题,体现着汉人的神仙思想与辟邪求福观念,它们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春、秋、夏、冬四个季节。7

18、、金缕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1、马钧:字德衡,扶风人,曹魏时,历官博士、给事中等;他“巧思绝世”,是著名的机械改革家、发明家;曾制作指南车、发明翻车等,在工艺美术史上的杰出贡献是改革绫机、提高功效、造福大众。2、联珠纹:联珠纹由一个个的小圆珠组成,圆珠或排成条带等形状或围成一个圆圈,用以包围主题纹样,成为联珠圈;这种典型的联珠纹是6世纪中叶到7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装饰题

19、材;早期的联珠纹联珠圈内的主题纹样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传自萨珊波斯,唐后期逐渐被改造。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瓷器生产的代表性瓷窑:南方瓷器最重要的产地在今日的浙江。代表性瓷窑有:瓯窑:在浙江南部的温州一带,创烧于东汉,终止于元,是个以青瓷著称的瓷区,瓷釉常为淡青色。婺州窑:在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一带,始于东汉,鼎盛于唐及北宋,终止于明,主要品种是青瓷,也有少量的酱色釉和黑釉。从西晋末开始,大量采用了施化妆土的手段,其意义极其深远。所谓化妆土,就是含铁量低,经反复淘洗质地细腻的白色瓷土,将它制为泥浆施挂于坯体,以遮覆较深的胎色或较粗糙的表面,使较差胎料的产品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德清窑在浙江北部

20、,瓷史可上溯到东汉,隋唐已衰落,终于宋。德清窑也烧造青瓷,但以黑瓷更著名。越窑:浙江东北部的绍兴、宁波一带,中心在上虞,始于东汉,终在北宋,三国西晋是其黄金时期。产品胎体坚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高,硬度大而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4、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瓷器的造型特点: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瓷窑器形众多,有餐具、饮器、文具、照明器、盥洗器、溺器、明器等许多种类,每类之中,又各有多种器形,在每种器形之内,还各有多种样式,耳杯、唾壶、扁壶、熏炉、鸡首壶、虎子、堆塑罐、动物形的灯、烛台、水盂是有时代特点的器形。摹仿动物是此期造型的一大特点,如熊形尊、羊形烛台等,由于功能的限制,一些器形不可能全仿动物,因此,其

21、局部或非主要功能部分做成动物形,如熏炉的顶为鸟形、灯盏的柱作熊形等。三国西晋的器物造型常常浑圆饱满,而进入东晋南朝,却走向了清秀修长。5、谷仓罐:又称“魂瓶”,即堆塑罐,是三国西晋越窑烧造的殉葬品,绝大多数发现在浙江和苏南的大型墓葬里,三国晚期最精美。堆塑罐上,有圆雕式的楼阁、有庭院、有仓廪,其间还布列着主仆、乐舞、家养和野生的种种禽畜等,既表现了主人生前的富足,又反映了对死者来世幸福的企盼。6、水注:又称“水滴”、“滴子”。专供注水于砚的盛器。有“流”(俗称嘴)的叫水注。无“流”的叫“永中丞”。古称酒壶为注子,水注之名本此。水注大多仿动植物,造型生动。7、青瓷仰覆莲花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

22、青瓷的代表作品,出土在河北景县封氏墓,通体基本以莲花瓣作装饰,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其釉层厚而均匀,造型高大挺拔,装饰繁缛华丽,足以代表北朝甚至南北朝的青瓷成就。8、犀皮:是一种斑纹漆器,在胎骨上先用稠厚的色漆堆起凹凸不平的地子,待干后,再用各种对比鲜明的色漆分层涂漆,形成多层多色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作品的表面可如片云、圆花、松鳞等,颇有意趣,花纹的形象取决于凹凸的地子。第六章 隋唐五代1、隋唐五代时期,益州的丝绸产品中,声誉最高的仍是蜀锦,极其工丽的织成和异常轻薄的单丝罗也是益州的名产。2、防染印花:自唐代开始流行,有夹缬、绞缬和蜡缬三种,夹缬始于玄宗时的宫廷,是用两块雕镂相

23、同的图案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然后入染,也有染成二、三种色彩的,其图案特点是花纹对称,具有均衡的美。绞缬大体同于今日的扎染,印出的图案具有抽象简练的结构和奇特的晕色效果。蜡缬是在坯料上,绘画、点染或借助镂空花版涂填蜡液,蜡液凝结后,先入染,再加热脱蜡。因有蜡的部位不受色,故脱蜡后,可得到花地异色的效果。3、陵阳公样:是唐代窦师纶设计出的一种纹样的联珠圈纹,题材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在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其设计者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将其设计且流行的此类纹样称之为“陵阳公样”。4、宝相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奇妙组合的纹样,每个细节似乎都有现实依据,但合为一体,却无法说清它到底是哪一种

24、花,大体上说,早期是莲荷、以后结体中牡丹发挥了主要的作用。5、如何理解唐代陶瓷工艺“南青北白”的生产面貌:隋唐五代是陶瓷大发展的时期,生产极为繁盛,在南方和北方的诸多窑场中,越窑是传统青瓷的典范,邢窑是新兴白瓷的代表,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将邢窑瓷器比作“类银”、“类雪”,将越窑瓷器比作“类玉”、“类冰”,并认为前者不如后者。今人常用“南青北白”描述唐代陶瓷的概貌。邢窑白瓷:窑址在河北的内丘,瓷史可以上溯到北朝,唐中期生产极盛。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白瓷的器形并不很多,分粗、细两种。粗白瓷均施化妆土,釉色灰白或乳白,通常施釉不满。细白瓷器形规整周正,胎质坚实细腻,胎色大多洁白,釉质细腻而透明,釉色

25、纯白光亮,器物每施满釉,部分带有印花、刻画花装饰。在邢窑窑址发现了中国已知最早的薄胎瓷器,还出土了一些带“翰林”或“盈”字款的精细白瓷器,应是邢窑的土贡瓷器。除了邢窑外,唐代烧造白瓷的窑场很多,其中比较重要还有河南的巩义窑与河北的定窑。越窑青瓷:隋唐五代的越窑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最具代表性。越窑在前期仍然大体延续着南朝作风,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唐后期的产品胎色虽灰白依旧,但胎体细腻致密,造型规范工整,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只是呈色或黄或绿,还不大稳定。器物已经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颇多变化。器物虽以素面居多,但也有划花及印花等装饰。五代时,越窑普遍胎质精细、胎体

26、轻薄、造型秀美、器施满釉、釉薄而匀,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不断提高。秘色瓷是越窑瓷器的精品,主要出土在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地宫,是唐代越窑烧制的一种专为进贡的瓷器,釉色或青或黄,匀净而温润,器形规整周正,口沿常做五曲花瓣形,为使瓷釉尽可能多的覆盖胎体,每用支烧法装烧,五曲葵口秘色瓷盘和青瓷八棱净水瓶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除了越窑外,唐代比较重要的烧造青瓷的窑场还有瓯窑与黄堡窑。6、长沙窑:窑址在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又称“铜官窑”、“石渚窑”。是唐代典型的民窑,最常见的青釉色调深浅不一,多数青中带黄,釉层较厚,莹润者居多,釉面开碎片的不少,装饰以彩绘为主。7、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

27、器,因为其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唐三彩基本是作为明器,同时在造型上与西方联系很多,不仅是唐代陶瓷中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种。8、绞胎瓷器:也是唐人的创造,以白、褐或白、黑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分别制成泥条,然后,拧到一起,有时直接拉坯成型,但绞胎料制成不易,故大多是将它切割成片状,镶贴到用一般材料做出的坯体上,最后,上釉烧造。绞胎的创制,应当是在摹仿西方的玻璃器。9、唐代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唐代是中国金银器最辉煌的时期,唐代的金银器皿出土和传世都很多,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出土有两批:西安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寺塔地宫

28、,它们可视做唐代前、后期金银器的代表。唐代金银器造型可以小巧如香囊,大型如银盘。唐前期,不少金银器的形制同西方的关系密切,如胡瓶、八曲长杯、高足杯、把杯等,到唐后期,华夏特点日益明确,如高足杯造型的演变,从8世纪起,金银器的造型仿莲荷的风气日益兴盛。唐代金银器中最为巧妙的新设计就是香囊,香囊又名“香球”,它是一种宜随身携带的熏香器具,香囊通体镂空花纹,体做球形,分上、下半球,用合叶联接,可以开合;上有链钩,能够随身挂配;内部有两个平衡环和一个焚香盂,它们成直角相互铆接支承,不论香囊如何转动,焚香盂始终保持水平,使香灰、香火不外漏。唐代金银器的装饰制作以捶揲和錾刻居多,捶揲是以锤子之类从背面敲打

29、,敲出的可以是器形,也能是图案,图案似浅浮雕,由边缘向中央逐渐凸起,古人称这种效果为“隐起”,捶揲是西方金银器主要的成纹方法,图案多具西域风,较多应用在前期,时代愈晚,地位愈低。錾刻即以凿子之类,在正面凿出图案,图案是纤细的阴线,唐人称之为“钑花”。錾刻是中国碑碣等的传统装饰技法,图案每为中国风,时代愈晚,地位逐渐上升。浇铸也能令金银器装饰具有浮雕感,在制作中,浇铸装饰的主纹和造型一道完成,这种器物的西域风体现于器形。镂空技法也常用于银器,如香囊、笼子等,此时还有用贵金属丝编结的技法时称“结条”。唐代银器往往鎏金,一为通体鎏金,唐人称之为“金涂”,一为主要装饰部位鎏金,即唐代常见的金花银器。唐

30、代金银器的装饰题材最丰富,人物、飞禽、走兽、龙鱼、蜂蝶、花卉、树石、几何等一应俱全。尽管有不少装饰题材受西方影响,但唐代金银器装饰同西方因缘要少于造型,哪怕是在洋风弥漫的时期。10、唐代铜镜:到高宗时期,唐代铜镜的时代特点逐渐形成;玄宗时期,达到辉煌;德宗以后,铜镜走向衰微。隋镜造型仍基本为圆形,而唐镜的造型丰富得多,圆形虽仍占主流,但字盛唐开始,出现了菱花、葵花等形;五代时,多圆镜、方镜、亚字形镜。隋和唐初,尚常见分区式图案结构;由高宗开始,常常不再划分内、外区。铜镜的主题图案以动物出现最多,基本是各类祥禽瑞兽;花卉纹数量也多,其题材多取自宝相花、莲荷、牡丹;人物纹镜在盛唐和中唐颇流行;在唐镜里,瑞兽葡萄镜数量颇多,是唐镜中装饰最满密、风格甚特殊的一类。唐代铜镜中有专为玄宗8月5日祝寿所用,名为“千秋镜”,产地为扬州,也称水心镜、江心镜或百炼镜,图案有“千秋”字样,也有月宫、花卉、衔长绶的鸾鹊,但最常见的是盘龙。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