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9.61KB ,
资源ID:82676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267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国硅谷创新人才的集聚与扩散机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国硅谷创新人才的集聚与扩散机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这些数据表明,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才的聚集地,具 有高质量的人才库,堪称全世界的人才高地。2.硅谷人才来源广泛,且相对集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硅谷则更能吸引移民,硅谷集中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 人才,其中又相对集中在亚洲,尤其集中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与 90年代,有专业技能的移民在硅谷的数量不断上升。从1985年至2000年期间,硅谷专业 技术人才移民人数达到12.7余万人,其中,来自中国者占50%、印度占20%、伊朗占7%、 俄罗斯占6%、韩国占5%、越裔工程师占3%、墨西哥裔也占3%等。另据2001年沙克斯尼安在旧金山湾区对17家顶尖公司的2273名成员进行调查

2、,结果 竟然发现,有90%是在美国以外地区出生,在这些非美国土生土长的科技人员中,43%来自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美国硅谷,当地人戏称:“IC是推动硅谷的动力。但这个“IC”不是通常所说的“集 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缩写,而是印度人(Indian)与中国人(Chinese)的简称。一 般说来,印度人擅长软件设计,而中国人专精于硬件的设计与整合,两者构成了完美的结合。 印度裔和华裔一起被认为是硅谷举足轻重的两大族群。据统计,2000年,华裔和印度裔工 程师共掌管了硅谷约2800家公司,销售额达1268亿美元,平均每4家公司之中,就有一家 由他们掌管。在美国硅谷新崛起

3、的2000多家移民高技术企业中有40%是印度人创办的。3.硅谷人才多类型,且复合型硅谷不但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同时还具有顶尖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 精明的商业奇才等知识多样化的综合性的人才群体。如,具有“硅谷之父”称号的特曼教授, 是斯坦福和工业界结合的酵母,1951年倡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 福工业园区”,这是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在大学和产业之间合作的模式,也被认为是最成功 的模式,可以说是硅谷的原型。微软的DavidCutler这样的技术专家可以创造出Windows引 发了世界性的视窗革命。亚马逊网站的JeffBezos这样的商业奇才可以创造出一种电子商务 销售形

4、式的革命。Cisco公司的JohnChambers这样的管理专家可以将Cisco变成市值为世界 第三大公司。同时硅谷人才多是复合型的人才。一般说来,硅谷领导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都是既懂 得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全才;许多人既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权威或创新者,同时又具有非凡的领 导才能和个性魅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人才组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硅谷人才勤奋刻苦,干劲大据统计,美国雇员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辛苦的人,而硅谷人拼命工作的干劲又是在全美 拔尖的。不管各自具体工作是什么,硅谷人几乎都处在一个亢奋、精神饱满的状态,经常废 寝忘食,拼命工作。据统计,三分之一的硅谷人每周工作4150小时之间

5、,即经常加班, 有的每天工作10小时;十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1小时。在硅谷工作的年轻人,一连十 几个小时,一连几个星期,不断地工作,吃睡都在办公室、电脑旁已经是家常便饭。硅谷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是“有人要你好好做”,而是“自己要想做得好”;不是“工 作为了活着”,而是“活着为了工作”;把工作不是看成是“苦差使”,而是看成一种“乐趣”。 因此,硅谷人拼命的工作劲头并不是企业老板强迫的,许多加班都是自愿的。5.硅谷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也具有创业精神硅谷有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他们具有一般常人所没有的敏锐眼光和商业头 脑,有新创意,有新技术,也有新管理理念,并把把新的发明用于新产品,并投入

6、市场。在 硅谷,不光是人才济济,更重要的是,从学校的教授、学生,到企业、公司的员工,都有具 有强烈的创业精神。硅谷几乎每个教授都办公司,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公司任职,或自己创业, 同时还有着成千上万的创业家在活动,他们以创业为工作,以创业为乐趣。硅谷的创业者总 是力求将投资者的主意和自己一个个美妙的想法变成现实,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会不屈不挠 地寻求新的成功。正是硅谷人才这种创新和创业精神,形成了硅谷中无限的繁衍生息能力。6.硅谷人才跳槽频繁,流动性强硅谷人才具有的高度流动性,跳槽十分频繁,是世界上“跳槽率”最高的人群。硅谷的 平均人员流动率高达20%,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的跳槽率很高,他们在同一个地

7、方工作时 间一般不超过3年;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人员跳槽率也很高,每4个人就有一个跳槽的,是美 国平均水平的2倍。硅谷人才流动实现了知识的传播、技术的转移,加快了创业文化的兴起和经验的融合, 从而促进了大量企业的诞生。如1957年,因不满诺贝尔奖得主肖克利的独断倾向,在诺宜 斯带领下,“肖克利八杰”集体跳槽,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工业家费尔柴尔德资助 下,成立了家喻户晓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摩尔、葛洛夫等人在60年代末又出走仙童创业, 这才有了众所周知的英特尔公司。二、美国硅谷人才集聚机制硅谷之所以能产生大量的优秀人才,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最主要的原因 是:在整个硅谷发展的过程,除了硅

8、谷特有的文化外,政府、企业和学校同心协力,十分注 重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为各路人才的成长在文化、工作、 政策、法律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综合环境。1.特有的硅谷文化(1)鼓励冒险,允许失败传统价值观念只承认成功,不允许失败。通常,失败往往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很痛 苦的事情。例如,在欧洲或在中国,破产往往会被看成羞耻;而在另外一些国家,破产者还 不能再被允许开办公司。而硅谷文化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它具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 念,崇尚-It is OKtofeir(C又何妨)的理念。在硅谷,一个有了几次失败经验的创业者,反 而被各企业争相雇用。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

9、得人人都想跃跃一试,开创新的企业。他 们都不在乎创业为他们带来的得失,失败了不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另一家公司。(2)鼓励人才创新,提倡个人奋斗在硅谷,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通过努力,个人的才能就可以得 到充分的体现。硅谷是一个创新的国际性场所,主要产品年年有创新,主导产品每十年变个 样,历经数十年而不衰。硅谷正是以每天十几项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而确定其世界最大 科技创新区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硅谷。就是完全靠内在的创新环境,不断地 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他们在这里能够充分体现和实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 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3)鼓励人才流动,容许跳

10、槽在硅谷,员工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和遣责,“跳槽”也没有什么关卡。员工跳槽这都被 视为一种完全正常的职业行为,任何人都可以实现“人往高处走”的理想,去圆成功的梦想。硅谷特有的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勇于追求自 身价值的精神,从而为硅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创造力。2.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除了加强硅谷的基础设施外,主要是通过制定恰当、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来为硅谷人 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制定和修改移民法从1950年开始,美国政府随时根据硅谷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不断修改移民法案, 为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1965年颁布“新移民法”,法律规定,

11、来自世 界各地的人,只要学术、专业上有突出成就,不考虑国籍、资历、年龄和信仰,一律允许优 先进入美国,并且每年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专门用于引进外国的高科技人才;1992年,美 国移民法修正案通过了对“杰出人士移民的法律,为“杰出人士提供了快速向美国移民 一条捷径;2001年出台的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国的优 秀科技人才,计划3年期间内,每年从国外吸收19.5万名技术人员。尽管“9.11”事件后, 美国颁布了相对严格的“移民法”,但对于外国优秀人才仍然是欢迎的。(2)实施HIB签证计划1990年美国开始实施专门为吸纳国外人才的HIB签证(用于招聘科技人员的签证)计 划

12、,每年签发6.5万个,有效期为6年。硅谷地区每年虽约占H.IB总配额的43%,但仍然 难以满足需求。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时常不断向国会施加压力,要求扩大HIB签证的数额。 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1999年和2000年H4B名额从6.5万增加到11.5万。为 了进一步满足美国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要,总统克林顿2000年5月向国会提出,从2001 年至2003年,美国对高科技人才引进的名额增加至20万。此前,美国众院移民小组委员会 通过法案,在2000年至2003年,将撤销有关外国技术人员在美国工作所必需的签证方面的 限制。2003年,美国务院又公布一份备忘录,指出H4B类签证持有者可在

13、美停留至其签证 最后期限,被解雇员工在离美之前已有一定的宽限期。这使真正有本领、对美有用的科技人 员能留在美国。实施HIB签证计划为美国引进了大量专业热门、年龄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据美国 移民局统计报告,从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共有25.76万HIB签证。取得HIB签 证的人才,从专业看,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数最多,占58.1%;其次为建筑师及工程师(12.3%)、 管理专业人员(7.2%)、教育行业(4.9%)及医护健康业(3.9%);从年龄看,以25至29岁年龄 群人数最多(42.2%);从教育程度看,拥有学士学位者占最多(56.9%),其次为硕士学位者 (31.1%)、博士学位

14、者(7.2%)o(3)实施外国留学生政策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是美国吸引外国人才的重要手段。1946年美国实施“富布赖特计 划”,每年提供奖学金接受各国学生及学者赴美学习。美国各大学也相继推出各自的留学政 策。据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1999年有75%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以“研究助理”身 份,获得大学全额奖学金。因此美国吸引了大量国外留学生,并成为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 国家。与此同时,政府和相关组织还通过跨国联合办学或是在外国设立美国大学,物色苗子, 网罗人才,为美国的未来作储备。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在美国大学深造的外国留学生49.1 万人,占全球150万留学生的1/3。另外,美国还通过实施

15、“绿卡制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定 居美国。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项统计报告称,25%的外国留学生最后选择定居美国;美 国境内获工程博士学位者,半数以上是在国外出生的。(4)颁布多部就业和劳动法规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颁布了 20多部有关就业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以减少和 避免就业领域存在的种族、身份、宗教歧视等行为,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提供了充 分的权利保障。(5)执行比较宽松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在美国许多州,商业秘密保护法(雇员受雇时,要鉴定一个保证书,主要用于防止将来 雇员跳槽、辞职时泄漏商业秘密)的执行非常严格,但在硅谷所在的加州地区,商业秘密保 护法,远不如其他州执行得那么严格。由于宽

16、松的法律环境,使硅谷人才流动频繁、跳槽。(6)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 律体系。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对知识产权的介入很深,管理上比较缜密和严格。特别是对政府 拨款产生的专利权的管理,宏观上有政策指导,具体项目上也有专门机构操作、经营。这为 硅谷人才拥有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另外,政府还制定法律, 允许大学、科研机构、非赢利机构和企业拥有利用联邦资助的知识产权,以推进产学研的合 作。3.企业的积极推动(1)利用“猎头公司”招聘人才硅谷许多一些高科技公司充分利用遍布全世界的“猎头公司”为其网罗高科技人

17、才。据 统计,硅谷70%的高级人才是通过“猎头公司”调整工作,90%以上的知名大公司利用“猎 头公司”择取人才。(2)采取积极有效的股份认购权激励措施硅谷企业为了留住关键员工采用了很多方法,其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发 放股票期权,员工为了获得股票期权可能带来的巨大回报愿意延长服务企业的时间。授予股 票期权,就是在员工加入公司的时候,公司在员工的薪酬利益总计划中,包含一个条款,授 予员工一定数量的股票购买权及购买价格。在硅谷,股份认购权是个很普遍的概念。对于一 个优秀的人才,硅谷公司往往会给予较多的股份认购权,不要员工自己掏腰包就可以享有, 是员工能力和价值的一种体现,这也是硅谷尊重人

18、才的一个体现。股份认购权使每个员工都 能成为公司的主人,使每个员工都能为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如果公司发展了,员工可以通 过股份认购权获得经济上的实惠。如果公司倒闭,员工也没有资金风险。很多人就是通过股 票认购权而成为富翁,一个成功的公司往往能有上百个百万富翁,这是硅谷的一种很有效的 激励模式。(3)创造平等竞争的工作环境在硅谷的企业里,人才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优胜劣汰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但对每一 个员工来说,竞争都是公平的。在硅谷的企业,在晋升和岗位培训上,信奉能者在上的理念, 才华与能力主宰一切,而种族、年龄、资历与经验并不能决定机会和职位。在工资支付方面, 主要是根据员工的业绩,确定工资的

19、高低和福利的多少。一般说来,优秀员工与落后员工之 间的工资福利差别相当大,管理层的工资待遇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待遇可以相差几十倍,不同 工种之间的工资差别也不小。(4)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由于高新技术发展特别迅速,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硅谷公司员工的知识必须不断更 新,否则跟不上技术创新的要求,所以硅谷内的公司对员工的培训特别重视。公司通过多种 途径,让员工到硅谷高校进修、念学位或参加培训,使员工知识不断更新,跟上科学发展的 步伐。参与科研项目的资助。企业通常对大学的某个科研项目提供资助,让企业员工与大学教 师一起进行研究,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技术需要,迅速进行应用性 研究。或者企

20、业交纳一定的费用,让企业员工在大学院所的实验室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以 提高他们自己的研究能力,开阔视野。参加大学等开设的讲座、研讨会和短期培训。硅谷有各种以大学和企业合作为目的而设 的组织,企业每年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成为这些组织的成员,就可以参加他们提供的讲座、 短期培训,参加研讨会,并能得到大学的学术期刊、著作以及各种软件等。接受大学的远程教育。硅谷大部分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电视教育网的成员,旧金山湾区 35英里以内的企业科研人员还可以接收到斯坦福大学利用微波传输系统播放的课堂现场, 斯坦福大学利用交互或双向音频返回系统,使企业员工在企业内就可以如同教室里的学生一 样向老师提问和参加讨论。广

21、播区域以外的会员公司则使用斯坦福大学的讲课或演讲的录像 带,只要聘请一位导师给员工上课就足够了。4 .高校的重要作用硅谷有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有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和阿莫 斯航天研究中心等著名实验室,除了进行高层次研究和培训的研究型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外, 硅谷还有州立旧金山分校、州立圣荷西大学、州立海沃德大学等许多专门培养大批高级技术 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大众化教育机构。高校是硅谷人才资源的宝库,被誉为硅谷“人才培养的 摇篮”。(1)输送大量的人才硅谷高校尤其是斯坦福大学,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培育了不少顶尖级的科学家、企业 家和学术界名人。教授中有不少诺贝尔奖得主,所造就的学生

22、中更是不乏政商名流。从而可 以源源不断地为硅谷输送多种多样的优秀人才。硅谷的很多企业家都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加州 伯克利分校,许多人至今仍然是这两所学校的教授。(2)鼓励师生创业硅谷大学一般不是搞纯学问的象牙塔,而是鼓励师生创业,为此还专门为教员和科研人 员的创业制定了积极政策。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这些政策主要有: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 每周有一天到公司兼职,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允许他们有12年的时间脱离岗位,到硅 谷创办科技公司,或到公司兼职,学校保留其职位,到期返回;鼓励他们在学校的发明创 造,教师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由发明者本人负责向公司转移的,学校与其签署许可合同, 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收益,学校

23、只提取10%15%;学校的应用性成果在1年之后仍未向企 业转移的,发明者可自主向企业转移,学校一般不再收取收获回报。这些措施一是可以大 大提高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二是保持了这些创业者们与学校的 联系,可以不断地从学校这个科技源泉中吸收新的营养;三是这种创业过程对教师和科技人 员来讲,也是一个开阔眼界和知识更新的过程,这对于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十分有 益的。在斯坦福大学的创业鼓励下,硅谷成为大学师生实习和开发基地,在学校的许多教师都 是企业工作的经历,同时他们可能也是创业者、合伙人或兼职,或是某个公司的顾问,或经 常到大公司、大企业参加高级研讨会,而学生可以到各公司

24、实习和就业,师生们的研究成果 很容易在硅谷迅速转化为技术成果或产品,同时,大学师生创业热情很高,硅谷的许多著名 公司就是他们创立的。如,在特曼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1939年,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 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e Packard),在一间汽车房里以538美元作资本建立了 公司,开始生产电子仪器,这就是著名的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1999年惠普公司营业 收入471亿美元,全球雇员10.2万人,惠普公司对硅谷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另 外,雅虎、升阳、网景等硅谷比较有名的公司也都是学校的师生创办的。据统计,与斯坦福 大学有关的企业(即

25、斯坦福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的产值就占硅谷产值的50%-60%o(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斯坦福大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公司、企业的联系。如开设专业课程、办夜校、任顾问、 当董事,共用研究设施、联合研究、研究生参加非全日制工作、聘请企业家当兼职教师或当 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等等。斯坦福大学还采用闭路电视,把生动、形象的电视课程传送到 坐落在研究园区的高技术企业,同时,允许企业职工在不离开工厂的情况下获得学位,对攻 读硕士学位者采取灵活措施,不一定要住校学习,甚至不要求写论文。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 高校与企业市场之间的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在硅谷,尽管高校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很密切,但是,没有任何一所高

26、校直接经营企业,而只是为硅谷企业提供人员、资金、经营场所等必备条件,大学的主要责 任还就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如,斯坦福大学并没有“校办工厂”或“校办企业”,它创 办的工业园区当年以象征性的1美元的价格出租给创业公司。它的技术专利办公室只是帮助 教授申请专利。学校的几十亿美元的基金交给一个资本管理公司做多样化投资以分散风险, 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风险投资公司,但大学却不参加所投资企业的管理。三、硅谷人才的外流及原因美国硅谷一直是人才集聚地,但当新世纪来临的时候,一大批当年千方百计出去硅谷淘 金和施展才能的各国人才,开始带着大量的资金、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回 到自己的祖国创业,因而

27、最近几年硅谷人才流失比较多。下面对硅谷这一现象及原因进行分 析。1.硅谷人才的外流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专业人员一直是硅谷庞大人才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 来,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精英分子重新回到了或打算回到自己祖国创业。从而出现了几年前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发生的“人才一去不复返”的人才流失现象,如今已演变为在硅谷与 其出生地国家的高科技企业之间的双向人才流动了。美国的一家非营利组织“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在因特网上对硅谷17个移民专业人员 较集中的机构发出了问卷调查,约有2300人寄回了答卷,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 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约有600人已在硅谷经办了自己的公司,或在硅

28、谷作了风险投资, 约有1100人透露在出生国已办有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在接受调查的来自印度的专业人员中, 占76%的人表示已经或将要回到祖国创业,而在接受调查的来自中国大陆的专业人员中, 这一比例也达到了 73%o另一项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2001年5月,硅谷经济研究权威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李安娜教授对2000名硅谷移民的最新调查中发现,在美国硅谷的华人精英中有43% 愿意在目前或将来回国工作,其中45%选择上海,同时77%的硅谷华人称自己已有一个以 上的朋友或同事回国。尽管43%的硅谷华人表示出愿归国的意向,但大多数仍是处于观望状态。究其原因, 不少已经回来的硅谷精英反映,中国创办企业所

29、需手续之烦杂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注册花费 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以上,各种资格认定手续惊人,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与制 度不合理,是这些硅谷回归者意见集中的焦点。硅谷精英的另一个担心是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目前在上海已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硅谷,由于专业分工非常细,许多经理或工程师只能胜任 生产链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中国公司往往只要求总体方案,结果专业分工很细的硅谷精英回 国后发现孤立无援,或者一位专才被任命为技术总监或CEO负责整个生产链,结果大多不 能胜任。2.硅谷人才外流的原因随着2000年网络泡沫经济的破灭,硅谷许多高科技公司经营惨淡,倒闭、裁员深深影 响了在硅谷的各国留学生和人才,与此相反,各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 发展,尤其是吸引归国人才政策的积极实施,对硅谷精英回国创业越来越有吸引力,其中中 国和印度表现尤其明显。(1)硅谷萧条及对人才的推力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下降,亏损公司增加2003年硅谷主流媒体圣何赛水星报发表调查报告显示,硅谷销售前150家公司2002 年的销售总额为2654亿美元,亏损184亿美元(2000年销售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