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673.50KB ,
资源ID:82766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276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气候动力学复习文档格式.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气候动力学复习文档格式.doc

1、变率突变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振幅有明显差异的突变;其二是频率有明显差异的突变。)两个气候阶段有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例如,某个气候阶段温度一致持续下降,其后一个气候阶段的温度一致持续上升,这样两个气候阶段的急剧转变,称为趋势突变。3、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水平尺度几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10km以上,)较长时间尺度的(几天以上)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它们的变化不但影响着天气的类型和变化,而且影响着气候的形成。4、对流层中部的平均环流(5.5Km) 极涡:北半球1月两个中心;南半球一个中心。 西风带平均槽脊(冬季):北半球三槽三脊(槽:亚洲大陆东岸、北美大陆东岸和乌拉尔山以西;脊: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贝

2、加尔湖地区)。南半球不明显。 副热带高压:冬季约位于15N。南、北半球7月一个中心。 西风带平均槽脊(夏季):北半球四槽四脊(东亚大槽东移20个经度,引起季节性的长波调整)。夏季向北推移到25-30N附近。5、季风成因是指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一般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达120180。季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海陆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季节发生变化,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海洋为暖低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洋为冷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二是由于大尺度行星环流影响,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西风带。冬夏之间,这

3、些行星风带有显著的南北位移,强度也有很大变化。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风往往近于相反。这种现象称为行星季风。这种现象在低纬区30N30S 最为显著。 三是高原大地形影响,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同样存在着季节性热力差异。必然产生类似于季风的现象,冬季高原是冷源,高原低层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其东南侧盛行北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在夏季高原是热源,低层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性环流,其东侧出现西南风,使夏季西南风加强。夏季青藏高原巨大的热源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急流的形成、维持。这与印度西南季风爆发有直接关系,上述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南亚东亚地区

4、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6、五种类型的风向季节变化 行星季风; 平流层季风; 南北半球间的季风; 高原季风; 海陆季风。7、遥相关型北半球冬季500hPa的5个主要遥相关型1、东大西洋遥相关(EA)2、太平洋北美遥相关(PNA)3、西大西洋遥相关(WA)4、西太平洋遥相关(WP)5、欧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UP)8、太平洋北美遥相关(PNA)中东太平洋与北美大陆之间的负相关热带和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加强,位于阿留申地区的低压加深,位于北美西北部的脊加强,美国东部的槽加深,造成美国冬季严寒天气(正PNA)(a)正PNA型:北美大陆西岸强高空脊,北太平洋和北美东部为高空槽(b)负PNA型:北美大陆为

5、高空大槽,被太平洋则为高压脊9、能量频散过程无论是遥相关还是遥响应,都表明了大气环流演变的这样一个事实和性质,即一个地方的变化同某一个或一些地方的变化密切相关。从能量角度讲,似乎一个地方的扰动动能被很快传播到了别的地方,从而引起其他地方的变化。扰动能量的这种快速的不同于运动本身的传播,就是能量频散过程。 Yeh(1949)最早从理论上研究了长波能量频散,用此较好解释了西风带槽脊发展的所谓上游效应.扰动能量频散上游效应大圆理论对沿x方向传播的Rossby波来说,若群速度向速度0,扰动能量先于扰动向下游传播,激发下游新的扰动或者使下游原扰动加强-上游效应10、全球SST水平分布变化规律:1)等温线

6、呈纬向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赤道太平洋东低西高,且东低较南北还低。3)同纬度上,北半球平均SST南半球。海温的垂直分布深层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海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000m以内,降温快;1000m以下,变化小。 海洋温度垂直分布特征表层(混合层):非绝热影响层,贴近洋面的一薄层海水,50米左右厚度,温度很均匀。温跃层(斜温层): 在几百米的深处,有一个温度梯度很陡的区域(层),温跃层区分表面非绝热层与深水层,温度随深度递减,垂直温度梯度大。深水层:该层中海水的垂直运动极大地受到遏止,除了基本上不存在温跃层的高纬地区外,深层水与大气是绝热的。底层水:温度基本上不变化

7、,全球流动。11、温跃层海洋上层的温度比深层要高,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 但到某一个深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l 温度和密度在温跃层发生迅速变化,使得温跃层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12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El Nio)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附近的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增暖现象。 El Nio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也可译作“上帝之子”,因为这种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异常增暖事件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12.1 ENSO将厄尔尼诺(El Nio)与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合并为ENSOENSO 实际上就是El Nio和Southern Oscillation的简称。13 沃克环流在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强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西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暖池”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ENSO 与西太平洋台风活动ENSO 与中国东北低温ENSO 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9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