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9.68KB ,
资源ID:83034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3034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1、一般地说,凡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人的信息功能包括:感觉器官承担的信息获取功能,神经网络承担的信息传递功能,思维器官承担的信息认知功能和信息再生功能,效应器官承担的信息执行功能。扩展信息功能的信息技术有: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获取)、通信与存储技术(信息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信息认知与再生)、控制与显示技术(信息执行)。信息技术是推动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动力,与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4、信息化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生成、识别、采集、传输、控制和应用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2、使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要素资源,使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发展水平。如今,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二)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1、世界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的发端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随后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导致了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全球信息化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如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全力推动信息化建设。90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3、”,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前美国在网络、通信、计算机、半导体、软件、军事电子领域仍然控制着主导权,保持着在世界政治、军事、科技、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 欧盟于1994年正式宣布了欧洲“信息社会”计划,2000年提出“信息社会就业战略”建议,要求各级行政机构和企业尽可能广泛采用信息新技术。英国于1994年宣布在此后10年中投资380亿英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法国于1997年制定“为法兰西进入信息社会而准备”的国家计划。德国在80年代末建成世界最大的光纤网,1999年又制定“德国21世纪的信息社会”的行动计划,提出了全民享有互联网的目标。 在亚洲,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公布了“2000年

4、信息产业设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通信基础建设方针”,要在信息技术领域与美国一比高低。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制定了“IT2000计划”,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智慧岛”。印度近年来结合自身国情,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狠抓软件产业,2000年软件产品出口额高达60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0.5%。2、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准备(1993年以前)、启动(1993年3月至1997年4月)、展开(1997年4月至2000年10月)、发展(2000年10月至今)四个阶段。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巨型计算机的研究。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自行设计的首台每秒运算亿次的

5、“银河”巨型计算机通过了国家鉴定,多年来在石油地质勘探、中长期天气数值预报、大型科研计算和国防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1996年1月,国务院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 1997年4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圳召开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全面部署了信息化工作,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里程碑。1998年3月,信息产业部成立,大力推进电信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2

6、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004年10月27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

7、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全国范围的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建成,宽带网络建设进展迅速,电信网与广电、卫星网络“三网融合”已提上日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较大进展,全国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信息数据库日益发挥效能;全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就,金财、金税、金关等“十二金”重点工程完成基本建设,实现了系统内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有效的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信息化在市场推动下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经

8、济效益和竞争力;互联网络发展逐年飞跃,全国上网用户总数达1.03亿人,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560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双双超过60万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超过8万M,这些成就为我国信息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信息化的发展特征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显著提升了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经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物质资源、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信息的获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资源消费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二是信息化使社会的

9、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优化了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流程,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人也有机会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网络虚拟社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休闲娱乐方式的同时,也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社会监督与廉政工作,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获取信息的平等机遇。三是信息化引发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信息的广泛公开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传统的条块分割、垂直管理的模式提出了挑战,社会竞争的加剧推动了管理流程的优化和重组,管理

10、体制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日益重要,管理模式趋向柔性化和扁平化。二、文化遗产概述(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1、文化的概念和作用文化是人们在社会互动和生产生活中所学习、感受、获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及全部行为规范的总和。文化具有象征性、复合性、多样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坚实的思想保证,增强民族向心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民族凝聚力;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开拓民族的创造力。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我为主,推陈出新,建设并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

11、重要基础。2、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两大类别,其中物质(有形)文化遗产一般指各类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在我国,文物一般包括:(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

12、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3、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物化和符号化表现,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延续人类文明奇迹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重属性。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宣传,可以教育社会、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看,文化遗产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创造门票等直接经济收入,还可以通过旅游产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文化遗产还为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直接提供信息资源和创作题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中国文化遗产概况

13、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全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建筑等)近40万处,其中国家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万多处。我国文物系统现有博物馆1507座,馆藏文物1200多万件,其中珍贵文物330多万件,一级文物近6万件。文博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文博单位不仅具有保护和管理好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职责,也担负着展示、传播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任务。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

14、方针,在保护、管理好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改善文物利用的状况,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资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文博事业的重要使命。三、信息技术在文化及文博领域的应用(一)国外的应用在推进信息化的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创新工程”。同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数字化项目,使该馆馆藏逐步实现数字化,并领导与协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其收藏的图书、绘画、手稿、照片等资料转换成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并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服务。1996年,美国

15、加州大学伯克利建筑学院等机构联合建立了虚拟遗产网络,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欧盟于1994年宣布在欧洲建立信息社会的计划,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应用领域。法国政府提出为法国进入信息化社会做好准备的行动纲领中,将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列为六个优先发展的主题之一,1995年,法国新建的国家图书馆推出了100万册图书数字化工程,计划建成包括约200万条数据的大型数据库。1996年8月,德国通过1996-2000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中心内容是建立全球电子图书馆和开展电子出版业服务,并于2002年建立了欧洲文化遗产网络,推动欧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英国政府于1997年提出了“

16、全国学习网”计划,连通全国的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扩大整个社会获取知识及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达到创造网络化“知识社会”的目标。日本国会图书馆从1994年开始建设电子图书馆,计划建设成为日本文献和亚洲信息资源的提供中心。由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主要是支持网络环境中数字典藏资料的检索,同时支持互动式的网络浏览、编辑,尤以博物馆教育为重点。新加坡政府在1994年提出“2000年图书馆发展计划”,要建立一个无边界电子图书馆网络,把全国公共图书馆和500多个学术与专业数据库连接起来。1996年又成立“华文国际网络指导委员会”,其目标是要使新加

17、坡成为华文互联网的发展中心。(二)国内的应用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加速社会信息化进程,我国相继启动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教育部)、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工程CSDL(中国科学院)及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这些信息化工程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水平,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在内的文化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将全国的重要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和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制成数字化产品,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在满足科学

18、研究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总体来看,相比于已基本建成的网络基础设施,我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然严重滞后,成为文化领域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在信息规模、标准化难度、加工技术、信息表现形式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认真研究和组织实施。(三)我国文博事业信息化发展文博事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部分博物馆进行藏品计算机管理的探索开始,逐步开展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五”以来,信息技术在文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一定进展:1、文物信息资源建设取得进展。“文物调

19、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山西等四省完成154万余件馆藏文物数字化工作,建立了四省馆藏珍贵文物基础数据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一级文物档案基本建立,并启动数字化工作。文物信息法规库建设基本完成。科技成果与科研管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立。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部分文博单位相继建立了文物数据库,在藏品影像、石窟壁画、古建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2、文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完成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了四个省级文物数据分中心。依托数据中心建设的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和安全认证中心正在规划中。全国文物信息网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中央与山西、河南、辽宁、甘肃四省

20、及其省内试点单位的网络连接。国家文物局机关局域网建设已经完成。江苏等部分省市启动了连接省内文物管理机构和文博单位的区域性文物信息网络建设。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建立了内部局域网。3、行业信息化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文物局及部分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开通政府网站,部分实现了网上政务服务功能。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平台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以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为主的文博单位、省到中央的三级馆藏文物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框架。中国珍贵文物数据库系统、文物出入境鉴定信息管理系统、科研课题申报系统、考古发掘审批系统、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相继完成开发。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经试点省试用

21、后已通过专家验收,开始在全国推广。故宫博物馆数字故宫工程、上海博物馆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4、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日益加强。信息标准规范研究取得初步进展,行业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等一系列信息化标准技术规范已正式颁布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指标体系规范研究基本完成。中国珍贵文物数据库研究、中国数字博物馆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论证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完成。5、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国家文物局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全国文物事业信

22、息化工作,并于2002年组建成立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部分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单位设立了文物信息资料中心。通过信息化重点项目实施,全国初步形成了一支文博信息化建设专业队伍,信息化应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6、文博信息化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文物调查项目”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和肯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与文博系统合作,开展数字博物馆等文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IBM、清华同方等大批国内外IT企业也积极参与文博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文博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硬件设备,并相继研究开发了一批适合文博领域特点的行业应用和管理软件。第二部分 文物调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23、建设项目情况介绍 (一)项目概况为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联合启动“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文物调查项目”)试点工作。该项目旨在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国情资料,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文物的保护与管理状况,加大文物保护和经费投入力度,提供决策依据和可靠保证。2001年9月,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山西省率先开展文物调查项目试点工作,2002年10月起增加河南、辽宁、甘肃三省为试点省份,2003年4月,确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以下简称“

24、信息中心”)为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执行机构。2005年,进一步扩大湖北、湖南二省进行试点。(二)项目阶段性成果1、基本摸清四省馆藏珍贵文物家底。四省采用统一标准、规范和软件,开展全省范围内馆藏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共采集馆藏文物数据记录449751条,拍摄照片728019张,涉及文物1546854件,数据总量达到3540 GB,其中采集馆藏一级文物数据12990件,馆藏三级以上文物数据380233件。基本摸清了馆藏珍贵文物家底。2、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文博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中心在国家颁行法规和四省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项目试点管理规定、项目试点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

25、馆藏文物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规范等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技术标准三大类、共10多项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的研究、起草工作。四省分别研究、制订了项目有关管理办法和(本省内统一的)文物定名、计件、数据采集和更新等规范。3、研究开发了系列行业应用软件。信息中心设计开发了针对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别的数据采集、管理与信息服务的系列行业应用软件。目前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已开发完成,并向全国文博系统推广。省级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国家文物数据中心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文物信息服务系统(馆藏部分)等软件也基本完成研发工作。4、初步建立了文博信息化工作队伍。信息中心对中央部门直属

26、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5名博物馆和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了师资培训,为项目推广提供了人才保障。山西、辽宁、甘肃三省新成立专门的省级文物信息(资料)中心,河南省依托省博物院和省文物出境鉴定站成立临时工作机构。四省参加试点工作的单位有642个,工作人员2000余人。四省共开展信息管理、标准规范、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70余次,参加培训人员超过1500人次。5、建设文物数据中心,搭建文博信息网络。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和四省省级文物数据中心初具规模,部分基层文博单位也配备了相关的硬件设备。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实现与四省省级文物数据中心及部分省内试点单位网络连通,在安全保密的基础上,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可以实

27、时浏览省级文物数据中心数据。 6、推动了试点省文物工作全面发展。山西省不仅完成文物系统的馆藏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而且对系统外的宗教、海关、文化等单位保管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普查”,摸清了家底,提高了对文物的行业管理水平,加强了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力度。河南省将数据库直接用于文物工作,在数据库中组织展览、开展研究、以及跟踪文物修复的动态情况。甘肃省拍摄、制作了大量二维、三维的文物影像数据,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传播文物知识,弘扬先进文化。辽宁省通过进行文物调查,促进基层文博工作开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基层单位的管理、科研和宣传工作水平。通过几年来的项目建设和试点工作开展,文物调查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

28、泛关注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文物报、国务院新闻办网站等上百家新闻媒体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指出文物调查项目建设“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一项文物管理现代化的宏大工程”,“为对这些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2004年11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文物调查项目试点工作专家考察评估组,对四省和信息中心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考察。专家评估报告指出:文物调查项目试点工作组织有序、管理科学、措施得当、运行规范,工作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形成了一套较好的项目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定目标。通过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文博工作管理理念的

29、更新,改进了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推动了文物管理工作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了文博系统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了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的平台,为进一步整合文物信息资源、发挥文物作用、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三)项目建设的设想1、总体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文物调查项目将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基本摸清全国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建立并动态运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信息为核心内容的国家文物数据库,基本完成文物数据中心建设,建立较为完整的业务应用体系,改善和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促进文物事业的繁荣与发展。2、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指2006年至2007年,基本完成全国文物重点省份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远期目标,2008年至2010年在全国其他省份全部铺开。3、2006年工作重点(1)标准规范完成文物信息化建设项目专用术语、文物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主题词表、文物信息分类和编码、藏品保存状况信息采集技术标准等8个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和文物信息采集通用技术规范等4个标准规范的修订工作。(2)信息资源选取6个文物重点省份和国家文物局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