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77KB ,
资源ID:83111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3111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邀请语的英汉文化比较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邀请语的英汉文化比较文档格式.docx

1、, it is the very direct when people in the social intercourse; Chinese culture values “love”, said the truth or false is not important, but to keep the both faces is important. Therefore, we can use this to guide in our daily life,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intention in the cult

2、ural communications, and have fluency exchanges, even to enhance the relationship, not to make embarrassed. 【Key Words】Invitation,Politeness Principle,Cross-cultural comparison,pragmatic function【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引言】 3【正文】 4一、英、汉发出邀请的句式 41.英语中发出邀请的句型 42.汉语中发出邀请的句式 5二、邀请的方式 51.直接式 62.预约式 6三、英汉发出邀请

3、的类型比较 71.预约式的假邀请 72.客套式的假邀请 73.需要商谈的邀请 8四、影响“邀请”言语行为的因素 81.社会关系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影响 82.年龄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影响 93.性别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影响 9五、结 语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1【引言】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渴望交流,因为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和情感传递与反馈的桥梁,然而,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怎样才能通过交流促进彼此的情感,增进彼此的情谊?这就需要邀请。只有你发出邀请,才能让两个人又理由相聚在一起,共叙情谊。但是对于邀请,许多人却不能准确的运用:有时候会把别人客套的虚假邀请当成真邀请,这时候你去

4、赴约,会把彼此都弄得很尴尬的。特别是在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很多时候你要与别人打交道,甚至还有外国人。这个时候你就更应该清楚对方是否是真的在邀请你,否则,将会闹很大的尴尬。 其实邀请就是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邀请有要对方做某事的含义,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言语行为:你接受了我的邀请,给了我面子,也没有损失什么,还极有可能从我的邀请中获利。邀请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言语行为。人们为了维持、增进彼此的友好关系,向对方发出邀请。【正文】“邀请”,即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在对语言行为的分类中,邀请属于命令、请求这一类,另外邀请这一交际行为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原则和得体原则,因此

5、邀请本身是礼貌的。但是如何发出邀请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不同,因此要想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和冲突,就必须了解特定言语群体中所使用的制约邀请行为的准则。英、汉发出邀请的句式 1.英语中发出邀请的句型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英语中主要有七种比较重要而且常见的发出邀请的句式:(1) Do you want to(2) Why dont you/we(3) Would you like to(4) Shall we(5) Id like to/ Id be delighted if you would (6) How about/what about(7) I was wondering if youd

6、 like to可以看出,英语中大多数的邀请以间接的、试探性的方式发出,邀请者多使用疑问句、过去式、条件句的形式发出邀请。这种间接的、试探性的邀请方式给被邀请者更多的选择的自由,避免强加于人,因此被邀请者有很大的拒绝余地。2.汉语中发出邀请的句式汉语中主要有三种发出邀请的句式:(1)我(想)请你(2)(我们)邀请您参加,敬请光临(请您到时参加)。(3)我们(一起)去好吗/行吗/怎么样?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英、汉发出邀请的方式是不同的。汉语中发出邀请的话一般是陈述句或者是祈使句,表达了邀请对方的强烈愿望,通常后边没有征求对方意见的问句,因此英美国家的人感到中国人发出的邀请有强加于人的味道。但是中

7、国人并不这样认为,因为邀请这一语言行为符合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和得体准则(尽量多让他人得利),所以中国人直接发出邀请而不使用太多的礼貌形式。虽然祈使式的邀请者几乎没有余地来拒绝,但是它显示了邀请者的真诚和好客。二、邀请的方式邀请的目的不同、被邀请对象的不同以及与被邀请者之间的关系不同,都导致了邀请方式的不同。邀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是否预约、是否有协同过程及邀请方略三个方面来确定邀请的方式。预约即事先约定;协同过程即在邀请行为产生邀请之力前,双方必须经过的坦诚协商;邀请方略即邀请时的方法,包括语言是否得体即是否注重礼貌策略。根据这三条准则,我们可以得出汉语的邀请方式分为三

8、大类: 1.直接式在邀请过程中,有时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决定了邀请方式的不同。关系熟悉的人员中经常会出现直接式邀请。这种邀请方式一般来说没有预约,有协同过程,邀请策略可有可无。但由于没有预约,这种邀请方式经常以失败告终。(1)辛楣讲完时看手表说:“现在快五点了,我到报馆溜一下,回头来接你到峨嵋春吃晚饭。你想吃川菜,这是最好的四川馆子,跑堂都认识我唐小姐,请你务必也赏面子”苏小姐还没回答,唐小姐和方鸿渐都说时候不早,该回家了,谢辛楣的盛意,晚饭心领了。苏小姐说:“辛楣,我今儿晚上要陪妈妈出去应酬,咱们改天吃馆子,好不好?”1 在这段邀请对话里,赵辛楣想邀请苏小姐一块儿吃晚饭,因唐小姐和方鸿渐也在

9、场,于是顺便一起请了。由于他和苏小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所以他就没有采取任何邀请方略,直接提出来“回头来接你到峨嵋春吃晚饭”,没有预约,也没有和苏小姐商量。虽然请吃饭给了苏小姐面子,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消极面子,于是她说“我今儿晚上要陪妈妈出去应酬”,这是间接言语行为,次要施事行为是晚上已经有约了,但主要施事行为却是拒绝了赵辛楣的邀请。拒绝是一种伤害别人积极面子的行为,出于保全赵辛楣的面子,她使用了间接言语行为。赵辛楣的邀请失败了。 2.预约式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还是这种邀请方式,有预约,有协同过程,并且一般来说非常注重邀请策略。无论是关系亲密还是一般交往的朋友都会采取这种方式,它给了被邀请

10、人一定的自由和空间来充分考虑是否接受邀请,并且邀请人若是诚心诚意的话,就会根据被邀请人的时间表做出相应的时间上的调整,以方便被邀请者参加活动,这种邀请方式的结果一般是皆大欢喜:邀请者因为邀请成功而高兴,被邀者因为对方给足了自己面子而开心。(2)鸿渐快乐得心少跳了一跳:“那就顾不得了,唐小姐,我想请你跟你表姐明天吃晚饭,就在峨嵋春,你肯不肯赏脸?”唐小姐踌躇还没答应,“别客气,我求你明天来。我想去吃,对自己没有好借口,借你们二位的名义,自己享受一下,你就体贴下情,答应了罢!”唐小姐笑道:“方先生,你说话里都是文章。这样,我准来。明天晚上几点钟?” 2 在这段对话里,方鸿渐运用了预约式邀请,在发出

11、邀请的同时确定了吃饭的时间、地点,并且运用了“卑己尊人”策略,请求对方“赏脸”。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其本质精神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唐小姐并没有马上接受,即没有接受鸿渐的邀请。但这正是中国式的“邀请”中一道特有的手续,即并不直接接受邀请,方鸿渐于是再一次诚恳邀请,这次用语更加婉转,她终于接受了,并询问确切的时间。 三、英汉发出邀请的类型比较1.预约式的假邀请 英语中,真邀请必须具备以下两点要素:提到时间、地点及活动内容;要求对方给予答复。例如: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Atlantic city on Thursday?如果英语中的邀请没有征求对

12、方意见的问话,就不是真邀请。汉语中的真邀请也必须提到时间、地点或者事项,但汉语中有的真邀请不要求对方答复,这是与英语中的真邀请不同之处。“如果明天您有空儿,我想请您来找我吃饭。”2.客套式的假邀请在英美国家,人们习惯于在告别的时候彼此允诺不久以后再相聚,但是谁都不把它当作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是客套式的假邀请。Lets have lunch together sometime.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常常把这种貌似邀请的话误认为是真邀请。英语中客套式的假邀请一般有如下几个特征: (1)时间不确定,大多数假邀请使用模糊时间词,如sometime、anytime或者soon。(2)动词前常常带助动词或者hav

13、e to。I think we should get together one day soon. (3)假邀请一般都不要求对方回答。 英语中的假邀请常常是用祈使句,而真邀请常常是用疑问句。但这种假邀请主要是礼貌的客套话,我们不能认为这些话是虚假的,而应把它们看成是良好意愿的表达,因为言谈中表达了双方希望增进彼此关系的愿望。汉语中也有这种貌似邀请的假邀请。人们在告别的时候,经常“有空儿上我那去”、“有空儿来玩”,看上去是邀请,其实是告别语。因为这里没有具体日期,它只是表达了说话人的愿望,所以不是真邀请。3.需要商谈的邀请 从收集到的关于邀请的语料来看,一部分邀请是通过双方共同商谈达成的,也就是

14、说,最初只是一句表示良好意愿的话有可能后来真的发展成一个约定。四、影响“邀请”言语行为的因素邀请言语行为可能受包括社会关系、角色关系、年龄、性别、职业、场合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邀请实例和观察到的例子,我们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汉语邀请言语行为受社会关系、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最大。这三者直接影响到了邀请者所要采用的邀请方式,即是否运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 1.社会关系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影响 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视关系的社会,人们重视伦理,“伦”即辈分,强调的是等级差别,每个社会成员在与其他人交往时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一个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是由他的身份所决定的。在这样差序格局的社

15、会里,人们在发出邀请时,肯定要考虑自己要邀请的对象是谁,自己和他的关系如何,因为这些因素关系到自己该采取什么样的邀请方式,说话的委婉程度等等。同样是一个人发出邀请,若他面对的对象不同,他就会采取不同的邀请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把这种社会关系分为以下四类: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关系亲密的人关系一般的人。并根据这些分类产生不同的邀请方式:当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发出邀请时,一般较少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喜欢直接发出邀请,也就是说他们一般采取直接式,很少采取预约式。这是由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他们也觉得这理所当然。如:(1)今晚我作东,就吃日本料理。(2)一个人也不能少,今天

16、必须都去,我请大伙喝茶。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发出邀请时,用词就会谨慎的多,较多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一般采取预约式。在向关系亲密的人发出邀请时,用语就会随便的多。我们所列举的邀请方式都能派上用场,并且较少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喜欢直来直去。向关系一般的人发出邀请时,一般较为注意间接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的使用,较多使用预约式邀请,并且极其注重语气的婉转。 (3)薛蟠道:“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小么儿又才来了,我同你乐一天何如? 3 2.年龄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17、就是尊老爱幼,年轻人对老年人说话态度要尊敬,语气要婉转。当年轻人对老年人有所求时要尽量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而老年人受自己年龄的影响,尤其是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对年轻人讲话时就没有那么客气,往往直来直去,口气接近于命令,但年轻人也不会觉得他没有礼貌。这种情况真实地折射到邀请言语行为上。若一个年轻人向一位年龄大的人发出邀请,他肯定是遵循预约式邀请,首先确定被邀请人是否有时间参加,然后再一起商量聚会的地点,并且会尊重被邀请人的意愿更换时间和地点,而且也极尽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因为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在年龄大的人面前表现的没有礼貌和教养。但是当一个年龄大的人邀请年轻人时就不一样了,他们的邀请方

18、式多是直接式,较少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但年轻人并不觉得他们没有礼貌,也不敢不遵从他们的安排,宁可推掉已有的约会也要赴约。当然我指的是社会地位平等的人员之间,但一般来说,年龄大的人多位置较高,年轻人多为下属,所以也有点与社会关系有关。年轻人之间的邀请则随便的多,一般采取直接式和自邀式,没有太多的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其实老年人之间的邀请也和年轻人之间的邀请差不多,因为大家年龄都相近,彼此熟不拘礼,也一般采取直接式和自邀式,不讲究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 3.性别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影响性别语言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认为男女语言有比较大的差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观察到语言确实是有性别

19、之分的,最起码是一些语言习惯不一样。这种区别也反映到邀请言语行为上。 男性对男性发出邀请时,相比较而言,他们倾向于直接式和自邀式,用语简单,直截了当,较少采取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尤其是“哥儿们”互相邀请的时候,一句话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如辛楣说:“我今天虽然没做什么事,苦可受够了,该自己慰劳一下。同出去吃饭,好不好!”鸿渐道:“你先上馆子点好了菜,我就赶来。”一次邀请行为就成功地完成了。但是男性对女性发出邀请时,多采用预约式邀请。用语要复杂的多,会较多地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并且语气要婉转的多,也会更多地使用传统中国文化里的卑己尊人。女性邀请女性,则形式多样。但总体来说,女性倾向于预

20、约式,这是由女性所接受的教育所决定的,她们大多善解人意,经常为别人考虑,所以即使在邀请别人的时候也会提前预约,这样就不会妨碍别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并且在邀请时,会非常注意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尽量让别人听着舒服一些。这也是由女性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大多女性敏感,若用语不当,则会引起误会,影响友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很少主动邀请男性,即使有,也是预约式,注重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被邀男性则往往“诚惶诚恐”,多表示不敢接受,或者赶快表示感谢,说“以后我再请你”。在英美国家中,如果邀请者提出的那个时间,被邀请者恰好没空儿,被邀请者可能会主动提出改在别的时间,比如,他会说“Can we ar

21、range another time?”或者“How about ?”而在中国,被邀请者绝对不会主动提出改时间,他一般会说“改日吧”,将邀请终止,或者等待邀请者提出别的时间。因为在汉文化中,被邀请者总是出于被邀请的位置,不采取主动,因为担心自己被看作是爱贪便宜的人,这种不合作的应答容易导致双方的商谈没有任何结果。如果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关系很近,而且社会地位相差不大,那么邀请时就不必担心被对方拒绝,因此双方没有必要以商谈的方式进行邀请,他们可以直截了当地邀请对方。如果双方地位相差悬殊,商谈式的邀请也不可能出现,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最好直接发出邀请。我们的语料显示,大部分商谈式的邀请产生于地位相差不

22、大、关系又不太近的人之间。五、结 语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中国人的邀请方式以预约式最为常见,因为这种邀请方式倾向于较多的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谓的“礼多人不怪”。在邀请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关系、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所采用的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策略又各不相同,综合看来,影响邀请言语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关系,因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汉语的邀请言语行为还受中国传统的“礼教”的影响,个人教养对邀请言语行为也有极大的影响,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邀请这一礼貌行为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异。总的来说就是:西方文化看重是“真”,人们在交际中显得很直率;了解汉、英在发出邀请时的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沟通,顺利交往,增进我们彼此的情谊。【致谢】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罗艳娟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罗艳娟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罗艳娟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