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41.77KB ,
资源ID:83504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3504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犯罪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犯罪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个性观原则二、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一) 调查法(二) 个案追踪研究法(三) 心理测验法(四) 比较研究法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阐述了犯罪心理学国内及国外的发展简史,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了解犯罪心理学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对犯罪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它的发展趋势,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所用。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和国外发展历史。 犯罪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注重从

2、经济、道德、法律与犯罪的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关于犯罪与人性、环境和教育等问题,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论述是值得今人思索的,这方面观点的影响远及世界。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我国现代心理学开创于1920年代。犯罪心理学也有一定的传播。先有一批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同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我国学者出版自己的专著,并在心理学杂志上刊登发表了一些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实验报告或文章。真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此外,从195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三、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早在古希腊时期

3、,就有人根据人们的骨骼和面貌等身体特点来评判一个人的心理是善或恶,是否有犯罪心理。在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人们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犯罪原因的探讨,并且大多是单一因素论。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开始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年发表犯罪心理学纲要,据此他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1876年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我见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他被后人称为是“实证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是古典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菲力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会

4、学被誉为是刑事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作。193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使犯罪心理学真正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历史。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2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有高等学校的教材,有些高校还招收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3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队伍,建立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专业委员会。4创办学术期刊法制心理研究以及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等。5开展了普及工作,使部分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把犯罪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6开展了国

5、际性学术交流。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西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犯罪动机2犯罪决策3犯罪预测少年犯罪心理及其预防、矫治仍然是西方犯罪心理学界的热门课题。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1研究的多样话2研究的实证化3研究的深层次性4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第三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各大流派,如生物学理论、社会学派理论和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并介绍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了解它们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 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产生、发展及将来的发展趋势。3、熟练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

6、的内涵。第一节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一产生与内涵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是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1876年他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正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1体形说2内分泌说3染色体变异说4脑电波说综述,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第二节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一、 产生与内涵该学派认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产

7、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斯特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二、 发展1930年后,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分支学说。1社会环境论2模仿论3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联系论4文化冲突论5社会异常论6标签理论三、 发展趋势班度拉认为,犯罪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得的,犯罪心理学的生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1观察学习2凭直接经验学习3生物学因素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一、理论产生1本我或伊德2自我3超我 第四章 当前的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本章主要介绍了当前的犯罪态势,如高危人群、犯罪数量和犯罪率、类型特征、犯罪手段和

8、方式、组织形式特征、性别比例特征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犯罪心理类型。了解当前犯罪的各种态势,并对当前的犯罪心理类型有所认识,为进一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当前的犯罪态势。 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并有所区分。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知识点一当前的犯罪态势(一)犯罪的高危人群1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2从职业特征来看,农村流动人口是犯罪的高危人群。3从现实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突出(二)犯罪数量和犯罪率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可能增多;2经济犯罪将呈现质升量增的趋势,带有国际色彩的经济犯罪将大量出现;3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将进一步升温;4环境

9、犯罪将日趋突出;5以境内外国人犯罪为代表的涉外刑事案件将大副度增多;6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进一步加剧,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也将增加。(三)犯罪的类型特征1涉及到金钱方面 的犯罪尤为突出2财产犯罪仍将是主要类型;3经济犯罪将会较大幅度上升;4恐怖组织犯罪和危害国家安全方面的犯罪将面临新的挑战;5跨国、跨地区的犯罪将更加猖獗,特别要警惕港、澳、台黑社会组织与大陆黑恶势力 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6毒品犯罪可能更加严重;7洗钱犯罪将更加突出;8高科技犯罪将日益增多。(四犯罪方式和手段特征1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2智能化犯罪越来越普遍。3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 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

10、五)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1黑恶势力向农村基层组织的渗透2有组织犯罪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出现及其扩张、蔓延。3带有政治性质的犯罪组织的出现以及破坏活动。(六)犯罪的性别特征从犯罪的性别比例看,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二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一) 老实吃亏心理(二) 攀比嫉妒心理(三) 补偿回报心理(四) 从众同流心理(五) 浓缩人生心理(六) 法不治众心理(七)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八) 其他类型 的犯罪心理1“转世换胎”心理2掩盖心理3享乐心理4贪婪心理5侥幸心理6冒险心理三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1青少年犯罪的典型特征是重

11、体能,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抢劫、抢夺、强奸、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占了绝大多数。2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 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这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具有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作案手段隐蔽、 易调查取证,往往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外部因素,如时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周围文化的诱导等。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

12、部因素,并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知识点: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时空因素的影响(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三)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1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1)犯罪的钟点特征:犯罪的钟点特征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即一天中什么时间犯什么罪的人最多。因夜间的黑暗,以及人们疏于防备等无疑给犯罪的发生带来一些方便。盗窃汽车、入室抢劫、拦路强奸等犯罪通常被称为“夜间犯罪”。研究还发现,扒窃、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这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以及下午时间司

13、机精神较疲惫不无关系。(2)犯罪的日期特征:有些犯罪在更长的时间段上也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如交通肇事罪和因酗酒引起的犯罪往往是周六、周日和周一较多。原因是有些国家采用的周薪制有关。(3)犯罪的季节特征:在一年四季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针对财产方面的犯罪,其发案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冬季节;针对人身的犯罪则在春夏季间最多。原因见P74-752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不同区域犯罪规律: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较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侵犯人身的犯罪较多;工矿地区针对认得犯罪较多等;同时地域的人口密度与犯罪的关系尤为

14、密切,它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有较大的差异。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的差异:犯罪率城市高于农村;犯罪类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1家庭结构的缺陷:缺损家庭贫困家庭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具体内容见P78-802家庭教育的缺陷: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法不当,或教养态度、观念的错误,也足以诱发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P80-81过于严格过于宽纵差别对待方法缺乏一贯性不良的学校教育会诱发少年犯罪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满足感;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P82-85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2教

15、育体制存在的缺陷3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P86-911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2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的诱导3犯罪的亚文化第六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内部因素,如犯罪者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者的智力特征、犯罪者的气质特征、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特征、犯罪者的性格特征、犯罪者的自我意识等。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并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一

16、)犯罪者的需要(二)犯罪动机(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二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1不良需要或不正当需要2不现实需要3合理需要激起犯罪动机的需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和追求奢侈生活的需要;性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确认的需要自我 显示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征服他人的需要爱的需要报复的需要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犯罪动机是指推动或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从其心理方面来看,就是存在着犯罪动机的缘故,是犯罪动机发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推动下,犯罪

17、人才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因此,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力,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状态的内部原因。犯罪动机有如下特点: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3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性;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犯罪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犯罪动机的形成是: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犯罪动机;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转化:P108-111不明显的犯罪动机:P111-114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智力水平与犯罪者采取什么手段密切相关。首先,智力

18、低下者容易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其次智力障碍者容易出现兴奋而不能控制,容易被人教唆、诱骗和玩弄。第三、智力优秀的人犯罪重思考、有预谋,犯罪容易得逞,犯罪之后常常毁灭罪证,犯罪不容易被发现和侦破。而且理性色彩较重,往往还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气质类型与犯罪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气质可能影响他们选择的犯罪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具体内容见P1221不良情绪的积累易导致犯罪行为2两种剧烈情绪状态下的犯罪(激情状态下、应激状态下)3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情绪障碍都能引起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4犯罪者的意志特点:行为目的选择的反社会性意志选择缺乏果断性缺乏自制力犯罪行为与

19、不良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不良性格引起的,不良性格仅是造成行为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下列不良性格特征容易引起行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1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都缺乏责任感,生活态度轻率,没有明确的生活动机,嫉妒心和报复心较强,对社会有种种不满。2任性、卤莽、胆大妄为,无组织纪律性。3情绪不稳定、喜驽无常、心境变化多端,神经质突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外显;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扭曲、以奇为美,不符合社会规范。4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明显地固执。爱钻牛角尖。此外,自我中心主义、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感情脆弱、攻击性强、对挫折忍受力差等不良性格特征也

20、常常成为犯罪的动因。人们的自我意识障碍也会引发一定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们对周围缺乏兴趣、没有精神、不负责任。偏重物质享受,他们一方面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另一方面又常常面临着贫困感,这种消费心理的持续发展,就会养成彻底的利己主义,形成进行各种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本章主要介绍了根据主观差异而分成的两种犯罪心理: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内容包括它们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了解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并理解两种犯罪心理的内涵、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

21、理的内涵。 两种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两种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懂得如何预防这两类犯罪心理的发生。一、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心理学理论上,故意可从不同角度分为多种类型。最基本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1.即时故意与预谋故意。即时故意是指行为人事先并无犯罪意图和策划,仅因突然出现的意外2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22、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1、故意犯罪决意阶段的心理表现,表现(1):犯罪决意一般经历了犯罪意图的萌生,经对有利于犯罪和不利于犯罪的诸因素,以及犯罪行为将产生的利与弊反复权衡之后而形成的。机会犯罪决意和冲动犯罪决意更系临时和突发生成,决意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较少反复周折或无明显的阶段性界限,但其形成的心理过程同预谋犯罪决意一样,都将大致经理以下三个阶段:A.犯意的出现B.动机的选择C.经验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表现(2)

23、故意犯罪人心理防卫的几种形式P141-142A犯罪的合理化B投射C掩饰D转移2、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表现(1)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A犯罪预备的主要内容:准备犯罪工具;学习犯罪技术;收集有关情报;排除实施犯罪障碍;勾结或教唆他人参与犯罪;制度犯罪行动方案。B影响犯罪预备的心理因素:犯罪人为保证顺利地达到目的而不致暴露,总是在自认为准备充分后才实施犯罪。准备的质量取决于犯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经验以及其他有关的主客观条件。C促成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的外界因素刺激:被害人突发的行为;与犯罪无关的第三人无意识地为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的方便条件;犯罪人急于实施决意中犯罪以达到其他目的;共犯之间彼此互相促进。表

24、现(2)实施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内容:A主要内容:积极侵犯客体,实施犯罪目的;严守防御计划,不留犯罪痕迹;预防意外,随时准备应急;伪装现场,干扰侦查。B心理状态:恐惧;兴奋;欣喜;绝望和愤怒;冷静;C变更原定计划实施犯罪的心理:犯罪人 实施犯罪过程中突遇到意外的障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突发新的犯罪动机。表现(3)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A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实质是因某种顾虑被迫放弃;受客观条件的阻碍和限制,犯罪人已经无法顺利实施犯罪。B犯罪人的心理冲突使其主动放弃实施犯罪C放弃犯罪的行为表现:失望;恐怖不安;悔悟;厌倦。3、实施犯罪后的心理表现(1)犯罪未遂时的心理状态:懊恼;悔恨;愤怒;恐惧。

25、(2)犯罪既遂时的心理状态:满足;弛缓;精神紧张、联想混乱;犹豫。(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1产生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1)决意不当(2)过失与注意义务的违反(3)过失与意识状态不佳(4)过失与行为态度:不满和怨恨的态度;敌对抗拒的态度;冷漠和轻视的态度;骄傲自满的态度;偏颇的态度。2过失犯罪的认识特征:(1)行为人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结果不一致;行为人的知识经验与判断的欠缺和不当借鉴;(3)行为人的遗忘:记忆欠缺;再任困难。(4)错觉而产生过失行为。3注意与过失犯罪:(1)不注意与认识错误;(2)不注意与判断错误。4过失犯罪与其他心理因素:(1)过失与智能:不能一智能的高低来判断过失行为发生可能性的大小。(2)过失与情感:激情状态下难以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容易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