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的,它指出了“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了“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必然会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历经斗争与坎坷。列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战斗历程。这一战斗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同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斗争。在40年代前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40年代末至50年代,在经济学说方面进
2、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60年代,斗争的重点从一般的理论方面转移到更接近于直接工人运动的方面,从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70年代末则是反对实证论者杜林。通过斗争,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的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向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以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倾向就开始给自己另找出路。斗争的形势和起因改变了,但是斗争还在继续。”这一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论争一开始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列宁在总结这次斗争时指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就哲学而言,修正主义这是跟在资
3、产阶级后面反对哲学唯物主义,跟着他们“回到康德那里去”,“跟着他们爬到从哲学上把科学庸俗化的泥潭里面去,用简单的(和平静的)演讲去代替狡猾的(和革命的)辩证法”,跟着他们“竭力把宗教变成私人的事情,不是对现代国家来说而是对先进阶级的政党来说的私人的事情。” 就政治经济学而言,修正主义者所作出的“修正”更为广泛详细,它涉及马克思的价值论、危机论和崩溃论等等方面。就政治学而言,修正主义者要“修正”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即阶级斗争学说。在列宁看来,修正主义的产生决定于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根源,“因为在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里,在无产阶级身旁总是有广泛的小资产者阶层,即小业主阶层”;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还必然
4、要产生许多“中间阶层”;“这些新的小生产者同样必然要被重心抛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十分自然,小资产阶级世界观也就会不断深入广大工人政党的队伍。”因此,修正主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半个世纪途程的回顾,列宁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经过斗争,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远远不是一下子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在它渡过世纪之交时的这场大论争,不过是揭开了“向这本阶级适宜的完全胜利迈进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战斗的序幕。”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途程,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历的第二个世纪之交途程时,经受着更为壮阔的一幕又一幕的“
5、伟大革命战斗”。第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特点作了探析。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它“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直接地提出理论的任务、科学的目的就是帮助被压迫阶级去进行他们已在实际进行的经济斗争”,它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与其科学性紧密结合在一
6、起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他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以大量的、确凿的事实为根据,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代表了“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既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问题,
7、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创造性的研究。正因为列宁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所以列宁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根据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特点的最优秀的实践者。第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了思考。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全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言论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来源就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这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这三种主
8、要思潮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了分析。他认为,马克思在捍卫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体系的成果,“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丰富了哲学。“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他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斯密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严密的论证,并彻底地发展了政治经济学。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原理;他在凡是资产阶级经
9、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从商品经济的最初萌芽,从简单的交换一直到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到大生产。所以列宁强调,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法国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虽然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用奴隶制的本质,又不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但是,它却日益明显地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整个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者两大发现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
10、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科学基础。列宁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压迫阶级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阶级注意制度中的真正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光辉的成果。列宁在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命运作出的深刻思考,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论、“过时”论,反对用资产阶级理论来歪曲、“补充”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教条化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二、反对民粹派和“合法
11、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1、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在攻击马克思主义时完全继承了伯恩施坦主义者的理论,诬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历史宿命论,否认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主张具有批判头脑的杰出人物可以不受任何客观规律和条件的约束而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等。自由主义民粹派的这套理论集中表现在尼米海洛夫斯基的文学和生活一文中。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学(即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发展规律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阐明那些使人的本性的这种或那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因为历史是一大堆纯粹偶然的事件的堆积,在这一大堆偶然事件中,
12、必然有一些是“合乎心愿的”,而另一些是“不合乎心愿的”,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在这些事件中“找到实现合乎心愿的事物,消除不合乎心愿的事物的条件。”一个社会的好与坏,关键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本性。一句话,“人的本性”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比经济因素更为根本的决定力量。为了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的这种主观社会学,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等论著给予了无情的痛斥和严厉的批判。列宁指出,米海洛夫斯基的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早已说烂了的陈腐垃圾,是被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理论从根本上摧毁了的幼稚说教。因为马克思在解剖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并进而
13、研究政治经济学后发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于这一发现,马克思摈弃了以往所有关于人类天性、理想社会的抽象唯心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统治地位,实现了社会学研究的革命性变革。列宁特别重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并用它来具体地批驳米海洛夫斯基
14、等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奇谈怪论。列宁指出,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已经是天才的思想。它的天才之处就在于:第一,它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严格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因为在马克思以前,社会学家不善于探究像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而直接着手探讨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了下来,这样一来,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没有满足于“这些形式是由思想产生的事实”,而是继续深入分析,发现了人的这些社会思想本身的起源,从而消除了以往社会学家那里存在的矛盾。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思想进程取决于事物进程的结论,是惟一可与科学的心理相
15、容的。第二,它第一次将社会学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因为在马克思以前,社会学家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总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分不清哪些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哪些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哪些是重要现象,哪些是不重要现象,也找不到划分这些不同联系和不同现象的客观标准,总是喜欢用主观的、臆想的东西来代替现实,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件的堆积,没有任何规律可循。而唯物史观的创立就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因为它把生产关系划分为社会结构,并把不同的国家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然后再依据这种概括从记载(和从理想的观点来评价)社会现象进入到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去分析社会现象。第三
16、,它之所以第一次使科学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还由于它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马克思以前,虽然有一些主观主义者也承认历史现象的规律性,但由于他们只限于指出人的社会思想动机和目的,而不善于发现这些动机和目的背后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的原因,因而不能把历史现象的演进看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从根本上克服了主观主义的这种缺陷,它首先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然后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从而以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米海洛夫斯基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宿命论,因为它把历史必然性和个人自由对立起来,完全否认个人创造历史的作用。对此,
17、列宁指出,关于历史必然性和个人作用之间对立的思想,是米海洛夫斯基等主观哲学家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他们就这个问题说了许多小市民般感伤的荒唐话,其目的是想把这种对立解决得使个人作用占上风。然而这里并没有什么对立,对立完全是由米海洛夫斯基因担心决定论会推翻他非常酷爱的小市民道德而捏造出来的。因为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摈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恰恰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至于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本来就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这是不需要太大的
18、聪明就能发现的事实。问题在于怎样解释个人的创造活动。唯物史观不同之处在于,它从不孤立地讲个人的作用,而是把个人的活动归结为各个阶级的活动,认为这些阶级的斗争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起着的伟大作用,任何离开了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孤立的个人活动,即便是十分英勇的个人活动,都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结果。米海洛夫斯基重复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认为马克思没有自己的哲学,拒不承认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新发现。对此,列宁反驳道,凡是稍微知道克思的人,都能马上看出这种手法的全部虚伪和浮夸。尽可不同意马克思的理论,但决不能否认,是马克思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对
19、于从前的社会主义者完全是新东西。对于从前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只要指明群众在现代制度下受压迫的事实,指明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生产成果的那种制度的优越性,指明这种理想制度合乎“人的本性”、适合理性道德生活概念就足够了。马克思则不以此为满足。他并不限于评论、评价与斥责现代制度,还对这个制度作科学的解释,把这个在世界各国表现得不同的现代制度归结为一个共同的基础,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对这个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作了客观分析,指出了这种制度下剥削的必然性。同样,他也不满足于那种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适合“人的本性”的断语,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20、米海洛夫斯基在否认马克思主义有哲学的同时,又把马克思的哲学同黑格尔的哲学混同起来,借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米海洛夫斯基看来,唯物主义者所依靠的是辩证过程的“无可争辩性”,是把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黑格尔的三段式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内在规律的学说纯粹是“被辩证地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必然使剥夺者被剥夺的论断,带有“纯粹辩证的性质”等等。针对米海洛夫斯基的这些谬论,列宁指出,米海洛夫斯基等人不能从实质上对马克思的学说提出任何反驳,就拼命地抓住马克思的表达方式,攻击这个理论的起源,想以此动摇这个理论的根基。正如恩格斯在反驳杜林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攻
21、击时就说过,马克思从未打算用黑格尔的三段式来“证明”任何事物,他只是研究现实过程,认为理论符合现实才是理论 的惟一标准。如果社会现象的发展有时符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个黑格尔公式,那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在自然界中根本不是罕见的现象,而是普遍性的规律。米海洛夫斯基还借口唯物史观“一直没有被科学地论证过和检验过”来否认这一理论,说这个理论过分突出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没有照顾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对此,列宁指出:如果说马克思在40年代提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还只是一个假说,那么现在,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不仅如此,它也被现代社会的实践发展过程所证明
22、;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只强调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不考虑社会生活的全部总和,完全相反,马克思是最先提出不仅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分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一问题的社会主义者。比如资本论以经济关系为 骨骼,但又不以骨骼为满足,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而是随时随地探究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2、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粹派强调俄国的特殊性,强调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作用,认为俄国将不必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即可直接由“农村公社”走向社会主义。他们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以西欧特别是英国为典型写成的,揭示的规律并不适用于俄
23、国。为了批判民粹派这种谬论,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使之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列宁深入研究了俄国农村经济,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依据大量丰富有力的材料,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地回答了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 列宁批判了民粹派把农民村社同农民分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他指出:第一,村社农民本身并不是无差别的整体,而是分成各种不同的等级,在这种基础上,即便是最村社化的农村也在蓬勃地发展着高利贷资本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的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因此把村社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立起来是毫无道理的。第二,占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不起决定性作
24、用。历史证明,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并不一定必须有一种与其相适应的土地占有形式。相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遇到的土地占有形式往往是同它不相适应的。同它相适应的土地占有形式只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在使农业从属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不论是氏族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还是农民村社的小农土地所有制,都会变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就问题的实质来看,土地占有形式的不同特点,决不会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像民粹派那样把问题说成“是村社还是资本主义?”是很荒谬的。村社和资本主义决不是不相容的。(2) 列宁充分论证了俄国地主经济演化为资本主义
25、经济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过程中有两个重要转折: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二是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一个转化是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工,这时单独的个别的生产者专门从事某一种生产。第二个转化是由于个别生产者各自单独为市场生产产品时,发生一种竞争关系,结果强者更强,弱者垮台;少数人发财而多数人破产。破产者丧失经济独立性,只有去给那些扩大了作坊或农场的幸运对手当雇工,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产生。列宁在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一般过程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过渡形式。比如工役制这种过渡形式。列宁指出,在
26、封建徭役经济被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又不能一下子产生的情况下,惟一可能的是一种既包括徭役经济特点,又包含资本主义经济特点的过渡性质的经济制度,这就是工役制。工役制的实质就是地主庄园附近的农民用自己的工具来耕种地主的土地,以此作为付给地主的地租。这种地租形式的普遍存在是19世纪末俄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这种地租形式往往使得徭役制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知不觉地便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3) 列宁论述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情况。同否认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样,民粹派也否认手工业中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他们把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手工业称作“人民工业”,并把它同资本主义工业完全对立起来。列宁
27、明确指出,被叫做“人民工业”的个体手工业并不是同资本主义经济毫无联系和完全对立的。事实上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是从前者演变而来的。列宁根据地方自治局的大量调查材料证明,手工业最初是和农业结合在一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城乡出现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这时,少数富裕殷实的农户开办起工业作坊,从农村无产阶级中雇佣工人,而贫苦的农民则成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来源,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加速了这一过程。不过手工业最初和农业还没有完全分离。少数富裕户开办作坊后并未完全脱离农业,在这里资本主义关系仅仅处于种萌芽状态,这是资本主义的初级过程。只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业主才把全年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手工业上,他们或把农
28、业交给家庭的其他成员经营,或雇佣雇农来从事农业,或者干脆出卖建筑物、牲畜,把自己变成小市民,变成工商业者。小手工作坊在农村中的扩展,扩大了商品经济,并为资本主义准备了基础,而大作坊、手工工场对小作坊的吞并则导致了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形成。这一发展过程的另方面则是农村的另极贫苦农民日益破产。他们抛弃了土地,不仅如此,有的还要抛弃独立的手工业劳动,最终变成了依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雇佣工人。手工业同农业分离的过程在这里就是剥夺小生产的过程,表现为资本主义由萌芽到确立的过程。由此可见,民粹派把个体手工业同资本主义生产对立起来是毫无道理的。事实上,资本主义不过是“人民工业”的直接继续和发展。(4) 列宁详细
29、地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俄国有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这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同民粹派争论的焦点之一。民粹派由于极力否认或者极力削弱俄国存在社会分工的事实,认为俄国国内市场由于农民破产和没有国外市场无法实现额外价值而日益缩小,因而宣称资本主义在俄国没有根基和没有生命力。对此,列宁指出,民粹派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主脚的。第一,俄国存在着社会分工,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它绝不是人为措施的结果,而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建立过程中的关键。在这里,列宁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话指出:“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
30、自的产品相互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第二,民粹派们忘记了,对于市场来说,重要的决不是生产者的生活水平,而是生产者拥有货币;早先经营自然经济的宗法式农民,他们生活水平的降低与他们手中货币数目的增加完全相一致,因为这种农民愈破产,他们就愈加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就愈加必须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更大一部分。因此,从抽象的理论观点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正在发展的社会中,农民破产所表明的情况与民粹派从破产中作出的结论相反,是国内市场的建立,而不是缩小。第三,民粹派把整个产品的实现问题归结为额外价值的实现,认为不变资本的实现并不困难,这是非常幼稚,也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在说明实现问题时,困难正在于说明不变资本的实现。(两大部类产平实现问题)为了得到实现,不变资本必须重新投人生产,而这只有其产品是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做到。假如补偿资本的不变部分的产品是消费品,那就不可能把它投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