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24.42KB ,
资源ID:83751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3751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物理教学设计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w****)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物理教学设计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准备器材(两端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砝码盘、砝码、细线等),制定实验步骤。动手实验,如图所示。平衡条件。分析论证,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使小车转动一小角度,探究小车的填空题 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速度”的内容标准为: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运动的描述。问题:(1)简述速度的定义。(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速度”的教学设计。(1)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

2、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二、教学方法引导一探究:参与一活动。三、教学过程视频1:播放一段短跑或滑冰比赛的视频资料。提出问题:当比赛进行到中途时,观众是如何比较运动员运动快慢的?到达终点后,裁判员是如何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总结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观众的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裁判的方法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

3、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事实上,不只体育运动需要比较快慢,汽车、火车、飞机等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视频2:播放一段汽车和飞机运动的视频资料。投影:利用表格方式,给出汽车和飞机通过的不同路程和时间。汽车和飞机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已学过速度的计算,他们容易想到算出二者的速度,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汽车和飞机运动的快慢。教师追问:为什么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能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实际上采用了上述哪种比较方法?这一点学生以前没有思考过,让学生展开讨论,感悟

4、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路程除以时间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比较快慢,实际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学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也就真正理解了速度的定义方法。教师趁势介绍速度的定义。为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教师可将它具体化为1s、1h等,并结合前面学生算出的汽车和飞机的速度值来说明。启发引导学生写出速度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表示速度(同时板书三个字母及对应的物理量名称)。设问:你能根据速度的定义,写出计算速度的公式吗?最后结合速度的定义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可见利用两个物理量

5、的比值,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比值定义法。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m/s和常用单位km/h及一些物体的速度。填空题 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看到水从浴缸中溢出从而总结出了“阿基米德定律”。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钢块在水中会下沉,而用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材料三:一些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会受到浮力,而沉入水底的石块不受浮力作用。(1)简述阿基米德定律内容以及表达式。(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用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定律。(字数不少于300字)(1)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

6、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表达式:。(2)设计思路:材料三中提到的问题是一些学生在刚刚学习完阿基米德定律后常常产生的错误认识.他们仅从主观想象来进行判断,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阿基米德定律,所以就要从实验入手,让学生亲自经历浮力的探究历程,这样才能真正对于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定律的认识有一升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老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是怎样发现的吗?请知道的同学给我们讲述一下好吗?掌声欢迎。学生1:讲述阿基米德在大浴缸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的经过。老师:这位同学讲得绘声绘色,他的博学多才、勤奋好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同学们继续沿着阿基米德发现的规律,思考有的同学提到的观点:浮

7、在水面上的木块会受到浮力,而沉入水底的石块不受浮力作用。这种说法对吗?学生2:我认为对,沉底的物体是不会受到浮力的。学生3:我认为不对,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洗澡发现了浮力定律,他也是在浴缸底部啊,一定受到浮力。(课堂讨论激烈,形成两大观点,老师要及时把控课堂,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探究阶段)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非常好。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加以验证。你们需要什么样的器材来进行探究,请提出。(老师根据课前预设,进行了充分准备)学生4:我需要弹簧秤、金属块、烧杯、水。学生5:我需要牙膏皮、烧杯、水。学生6:我需要木块、弹簧秤、烧杯、水。(根据学生的实

8、际情况,将全班分成8个实验小组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探究过程: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测量金属块的重力,记录示数:2.将金属块部分浸入水中直至全部浸没,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情况:3.从刚好浸没直至接触底部之前,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情况:4.将铁块刚好与容器底部接触时,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情况。(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由小组长代表发言,展示探究结果)学生7:我们小组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金属块在部分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小,说明浮力随着浸没的体积增大而增大。(2)当金属块全部浸没直至接触容器底部之前,弹簧秤的示数没有变化,说明浮力的大小跟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学生8:我们小组根据实验数据

9、得出结论:物体沉在容器底部时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在容器底部时,弹簧秤的示数小于在空气中测量的示数。学生9:我们小组将牙膏皮揉成团发现会沉底,说明浮力小于重力,但做成盒子状却可以浮在水面上.说明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了。学生10:我们小组(随着课堂讨论气氛跌宕起伏,同学们对于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真正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填空题 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生磁”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片段如下:如图20.2-1所示,将一枚转动灵活的小磁针置于桌面

10、上,在小磁针旁一条直导线,使导线与电池触接,看看电路连通瞬间小磁针有什么变化。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磁现象、磁场等知识。(1)简述安培定则。(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电生磁”的教学设计。(1)以长直螺线管为例: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2.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

11、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

12、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1.探究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教师提问: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呢?学生回答:看它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猜想呢?小组讨论后交流。根据学生所述对该实验进行演示。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

13、题早在1820年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2.播放奥斯特实验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设置问题过渡: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

14、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探究1:制作螺线管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演示螺线管的缠绕方法。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一个缠绕在铅笔上,一个缠绕在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既快又好。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学生制作螺线管教师巡查,学生展示。(对展示予以肯定和鼓励)探究2:通电螺线管吸引铁屑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内心明了用铁钉的实际

15、意义)。探究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跟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学生回答。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演示用铁屑研究螺线管磁场分布的实验。教师将用铁屑做的演示螺线管磁场的分布投影到银幕上并播放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探究4: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教师提问:如何

16、改变螺线管的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路不变的情况下,将螺线管掉头,看看螺线管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学生: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请大家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我们能否受到某种启示呢?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看蚂蚁和猴子说的话,小组讨论。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我们自己沿着电流方向走,北极在哪一边?你能用右手来概括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规律吗?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通过实践发现在我们的右手上找到了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总结的规律规定为安培定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17、安培定则:并教会学生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出示投影,让学生熟记安培定则歌。学生练习:将长直铝导线缠绕在黑色的胶管上,假设电流从螺线管的左边流入右边流出,应该怎样判断?如果电流从螺线管的右边流入左边流出呢?再改变螺线管的缠绕方向试试看?教师投影,检验学生掌握情况。三、交流小结、随堂练习、总结评估(帮助巩固知识,让物理走向应用、走向社会)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体会?2.布置作业(1)反馈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2)知识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楼的电动门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么控制门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的应用。(3)走进生活

18、:研究牵牛花、菜豆的茎缠绕的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观察葡萄、丝瓜的卷须的缠绕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看看与我们研究的磁场与电流方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填空题 5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机械能”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想想做做1.观察滚摆的运动(图11.4-2甲),谈论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2.如图11.4-2乙,分析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动能、势能、功率等知识。(1)分析皮球从手中

19、落下又弹起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学设计。(1)皮球落向地面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撞击底板时,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恢复形变向上弹起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离开地面向上弹跳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2.能通过实验或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

20、程。2.通过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2.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本节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要了解转化过程中遵从的规律。教学中,以渗透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为前提,加强实验,并利用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从影响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法等。三

21、、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弹簧、小球等。四、教学过程填空题 6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大气压”的内容要求为: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某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大气压”一节关于“大气压的测量”设计了如下实验:大气压的测量如图9.3-3,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760mm。把玻璃管倾斜,竖直高度差不发生变化。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压强和液体压强等知识。(1)写出影响大气压强的几个因素。(2)根据上述材

22、料,完成“大气压”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有气体密度、气体高度以及重力加速度。1.知识与技能(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实验估测大气压的数值。(1)经历探究影响大气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定大气压强数值,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物理的

23、兴趣。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经历“估测大气压的值”的过程。填空题 7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内容标准为:“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下面是初中物理有关杠杆的一节课的教学片段。展示:汽水瓶,问学生如何打开瓶盖;生活中的杠杆(剪刀、扳手、订书机、手动抽水机等)。提问:你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等)。总结: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设问:为什么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

24、?(讲解杠杆概念)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讲解: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任务:(1)写出杠杆的平衡条件。(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作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

25、学的兴趣。教学过程: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B.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提出猜想或假设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臂=阻力根据假设设计实验A. 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B.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阻力臂的大小;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

26、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实验并记录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填空题 8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弹力”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中“弹力”一节为“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如下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1.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认清它的每个小格表示多少牛。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分别使指针指到1N、3N、SN的位置,感受1N、3N、5N的力。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1)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_。(2)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_。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该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等知识。任务:(1)简述什么是弹力。(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弹力”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1)知道什么是弹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