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6 ,大小:106.42KB ,
资源ID:84011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4011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诗歌鉴赏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诗歌鉴赏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1、3.1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293.1.1整体把握 293.1.2审题思考细化 303.1.3表述有法 313.2读懂诗歌的注意点 323.2.1读透诗题 323.2.2读懂开头 323.2.3把握诗眼 323.2.4读出变化 353.2.5读懂意象 353.2.6注意注释 373.2.7知人论世 383.2.8辨清类别 393.3江苏省高考常见出题类型及答题模式 403.3.1形象 403.3.2语言 413.3.3表达技巧 423.3.4思想内容情感 433.3.5综合题 45附 录 47附录一:常用意象 47附录二:江苏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 56考试说明及高考考题分析1.1考试说

2、明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4.鉴赏评价 D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1.2 2011年高考诗歌试题分析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一览表试卷类别选诗数量体裁朝代作者题目出题量分 值考点分布全国卷1词宋周邦彦关河令28内容、情感新课标全国卷诗唐周朴春日秦国怀古11情

3、感、手法北京卷张耒示秬秸317天津卷华岳骤雨内容、情感、手法辽宁卷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形象、手法山东卷储光羲咏山泉语言、手法、意象内容四川卷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重庆卷明张弼渡江6形象、内容、情感安徽卷欧阳修琅玡溪形象、情感、手法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10江西卷清明手法、情感上海卷古体诗东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浙江卷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7语言、手法、情感湖北卷 刘敞、苏轼登城望湖楼晚景语言、手法湖南卷元末明初高启春暮西园形象、语言、手法、内容、情感福建卷厉鹗晓至湖上 广东卷苏轼减字木兰花1、题料多元组合,凸现稳中有变 今年选取的18首古诗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从作品时代看,汉代1首,唐

4、代4首,宋代10首,明代2首,清代2首。唐宋两代的诗作约占74,宋代诗词约占53%。与前两年相比,2011年依然以唐诗和宋词为主要命题材料,并且宋代诗词唱主角已成特色,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唐宋诗词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达到顶峰;今年的变化是没有出现金元两代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明清两代的4首诗词,占全部作品的21%,这种作品取材下移至明清两代的趋势较为明显。(2)从体裁(文体)看,东汉古体诗1首,七言绝句5首,律诗8首(五言律诗3首,七言律诗5首),词3首(宋词2首,清代词1首)。与前两年相比,今年总体趋势依然以近体诗为主,其中律诗约占全部作品的1/2,成为了命题首选。(3)从题材(内容

5、)看,所选古诗都紧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浅易的古代诗文”,具有篇幅短小、文字清新、意境优美、思想健康等特点。其中写景抒情诗10首(含1首题画诗),叙事抒情诗1首,咏物诗3首,咏史诗1首,思乡诗2首,边塞诗1首。与前两年相比,今年依然保持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占主体,但没有出现送别诗。(4)从作者看,杜甫、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著名诗(词)人的作品共7篇,占全部诗歌的1/3,有近2/3的诗歌是非著名诗人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与前两年相比,今年选取名家非名篇的命题倾向未变,但同时选取非名家名篇的命题倾向更加明显,这种命题材料陌生化处理充分显示了高考反押题的命题思路

6、。2、试题紧扣大纲,彰显课改精神 今年考查的38道小题都紧扣考试大纲,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从命题角度看,所有试题都紧扣考纲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五个考点。其中分析手法试题共20道(直接考查的有11道,间接考查的有9道),分析情感试题共10道,这两类试题约占79。从考查的古诗手法看,考查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试题2道,考查对比、衬托、寓情于景(含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等)、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试题9道,考查开篇点题、前后照应、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欲扬先抑、铺垫等构思技巧的试题8道。与前两年相比,今年依然以分析手法、情感等试题为主流题型,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等手

7、法依然是考查重点,而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分析结构手法的试题出现最多,共有8道。 (2)从试题类型看,有11套试卷采用了2道简答题组合形式,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湖北五套试卷都采用了3道试题组合形式,其中上海卷和北京卷保持着选择题和简答题组合形式,而湖北卷第一次采用“1填空题+2简答题”的组合形式。与前两年相比,绝大多数省份依然保持着一首诗对应两道简答题的命题格局,这应是近五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命题变化最小的部分。 (3)从两道小题配置看,以分析意象试题和分析情感试题组合的大题2道,以分析意境试题和分析情感试题组合的命题1道,以分析手法和分析情感试题组合的大题4道。与前两年相比,分析手法与分析情感组

8、合命题的机率依然很大。 (4)从题目要求看,在36道(含2道填空题)简答题中要求结合全诗整体赏析的试题有22道,要求赏析诗中某句(联)的试题有13道,整体赏析试题已成主流题型。为降低审题难度而在题干中加了提示语的有7道小题。在今年10道分析情感试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情感的试题有7道,数量与前两年持平,这表明高考注重对古诗整体赏析能力的考查。 (5)从能力层级看,有29道简答题是分析古诗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赏析性试题,北京卷、天津卷、辽宁卷和湖南卷各出了1道开放性评价试题(北京卷、辽宁卷是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试题,天津卷是评价结构手法试题,而湖南卷是覆盖了五个考点的试题)。与前

9、两年相比,赏析性试题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因为此类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答,难度相对较小且答案相对固定,易于评阅赋分。相反,评价性试题难度大且答案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但今年却出了4道开放性试题,数量明显高于前两年,这意在考查考生对文本多元解读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充分体现了贯彻课改“自主探究”的理念,也是深入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这一课程目标的体现,堪称亮点。(6)从试题赋分看大部分古诗歌鉴赏分值保持不变,北京、天津、江西、浙江等省试卷均有110分升值调整,北京卷由原来7分升至17分(升值幅度最大),这种变化表明这些省份逐渐加大了对古诗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

10、也是为了深入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这一课程目标。3、备考启示 1积词累句学迁移 提升古诗歌鉴赏水平,要把工夫下在平日。诗歌创作本身存在一定规律,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类别,这几类诗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考查频率较高,在手法运用、意象选取、意境营造、语言锤炼、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学习好初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古诗篇目基础上,还应从课外精选、精读相关的唐诗宋词,把握其创作的内在规律性,并积累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术语,初步形成灵活运用已掌握的古诗知识来鉴赏古诗的“以诗解诗”的迁移能力。 2咬文嚼字要

11、读懂 读懂诗句是准确解答古诗鉴赏题的前提。古诗中经常出现改变词性、词序颠倒、省略成分、运用借代等古文所特有的语言现象,这需要在训练中养成调整语序、还原本体来读古诗的习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旨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情是诗歌的核心,诗的标题、作者、正文、注释乃至题干都有帮助读者把握全诗情感的相关信息,因此,解读一首古诗时要坚持“一切都是有效信息”的理念,从头到尾细读每一处文字。可采用“四从”方法来整体感悟、定位全诗情感从标题定情调、从作者悟情类、从正文找情语、从注释寻情缘。 3“明类”“依法”求到位 高考古诗鉴赏题主要有分析意象、分析意境、分析手法、分析炼字、分析结构和分析情感六种题型。“明类”是

12、指审读题干、定位题型,细读题干实现“三定”定题型、定范围、定角度。除少数试题题干要求比较隐晦之外,绝大多数试题的题干中有标示试题类型的词语,如分析手法试题题干中有“在艺术表现上、修辞方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从景和情的角度”等,分析情感试题有“从景和情的角度、情感”等。“依法”是指在准确定位题型后就要按照每类试题的解题步骤分析和拟写答案,只有按每种题型固有的步骤分步分点作答,才能拿得高分。如分析手法试题可按“指出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情感”三步作答。 4斟词酌句写精准 准确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各类答题术语按照总分结构写好答案。可采用“三分法”将答案要素想清楚,然后运用规范的语言将

13、答案要点串连起来,如答“借景抒情”手法可先结合诗句分析清楚“何景”“何情”“景与情何关系”,再想清楚用哪个情感术语表述“何情”最为准确,用哪几个偏正短语才能准确揭示“何景”的特点,然后用“借抒发了”语言格式将“何景”与“何情”组织成完整的话语。1.3江苏历年高考诗歌试题分析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一览表年份2004柳中庸征人怨意象、内容2005李 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内容、意境、情感2006元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情感、手法、内容2007辛弃疾送人2008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内容、手法、情感2010王昌龄送魏二内容、意象、手法2011自2004年江苏高考自

14、主命题以来已有八个年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诗歌鉴赏试题分值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对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提高了,从2004年到2011年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鉴别和赏析能力的考查,对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的掌握,很显然高考作为中学学习的指挥棒,命题人想通过高考让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最终达到能够让学生自学的目的。针对这八年的江苏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与规律,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以论述:1、江苏高考鉴赏部分唐宋诗词唱主角,名家名篇是主打。 江苏卷的诗歌鉴赏严格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出题,2007年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为“唐诗宋词”,2008年考试

15、说明对诗歌诗歌鉴赏的要求变更为“唐宋诗词”,而2006年以前对诗歌鉴赏试题没有特别的说明,仅仅把诗歌鉴赏试题归为“ 古代诗文” 而已, 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但出卷人还是自觉不自觉把眼光投射到我们我国诗词繁荣的唐宋,笔者观察到八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除了2006年考查了元人魏初的鹧鸪天一词以外,全部在唐宋诗词的范围内,这与人教版新教材编排唐诗宋词这一部分是相对应的,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做到有本可依,有法可依,避免了中学教材教学过程中, 学生认为的语文学不学都一样,语文课听不听都一样的尴尬, 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名家的作品又避免了教师猜题押题,指导教师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讲一些不出名

16、的作家作品特别是一些生拗作品,让学生失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高考中有时某个作家不是太出名,但阅读起来不至于构成障碍,如2004年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虽然我们对作者几乎一无所知,但我们能清楚的把握住这是一首边塞诗,写戍守边关的将士的怨情。而考查唐宋诗词也是必然,因为诗词发展最蓬勃时期就在唐宋,诗词写作技巧最成熟时期也在唐宋,诗词最规范的写作、最优秀的写作也在唐宋。2、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及艺术手法。 情感和艺术技巧诗词的每一位作者,都想通过自己的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只不过有的表达含蓄,

17、有的表达直白,有的表达隐晦,有的表达张扬而已。而所谓“鉴赏”,“鉴”就是鉴别、区分、评价、探索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情感; 而“赏” 就是赏析作者是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自己观点情感表达出来的。所以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般不会宏观测试,而是注重抓点带面,纵观江苏高考八年的考查命题人对“点”的命题设置可谓情有独钟。 这个“点”或者是异文(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诗词中某诗某字因版本不同而异的现象),或者是诗词中的一个细节描写,或者是诗词中的有关情感的景物或意象的描写,或者是诗眼,或者是较奇特的艺术技巧,不一而足。如2004年江苏卷: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考查意象)2005年第三题:

18、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考查艺术手法中运用典故)2006年: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句, 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考查艺术技巧)2007年: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考查情感与艺术技巧)2008年: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2010年: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

19、明。2011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要在这么小的篇幅表达出某一情感,一定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做到尺幅千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解读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因此艺术技巧是高考时必考的。无论江苏卷还是其他自主命题的试卷都一样。如2004年: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 怨” 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5年:“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006年:(1)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

20、在那里?2007年:“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8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解答有关“内容题”时,一要能按层分点理解诗句写了什么内容(重视标点符号),二要作简练概括表述精当。2004年: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21、。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这些题都属于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和高度概括层面的考察。特别要指出的是凡出现“请作简要赏析”、“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请略加分析”、“请谈谈你的看法”等提示语的题就一定不能蜻蜓点水或不着边际草草就答,一定要在“赏”、“析”,“说明”、“分析”、“看法”等字眼上做到精心、精致和精彩,精心是指态度的高度重视,精致是指过程的严谨细致,精彩是指结果(源于文本、有理有据、表达简练)的令自己满意 在高考古诗词备考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一要把握常识,强化学生的古诗词相关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22、二要在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中,善于总结规律,规范学生的答题模式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2.1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2.1.1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

23、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2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

25、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1.2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

26、者是一致的。2.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意境和意象是中国诗词中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在诗词中着力刻画和创造的对象,也是诗歌鉴赏中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2.2.1意象、意境的定义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它是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

27、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常用意象见附录一)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2.2.2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在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1、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2、意象群(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如杜甫在登高的首联和颔联中连续使用八个意象(风、天、猿啸、渚、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