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58.81KB ,
资源ID:84255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4255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 复习诗歌鉴赏解及答技巧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 复习诗歌鉴赏解及答技巧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

1、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评价文字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1、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作品的主旨。2、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试题精选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采取主观题的形式来检测考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这是2002年高考采用的新题型。2002年之后的几年的考情说明,古诗鉴赏试

2、题,大都采取这种形式,考生务必重视这一新变化,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试题就出自于此。“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意。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

3、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本题拟定的评分标准是:“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为三个得分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高考试题)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

4、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同2002年一样,2003年仍采取主观题的形式来检测考生鉴赏古诗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两个诗眼;二是解释清楚“咽”和“冷”的意思和好处;三是意境的特点。本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应该说,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

5、合全诗鉴赏”。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十分巧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么?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高考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

6、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2)下列三种答案,可供参考。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7、1999年高考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都是E。试题既考查了诗歌的内容,也考查了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答案是C项。命题者采取故意混淆概念的办法,将“风灯

8、”曲解为“江风吹打桅灯”。其实,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名词,因过去桅灯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风灯”。另外,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因此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也是不恰当的。(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题从艺术形式方面来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题干中将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提了出来,即每句

9、写一个景,也即前人所说的“一句一绝”,要求学生从所给出的四首诗中找出在写法上与本诗相同的一首。答案为C项。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写法是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鹋雀楼诗。前两句确实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写的溪居诗,全诗写出了他溪居的幽静,但第三句“红尘飘不到”(“飘”作“飞”)却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红尘”一句,即闹市的飞尘也飞不到这个地方,显然也不是一幅景。D项是唐柳宗元的江雪诗

10、。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仔细看来,诗的一、二两句分别写景,但三、四两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由此可见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提出的要求。例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上海试题)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

11、“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第(1)小题考查对词的初步感受。三个阶段的不同心态,少年“红烛昏罗帐”,欢娱;壮年,“云低断雁”愁苦、失意;老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无奈。答案为:欢乐、失意、无奈。第(2)小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总无情”是不在乎、不在意的意思。A项“无感情”太绝对;B项说法不准确;D项“本身无感情”更不恰当。答案C项。第(3)小题考查古诗的鉴赏。试从一个角度,选择的余地很大,这就不要面面俱到,

12、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从形象,从线索,从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参考答案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有情,而自己

13、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

14、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命题思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在谈到“诗歌鉴赏”命题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

15、容结合起来考查。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可以采取客观性的选择题,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由于散文、小说、戏剧的篇幅一般都较大,又考虑到鉴赏材料应相对具备完整性,所以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往往都是选用唐宋诗词、元曲小令作为测试材料。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在理解形象(意象)上没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在表达技巧

16、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辨析节奏方面设置考点,要求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做出评价。【答题指津】一般说来,离开阅读分析,单纯地考查对阅读材料的鉴赏和评价是很难见到的。因此,我们平时阅读和练习时,要有意培养自己的“品评意识”,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去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自觉性。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有利于提高分析评价能力。(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总原则。1、把握整体,鉴赏局部。要对古代诗文的思

17、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评价,必须建立在分析这些诗文的内容及分析概括这些诗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之上。诗文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诗文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诗文,也不能脱离整体去鉴赏局部。2、遵循文道统一原则,鉴赏表达技巧。任何诗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鉴赏诗文,不能割裂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感情。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3、联系背景进行鉴赏。诗文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

18、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会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4、在鉴赏诗文时,要抓住诗文的文体特点。鉴赏散文主要从领悟和体味其语言的含蓄隽永,言外之意入手,理解明确作品的基调和意境,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鉴赏小说主要从把握作品整体形象人手,理解思考作品主题,体味玩赏语言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特别要通过对作品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细节描写的分析来把握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鉴赏戏剧主要从台词、潜台词及戏剧冲突人手,依据人物的语言、动作、潜台词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把握人物

19、的性格特征及其形象意义。鉴赏诗歌要把握诗歌的特征。诗歌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语言的音、形、意的统一。从“意”来看,诗歌不但要辞藻丰美,富于变化而且由于字数的限制,更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所以特别注意语句的锤炼;从“形”来看,诗句分行排列,以五言、七言为主,包括七言、杂言(长短错落)等形式;从“音”来看,诗歌是需要吟诵、吟唱的,因而讲求节奏、押韵、平仄就显得格外重要。(2)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言在此”指感发的缘由,“意在彼”,指感发之所归。如朱庆馀的闺意呈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似乎是写一个新婚的女子在见公婆前的打扮

20、和不安的心情,实际上这首诗不过是借“闺意”来寓意的。诗中将自己比作新婚女,将考官比作“舅姑”,而将前辈诗人张籍比作“夫婿”,“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主旨就很清楚了。(3)运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4)诗歌可以表现瞬间,也可表现大跨度的时空。短短的数十字,可以跨越数十年甚至写出人的一生。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二句,写李龟年当年之盛,后二句,写其晚景凄凉,“落花”的意象,一语双关,委婉而动人。(5)诗歌抒发的感情丰富多彩。(二)根据近几年的考情,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1

21、、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而文学形象又是由语言来塑造的,那么正确地感知诗歌的形象就必须从语言的理解与分析人手,通过对语言的感悟,经过形象思维,从形式到内涵,由感知到评判,也即是说要判定一个审美判断的正误,必须从分析语言条件(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等)开始,由表及里来判定。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与散文、小说中的形象不完全是一回事。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

22、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诗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讽喻意义,要注意理解。诗歌的形象对语言的形象性要求很高。我们不妨把语言中的词汇分为两类,一类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如“流水”“飞鸟”“白云”“青松”;另一类是不具形象性的词语,如“思想”“定律”“法则”等等。诗歌中的形象一般越具体越好。说食物,可写“红糕”“金馔”“肴核”,说房子,也要写成“白屋”“荆扉”“朱门”等等。因为抽象、笼统的词语,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一般难以成为审美的对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主要有这么几类:事象。即在诗歌中不直接地描景写物,而是直叙其事,或借助前人的作品或典故,使艺术形象蕴

23、藏其后。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写诗的当时之景,后一联的“巴山夜雨”则是诗人悬想日后与所念之人相遇之后的情景,其中蕴涵着浓郁的情思。物象。即是具体事物鲜明的形象或景象。摹写物象不仅有外在的形似,更有内在的神似。例如李白的渡荆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般来说,物象在作品中要与其他形式的形象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篇章,因为物象与直接陈述的事象比,表现情思总是还隔了一层,需要读者去揣摩、提炼。故而以物象为主的作品就显得含蓄曲折,特别是那些带有某种思想寄托的作品更是如此。意象。事象与物象都

24、溶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意象一般不能独立运用,它要与事象、物象结合在一起组成篇章,而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的前三句在叙述中带出事象。我们可以想像:在边关的军营中,战士们在秋日的夜晚,弹起琵琶跳起舞,以排遣心中的思乡之情,然而曲子弹了一曲曲,音乐的主题却总离不开关山

25、月,这类表现思乡的调子,这就足以看出战士们思乡之情的深切了。第三句一转,说这样的乡情实在是弹不完的,语意也似说不尽,第四句忽然宕开,以一轮秋月的“静”与撩乱心绪的“动”相呼应,将激越的情怀推向舒缓,是最佳意象的生动体现。诗歌对艺术形象的处理与散文等叙事文学相比显然是不同的。它通过事象、物象、意象的融合,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并以此激活读者的想像和联想,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鉴赏诗歌,首先得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把握住了形象,就能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就能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就能体味诗中的相关哲理,就能对诗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诗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鉴赏。诗歌塑造形象

26、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像、联想。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有:(1)铺陈手法。多见于叙事诗中。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2)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

27、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古代有妇女拜月、倾听心曲的古老风俗。诗中的这位少女,见月下阶便拜,急切切要将藏在内心深处的话对月诉说。但只能月听到,所以只能“细语”了。“细语人不闻”五个字,便刻画出她那颗激动的不安的心,显得多么生动传神。 (3)以个别来反映一般。诗歌的形象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优秀的诗歌,能透过独具特点的个性,显示出蕴含在内中的共性。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28、”诗歌极写人世的沧桑巨变,对豪门权贵进行辛辣讽刺(这是一般)。但它描绘的,却只是南京城中乌衣巷的一段景色,而且只着力地刻画了燕子这一细节(这是个别),巧妙地用燕子不识盛衰、不辨贵贱,仍在已经换了主人堂前筑巢,抒发了作者独具个性的感受(用个别来反映一般)。 (4)多侧面描写。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中,更加显示了自然景象的雄伟气势。(5)多种感觉综合。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眼前的景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