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304.41KB ,
资源ID:84369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4369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1、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不可以进行人为操作或环境改变的变量)。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特殊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生态化原则第2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一、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大量的资料,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减少费用,节省时间和人力局限性: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所呈现的组间差异结果中可能会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同辈效应)二、纵向研究 (追踪研究)(在比较长的

2、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可系统地了解一些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变化,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容易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样本少且易丢失样本。练习效应。时代变迁效应3、聚合交叉研究的设计克服两者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各自的长处;可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充分了解教育和心理发展上的关系。4、微观发生学设计(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变化的个体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在变化发生的前、中、后观测;在变化期内密集

3、的观测;反复试验分析,目的是获得变化的精细过程。变化的精细过程:a变化的路线。是否经历本质上不同的阶段b变化的速率。是快还是慢?是突变还是渐变?c变化的广度。当儿童掌握一种策略,究竟会对它进行多大程度的推广呢?d变化模式的多样性。个体差异e变化的来源。知识经验、提供知识经验的教育或环境特点?优势:能提示变化如何发生、变化的数量和性质;能追踪个体发展轨迹,确定发展的转折点;能观察到个体差异;能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被试数量有限,耗时费力;只适用于动机强的被试;有些情况下仍难分清原有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第3节 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分类: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设计步骤:确定观察内容和对

4、象;选择观察策略;制订观察记录表.突出优点: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二、访谈法(是有特定目的和一定规则的研究性交谈.)设计:a制定访谈计划:确定访谈的目的、内容方式、进程表、记录方法、备用方案b选取访谈对象c充分熟悉访谈内容、了解访谈对象d准备适合对象的心理特点的访谈工具e实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访谈者的技能:倾听、回应、提问)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

5、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三、问卷法与测验法四、心理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测量方法:ERP、生理多导仪脑功能成像方法:fMRI、PET经颅磁刺激TMS第4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一、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定性分析侧重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行为的意义;定性分析不仅注重对研究结果的归纳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2、定量分析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新趋势a多层面研究的相互整合;b跨学科和跨文化

6、研究的广泛开展;c多变量统计方法的大量使用;d新的数据收集方法的使用;e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第5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第1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期是个体03岁的时期。 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之内。1、婴儿的生理发展(1)大脑的形态的发展1、脑重与脑围发育和成熟2、大脑皮质的特点(结构)神经元密度下降,功能分化;突触发生迅速;髓鞘化。(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1、脑电图:05个月:重要发展阶段, 5周秒;512个月 :构形复杂化,潜伏期缩短13岁:安静觉醒状态下:78周秒;高振幅缓慢波,波明显增加。2、皮质中枢: 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3、大脑单侧化(三

7、)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婴儿脑的可塑性; 婴儿脑的修复性。二、婴儿的动作发展(一)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a所有的婴儿的动作发展都具有相似的模式; b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无意到有意;c生长发育的速率有个体差异;d受成熟、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二)婴儿的动作发展的意义1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决定性的作用2在心理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是内化的基础,为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素材3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建构作用,表现为:A促进大脑的发育;B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和变化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C使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D使个体主动获取经

8、验,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其社会交往特点;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发生:胎儿中晚期 2、视敏度:6个月左右和成人相似3、视觉追踪运动:2个月,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3个月,圆周运动的物体;4.5个月时,准确度75% ;4、立体觉的发展5、颜色视觉 :34个月基本趋近成熟;颜色偏好:红(二)听觉的发生发展( 56月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听觉的发生 听敏度的发展 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3)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味觉的发生发展 嗅觉的发生发展 触觉的发生发展(4)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生发展:吉布森和沃克,视觉悬崖 6 个

9、月左右才会出现 ;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递增在不断发展;9个月以前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 cm 对深度的恐惧:凯波斯,早期运动经验(爬)导致(五)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2个月:具有了大小的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7个月:知觉的整体性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一)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先天的定向反射注意的选择性,扫视能力(二)注意的发展(选择性) 36个月: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612个月: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 共同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9个月是重要时期(共同注意指个体在交往中参考他人提供的各种信息,确认其注视点并调整自己注意的指向,与对方同时关注二者之外的第三

10、方事件、事物的认知能力。 12个月后,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影响其注意活动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一)记忆的发生发展1、发生于妊娠末期,此时就已有了听觉记忆。2、发展( 01岁 )v 1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经反复训练可形成长时记忆 v 13岁婴儿的记忆发展特点:1岁左右产生最早的符号表征能力 :苹果13岁再现或回忆能力有很大发展:捉迷藏延缓模仿能力的出现是记忆能力渐成熟的标志 (二)学习的发生发展始于胎儿末期,婴儿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习惯化(由于刺激的反复出现,有机体逐渐减少了对它反应的强度。2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母亲一抱婴儿就张嘴吸奶,婴儿一哭母亲就抱)3语言的掌握、概

11、念的学习等 二、婴儿思维的发生发展(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反射活动)(01个月)先天性反射的重复练习:吮吸、抓握 2、初级循环反应(动作重复) (14个月)图式间协调,产生了较大的行为单元看听、吸吮抓握和看抓握 :抓东西、吃手指对动作本身感兴趣3、第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左右)偶然的目的活动,对动作的结果感兴趣 :扔物开始认识到客体图式的永久性(或物体恒存性):藏物任务4、第二级图式的协调(目的手段协调)(811、12个月)有意图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藏物任务中,成人用手阻挡,婴儿会用手推开,把玩具抓到手 手段 目的物客体永久性的继续发展:藏物任务,AB式错误5、第三

12、级循环反应(11、1218个月)尝试错误反应 :把表链从盒子的窄口中取出 6、通过心理组合发明新的手段(18个月2岁)心理表象操作(思维的开端)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并不是只具备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其知觉整合、表征及其关于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面的内隐知识迅速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第三节 婴儿语言的发展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v 强化说:斯金纳等v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v 模仿说:奥尔波特、班杜拉、怀特赫斯特即时的、完全的临摹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这不是船,是汽车。” “不是船。” “这不是船,是汽车。” “是汽车。延迟模仿选择性模仿“这是红的,不是黄的。” “这是阿姨,不是妈妈。

13、“这是给你明天玩的,今天不可以玩。” “明天吃,吃今天不可以吃。v 认知说:皮亚杰儿童的语言能力只是其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是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语言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由此产生了语言v 相互作用说: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二、前语言的发展(01岁)(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妊娠中后期(58个月)新生儿期(01个月)发音游戏期(23、4个月)语音修正期(58、9个月)学话萌芽期(912个月)(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吴天敏、许政援)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各国婴儿

14、最初的语音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三)前言语交流的特征1、目的性原始祈使-某物体是目标,成人是手段,在原始祈使行为产生的过程中,婴儿为获得某一物体而发生以下变化:交错注视;更正交流失败信息;工具性姿态的仪式化:9个月。原始陈述-交流是目的,某物体是手段。包括呈示和给予两种行为。2、指代性3、约定性三、言语的发生(一)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发生时间:1014个月间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只能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灯灯(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已掌握的词开始去场合限制性,有初步的概括性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指代性的词语(外延缩小:鸭子;外

15、延扩大;匹配错误:抓住)四、言语的发展(一)双语句的生成及其机制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中轴开放式联结:要糖,爸爸好。范畴对应式联结:妈妈班班。爸爸买。(二)语法的获得2030个月是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过度规则化/规则扩大化:He goedcomed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一、类型及其特点(一)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1、容易型(40):安静的,友好的,易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2、困难型(10%):生活无规律性,睡眠和进食都较少,会突然发脾气,细微的环境变化也能引起较强的反应,在接触陌生人或面临新事物时常表现

16、出退缩,易使亲子关系疏远。3、迟缓型(15%):温和的,不很喜欢新的情境,但能以自己的速度产生兴趣并进入新的情境,面临新事物时,也有退缩行为,但其退缩反应并不强烈。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平均型(35%)(二)布雷泽尔顿的三类型说 活泼型:好哭闹;安静型;一般型。(三)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情绪性:悲伤、恐惧、愤怒的反应;活动性:探索行为、运动;社交性;冲动性。(四)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非抑制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有效的预测:认知发展、情绪控制、行为调节影响:容易型:各种教养方式都易适应,也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17、 困难型:要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 迟缓型:“顺其自然” 拟合优度模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特点相符第五节 婴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一、婴儿的情绪发展(一)情绪发展的特点04周:反射性的微笑5、6周起:社会性的微笑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依恋、陌生人焦虑 、分离焦虑(恐惧) 1.5岁左右:羞愧、自豪、内疚、同情等社会性情感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与人际关系、想像等联系的:陌生人焦虑、独处、黑暗、想像中的怪兽、绑架者及抢劫者等。 4-6岁高峰期 (二)社会性微笑的发展自发性的微笑(05周):内源性的、诱发性

18、的社会性的微笑 :5周4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后,有选择,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三)陌生人焦虑发生发展过程04个月:无4个月左右:对陌生人的微笑减少。5、6个月:对陌生人警惕、严肃。6、7个月:见到陌生人感到害怕。8个月:表现显著,明显怕生。2、影响因素母亲表象是否形成情境因素:父母是否在场;婴儿与父母的距离;环境的熟悉度;陌生人的特点;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婴儿应对情境的能力;(四)分离性焦虑(抗拒特定个体的离开,拒绝他人的替代)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影响因素:婴儿的认知能力;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能力、预测能力;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母婴分离的情景。(二)情绪的

19、社会性参照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主动地从最信任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来解释该情境的现象。对他人的表情和情绪状态的识别 1、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包括四个相互连接、逐步递进发展的水平:无面部知觉(02个月)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一10个月)2、作用:提高婴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提供自我肯定的经验,促进亲子联系;把对情绪的识别作为参照物,理解情境,确定自己的反应。陌生人情境;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二、婴儿的依恋(一)定义广义的依恋: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20、。狭义的依恋: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行为表现:寻求身体接触,视觉跟踪,接近成人,追随、叫喊、啼哭等。(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贝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哭泣、微笑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微笑、发声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2岁,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岁以后 (三)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约70%。母在,积极地探索环境;离开,明显地产生不安;返回,寻母。对陌生人反应积极。积极依恋回避型依恋:约20%。母在对探索不感兴趣,分离也不忧伤;返回,常避免与母接触。对陌生

21、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回避和忽视。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对抗型依恋:约10%。母在,非常的焦虑,不愿探索;离开,非常忧伤;返回,矛盾。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四)影响因素 (1)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及其质量安全依恋儿的母亲: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易接近的矛盾依恋儿的母亲:抗拒的、干涉的、冷漠的躲避依恋儿的母亲:拒绝的、不敏感的 (2) 母亲提供的刺激量是否适度过度的刺激会导致躲避的依恋刺激过少则会导致矛盾的依恋最适宜的刺激量才会产生安全的依恋(3)有无依恋的机会:设施儿童(4)婴儿自身的气质、身体健康状况(5)文化背景的差异四、婴儿的社会交往发展6个月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社交行为:微笑、发音、打手

22、势(一)同伴交往发展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玩具、物品 2、简单交往阶段:社交指向行为:笑、说话、身体接触、给/拿玩具、较大的运动、玩类似玩具目的:引起同伴注意,建立联系3、互补性交往阶段:持续时间更长; 内容、形式更复杂:游戏、互惠行为(二)同伴交往阶段(社会技能)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互相影响;同伴游戏;早期友谊;五、婴儿自我的发展自我觉知:婴儿的镜像反应1、迪克逊的研究(将婴儿的自我认知分为四个阶段)“妈妈”阶段:4个月左右,妈妈的镜像“同伴”阶段:46个月,把自己的镜像当作同伴 “伴随行动”阶段:随自己的镜像做出相同动作“主体我”阶段:对自已的镜像感兴趣2、“点红实验”阿姆斯特丹游戏

23、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意识/自我觉知的出现:2岁;刘易斯(Lewis,1979):15个月是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3、婴儿自我认知发展阶段,哈特(Hatter,1997)58个月:无自我认知,对镜像感兴趣。912个月:初步的主体我。1215个月:主体我明确发展。1518个月:初步的客体我(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1824个月: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能用语言标示自己,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第六章 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量继续增加2、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3、脑电波的变化二、皮质机能的发展4岁起,由于神经系

24、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增强。兴奋过程增强睡眠时间减少,清醒时间延长。3岁为14小时,5-7岁,11-12小时 抑制机能:4岁起逐渐加强;可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第二节 在游戏的王国里一、游戏的理论性质、作用、内容、结构、形式、发展过程(一)经典的传统理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霍尔的“复演说”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拉扎鲁斯的“娱乐放松说”: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愽伊千介克的成熟说(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弗洛伊德 :补偿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儿童的自我获得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艾

25、里克森 :掌握论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三)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游戏是智力的范围,是同化的表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游戏方式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游戏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游戏主要功能通过同化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四)学习理论(桑代克)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依目的分类1、创造性游戏(有儿童独自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表演游戏2、教学游戏(结合一定教学目的而编制的游戏)3、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二)按皮亚杰认知发展水平分类1、练习性游戏:简单的重复运动,随年龄增长而减少2、象征性游戏(27岁) (35岁是高峰期)情景迁移: 假想的情景,用真梳子假装梳头物的替代(以物代物):把积木当馒头角色扮演(以人代人):过家家,看病3、规则游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