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36KB ,
资源ID:84571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4571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保障措施.27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27 第二节 注重能力建设.27 第三节 强化技术推广.27 第四节 严格项目管理.28 第五节 加强资源保护.28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意义第一节 我国珍稀及特殊树种培育现状 为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缓解木材供需矛盾,2002年国家启动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培育浆纸材、人造板材和珍贵大径级材。 2005年启动全国珍稀树种培育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到2008年,中央投资7140万元,在27个省、3个森工集团的140多个县级单位对60多个珍贵树种开展了培育基地建设示范,建成示范基地285万亩。项目得到了地方林业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

2、度关注,在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培育模式、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充分发挥了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7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在项目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适时实施了“速丰林工程大径材培育试点项目”。2007-2010年,在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陕西、新疆省(区)、内蒙古森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龙江森工、吉林森工以及大连市、青岛市的177个国有林场实施。项目总投资为1074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910万元,地方配套3853万元;建设大径材基地30.06万亩,

3、其中:新造15.91万亩,改培14.15万亩。实施大径材培育项目,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林木品质,提高木材利用等级和木材总产量,有助于减少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对巩固生态成果,优化资源结构,增加木材资源储备,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我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的意义 一、缓解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需要 当前,国内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国防等事业发展,社会对特殊林木材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特殊树种资源匮乏,供应不足。根据我国第七次森林

4、资源清查结果,硬阔叶树种类面积占乔木用材林面积的14.5,蓄积占15.1,其中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面积只占乔木用材林面积的0.31,蓄积占0.36,至于楠木、樟树等树种就更少;软阔叶树种类椴树面积占乔木用材林面积的0.39,蓄积占0.62;与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云冷杉、云南松等一些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面积蓄积减少,次要树种逐渐占优势,残次林相增多。 我国特殊林木材目前主要依靠进口解决。2009年我国的原木进口量达2806万立方米,占世界原木出口量的比例高达28.93;2010年l12月原木进口大幅上升到3435万立方米,其中热带原木进口量达到749万立方米。全国木材及木制品进口折合成原

5、木,已占国内总消耗量的43.6,对外依存度很高。但随着世界范围的森林认证制度的逐步推行,以及一些木材出口国家由于自身的利益或迫于国际上环保组织的压力限制或禁止木材出口,从国外进口珍稀树种木材必将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和限制。这样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来满足对特殊树种材及木制品需求,只能依靠国内自己培育特殊用材树种,来逐步解决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和满足社会对珍稀木材的日益旺盛的需求。因此,实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对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二、保护特殊树种种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我国是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9000种乔灌藤树种,居世界北半

6、球地区首要位置,其中特有的针叶树有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油杉属等;阔叶树种类更为丰富,特有属主要有杜仲属、珙桐属、旱莲属等。在种类繁多的树种中,有很多珍贵树种,如水杉、银杏等是人所共知的活化石,水曲柳、黄波萝、核桃楸、油杉、白豆杉、柳杉、水松、珙桐、柚木、桃花心木、坡垒、绿楠等,都是我国珍稀树种,具有很高的用材价值。由于乱砍滥伐、过度利用等原因,使珍贵树种资源逐年减少,有的甚至消失。 目前,濒危树种占17,约90树种呈现出渐危群体与濒危群体态势,而且破坏和侵蚀仍在加剧。近200年来,已有两万多种植物从自然界消失,其中珍贵树种占十分之一左右。此外,由于人们以前对天然林的认识不足,在开

7、荒垦殖、低效林改造、营造速生丰产林等活动中,不注意保护原生植被,一些乡土树种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珍稀的阔叶树种种群越来越小。实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逐步增加珍稀树种种群,对于保护和发展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增加造林树种,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的需要 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国人工乔木林面积近6亿亩,其中按面积比例排名前十位的优势树种(组)杉木、杨树、马尾松、落叶松、桉树、油松、湿地松、柏木、华山松和云南松的面积占74.4,杉木、杨树、马尾松和落叶松前四个树种面积占55.8。可以看出,我国人工造林的树种比较单一,北方地区主要以发展杨树、落

8、叶松为主,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是杉木、马尾松、桉树等。这样会造成林分遗传结构简单,地力衰退,林地生产力不高,林分稳定性差。而许多乡土特殊树种是经过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很好的适生性,是我国各种不同立地条件的最佳造林树种。实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是促进造林树种多样化、树种结构合理化、林分结构最优化的需要,对于推动我国各具特色的区域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加速特殊树种培育,探索发展模式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树种的良种繁育、栽培技术、混交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已选育出部分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优良种源和种源区、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在人工林培育方面,建立了南方红豆杉、花梨木、银

9、杏、榉树、椿树等珍稀树种的基地,总结了一些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自2005年开始,国家相继启动了全国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和速丰林工程大径材培育试点项目,中央每年在珍贵树种培育方面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但由于特殊树种培育成本高、生长周期长、短期效益低,中央有限的补助资金难以有效调动各地培育特殊树种的积极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中央投资力度,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拓宽特殊树种示范面,加快特殊树种资源培育速度,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培育,探索特殊树种培育与发展模式。 五、提高碳汇贮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

10、热点,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在2009年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中,将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作为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之一。珍贵树种作为特殊树种之一,其生长和经营周期较长,在其生长过程中,特殊树种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汇。同时,培育特殊树种不需要频繁地进行炼山、挖坑、种植、除草等人为活动,与经营短

11、轮伐期用材林相比,碳排放较少,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相对少,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 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为导向,以建设特殊树种资源战略储备、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为目标,以发展优质乡土树种资源为重点,以国家投入为主体,采取人工造林、现有林定向培育和中幼林抚育相结合的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水平,分区施策,长中短互利,推进特殊树种后备资源培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保

12、障国家木材安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节 建设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 项目建设要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地方土地利用规划和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等宏观规划和专项规划相衔接;要重点选择林地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区域实施,同时,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乡土特殊树种。 二、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原则 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林场,带动和引领全国特殊树种培育的总体推进。 三、坚持因地制宜,造改结合的原则 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特殊林木材的需要确定建设树种,适地适树,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做

13、到宜林地造林与现有林改造相结合,分区施策,长中短互补,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四、坚持集约经营,科学培育的原则 遵循树种特性和自然规律,确定科学的营造林模式和经营措施,采用良种壮苗,开展集约经营,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 五、坚持国家扶持,多渠道筹资的投入原则 特殊林木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后备资源,特殊树种资源培育示范项目应该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同时鼓励企业、个人等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拓宽特殊树种培育投资渠道。 六、坚持工程管理,项目带动的实施原则 做到按工程项目规划、按设计组织施工、按工程进度安排建设资金、按标准进行验收,实行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造林检查验收制,以确保项目高质

14、量。第三节 编制依据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3)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 (5)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 (6)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 (7)造林技术规程(CBT 157762006) (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 (9)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 (10)地方林业部门提供的红松、胡桃楸、水曲柳、红锥、柚木、香榧、香樟、木荷、元宝枫、红桦等树种培育技术规程 (11)河北、内蒙古、山西、广东、海南等地营造林经济技术指标调研资料第四节 发展目标 通过采取人工

15、造林、现有林定向培育和中幼林抚育等方式,增加我国特殊树种资源储备,以达到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保护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提高碳汇贮备,为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贡献。同时,通过项目示范,探索特殊树种培育的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该项目实施达到如下具体目标:一一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现有林定向培育60万亩,有计划、分阶段开展中幼林抚育100万亩,形成树种结构合理、生态系统稳定、森林健康多样的规模化特殊树种资源。一一项目实施完成后,每年新增960万立方米的特用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对特殊林木材的需求。一一逐步掌握我国特殊树种生长发育规律,摸索出配套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模式,为进

16、一步推进特殊林木树种培育奠定基础。第三章 建设范围与总体布局第一节 实施范围与区域选择 根据基地建设的原则和标准,确定25个省(区、市)、4个林业(森工)集团的?个县?个国有林场为本项目建设单位(详见附表1)。 在建设布局确定的五大片基地建设区范围内,选择林地资源比较多、立地条件相对较好、交通比较便利、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力量较强的国有大中型林场作为示范项目建设单位。选择的示范林场人工新造林面积,北方一般不小于1500亩,南方一般不小于1000亩;现有林改培面积,北方一般不小于1200亩,南方一般不小于800亩。第二节 分区与布局 依据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原国家计委批复的重点地区速

17、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结合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构想,充分考虑自然气候条件和造林树种培育周期、培育措施的相近性,将本实施方案按照南方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北内蒙古区、西南和西北适宜区等5个区域进行布局。 一、南方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 位于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云南5省(区)。主要培育树种为柚木、桃花心木,西南桦、降香黄檀、檀香、格木、铁刀木、红锥、米锥、楠木、火力楠、任豆、土沉香等。以发展红木类为主要方向。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主要培育为樟树、银杏、榉木、鹅

18、掌楸、榧木、光皮桦、黄连木、秃杉、楝树、麻栎、青檀、南方红豆杉、楠木等。以发展常绿硬木类为主要方向。 三、黄河中下游地区 位于我国暖温带气候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4个省(市),黄河流域以及海河、淮河流域的冀中、冀南、鲁西、豫东、晋南等地区。主要培育树种为元宝枫、白蜡、青杆、辽东栎、麻栎、栾树、楸树、榆树、水曲柳、侧柏、黄连木等。以发展落叶硬木类为主要方向。 四、东北内蒙古区位于我国温带气候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林业公司等国有林区,以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集体林区4个省区4个森工集团。主要培育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红松、樟子松、辽东栎、桦树、蒙古栎、色木、紫

19、椴、黄榆等树种。以发展东北“三大硬阔”和剑叶类为主要方向。五、西南和西北适宜区位于我国温带气候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新疆6省(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变化较大,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很好,有的则相对较差。本项目将选择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暖的地区进行建设。主要培育树种有漆树、榉木、红豆杉、红桦、光皮桦、红椿、黑核桃、辽东栎、椴树、楸树、水曲柳、木荷、高山松等。以发展抗逆能力较强的珍贵树种为主要方向。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第一节 营造林建设任务 一、人工造林 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的宜林地和采伐迹地,进行特殊树种人工造林。在树种选择上,以乡土特殊用材树种为主,大力发展阔叶树

20、种。 规划新造林40万亩,其中,南方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新造林?万亩、长江中下游地区?万亩、黄河中下游地区?万亩、东北内蒙古区?万亩、西南和西北适宜区?万亩。 各省新造林任务详见附表3。 二、现有林定向培育 在现有中幼林中,选择立地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树种组成中有较多珍贵树种,尤其含有地带性建群树种的天然次生林,通过抚育改造、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调节树种组成,促进目的树种生长,改造为特殊树种基地。 规划新造林60万亩,其中,南方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定向培育?各省现有林定向培育任务详见附表3。 三、中幼林抚育 是指本项目所有人工造林、现有林改造成林后(郁闭度达到02)对其进行的抚育伐、生态疏伐、管

21、护等系列手段,是保障特殊树种成林、成材的重要环节,是特殊树种培育的重要措施。本项目成林抚育时间为10年。规划中幼林抚育总面积100万亩。详见附表3。第二节 营造林技术措施 一、造林技术 (一)种子与苗木的选择 在种子和苗木选择时,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制度、种苗质量检验制度,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二是要采用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产地标签的种子和苗木以及其它繁殖材料;三是禁止使用带有病虫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四是种子的质量应达到GB7908标准,同时要优先选用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五是植苗造林要使用GB6000规定的I级苗木;六是尽量选

22、择实生苗。 (二)树种配置与造林密度 为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和提高林地 生产力,尽可能营造混交林。树种配置与混交方式参照造林树种天然分布区中的树种种类组成。 造林密度的具体要求执行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 -2006)。一般红木类的适宜初植密度为625-833株4顷,常绿硬木类的适宜初植密度是800-2000株公顷,落叶硬木类的适宜初植密度是1600-3000株公顷,针叶树的适宜初植密度是1000-2500株公顷。在合理的初植密度范围内,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可适当大些,水热条件差的区域要适当小些。 (三)整地 整地方式包括穴状整地、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全面整地,不同的立地条

23、件和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为不破坏地表原生植被,建议尽量采取穴状整地的方式,在造林地清理时,采取团状清理方式。 (四)种苗处理和施肥 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对于针叶树种子,在播种前可利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或用药液进行浸种或闷种,对于皮厚和小粒种子还可用适度热水浸种;在可能发生鸟兽害的地区,可用药剂拌种。对于常绿阔叶树种的苗木或带叶栽植的落叶阔叶树种苗木,可采用去梢、剪枝或去叶等措施;对于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殖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为提高生长速度,可施费和追肥,基肥宜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追肥宜采用复合肥,一般在栽植后13年施用

24、。(五)播种和植苗 播种量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播种方式有穴播和条播2种方式,穴播后覆土镇压,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2-3倍;条播后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3-5倍。雨季适宜于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秋季适宜于大粒、硬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的种子播种造林。 根据林种、树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选用适宜的栽植方法。栽植时要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适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并有利于排水、蓄水保墒。根据立地条件与苗木性质可采取穴植、缝植、沟植等不同的栽植方式。雨季、秋季适合于全国各地造林。 (六)未成林抚育 未成林抚育的技术环节包括灌溉、补植、整形修枝、松土、除草、管护、保护等。

25、造林时或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浇灌;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应在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植、补播,播种造林要及时地进行间苗定株,植苗造林的补植应用同龄苗木;松土和除草连续进行5年,每年3次,松土应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10厘米。 二、现有林定向培育技术 (一)对象 改培的对象是:(1)珍稀树种株数比例不少于10的天然幼龄林;(2)珍稀树种株数比例不少于30或每公顷不少于300株的天然中龄林;(3)适宜培育珍稀树种的低质(效)林;(4)适宜采用林冠下造林方式培育珍稀树种的林分;(5)适宜培育珍稀树种的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二)技术目标 通过定向培育,分不同林龄、不同培育方向

26、,达到如下技术目标:(1)确定为培育对象的天然幼龄林,在保护好现有珍稀树苗的基础上,合理补植,使珍稀树种株数比例至少达到35以上;(2)确定为培育对象的天然中龄林,采用定向定株抚育方法,调整林分结构,合理补植,改善珍稀树种的生长环境,根据林分条件和树种特性,确定抚育次数和强度,抚育后使珍稀树种株数和生长量有较大幅度增长;(3)适宜采用林冠下造林方式培育珍稀树种的林分,林下植苗株数应达到相应树种新造林规定初植密度的40以上;(4)适宜培育珍稀树种的人工低质(效)林,对于采用疏伐改造方式的,林下植苗株数应达到相应树种新造林规定初植密度的40以上;对于采用全面或带状改造方式的,执行新造林的技术要求。

27、 (三)改培方式与关键技术 根据现有林的林分状况及改培目标,分为下列几种改培方式: 1、补植改造技术:在疏林地或低产林分中的林隙中营造珍稀树种,采取“先造后抚”的措施。根据林分内林隙的 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不同的补植方式。均匀补植方式用于林隙面积较小,且分布相对均匀的低效林;局部补植方式用于林隙面积较大、形状各异,分布极不均匀的林分。 2、林冠下造林技术:在林木分布均匀的条件下,采取林冠下均匀造林,形成复合混交群落。 3、单株定向培育技术 适用于天然林中分布的珍稀树种呈混交和散生状态。技术内容包括幼林定植和疏伐定株。 4、全面改造技术:适用于珍稀树种无培育前途的残次林和低产林。在改造过程中注意保留目的树种或伴生树种的幼树和萌芽植株。全面改造每块面积不能大于5公顷。 5、综合改造技术:主要适用于林相老化型和自然灾害型的低效林。带状或块状伐除非适地适树树种或受害木,引进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相适应的珍稀树种进行造林。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蓄积的20以内,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整地规格和密度随树种、林种不同而异。 三、中幼林抚育 (一)抚育对象 是指珍稀树种成林后(郁闭度达到0.2)对其进行的抚育伐、生态疏伐、管护等系列手段,规划的成林抚育时间为10年,抚育对象为新造和改培的所有珍稀树种,抚育面积为100万亩。 (二)抚育方式和技术 该规划采用的抚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