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6.97KB ,
资源ID:84965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496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的央视百家讲座《走近朱熹》讲稿及讲座视频第一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的央视百家讲座《走近朱熹》讲稿及讲座视频第一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因为,辛弃疾和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和诗人,他们俩的祭文,是对朱熹本人与朱子思想伟大意义最公正的评价。我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朱熹集中国古代思想之大成,创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以及东亚地区,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当然,任何伟大的思想,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晦庵集卷二)而伟大思想的源头活水,就是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它来自于社会现实,根源于日常生活,受益于周边环境。那么,朱熹的精神世界都有哪些源头活水呢?

2、就让我们从他的出生说起吧。朱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却出生在一个社会动荡、民生苦难的时代,这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然而无论是人生的磨难还是民族的苦难,都汇成了朱熹情感与思想的丰富资源。那么,朱熹究竟出生于怎样一种苦难的时代呢?就在朱熹出生的前三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即公元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大兵南下,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就是现在的开封。宋徽宗、钦宗父子二人被俘并被押解到金国,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重建大宋王朝,史称“南宋”。可是,南宋王朝一开始势力太弱,只能在逃跑和挨打中,疲于奔命。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分三路大举南下,赵构

3、逃往扬州;第二年又逃到杭州;第三年七月,金兵再次分四路南侵,势如破竹,赵构仓皇逃往明州,即今天的宁波。金兵渡过长江穷追猛打,一路攻城掠地,前锋已经抵达江西万安县,兵锋直逼福建省。建炎三年十二月,一支金兵从江西突入到福建的邵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个时候,朱熹的父亲朱松,一位已经在家赋闲五年,刚刚来到建州,今福建省建欧市权职,也就是没有正式岗位临时负责公务的官员,听说金兵进入福建,慌忙带着全家老小弃官逃往政和县避难。直到建炎四年的夏天,各路金兵在宋朝军民的奋力抵抗之下,退出福建和江西。朱松这才准备带领家人返回建州。可是,还没等朱松一家人启程,一股乱兵窜入福建。究竟是哪来的乱兵呢?原来啊,南宋将

4、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要“清君侧”,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兵变失败之后,一股败兵向福建地区溃逃。当地政府军击退了这股败兵之后,还没等喘口气儿呢,建州的王燮又发动了兵变。真是摁倒葫芦翘起瓢,一处战火未熄,另一处烽烟再起。面对这种局面,朱松不可能再回建州了,立刻决定买了一条小船顺水路南下,奔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而来。朱松为什么选择尤溪为全家的避难之地呢?因为,尤溪地处闽中,距离闽北的战乱区域比较远,相对较为安全。更重要的是,朱松曾经在尤溪县担任过县尉,大致相当于县警察局长,人头比较熟悉。朱松来到尤溪县城之后,就将一家老小安顿在尤溪县城南的郑

5、氏馆舍中。郑氏馆舍的主人叫郑安道,官拜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这座馆舍就是他在尤溪县修建的南溪别墅。朱松在尤溪担任县尉的时候,郑安道的儿子郑德与担任尤溪县令,两人意气相投,结为至交。当朱松避难再次来到尤溪县,便携全家老小投奔郑德与,寓居在郑氏馆舍之中。朱松由于金兵进攻福建而擅离职守,所以必须到福州去见福建安抚使领罪。就在朱松离开尤溪县时,一个名叫龚仪的南宋将领,在浙江中部地区发动兵变,不久带着叛兵进入福建。龚仪的叛兵进入福建之后,一路攻城掠地,很快兵临南剑,今福建南平市城下,南剑离尤溪已经很近了。朱松听说消息之后,也顾不上去福州领罪了,立刻返回尤溪县。可是,当朱松回到尤溪县城的时候,他的两个弟弟

6、朱柽和朱槔,已经带着母亲和朱松身怀六甲的老婆等一家老小,逃到附近的深山里避难去了。直到龚仪的叛兵在延平被官军击退,朱松才带着一家老小,重返尤溪县的郑氏馆舍。郑氏馆舍依山傍水,座落在尤溪城外青印溪的南岸,因此又称“南溪别墅”。青印溪由西向东流入尤溪,尤溪县因此得名,尤溪也叫沈溪,而尤溪县也就有了个别名叫沈城。尤溪县城在青印溪北岸与尤溪西岸之间呈东西走向错落分布,城北和城南都是绵延起伏的群山峻岭。站在郑氏馆舍门前,可见郁郁葱葱的北面群山中,有一座山峰挺拔秀丽,其造型很像一个“文”字,因此被称作“文山”;郑氏馆舍的背后,是一座峻峭的山峰,其造型酷似“公”字,因此被称为“公山”,尤溪人称这两座山峰为“

7、文公二山”。一天傍晚,文公二山突然同时起火,起火的原因不明。当大火被扑灭之后,令人感到惊叹的是,文山上过火的痕迹看上去像个“文”字,公山上过火的痕迹看上去像个“公”字。住在郑氏馆舍中的朱松夫妇,对这种奇特的现象感到非常诧异。朱松感叹道:“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尤溪县志)意思是,上天降下吉祥征兆,一定会应验的,这场奇特的大火,是有喜事儿啊,这可是喜事之火!就在文公二山起火之后的第二天中午,朱松的夫人祝五娘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想起前一天晚上突然烧起的喜事之火,朱松就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熹”,就是“喜”与“火”二字的结合。由于,这孩子出生在沈城,朱松就为孩子取了个乳名叫“沈郎”。

8、这一天是宋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的九月十五日。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朱熹,就这样诞生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之中。 由于生活颠沛流离,母亲营养不好,朱熹出生的时候又黑又瘦。更让朱熹母亲闹心的是,朱熹一生下来右眼角旁有七颗黑痣。一个婴儿的脸上长着七颗黑痣,这该有多难看啊。可是,朱松却开导妻子说:你看这七颗黑痣多像北斗七星啊,说不定这个孩子将来要成为泰斗级的人物呢!这话也就是丈夫为了安慰刚刚分娩之后的妻子说说而已,未必当真。因为,当时正值动乱的年代,一家老小的生活都很成问题,现在又多了一张嘴,朱松哪想得到那么远啊!再说,朱松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因此对这个诞生于战乱时代的三儿子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可是,由于家中发

9、生了重大变故,使得朱松改变了对沈郎的态度。家里究竟发生什么事了呢?绍兴四年,朱松的母亲,也就沈郎的奶奶去世了。这一年,沈郎四岁了。四岁的孩子已经记事,这是朱熹生平第一次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朱松辞官回到尤溪为母亲丁忧。可是,就在这段时间里,沈郎的两个哥哥都在饥寒之中夭折了。两个哥哥的离去,使沈郎再次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这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有些太沉重了。不过,三个儿子只剩下沈郎之后,朱松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沈郎身上,沈郎因此得到了更多的父爱。朱松在丁忧期间,除了为生活所迫而开办私塾之外,一天没有什么事,也就有时间亲自教沈郎功课。就这样,朱熹四岁就开始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了。有一天,朱松教沈郎认识

10、周边的事物,指着头顶的苍天对沈郎说:“那叫天”;沈郎重复说完“天”之后,突然向父亲发问:“天的上面是什么啊?”沈郎这一问把朱松难住了,一时无法回答。朱松心想:这孩子,这么小的年龄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显然,沈郎是一个好奇心极强,天赋特别高的孩子。沈郎优异的天赋还有更神奇的表现。有一天,沈郎在郑氏馆舍门前,“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意思是,一群孩子在青印溪畔的沙滩上玩,沈郎却独自坐在那里用手指在沙滩上画着什么。其他孩子感到好奇,就跑到跟前去看,原来沈郎画得是八卦符号。这太让人感到惊异了,因此大家都称沈郎为“神童”。直到今天,尤溪人民还把传说中朱熹画卦的地

11、方,称之为“画卦洲”。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巨匠,都不可能生而知之,必须经过启蒙教育,沈郎自然不能例外。我认为,沈郎之所以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禀赋,还是与父亲朱松的启蒙教育有关,也就是说,沈郎能够在沙滩上画出八卦符号一定是父亲朱松教的。朱熹后来对周易的兴趣和理论上的建树,都源自于父亲的影响。沈郎不但智商很高,情商也很高。比如,绍兴七年,即公元1137年,由于朱松到京城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去任职,因此将妻子和七岁的沈郎安置在福建浦城的寓所里,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有一天,沈郎听了老师讲解孝经之后,拿起笔在孝经上题了六个字:“不若是,非人也。”(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意思是,不按照孝经的要求去做,就不是

12、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儒家的孝道开始在沈郎幼小的心灵中扎根了。可是,我却认为,这是七岁的沈郎离开父亲之后,想念父亲的表现。显然,朱熹从小就是一个极重情感的人。绍兴八年,沈郎开始读孟子,据说他一下子就迷上这本书,到了沈郎九岁那年,就已经立志想做“圣人”。并且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内容完全没有兴趣。有人说,朱熹天生就是一个走圣贤道路之人。可是我觉得,沈郎完全是受父亲朱松的影响。因为朱松在当时就以诗歌、散文在文人士大夫中间享有盛名,而对科举考试的程式化的文章并不感兴趣。父亲朱松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朱熹,使得朱熹一生淡泊功名,只求成圣成贤。作为父亲的朱松,对儿子朱熹最大的影响,还是他那一腔爱国主义的情怀。

13、比如,朱熹临去世的前一年,依然内心十分痛苦地回忆着六十年前的一幕。朱熹说:“记得我十岁的时候,父亲感慨地对我说:宋太祖开国建立大宋王朝,迄今已经有一百八十年了!父亲说完这句话之后,好长时间一直在叹气。父亲这番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可是,又一个甲子过去了,我却身体有病,零落到此等地步,根本无法尽一个臣子的责任啊!”朱熹在去世的前一年,还如此深情地怀念着父亲,铭记着父亲的精神与教诲,可见,当时父亲内心的痛苦是如何强烈地震撼了朱熹幼小的心灵,成为留在朱熹心中终身难忘的创痛。这位胸怀大志,却一生壮志难酬的朱松,于绍兴十三年,即公元1143年三月二十四日去世了,这一年,朱熹年仅十三周岁。朱松去世之前,将沈郎

14、母子托付给了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的刘子羽。同时,又给崇安县的另外三位朋友写信,把沈郎托付给他们共同教育。临终前,朱松对儿子说:“崇安县的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是我的朋友,他们的学问都很深厚,我非常敬畏他们。我死了之后,你要向尊敬父亲一样尊重他们,好好听他们的教导,我死而无憾了。”我很难想象年仅十三岁的沈郎,面对父亲的这番遗嘱,心头是何种感想。朱熹四岁奶奶死,不久两个哥哥夭折,十三岁父亲又撒手人寰,这让朱熹过早地体会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死亡的阴影,不仅使朱熹早熟,也使朱熹的宗教情怀格外的浓重。父亲朱松去世之后,朱熹和母亲被刘子羽接到了崇安县的五夫里居住,刘勉之主持和料理了朱松的丧事,第二年又

15、把朱松葬到五夫里的西塔山。从此,朱熹和母亲与妹妹一起,开始了在五夫里的生活。说起刘子羽,也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他的父亲是抗金名将刘韐,正是刘韐发现和提拔了岳飞。刘韐由于北宋灭亡,拒绝金国的诱降,自杀殉国。刘子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也禀承了父亲的人格。他有谋略,擅用兵,曾经深受重用,屡建奇功。但是,因为反对秦桧议和而被罢了官,回故乡闲住。朱松也是一位坚决的主战派,因此二人意气相投,结为至交。所以,朱松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妻儿委托给刘子羽照料,他知道刘子羽是一位可托付身家性命的朋友。重情重义的刘子羽收容了朱熹母子,将与刘氏庄园隔河相望的一座五开间的旧楼修葺一新,供朱熹母子一家居住,并且提供了土地、园圃和

16、池塘,以保证朱熹一家的生活。对刘子羽这份情义,朱熹一直铭记在心。可惜刘子羽,没有等到朱熹报答他,就在朱熹十六岁那年,抑郁而终,享年五十岁。朱熹随母亲一起,来到刘子羽提供的旧楼中居住,虽然周边的环境很美,可是,朱熹非常怀念刚刚去世不久的父亲。由于父亲朱松有一枚印章上刻有“紫阳书堂”四个大字,因此,朱熹就将这座旧楼中的大厅称为“紫阳书堂”。这座五开间的旧楼也被称为“紫阳楼”,朱熹后来一直以“紫阳”为号。由此可见,父亲朱松在朱熹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自从朱熹来到五夫里之后,得到了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三位先生的悉心教诲。这三位先生学养深厚,都是名重一时的大学者,而且品行高洁,受世人尊重。尤其是刘子

17、羽的弟弟刘子翚,是朱熹的启蒙导师。由于刘子翚精通儒释道三家,因此,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方面,都对朱熹有着启蒙的作用。可惜的是,刘子翚由于父亲自杀殉国而悲伤过重,身体落下了病根,很难痊愈,还没等朱熹学有所成回报恩师呢,刘子翚在朱熹十七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年仅四十六岁。在朱熹一生中,还有一位对他的精神世界影响至深的人,那就朱熹的母亲。父亲去世之后,朱熹与母亲相依为命。失去父爱的朱熹,自然对母亲更加依恋。而朱熹的母亲的确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女性,她对朱熹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熹的母亲姓祝,祖籍徽州歙县。祝氏曾经是徽州的名门望族。可是,后来却由显赫走向了衰败。祝家虽然败落了,但祝五娘毕竟是大家闺秀

18、,知书达礼,温文尔雅。十八岁时嫁给了朱松这个贫困的太学生。由于祝家家道中落,祝五娘与朱松结婚之后,就只能过穷困的日子了。现在丈夫又英年早逝,撇下她们孤儿寡母,虽然有刘子羽仗义收容,但是生活依然很艰难。也许正是这艰难的生活,更使母亲注重对儿子的教育吧。比如,在福建闽中、闽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沈郎和往常一样,正在高声诵读圣贤之书。母亲煮了一碗莲子汤,端到儿子面前,对儿子说:“天气太热,喝碗莲子汤,解解暑吧。”朱熹放下手中的书本对母亲说:“孩儿这会儿不渴,母亲您每天从早到晚操劳太辛苦了,还是您喝了吧!”母亲看着懂事的沈郎心里充满了欣慰,用汤匙慢慢地搅动着碗里的莲子,轻声地对儿子说:“儿

19、啊,你知道吗?这莲子的心虽然苦,但是去掉莲心之后,莲子就甜了!”沈郎接过汤碗,一边品尝着莲子汤,一边细细地琢磨着母亲的话。沉思良久,终于明白母亲此番话中的深意:“莲子即怜子,也就是母亲爱儿子的意思;母亲虽然辛苦,但辛苦过后,心是甜的。”明白了母亲这番话的寓意之后,沈郎更加发愤读书,决心回报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个故事显然是民间传说,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因为,民间传说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真实发生过,而在于它包含着普通百姓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体会到普通百姓对朱熹母亲的评价,以及朱熹母亲对朱熹精神世界的影响。而朱熹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母亲去世之后,朱熹在母亲的墓旁搭建

20、了一座茅屋,取名“寒泉精舍”。朱熹住在寒泉精舍里,一边为母亲守孝,一边潜心研究学问,其中的清苦一般人是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而且,也只有失去母爱的人,才能体会此时朱熹内心的悲凉和凄苦。当然,朱熹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于十八岁那年的秋天,参加建州乡试,考取了贡生;第二年春天,朱熹进京参加会试,考取了进士。在等待进京参加铨试,也就是官员选拔考试之前,朱熹来到了徽州婺源县。朱熹到婺源县来干嘛呢?因为这里是朱熹的祖籍地,朱熹是来祭祀祖先的。不过,朱熹这次回到祖籍地的目的不仅仅是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为了赎回当年父亲典卖的百亩家产。人们一定会问,这朱松怎么是个败家子,把自己家的祖业都典当了。其实,这也怪不得朱松

21、,因为,婺源朱氏一族曾经非常富有,可是,到了朱熹的爷爷朱森这一代,家业已经一蹶不振了。朱松出生的时候,朱家已经基本败落了。用朱松自己的话形容说:“家素贫,俯仰水菽之养,朝不谋夕。”(朱松:韦斋集卷九)意思是,家中一向贫困,赡养老人,照顾弟弟,吃了上顿没下顿。政和八年,即公元1118年,朱松被任命为福建省建州府政和县县尉。就在这一年,朱松与祝五娘完婚。可是,贫困的朱家没有钱供朱松上路去就职,而且朱松还要把父亲、母亲、两个弟弟、妻子和小舅子,一家七口,都带出家乡婺源。这笔路费就相当可观。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婺源家里的祖业,近百亩土地,抵押给邻村的张敦颐,才得到一笔路费和到福建的安家费,一家

22、七口这才得以从徽州婺源,来到福建政和县,并在政和县暂时安了家。现在,朱熹家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朱熹趁着回乡祭祖的机会,将典当出去的祖业赎回来。所以,朱熹回到婺源的第二天,顾不上休息,便带上银子,在三叔朱槔的陪同下,前往邻村的张敦颐家,赎回了父亲朱松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并当即把田契交给了三叔朱槔。朱熹赎回祖先产业之后,修葺了祖坟,祭祀了祖先,看望了朱氏宗族的长老,拜谒了朱氏的家庙,凭吊了父亲朱松曾经居住过的老宅,游览了婺源城外父亲曾经在其中读过书的紫阳山,最后又到徽州歙县,拜见了外祖父和母亲娘家的一些亲戚。朱熹此行可以说是非常圆满。尤其是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祀祖

23、先是中国人对自己血脉和根的追溯,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信仰方式和宗教生活,因此,婺源祖籍地就成了朱熹宗教情怀的重要根源。为了维系朱氏家族的血脉根源,朱熹后来将长子朱塾送到婺源生活,至今婺源县依然有朱熹的嫡传血脉。虽然婺源是朱熹的祖籍地,但朱熹一生却只回去过两次,也许是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也许是因为朱熹的爷爷和父亲都葬在了福建。相比之下,朱熹却多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尤溪,表现出朱熹对自己的出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故乡情怀。朱熹究竟回过多少次尤溪,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其实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熹每次回到尤溪,虽然行程和目的不同,但是朱熹对家乡的情怀却始终不变。我们将朱熹每次回尤溪所做的事情归纳一下,

24、就会证明这一点。朱熹回尤溪的所作所为大致可以概括为四项内容:其一,为亲人送葬。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朱熹接到舅母去世的消息之后,立刻从崇安县的五夫里,赶到尤溪县城,奔舅母之丧。朱熹的舅舅祝峤当年跟随姐夫朱松,从老家徽州歙县来到了福建尤溪,后来在尤溪成家立业,一直定居在尤溪。显然,朱熹极重家族亲情,听说舅母去世,立刻急匆匆地赶到尤溪奔丧。乾道七年,朱熹的舅舅祝峤病逝,此时朱熹的母亲去世不到两年,朱熹还在丁忧期间,按照古代礼仪规矩,为父母守孝时期完全可以不去奔任何人的丧。但是,朱熹接到舅舅去世的消息之后,还是立刻南下到尤溪奔丧。这表明,朱熹对这位舅舅的感情也很深厚。朱熹回尤溪要做的第二件事情

25、,帮助办学。为了帮助尤溪办学,朱熹曾经先后三次来到尤溪县学。第一次是绍兴三十二年,即公元1162年,当时是林嶷担任尤溪知县。林嶷,力主抗金后被罢官,与朱熹志同道合。林嶷在担任尤溪知县期间,兴建县学观大阁,也就是尤溪县学的藏书楼,当观大阁建成之后,林嶷盛情邀请朱熹来访。朱熹在林嶷的陪同下前往参观县学观大阁,并且做诗表示祝贺。朱熹第二次来到尤溪县学,是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当时尤溪的知县名叫石子重,曾经慕名向朱熹求教,在学术交流中二人结为好友。石子重担任尤溪县令之后,大力支持县学,聘请朱熹的高足林用中掌管全县的教育事业。朱熹对这位林用中非常器重,称他为“畏友”,也就是令人敬畏的朋友,老师如此

26、称赞学生的还真不多。当石子重听说朱熹回尤溪奔舅舅的丧,便在朱熹舅舅的丧事处理完之后,请朱熹到尤溪县学讲课。朱熹第三次到尤溪学是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尤溪知县石子重,对尤溪县学宫也就是学者场所进行了重新修葺,工程竣工的时候,特别邀请朱熹前来祝贺。从五夫里到尤溪县大约五百多华里的路程,朱熹应邀专程回到了尤溪,参观了修葺一新的学宫之后,撰写了重修尤溪庙学记。朱熹看到尤溪县学在石子重与林用中的领导下,声名鹊起,周边的学子们,纷纷背着干粮前来就学,很想让自己的小儿子朱在到尤溪县学上学,可惜路程太远。朱熹遗憾地说:“幼儿未有读书处,甚以为挠,地远不能遣去尤溪,甚可恨也。”(晦庵集卷三十九)意思是,小

27、儿子没有地方读书,我心里非常着急,可是五夫里离尤溪县太远了,无法将儿子送到尤溪上学,真是太遗憾了。朱熹回尤溪做的第三件事情,缅怀父亲。虽然,睹物思人,令人伤感,但朱熹每次回到尤溪,都会到父亲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看看,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比如,有一次,朱熹来到父亲朱松担任尤溪县尉时居住的旧址,朱熹父亲的号是“韦斋”,于是朱熹题写了“韦斋旧治”四个大字,并请石子重作韦斋记铭跋。朱熹回尤溪做的第四件事情,重游故居。朱熹每次回尤溪,几乎都会去他的出生故居,也就是郑氏馆舍去看看。比如,绍兴三十二年,即公元1162年,朱熹回到尤溪,来到自己的出生地郑氏馆舍。老屋依旧,却物是人非。可是,朱熹却在馆舍的墙壁上

28、,看到了父亲朱松题写的蝶恋花一词,父亲熟悉的笔迹,让朱熹感到格外亲切。当朱熹看到词的第一句,“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的时候,被父亲词中那清新、淡泊、雅致的意境所感染,仿佛又回到了父亲身边,聆听父亲的教诲。尤其是“清晓方塘开一镜”一语,让朱熹想起儿时非常熟悉的郑氏馆舍前的池塘。当朱熹来到郑氏馆舍的院子,再度看到这方池塘,以及池塘边上的观书第时,当年在此读书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朱熹心头灵光一现,咏出那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思想需要资源,心灵需要家园,正是家乡的山水、风土人情以及对家乡的种种情怀,孕育了朱熹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朱熹甚至将自己对家的情怀,凝练成治家的格言和理念。比如,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春,朱熹又回到尤溪,再次来到郑氏馆舍,受主人的邀请,题写了“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持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这是朱熹治家思想和方法的最初表达,是影响深远的朱子家训的雏形。由此可见,尤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情与乡情,对朱熹的影响极其深远。那么,朱熹除了对亲人对故乡的情怀之外,还做了哪些事情,又受了什么样的磨难呢?我们下集再讲。讲座视频:百家讲坛2015年10月22日走近朱熹1不寻常的少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