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84.36KB ,
资源ID:852413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524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5)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6)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7)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 民族文化(识记 P9):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

2、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2. 国别文化(识记 P9):它是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3. 中国文化的性质(领会 P9):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统一的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原因:(1)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

3、下游的中原大地;(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4. 两个文化层面(领会 P10)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领会 P10)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

4、一 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 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 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2. 传统文化(识记 P9):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3. 文化传统(识记 P9):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

5、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 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4. 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应用 P11、12):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 课程性质: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

6、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与中国文化史和人类文化学的区别:(领会 P12)2. 目的任务:(应用 P12)(1) 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 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 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 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3. 基本内容:(1) 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 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5)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 中国地理的简要概况(1) 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识记 P14)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号称“世界屋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历史上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分布着: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四川盆地中华文化

8、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居住着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 黄土高原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高原(汾河谷地)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第三阶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的三大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及海岛疆域。(2)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领会 P16)中国地理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 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3) 气候变化大势:(识记 P17) 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9、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 温暖期(前3000前1100); 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 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 “仪器观测期”(1900 )(4)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领会 P15)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 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 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 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

10、灿烂的中国文化。晋 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 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 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 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走向。 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领会 P19):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

11、大陆又一定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天下”观念(领会 P20):“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领会 P20) 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对峙、冲突、融合中,走向发展。 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

12、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 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 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 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 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 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13、上述的情况再重 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 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4) 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领会 P21)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姿回旋的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 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 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 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

14、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 的前提条件之一。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1. 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1) 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识记 P22):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2) 古代的“九州”尚书之禹贡篇:(识记 P22) 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 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 青州(渤海、泰山之间) 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 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 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 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 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3)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领会

15、 P23) 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2. 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1)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识记 P26):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2) 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四大基本经济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识记P26) “山西”(关中)地区 山东地区(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 龙门碣石(从

16、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代)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江南地区(3) 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领会 P27):有较大的改观,丹阳、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文、物产的都会。3.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领会 P27)(1) 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 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1. 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识记 P29)(1) 农忙季

17、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 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3) 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4) 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 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 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2.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识记 P30):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3. 古代利用自然的

18、主要失误:土地的过当开垦;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4. 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领会 P32)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一些湖泊渐趋淤塞,而最终导致它们淤平的是黄河挟带的大量的泥沙。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为害更加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更大的灾害。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固然与自然方面气候变冷、植被不易恢复有关,但无视自

19、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更主要的。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1.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 新石器时代(识记 P34):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早期: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前8000-前5000年)中期:仰韶文化时期(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彩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前

20、3000-前2000年)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黑陶文化。(2)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识记 P35):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2.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1) 三皇五帝的传说(识记 P3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 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史记五帝本纪。(2) 敬授民时(识记 P38):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

21、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3. 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1) 尚忠的夏文化年代:约前21世纪-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特征“遵命”、“近人”而“远鬼神”(2) 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尊神”、“事鬼”,“先鬼后礼”(3) 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年代:前11世纪中叶-前771年 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领会 P42):(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

22、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领会 P43):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4. 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1) 百家争鸣的特点(识记 P45):百

23、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 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2)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识记 P45)和各家思想的特征(领会 P45):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 “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法家:在

24、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25、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1. 开边拓土(1) 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识记 P51) 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朔二年,前127年) 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前121年) 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元狩四年,前119年)(2) 打击匈奴的后果:(领会 P51) 三次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缘地区迁徙,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 引

26、发了西域的打通。对匈奴的成功打击引发了西域的打通和“丝绸之路”的成型。 在相当大程度上耗费了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引起内政的变化和内在矛盾的激发。 对匈奴的打击,造成了匈奴族的分化和大漠以北“真空”地带的形成(3) 西域(识记 P51):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4) 丝绸之路(识记 P51):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境内,经过中亚、西亚直至欧洲。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 打通了通往西

27、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2. 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 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领会 P53):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分封诸侯的做法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2)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领会 P54): 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往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 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 “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3) 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领会 P56):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文化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4) 察举制(识记 P56):两汉选官方式的一种,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 问。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