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0.84KB ,
资源ID:855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55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词语运用.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词语运用.docx

1、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词语运用2018年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词语运用1-2018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精致,并不是用金钱_的华丽与高贵,而是一种对生活的信念,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2)有人告诉他:“真正的强者,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他经过细细_,明白了这句话的含意。(3)真正会阅读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_不一味执着,_不在字面上纠结。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A、堆积 品味 既 也 B、堆积 品位 即使 也C、堆砌 品味 虽然 但是 D、堆砌 品位 既 也【答案】3A【解析

2、】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堆积”指把事物堆集成堆或事物成堆地聚集。“堆砌”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比喻写文章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以扩大或加长篇幅(如书籍、杂志的文章、讲话)。第(1)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把金钱堆集成雄,用“堆积”更合适,可排除C、D两项。“品味”是动词,意思是尝试滋味,品尝也指仔细体会,玩味。“品位”是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第(2)句横线处应填动词。所以可排除B项。第(3)句“不一味执着”和“不在字面上纠结”并列,表明两空所在的两个分句为并列关系,因此关联词应用“既-也-”【考点解析】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3、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中考考查的范围有:(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3)关联词的选用。(4)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5)正确使用成语。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式;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式。以选择题居多。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从题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主观题。此外,一些省市考查了网络流行语,例如“给力”“神马”“杯具”“时间都去哪儿了”“吐槽”等,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

4、活”的大语文观。这就要求考生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去同存异。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别了。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

5、辨析。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但“阻挡”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还可根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对于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这是恰当运用它的前提,比如“门庭若市”中“市”本身有“市场”之意,如果用来形容“集市”就错了。如“集市上人很多,熙来攘往,门庭若市”这个句子明显存在错误。(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6、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古今差异比较大的成语要准确把握。第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中考试卷大都从两个方面命题:(1)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2)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做好关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1)关联是否明确(如“不管”“尽管”“不是就是”“不是而是”等);(2)搭配是否恰当(如“只要才”“只有就”等);(3)关联词语是否完整;(4)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恰当;(5)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是否一致。【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丝绸之路

7、是一条经典的旅游线路,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神秘新奇的异域风情。B、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珠联壁合、相得益彰。C、作为学生会的干部,张明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都首当其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D、NBA总决赛上,勇士队以4:0的战绩完胜骑士队。勇士队的球迷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触目伤怀、喜极而泣。【答案】5B【解析】A“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用来形容自然美景。C“首当其神”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与语境不符。D“触目伤怀”的意思是看到某种景况而心里感到悲伤,此处用来形容球迷听到好消息时的情态不舍适。【考点

8、解析】 易错成语辨析易错成语辨析对于成语的误用的类型有很多,我们今天给大家着重分析一些在我们逻辑填空中常出现的高频词语以及一些常见搭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积累。一、望文生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个新的词语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从“字面”来理解词的意思,但是这往往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原意指的是重阳节第二天的菊花。2.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3.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很多同学易理解为不可刊登的言论4.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出色,精彩,值得称道。5.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

9、作技巧纯熟。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7.七月流火:形容天气转凉,词中的“七月”为农历七月,故指的是天气逐渐转凉。容易理解为天气炎热。8. 不落窠(ke)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用于绘画、写文章9. 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衷,决断。如,对学校处分上网的学生的这件事,全校师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0. 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二、对象误用一些词语我们对于其本身意思的理解上没有问题,但是因为词语本身就存在搭配对象的不同,因此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搭配对象,否则容易造成误用。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

10、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2. 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3.休戚相关 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4.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6.安之若素:用于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不用于顺利情况下。7.别具匠心:用于技巧、艺术构思独特。8.不名一文:用于形容人贫穷,不用于不值钱。注意此词语也容易望文生义9.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且只用于物不能用于人。10.抛砖引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只用自

11、己不用他人。三、词语重复很多成语本身就已经含有某种意思,但由于我们对词语意思的不了解,容易造成重复误用。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2.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5.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

12、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6. 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7. 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8.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9. 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10. 刻骨铭心:铭,镂刻,记载。镂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通过这三组易错成语,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在大家的复

13、习过程中做好积累,另一方也是希望大家把它当做一种方法,在自己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去运用,这样就能够使大家的逻辑填空更上一层楼。【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4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5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乡村教师梁俊及其学生们吟唱了这首诗,感动了许多人。这首诗歌_动人,_人们从中看到了曾经弱小却不停奋斗的自己。虽生而若苔,却能不懈努力,绽放自己的风采。这是梁老师及其学生们的经历,也是所有人的经历。(2)请在第句横线上填写一对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2分)【答案】4(2)(2分)之所以 是因为【解析】(2)考查正确

14、使用词语(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的能力,选用词语前一定先结合语境,搞清楚复句类型,弄懂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再确定选用关联词。“动人”是结果,“不停奋斗”是原因,果在前,因在后,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考点解析】 因果关系关联词锻炼语言的逻辑性因果关系(causality或causation)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特点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并

15、不以人们主观为转移。2.因果关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表现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3.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危害行为中去查找原因。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刑法因果关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为能引起什么样的危害结果,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查明因果关系时,一定要从实施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作具体分析。5.因果关系的

16、复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因果联系复杂性。6.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的原因,在于它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它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除此以外,它的因果关系应与作为犯罪一样解决。7.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刑法因果关系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客观基础,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要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行为人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因果关系关联词:概念: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因为所以 例: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由於因此 例:由

17、於弟弟粗心大意, 因此做错了两 道数学题。 既然那麼(就) 例:既然你知道错了,就要改正。要是那麼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2018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分)(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 专注于精神生活,物质上的需求 必定十分简单。 他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没有功夫关心物质方面的区区小事;他 于精神王国的伟大享受,物质方面便不再成为诱惑。A只有 才 因此 沉湎 B如果 就 因为 沉醉C只有 才 因为 沉醉 D如果 就 因此 沉湎【答案】2C

18、【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复句类型和词语感情色彩的判断辨析的能力,考查较全面,试题有一定难度,难在对复句的判断上。可用排除法,“专注于精神生活”是“物质需求必定十分简单”的必要条件,前者是后者成立的必要条件,缺少了“专注于精神生活”,“物质需求必定十分简单”这一结果就无法成立,因此先排除掉BD两个选项,“沉湎”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是贬义词,不适合“精神王国的伟大享受”这一语境,再排除掉A项,从而确定答案为C。【考点解析】 理解使用词语解题技巧理解使用词语解题技巧词语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

19、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意义虽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答题方法主要有:1.语感法。要求听准、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如“凝重”和“厚重”的选用。2正确释义法。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如“抑扬顿挫”和“顿挫缓急”。3望词生义法。在遇到自己不能准确解释或选择的时候,不妨可以用“望词生义法”,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对构字、用词的学习和领悟,估计和推测

20、该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涌”和“淌”,“波动”和“波澜”。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而且,组的词或造的句是我们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人人皆知的。这样可以化难为易,把抽象变为具体,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题自然就不难了。5排除代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代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2018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 )A为了把我市建设成大气秀关新丹东,广大市民纷纷立下海誓山

21、盟。B在“天网行动”中,腐败分子戴学民被公安机关绳之以法,他对此义愤填膺。C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遗闻轶事,断章取义,終于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D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答案】3D 【解析】试题分析:A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专用于相爱的青年男女,运用于“广大市民”显然犯了错用对象的毛病。B义愤填膺: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根。褒义词,用于“腐败分子戴学民”显然是褒贬不当。C断章取义:指不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贬义词

22、,用于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身上显然错误。D项使用正确,答案为D.【考点解析】 易错成语辨析易错成语辨析对于成语的误用的类型有很多,我们今天给大家着重分析一些在我们逻辑填空中常出现的高频词语以及一些常见搭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积累。一、望文生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个新的词语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从“字面”来理解词的意思,但是这往往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原意指的是重阳节第二天的菊花。2.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3.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很多同学易理解为不可刊登的言论4.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出色,精彩,值得称道。5.文不加

23、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7.七月流火:形容天气转凉,词中的“七月”为农历七月,故指的是天气逐渐转凉。容易理解为天气炎热。8. 不落窠(ke)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用于绘画、写文章9. 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衷,决断。如,对学校处分上网的学生的这件事,全校师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0. 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二、对象误用一些词语我们对于其本身意思的理解上没有问题,但是因为词语本身就存在搭配对象的不同,因此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

24、意其搭配对象,否则容易造成误用。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2. 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3.休戚相关 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4.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6.安之若素:用于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不用于顺利情况下。7.别具匠心:用于技巧、艺术构思独特。8.不名一文:用于形容人贫穷,不用于不值钱。注意此词语也容易望文生义9.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且只用于物不能用于人。10.抛砖引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

25、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只用自己不用他人。三、词语重复很多成语本身就已经含有某种意思,但由于我们对词语意思的不了解,容易造成重复误用。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2.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5.遍体鳞伤:遍

26、,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6. 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7. 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8.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9. 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10. 刻骨铭心:铭,镂刻,记载。镂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不能用

27、作“令人难忘的教训”。通过这三组易错成语,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在大家的复习过程中做好积累,另一方也是希望大家把它当做一种方法,在自己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去运用,这样就能够使大家的逻辑填空更上一层楼。【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2018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2、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分) ( )梦想与奋斗_。年轻人最不该在能奋斗的时候选择_。与时代同向同行,以奋斗筑梦圆梦,用脚步_的青春,定会_出灿烂的光华。请记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A、一脉相承 享受 丈量 绽放B、相辅相成 悠闲 衡量 闪耀C、一脉相承 清闲 衡量 闪耀D、相辅相成 安逸 丈量 绽放【答案】2

28、.D【解析】解答此题宜用排除法。“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一脉相承 ”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梦想与奋斗”是两件事物,而非同一血统、派别,所以首先排除AC项。“衡量”指量度物体的重量和容积;“丈量”1.以丈为单位计量。2.用弓步,皮尺等量土地的面积和距离。结合“用脚步”的语境,应选用“丈量”,排除B项,从而确定答案为D。“奋斗”和“安逸”相对,“绽放”和“光华”相配,更能验证答案的正确。【考点解析】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中考考查的范围有

29、:(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3)关联词的选用。(4)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5)正确使用成语。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式;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式。以选择题居多。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从题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主观题。此外,一些省市考查了网络流行语,例如“给力”“神马”“杯具”“时间都去哪儿了”“吐槽”等,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的大语文观。这就要求考生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词语的理

30、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去同存异。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别了。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但“阻挡”

31、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还可根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对于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这是恰当运用它的前提,比如“门庭若市”中“市”本身有“市场”之意,如果用来形容“集市”就错了。如“集市上人很多,熙来攘往,门庭若市”这个句子明显存在错误。(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古今差异比较大的成语要准确把握。第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中考试卷大都从两个方面命题:(1)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2)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做好关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