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6.18KB ,
资源ID:8564676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5646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神经病学 建议只看大题部分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神经病学 建议只看大题部分Word格式.docx

1、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 、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

2、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运动性失语:又名Broca失语,左侧额下回后端方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 病人不能讲话,或只讲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侯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脑栓塞:栓子经血循环流入而致胸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

3、特点之一,也可见于脊髓压迫症。 、拉塞格(Lasegues)氏征: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 关节伸直,若在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称为阳性。故又名直腿抬高试验,是检查从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贝尔现象:面神经麻痹时,患侧眼裂不有闭合,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现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 、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

4、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TIA: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称为TIA。 、Todd瘫痪:是指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较严重发作后,发作部位遗留下暂时性的瘫痪,称为Todd瘫痪。 、Spinal shock:急性脊髓炎发急且严重时,瘫痪肢体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jackson EP: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自处开始后,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慢慢移动,病灶在运动压。 、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患者如果急骤发生呼吸肌严

5、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于疾病发展计致,用抗胆碱脂酶可好转,称为肌无力危象,多见于暴发性或晚期全身型。、慌张步态:震颤麻痹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走路时步伐细小,足擦地而行,内于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故以小步加速前冲,不能立即停步,状以慌张而得名。 Lacunar infarction:称为多发性腔隙梗塞,是持续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深穿支小血管闭塞所致。 Tic doulouriux:是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引起反射性而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伴面红、流泪、流涎,称为痛性抽搐。发作时主要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Cerebral infarctio:于脑供血障碍使

6、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临床上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二种主要类型。 、感觉性失语:系左侧颞上回后部病变所引起,病人不能理解别人与自己的言语,说话虽流利,但内容不正常,用词错误,严重时别人也听不懂其讲的话,抄写能力不变影响。 、失神发作:是癫痫痫性发作的一种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又分典型和不典型失神二种。 、嗜睡为觉醒的减退,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精神萎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但对语言尚有反应,能被唤醒,勉强配合检查及简单地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失语是言语障碍的一个类型。指意识清晰、精神正常、发音和构音器官无障碍的人,于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损使具说

7、话、听话、阅读和写作能力残缺或丧失。 、齿轮样强直锥体外系病变产生伸肌屈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检查时,向各个方向的活动所遇阻力一致,伴震颤时,可感到阻力是继续相间的,称为“齿轮样强直”。最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眼球震颤: 为眼球不自主,有节律的来回振荡,方向可为水平、垂直或旋转或混合性。多数在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出现。多见于前庭及小脑病变。 、感觉过敏: 为感觉障碍的一种类型,属刺激性症状,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Gorstman综合征: 见于主侧角回的损害,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有失读。 、脊髓半横贯损害:表现为同侧相应节段的

8、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同时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见于脊髓外伤及髓外肿瘤早期。 、昂伯氏征:又称闭目难点征,是检查平衡性共济失调的一种方法,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倾斜欲倒者判断为阳性,小脑外部病变易向后倾倒,一侧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简答题 一、 偏头痛的主要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一)定义: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为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特征为发作性、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h,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安静环境及休息可缓解。 二)主要类型:有先兆的偏头痛、无先兆的偏头痛、特殊类型偏头痛 三)临床表现

9、: 1、无先兆偏头痛:约占80%,表现为一侧的或双侧额颞部搏动性疼痛。 2、有先兆偏头痛,约占10%,临床典型病例可分以下三期: 1)先兆期:典型偏头痛发作前出现短暂的神经症状即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特别是视野缺损、暗点、闪光,逐渐增大向周围扩散,以及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为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较少。先兆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2)头痛期 常在先兆症状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部搏动性头痛,也可为全头痛、单或双侧额部头痛及不常见的枕部头痛等。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颞动脉突出,头颈部活动使头痛加重,睡觉后减轻。大

10、多数患者头痛发作时间为2小时至1天,儿童持续28小时。头痛频率不定,50%以上的患者每周发作不超过1次。女性患者在妊娠第2周或第三个季度及绝经后常见发作缓解。 3)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即可好转。 四)鉴别:丛集性头痛、紧张型头痛、Tolosa-Hunt综合征、症状性偏头痛、药物过量使用头痛。 二、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和诊断要点? 一)主要表现: 1、静止性震颤:首发症状,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不对称,静止时出现,精神紧张时加重,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搓丸样”动作 。 2、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表现类型有:“铅管样强直”、“

11、齿轮样强直”。 3、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 “面具脸”、“写字过小症”。 4、姿势步态障碍:站-屈曲体姿。早期为下肢拖曳,上肢摆动消失。晚期“冻结”现象,“慌张步态”。 5、其他:精神症状,自主神经症状,感觉障碍等。 二)诊断要点: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四项主征。 三)常用药物:1. 抗胆碱能药:苯海索 2.金刚烷胺 3.复方左旋多巴;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普克拉索;抑制剂:司来吉兰;恩卡他朋。 四)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异动症。 三、 神经衰弱与单纯性精神分裂症的区别 遗传史 病因 精神症状 自知力 求治心 预后 神经衰弱 无 有精神刺激,工作生活过度紧张

12、多以躯体不适,失眠多梦为主要表现 有,为自身病情而苦恼 到处求医,百治不厌 好,能治愈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常有家族遗传史 无 以工作能力下降,情感淡漠、迟钝,工作主动性差为主。 无,虽有多种症状,但无所谓 从不主动就医 差,常有精神衰退 四、 结核性脑膜炎 一)临床表现:起病隐匿,慢性病程。 1、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2、脑实质损害:淡漠、谵妄、昏睡、意识模糊,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肢体瘫痪。 3、脑膜刺激征状:颈项强直、kering征、布氏征 4、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5、脑神经损害:视力减退、复视、面神经麻痹。 二)CSF: 1

13、、压力增高400mmH2O; 2、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 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 3、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常为50-50010/L; 4、蛋白增高,常为1-2g/L,糖和氯化物下降; 5、抗酸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PCR。 五、 什么是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治疗?控制发作后如何过渡和维持治疗? 1、癫痫持续状态: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 2、安定是首选药。 3、控制发作后应使用长效抗癫痫药物过渡和维持,早期常用苯巴比妥钠,成人肌注,34次/d,儿童酌减,连续34日。同时应根据癫痫类型选择有效的口服药,过渡到长期维持治疗。 六、 重症肌无力 一)

14、定义: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疾病。 二) 临床表现: 1、 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活动加重、休息减轻和晨轻暮重。 2、 受累肌无力呈斑片状,以肌群分布,不按神经分布。脑神经支配肌肉最先受累,首发症状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 3、 重症肌无力危象:急骤发生的呼吸肌和延髓支配肌严重肌无力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是MG致死的主要原因。 4、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5、 病程特点:起病隐匿,波动性,缓解与复发交替。 三) 确诊:疲劳试验(Jolly试验) 、新斯的明试验、腾喜龙试验均阳性。 四) 治疗:胸腺治疗,药物治疗,血浆置换,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

15、白,危象的处理。 七、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对比 发病年龄 常见病因 SAH 囊状动脉瘤多发于4060岁,动静脉畸形青少年多见,常在1040岁发病 囊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50岁65岁多见 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 6 起病速度 高血压 头痛 昏迷 神经体征 眼底 头部CT 脑脊液 急骤,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正常或增高 极常见,剧烈 重症患者出现一过性昏迷 颈强、Kering征等脑膜刺激征 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 脑池、脑室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 均匀一致血性 数十分至数小时达到高峰 通常显著增高 常见,较剧烈 重症患者持续性昏迷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局灶性体征 眼底动脉硬

16、化,可见视网膜出血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洗肉水样 八、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常见并发症? 再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病情稳定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痫性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发作,颈强、Kerning征加重;复查脑脊液为鲜红色。xx年龄、全身状况、耐受性及经济情况; 3.尽量单药治疗; 4.注意药物用法; 5.个体化治疗及长期监控 6.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7.坚持长期规律治疗 8.掌握停药时机及方法 十一 、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危象?如何治疗? 重症肌无力患者如急骤发生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至不能维持换气功能为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危象后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人生命,危象是常见死因。 危象的处理:

17、1. 肌无力危象 常因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引起,注射腾喜龙后可减轻症状。应维持呼吸功能、预防感染。 2.胆碱能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可导致肌无力加重,出现肌束震颤及毒蕈碱样反应,腾喜龙静脉注射无效或加重。应立即停用抗胆碱酯酶药,待药物排出后重新调整剂量或改用其他疗法。 法。 一旦发生危象,出现呼吸肌麻痹,应立即行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应注意气管切开互利的无菌操作、雾化吸入、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如肺不张、肺感染等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一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如何与脑卒中引起的面瘫相鉴别,应如何治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瘫为周围性面瘫,脑卒中引起的面瘫为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

18、瘫 通常表现为同侧表情肌瘫痪,即眼裂上下的面部表情肌均瘫痪,如同侧额纹消失。 中枢性面瘫 表现为病灶对侧眼裂以下的面瘫,常伴该侧中枢性舌瘫和偏瘫,如双侧额纹对称。 治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急性期可口服皮质类固醇,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维生素B1 100mg、B12 500ug,均1次/d 肌肉注射,促进神经髓鞘恢复。 3.氯苯氨丁酸 可通过减低肌张力改善局部血循环 4.理疗: 5.康复治疗:患侧面肌活动开始恢复时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辅以面部肌肉按摩。 6.手术疗法: 7.预防眼部并发症; .脑卒中引起的面瘫,根据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采用不同治疗 缺血性:

19、1.病后2448小时收缩压2xx年后才确诊,治疗效果较差 1. 定性诊断 目的是确定疾病的病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做出正确判断。 ? Wallenberg综合征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鉴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 眩晕/恶心/呕吐/眼震 病灶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 病灶同侧共济失调 ? 病灶同侧Horner综合征 ? 病灶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 ? 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 ? 害)。又称去传出状态,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

20、均受累,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脑血管病、肿瘤、感染、脱髓鞘病等引起。 1. 简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临床特点 病损部位 瘫痪分布范围 肌张力 肌萎缩 肌束震颤 反射 病理反射 肌电图 肌肉活检 皮肤营养障碍 2. 简述TIA和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一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感觉障碍多为部分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特征性症状:患侧单眼一过性黑朦或失明,以及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平衡失调,伴发视

21、野缺损和复视。一过性脑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 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一侧大脑半球受累,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面瘫、舌瘫和对侧感觉减退。若优势半球损害,可出现失语。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 脑、脊髓 较广,偏瘫、单瘫、截瘫和四肢瘫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无,可见轻度废用性萎缩 无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 阳性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多无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前角、前根、神经丛、神经干 多局限,个别几个肌群受累 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显著,早期出现 可有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 阴性 神经传导速度减低,有失神经电位 失神经性改变 常有

22、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病变位于大脑脚,累及锥体束与动眼神经,出现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中枢性偏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及对侧中枢神经偏瘫,尚可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栓:脑干和小脑受累,出现交叉性瘫痪、脑神经麻痹、交叉性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3. 简述脑血栓形成溶栓的适应证。 年龄 ? 无意识障碍,但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者,即使昏迷较深仍可考虑。 发病后小时内。 治疗前收缩压 ? 排除TIA ? 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 ? 患者或家属同意。 4. 简述急性

23、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一般性治疗: 血压管理:一般不主张使用降压药,Bp2xx年龄 多在60岁以上 起病状态 安静或睡眠中 起病速度 数小时或1-2天症状达高峰 高血压史 多无 全脑症状 轻或无 意识障碍 神经体征 CT检查 脑脊液 临床表现: 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急骤,起病前多有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因。 突然异常剧烈头痛,伴一过性意识障碍和恶心、呕吐。 患者出现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两侧锥体束病理征阳性或阴性。 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视乳头水肿。 患者出现谵妄、定向力障碍、虚构和幻觉等精神症状。 内科治疗原则:缓解症状、尽快查明病因、控制继续出血、防止

24、迟发型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并发症治疗: 轻或无 多为非均等性偏瘫 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 无色透明 脑出血 多在60岁以下 活动中 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症状达高峰 多有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颅高压 较重 多为均等性偏瘫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血样 6. 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的治疗及内科治疗原则。 一般处理:须绝对卧床2-4周,保持安静,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增高诱因;心电监护 ? 降颅压治疗 ? 预防再出血 ? 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 ? 脑脊液置换疗法 手术治疗:为去除病因、及时止血、预防再出血及血管痉挛、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动脉瘤在发病后24-72h 内进行手术,

25、动静脉畸形等到一般情况好转后手术。 简述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老年 动脉粥样硬化 安静休息时 较缓 多无 多无或较轻 明显,常成为患者主诉 多无 多见 有或无 多正常 脑内低密度区 青壮年 心脏病、瓣膜病 不定 最急 多无 多无或较轻 明显,常成为患者主诉 多无 无 无 多正常 脑内低密度区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老年 各年龄组均有 高血压 活动激动时 急 常有,早期呕吐 常有,进行性加重 常有,但患者意识不清,不能诉述或不易检查 可有 少见 常见 血性、压力高 脑内高密度区 动脉瘤、血管畸形 活动激动时 急 剧烈头痛 无或有

26、谵妄 常无,或偶有轻偏瘫及动眼神经麻痹 明显 无 无 血性、压力高 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高密度区 发病年龄 常见病因 起病情况 发病缓急 头痛和呕吐 意识障碍 局灶体征 脑膜刺激征 TIA史 高血压病史 脑脊液 CT 脑出血常见部位:B. 脑桥出血;C. 小脑出血;D. 脑叶出血;E. 原发性脑室出血 A. 基底节区出血: 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最为常见,约占60,丘脑占10。于出血常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壳核又称为内囊外侧型,丘脑又称内囊内侧型出血。壳核出血: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表现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双眼球向病

27、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出血量较小可仅表现纯运动、纯感觉障碍,不伴头痛、呕吐,与腔隙性梗死不易区分。丘脑出血:丘脑膝状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突发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甚至偏盲等内囊性三偏症状。其与壳核出血不同之处是:?上下肢瘫痪均等或基本均等,深浅感觉均有障碍,而深感觉障碍更突出。可有特征性眼征,如上规障碍或凝视鼻尖、眼球偏斜或分离性斜视、眼球会聚障碍和无反应性小瞳孔等;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下丘脑或破入第三脑室则出现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去皮层强直等中线症状。如为小量出血或出血局限于丘脑内侧则症状较轻。尾状核头出血:也属基底节区出血,较少见。临

28、床表现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颇相似,仅有脑膜刺激征而无明显瘫痪,头痛、呕吐及轻度颈强、Kernig征明显。可仅有头痛而在CT检查时偶然发现,临床上往往容易被忽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诊断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可诊断本病。如CSF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则可临床确诊。应常规进行CT检查证实临床诊断,并进行病因学诊断。防治再出血:A.住院治疗及监护,绝对卧床46周。B.病房保持安静、舒适和暗光,避免一切可引起血 压及颅压增高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队情绪激动和劳累等。C.烦躁不安者适当给予止痛镇

29、静药如强痛定、安定和鲁米那等。D.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推迟血块溶解,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常用药物:6氨基已酸、止血芳酸、止血环酸。E.手术治疗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应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进行。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钙通道桔抗剂可减轻血管痉挛引起的临床症状。常用有尼莫地平。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防治。营养支持,加强护理。 -3 脑血栓 治疗1超早期溶栓治疗 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溶栓应在起病6小时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并发症:脑梗死病灶继发出。 2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可用于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防止再闭塞。出血. 3.脑保护治疗(胞磷胆碱);4.降纤治疗;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外科治疗; 7.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处理并发症等基础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炎、尿路感染和褥疮;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控制抽搐发作,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